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2021年3月全球新冠總發病人數可能過億

2020-12-19 杭州網

杭州網訊 12月18日-20日,2020網易未來大會在杭州盛大舉行。大會以「洞覺 未見」為主題,匯聚了全球最強大腦,期盼以遠見超越未見,去尋找打開未來的鑰匙。

做了《新冠病毒新認識:趨勢和挑戰》主題演講。徐建國表示,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的流行性特點,它的傳播範圍非常廣,和2009年的甲流非常相似,甲流侵犯了214個國家和地區,新冠已經侵犯了220個國家和地區。過去的傳染病沒有一個是這樣的,傳統速度非常之快。新冠病毒在一個國家的發病人數從100例增長到10萬例,最快26天,很多國家都以這個速度發展,這在其他傳染病裡面也是沒有看到的。

另外,徐建國強調,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沒有症狀的時候,已經開始在傳播病毒了。在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時候,鼻咽拭子裡面的病毒載量可能已經達到最高。傳播速度快,和流感病毒非常相似。它可能在症狀出現前的24-48小時就開始傳播病毒了,在自己也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已經在開始傳染別人,和過去我們看的傳染病不一樣。

此外,徐建國現場介紹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的模型預測顯示,到2021年3月份,全球疫情發病人數可能過億。另一個趨勢是適應人群的可能性。這個病毒是否已經具有適應人群的能力,我們必須考慮到這種可能性。

在談到應對新發傳染病之道時,徐建國表示,我們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微生物不可能與人類為敵。過去人類把微生物當做敵人對待,一些教科書都是這麼寫的。細菌在人類出現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不是人類的天敵,要正確處理這種關係。人類發現的病毒不到病毒的1%,說1%是遠遠高估了這個數字。我們不知道哪種病毒是可以致病的,所以挑戰還是很大的。

以下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傳染病專項技術副總師徐建國部分演講內容:

徐建國: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院士、各位來賓,非常榮幸受邀參加今天大會,談幾點我對傳染病的體會,給大家做一個匯報,我報告的題目是新冠病毒的新認識:趨勢和挑戰。

大家知道新冠,傳染病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傳播速度很快,途徑非常多樣,防護難度非常大,為什麼呢?把我的體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的流行性特點。它的傳播範圍非常廣,和2009年的甲流非常相似,甲流擴散到214個國家和地區,新冠已經擴散到220個國家和地區,過去的傳染病沒有一個是這樣的,傳統速度非常之快。 如果計算在60例後、每增長1000例所需要的天數,和美國2009年H1N1數據相比,曲線是並駕齊驅。

我們看一個國家的發病人數,從100例增長到10萬例的速度,最快26天。 在很多國家都以這個速度發展,這在其他傳染病裡面是沒有的。它對呼吸道上皮細胞嗜性廣,一可侵襲一些分泌細胞,包括杯狀細胞和棒狀細胞,其他冠狀病毒沒有這個侵入特點。特別是病毒感染人體後,在鼻咽拭子達到峰值所需要的時間,特別快。

大家看,像甲流一樣,鼻咽拭子的病毒載量在發病早期就非常高。

從實驗小鼠模型看,發病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統,對其他臟器影響沒有看到。

第二,我們講講無症狀感染者,是控制疫情的關鍵。 我們說,它是新冠疫情的阿喀琉斯之踵。從過去的報導看,新冠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比例,最高可以達到96%。 這是過去沒有的。比SARS、比MERS、比甲流高得多。 從新近報導的新疆喀什疫情來看,疾控部門通過常規檢測,發現了病毒陽性的個體,幾乎都沒有症狀。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是100%。 非常出乎意料。

當然,一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在一定的時間後會出現症狀,發展為患者。 但是,在一些個體感染了病毒、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時候,就已經在傳播病毒了。一些無症狀感染者的鼻咽拭子的病毒載量,已經達到峰值。雖然觀察的例數很少,但趨勢非常明顯。 SARS病毒感染人體後,病毒載量一般是比較低,會逐漸升高,高然後再下降, 但新冠不一樣,在感染者還沒有症狀的時候,鼻咽拭子的病毒載量已經達到最高。和流感病毒非常相似。

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在症狀出現前的24-48小時就開始傳播病毒了。 因為沒有症狀,感染者也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在開始傳染別人了。

另外想一想,我們為什麼很容易在一些場所被傳染。 譬如, 為什麼共享一個廁所就被感染了?這和新冠病毒在環境中的穩定性相關。

新冠病毒在低溫低相對溼度條件下的存活時間較長。在鼻黏膜表面裡面,在痰表面裡面,在4度,可以存活36或48小時。 在布料上面、玻璃上面、塑料上面,新冠病毒的穩定性都高於甲流病毒、SARS病毒。

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但可在多種物體表面或介質中存活數天時間(不鏽鋼 2 天、塑料 3 天、玻璃 4 天等)。 在低溫低溼度條件下,存活時間更長,給人們的健康帶來極大威脅,也給疫情的防控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所以,我們要特別重視對環境的消毒和管理,要有自覺的防範意識,認識到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潛力和感染風險,針對性使用相應消毒劑進行消毒和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自覺防護,減少感染的發生。

四、趨勢和挑戰。

1.全球疫情持續發展。模型預測2021年3月份發病人數可能過億。過去很少預測疫情發展。對於像新冠這樣的疫情,預測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預測不是一個檢測報告,也不是一個監測報告,而是一個趨勢發展預測。預測提出一個發展趨勢,不會像報告病例那麼準確。 但是,趨勢預測,可給我們提供很多參考和幫助。

世界上幾個主要疫情大國家,疫情仍然在持續發展。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團隊,預測到2021年3月份,全球總發病人數可能過億。控制疫情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能掉以輕心。

我們仍然面臨國外疫情持續輸入的挑戰。包括邊境城市、航空旅客、汙染的冷凍食品包裝等,其他國際活動等。

第二個就是新冠病毒適應人群的可能性。也就是說,是否會像其它人類冠狀病毒一樣。我們必須要考慮到並重視這種可能性。新冠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北京2005-2009年間發現了許多四種普通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例。2005-2009年間的數據表面,常年都有發生感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幾年前開展的研究表面,我國不少省市也有普通人類冠狀病毒的感染,主要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各個年齡組,許多月份,都有病例發生。

我們要堅持檢測、要及早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及時採取措施,控制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為什麼說無症狀感染者阿喀琉斯之踵呢?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非常高。 當然,一部分或者相當一部分會發展成有症狀者。但是,在檢測發現病毒的時候,這些感染者中間沒有症狀的比例,在所有傳染病裡面是最高的。二是是在沒有症狀的時候,感染者鼻咽拭子裡面的病毒載量已經達到高峰了。 三是感染者自己沒有症狀,也不會知道會傳染別人。但是,傳染可能就是這樣不知不覺發生了。 所以早發現、早管理、早控制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我們就有可能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狀態。 這對社會來說,我覺得應該是比較經濟的一種做法。我們政府有強有力的政策,在控制疫情方面過去做得很好,還會做得更好。

第五,應對未來新發傳染病的長久之道。傳染病是微生物引起。絕大部分微生物沒有被發現,我們不知道什麼病毒會引起什麼傳染病。而且,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見的。細菌要顯微鏡才可以看到。

我們這個世界最初是微生物的,在沒有人類之前,微生物就存在了。在地球上氧氣還不充分的時候,厭氧菌就可以在世界上生存了。 所以說,我們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不可能與人類為敵。過去我們是把微生物當做敵人對待的,我們的許多教科書都是這麼寫的。 細菌在人類出現很早以前就存在了,不是人類的天敵,我們要正確處理這種關係。

我們發現的病毒不到病毒種類總數的1%。 說1%是遠遠高估了這個數字。我們不知道哪種病毒是可以致病的。 所以,挑戰還是很大的。特別是一些病原體是野生動物的正常菌群。一些野生動物需要這些微生物。譬如,禿鷲是吃動物死屍的。 被稱為「青藏高原的清道夫」。 一些禿鷲腸道細菌的70%是產氣莢膜梭菌。所有禿鷲都有這個產氣莢膜梭菌。產氣莢膜梭菌具有一些酶類,可以幫助禿鷲消化死屍,獲得營養。 但是,如果人類感染了產氣莢膜梭菌,它也會把我們的肌肉也消化了,引起氣性壞疽。是一種烈性傳染病。 對人類來說, 產氣莢膜梭菌是正常菌群,它需要這種細菌。 對人類來說,是烈性病原菌。

傳染病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哪種傳染病在何時何地、何方,以何種方式侵犯人類。但我們可以預警。

過去有人說傳染病不重要了,不會發生大的傳染病,影響到國家的資助。在2018年的時候,我們發表了一篇文章,對中國工程院醫藥學部的院士、資深的醫務人員進行了「德菲爾」問卷調查。提出我們國家未來20年可能面臨20個最可預防、最最重要的健康和衛生問題。文章發表在美國公共衛生雜誌上,封面文章。可供大家參考。學者的共識是,在未來20年可能面臨20個最可預防、最最重要的健康和衛生問題中, 新發傳染病位列11。

我們在2012-2017年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動物源性病原體以及對人類致病性」。課題總結的時候, 提出我們國家面臨17種新發傳染病的風險。我們也具備發現新病原體的能力。這是我們列的單子,基金委也很重視,給了很好的評價。。

另外,我們還完成了「未來傳染病」的研究報告。 這個報告去年已經完成了。 今年4月份發表了。

我們現行的研究策略是,出現疫情後,才開始研究,發現病原體,研究診斷試劑、治療方法、研發疫苗等。 有人說,是「馬後炮」。

我們從事傳染病研究人員的最大心願,是保障國家不發生大的疫情,為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因此,要反著來,開展反向病原學研究: 研究發現新的微生物,評估其可能的公共衛生或醫學願意,提前部署,防範大的傳染病疫情的發生。我國科學家已經開展了一些探索,如

1.溫州病毒(Wenzhou Virus WENV)(2015年)

2.山羊無形體( Anaplasma capras ) (2015年)

3.荊門蜱傳病毒(Jingmen tick virus JMTV)(2015年)

4.潛在病原菌:1)旱獺埃希氏菌

2)Apibacter raozihei

3) 數個鏈球菌新種

要保證民族的長治久安,要預防大的傳染病發生,我們一定要全社會努力,處理好人、動物、微生物的關係。 這是我們應該共同面臨的問題,我的匯報到這兒,謝謝大家!

2020網易未來大會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網易公司聯合主辦,杭州市商務局、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政府、北京網易傳媒有限公司以及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移動總冠名。大會將進行三天的頭腦風暴、涵蓋了預見未來、新基建、人工智慧、區塊鏈、潮商業、UP生活以及和文化等論壇。

相關焦點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擔任國家衛健委「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組長,率先判斷出病原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為疫情控制贏得了時間。10月18日,在由紹興市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報社、中國教育電視臺、柯橋區人民政府、北京橫山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徐建國表示,應該做好與新冠病毒長期相處的準備。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威脅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擔任國家衛健委「病原檢測結果初步評估」專家組組長,率先判斷出病原體是新型冠狀病毒,為疫情控制贏得了時間。10月18日,在由紹興市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報社、中國教育電視臺、柯橋區人民政府、北京橫山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徐建國表示,應該做好與新冠病毒長期相處的準備。
  •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組織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協辦發組字〔2021〕2號各有關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為做好2021年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根據中央關於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受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委託,中國科協開展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現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工作要求,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啟動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規定,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2021年1月1日開始正式啟動。   中國科學院2021年院士增選總名額為73名   據了解,中國科學院2021年院士增選總名額為73名,其中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與數學領域7名,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特別名額6名。202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應重點關注的新興和交叉學科為:數學地球物理、化學生物學、生命科學與化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與生命健康、能源科學。
  • 關於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
    關於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化會字〔2021〕1號各學科/專業委員會、女化學工作者委員會、青年化學工作者委員會、單位會員、省級學會、各學會理事:根據《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組織推選2021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啟動!
    來源:揚子晚報(谷業凱)  編輯:雙一流高校  記者今天從中國工程院獲悉,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啟動,院士增選總名額將不超過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3位候選人,院士可單獨或聯名提名。候選人獲得3位院士的提名方為有效,且僅能接受3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學部院士應不少於2位。1941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院士,享有本次增選的提名權與選舉權。  候選人方面, 候選人的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5周歲 (1956年7月1日以後出生)。
  •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關於推選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
    市學會、基金會、基層組織:根據《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組織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科協辦發組字〔2021〕2號)要求,北京市科協作為推選單位,現就北京地區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候選人推選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 【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19日表示...
    文 / TIER2020-12-20 08:11:43來源:FX168 【新冠環境傳人,風險有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19日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 全球新冠死亡人數超百萬 真實數字可能被低估
    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統計數據,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超過100萬例。而世界衛生組織官員9月28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官方死亡人數,可能低於真實數字。全球大約有240種潛在疫苗正處於早期研發階段,其中40種進入臨床試驗,9種處於對數千人進行測試的最後階段。疫苗的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由於全球緊急情況,科學家正全力以赴。
  • 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芯之父」——鄧中翰院士
    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 研製出第一批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集成電路晶片,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41歲當選院士,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1987年鄧中翰考入中科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專業,隨後赴美留學,就讀於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伯克利的5年時間內取得了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物理學碩士3個學位,是該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學成後他進入IBM工作,但回國創業的衝動從未消失。
  •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新院士名單公布!50所高校新晉...
    備受矚目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2019年新院士名單同在今天(11月22日)公布。中國科學院共選舉產生64名院士和20名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共選舉產生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
  • 從農民逆襲成為院士,他率先判斷出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在全世界應用
    他從事傳染病防控工作40餘年,多次率領團隊從容應對我國重大傳染病的疫情,加強基層應對疫情的能力,也見證了我國傳染病預防的發展;他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疫情控制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也在國際著名雜誌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
  • 前沿研究丨陳薇院士:新冠疫苗研製面臨的挑戰
    新冠病毒肺炎大流行仍在持續,快速開發新冠病毒疫苗已成為當務之急。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研究員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分析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製中面臨的挑戰。一是疫苗安全性評價,應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疫苗安全性研究來評估和監測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 前沿研究丨曲久輝院士:新冠病毒溯源的可能途徑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作者:李淼,楊雲鋒,陸韻,張大奕,劉毅,崔小鳳,楊蕾,劉銳平,劉建國,李廣賀,曲久輝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引發了社會上對其來源追溯的廣泛討論。
  • 新冠疫苗迎來「高光時刻」:全球新冠疫苗進展加速 中國已做好大...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也向中國生物相關負責人致電進一步核實相關進展,但截至發稿對方並未回復。國藥集團暫未就此事對外發布相關公告。不過,此前11月6日,在第三屆虹橋國際健康科技創新論壇上透露,國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在談及新冠疫苗相關話題時透露,目前已有數十萬人緊急接種國藥集團旗下兩款新冠滅活疫苗,沒有一例嚴重不良反應,接種後離境人數達5.6萬人,目前無一感染。
  • 莊輝院士:中國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人數仍為全球最多
    中新網北京7月26日電 (記者 李亞南)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莊輝26日在「2019年世界肝炎日宣傳大會」上表示,雖然中國在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當前肝炎流行形勢依然嚴峻,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人數仍為全球最多。
  • 什麼樣的人能成為兩院院士?2021年增選院士的硬核條件來了
    最近一次增選是在2019年11月,共新增選了6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29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一共188人。那麼,要當選成為兩院院士,有什麼標準呢?這是大家所關心的。2021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我們可以從中窺知一二。
  • 【鍾南山:中國暴發第二波新冠疫情可能性很低】中國工程院院士鍾...
    2020-10-30 15:09:54來源:FX168 【鍾南山:中國暴發第二波新冠疫情可能性很低】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按照現在中國的防疫制度和措施強度,他不認為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會在中國暴發。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人工智慧要「勇探無人區」
    7月11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全球人工智慧的傳承與發展」論壇作為大會特色活動,匯聚了4位中外院士、23位AI學術界和產業界資深學者和青年科學家「雲端」連線,共話全球人工智慧的人才傳承、產研趨勢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