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

2020-12-08 每日經濟網

今日,一條「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2月9日,在湖北省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儘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

對此,網友們紛紛表示:「以後長點心吧,別再吃了」「拒絕一切野味,希望嚴懲嚴辦。」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陳煥春: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

在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有報導稱,華南農業大學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的中間宿主,請問如何看待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這一發現對新型冠狀病毒源頭的防控有什麼幫助?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組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回答稱,看到這個報導,穿山甲有可能是潛在的中間宿主,但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存在多個中間宿主。報導稱發現穿山甲分解的毒株與感染人毒株的序列相似度高達99%,它可能是一個基因或者某個基因判斷,或者整個全基因組的序列相似性,如果是全基因組序列的相似性都達到99%,這個意義就比較大。

比方說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教授最近證實了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與雲南的一種蝙蝠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相似性達到96%,如果穿山甲達到99%,參考價值就更大。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儘量少養野生動物,因為它本身就是野生的,應該在野外。同時,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所以我們今後應該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吃野生動物。」 陳煥春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新聞發布會上陳煥春介紹稱,「新型冠狀病毒屬於SARS冠狀病毒」,引發爭議。

隨後,陳煥春在9日晚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新型冠狀病毒不是SARS冠狀病毒,此前在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的表述存在口誤

陳煥春說,相關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存在相關性,但並不相同,新型冠狀病毒不是SARS冠狀病毒。

據第一財經,9日晚間,鍾南山院士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它跟SARS冠狀病毒是平行的,二者是同一類(病毒),但不是同一種。

鍾南山表示,SARS冠狀病毒是一個專有名詞,是專門指急性呼吸症候群的病毒,它(與新型冠狀病毒)不是一回事,這兩個(病毒)是兩回事,「2019(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另外一種病毒,都是屬於冠狀病毒。」

食用野生動物會怎樣?男子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蟲

食用野生動物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危害?這組案例觸目驚心。

據央視新聞,2018年3月以來,江西的李先生多次出現突然暈倒、口吐白沫、肢體抽搐等症狀,回家休養後,情況仍不見好轉,接連兩次被診斷為腦梗死。

日前,他輾轉來到廣州治療。經過醫生診斷,發現了令人吃驚的真相。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神經外五科主任醫師樊雁峰:影像提示腦子裡有一個蟲洞,我們考慮這是一條活蟲,目前已經接近功能區了。幸虧他來得比較及時,再晚點,蟲子爬到功能區進行破壞以後,他的對側肢體功能基本上就不會恢復了。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醫生在喚醒麻醉下為李先生實施了手術,掀開肉芽腫組織後,看見一條白色的長條狀活蟲在李先生的腦內蠕動。最終,一條長達11釐米的裂頭蚴被醫生「擒住」,「蟲窩」也一併被端走。好端端的,李先生腦裡怎麼會長蟲子?

20多年前,李先生曾在廣東沿海一帶打工,在朋友勸說之下,曾經試過生吃蛇膽,懷疑因此感染了寄生蟲。

李先生:就這樣生吃,當時不知道,他們說吃了治百病。以後再也不敢吃了,治病花了這麼多錢。

無獨有偶,浙江一位28歲的小夥,16年前開始出現癲癇、頭暈症狀。經診斷,他的部分腦組織已被寄生蟲「吃掉」,造成不可逆性損傷。而感染寄生蟲的原因,是從他7歲起,常年打獵的父親就餵他生吃五步蛇膽,連吃了5年。

吃野味補? 潛在風險巨大!

不少人覺得越稀奇越補,因此「吃野味」才如此受歡迎,美其名曰「進補」。但醫生和營養學家說,「吃野味」不僅補不了身體,還有可能吃出病來。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預防保健科副主任醫師王軼:野生動物買來就加工,是沒有經過檢驗檢疫的,它含有哪些潛在的、未知的病原體或者毒物,我們都不知道,所以存在很大風險。

據新華社,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禁止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禁止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

我國有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98種、國家二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308種,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1591種以及昆蟲120屬所有種等都納入保護範圍,禁止包括食用在內的上述所有行為。

穿山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但是,包括蝙蝠、鼠類、鴉類等約1000種陸生脊椎野生動物未列入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範圍。

「動物防疫法中對動物防疫的範圍規定,針對的是家畜家禽和人工飼養、合法捕獲的其他動物。」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朝霞說,雖然蝙蝠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中是「自由之身」,在動物防疫法中卻處於模糊地帶。由於缺乏相應的檢疫規程等因素,實際操作中根本無法實施檢疫。

專家表示,很多野生動物中都存在大量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有可能危及人類健康的隱患。濫食野生動物不僅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而且會對野生動物資源和整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從而引起整個生物鏈的崩潰。

值得注意的是,「野生動物」這一概念,不僅指自然狀態下的野生動物,還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動物。而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仍面臨檢疫等現實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動物疫病防控是農業農村部門的職責。但由於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情況複雜,防疫檢疫目前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監管到位。檢疫缺失的現實下,的確很難說,用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是安全的。

2月3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公安部、商務部、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林草局、藥監局聯合部署打擊野生動物違規交易專項執法行動。嚴查違法出售、購買、利用、運輸、攜帶、寄遞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行為;不得為出售、購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發布廣告及提供交易服務等。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澎湃新聞、第一財經等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相關焦點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蟲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今日,一條「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圖片來源:新浪微博2月9日,在湖北省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無論怎麼樣,我們都要儘量少養野生動物,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
  • 顱內養30釐米活蟲可能是吃了這些東西?小心寄生蟲「上腦」!
    近日,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13)關於新冠肺炎系列報導的《戰「疫」進行時 禁食野生動物》中,採用了廣東三九腦科醫院「或因20餘年前生吞蛇膽,江西男子顱內揪出11釐米長裂頭蚴活蟲」的案例。
  • 食用野生動物會怎樣?江西男子吃蛇膽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蟲
    江西男子吃蛇膽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蟲 2020-02-09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食用野生動物會怎樣?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蟲 腦組織被「吃掉」
    腦內藏「蟲窩」 只因生吃蛇膽醫生在喚醒麻醉下為李先生實施了手術,掀開肉芽腫組織後,看見一條白色的長條狀活蟲在李先生的腦內蠕動。最終,一條長達11釐米的裂頭蚴被醫生「擒住」,「蟲窩」也一併被端走。好端端的,李先生腦裡怎麼會長蟲子?
  •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革除濫食野味陋習
    要加強法治建設,認真評估傳染病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修改完善,還要抓緊出臺生物安全法等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這一決定,對於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態保護和公共衛生安全意識,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畸形觀念導致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對濫食野生動物的突出問題及其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的巨大隱患,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 關於新冠病毒來源,有一種說法是亂食野生動物。我就在思考,吃野生動物肯定不是一天兩天,為什麼2019年年末會發出這麼一個奇怪的疾病。根據病毒特性,推測有兩種較大可能,一是可能有人生食野生動物,或由於未經高溫烹飪殺滅病毒而引發感染;二是可能所圈養的野生動物患病,加之南華海鮮市場條件髒亂差,在未被烹煮前就已經開始傳播。
  • 拒絕野味,蝙蝠,果子狸算野味,那麼野雞野鴨野生黃鱔算野味嗎?
    凡是獵取得來的做肉食的鳥獸,如野雞、野兔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野生動物,非人工飼養的都算是野生動物,而變成人們餐桌上的菜餚時,就成了所謂的「野味」。02病毒介紹篇有人認為煮熟不就行了,新冠病毒加熱56攝氏度30分鐘即可被滅活,這看似利好的消息,但是要知道野味中不僅僅存在新冠病毒,還存在很多很多嗜熱病毒(耐高溫)300甚至500攝氏度都難以將其滅活。
  • 吃野味當心病毒和寄生蟲
    隨著「秋冬進補」季節的來臨,廣州人吃野味的現象有所抬頭。根據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結果表明,南方的果子狸是人類SARS病毒的重要動物宿主之一。
  • 食用野生動物給人們帶來巨大健康風險 堅決向濫食野味說「不」!
    中國疾控部門和專家的初步調查研究表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是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並造成人際傳播引起的。疫情之下,少數國人濫食野味的陋習,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在京舉行。
  • 吃蝙蝠誰來管?全面禁食野生動物 路有多遠?
    除了蝙蝠,穿山甲、果子狸、蛇等都曾是一些食客餐桌上出現的「野味」。專家表示,很多野生動物中都存在大量病毒、細菌、寄生蟲等有可能危及人類健康的隱患。濫食野生動物不僅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而且會對野生動物資源和整個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從而引起整個生物鏈的崩潰。
  • 吃野味並不滋補 不注意可能會危害健康
    吃野味真的滋補嗎?很多人都喜歡野味,一覺味道新鮮,二覺營養豐富。但是野味的好處缺乏科學依據,不僅沒有滋補功效,或許還會帶來健康傷害。吃野味也加快了瀕危野生動物的滅絕,破壞物種多樣性和威脅生態平衡野生動物不是綠色食品,野味對人體危害極大禁食野味,珍愛地球,尊重自然.是人類必須遵循的準則。
  • 中國日報網評:保護野生動物,亦是保護人類自己
    這場野生動物帶來的反擊,也再次警示著我們肆意破壞生態的後果,讓我們反思該如何正確對待野生動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精神的富足,開始讓現代的一些人不僅僅是滿足於溫飽,很多人開始追求刺激食用「野味」,有人認為野生動物對人類有獨特的滋補作用,有人圖一己之利,貽害眾人。然而實際卻是野生動物的營養元素與家禽家畜並無多大差異,同時人類新發的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
  • 當野味帶來病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自己?
    公眾號「一席」日前重新推送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在2018年的演講,她在演講中追溯了SARS病毒進入人類社會的過程。 「根據前期的流行病學調查,最早的11個病例大多和野生動物有接觸的歷史。他們或是野生動物的運輸者,或是野生動物的交易人員,或是餐館的廚師、服務員。」科學家很快在廣東野生動物市場找到了病毒的直接傳染源——果子狸。
  • 美麗「飛狐」險成入口野味 專家:別吃小心得傳染病
    周燦英供圖  本報11月13日訊 「你們瞧瞧,這到底是什麼?」今天,鄭密佳帶著她收到的一份「禮物」來到長沙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它長著鴿灰色的圓眼睛,一張類似松鼠的小臉,一下子萌翻了現場工作人員。原來,這是一隻紅白鼯鼠,外號「飛狐」,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  鄭密佳說,小傢伙是昨天朋友當做野味送來的。「朋友說要給我補補身體,我哪敢吃啊,還是請你們把它放生吧。」鄭密佳說。
  • 野味和人類文明
    這樣的習俗在日本稱為「ジビエ Jibie」,漢語叫「野味」。江戶時期德川第五代將軍綱吉發布了禁止吃獸類肉的《獸類憐憫令》。因為鯨與魚一樣不在禁食之列,所以一般老百姓把野豬諱稱「山鯨魚」,私下裡吃野豬,另一種野味「鹿肉」叫做「紅葉」。2002年的「大河劇」《利家與松》裡,就有主人公前田利家為了招待來客帶著隨從到深山老林裡去打野豬的橋段。
  • 野味為何會引起病毒感染?除了蝙蝠,還有什麼野味不能吃
    根據國家疾控中心透露,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已經能夠確認,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繼SARS之後,時隔17年,一場突發的嚴重疫情,再次讓「野味」這個話題以極度沉重的態勢重回到人們眼前。那麼,野味為什麼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呢?野味為什麼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呢?
  • 禁食「野味」的黑白名單:什麼動物可以吃?
    「需要有法規界定,與野生動物在遺傳上相隔多少代,可以算作是養殖的野生動物,比如在野外撿到一個鳥蛋,人工孵化了,算不算野生動物?吃了違法嗎?」對愛吃「野味」的人來說,按照法規和最新的政策,當下「什麼動物能吃」是很複雜的問題。
  • 闢謠:野生動物變「寵物」,致病致命風險不比變「野味」小
    每天守在家裡,看著新聞裡面不斷攀升的數字,想必很多人都在心裡默默的咒罵那些嘴饞「野味」的人。他們的一己之私,再次把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推向了死亡的邊緣。知道痛了,所以都想著努力改正。各種關於嚴懲食用,屠殺,銷售等野生動物的提議不斷的在網上發酵,也有很多人建議以立法的形式遏制吃「野味」的行為。只是,只是僅僅禁止吃「野味」就可以了嗎?
  • 傳染病,將永伴人類
    在美洲大陸,沒有許多適合馴養的動物。美洲土著向來不養馬、也不放牛,他們從來沒有被這種來自動物的病菌威脅過。當歐洲人把病毒帶到美洲大陸時,疾病就肆無忌憚地在美洲人社區裡流行起來,並且奪走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人的性命。時至今日,美洲已經不再是原住民的美洲。 新世紀,中國。
  • 新冠病毒起源:被人類端上餐桌的病毒…抖音仍有「吃播」蝙蝠視頻...
    致命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野生動物帶有病毒,並不是什麼稀奇事。病毒需要寄生在生命體上才能存活,也可以在不同的中間宿主中進行傳播。而最重要的是,病毒在傳播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變異。不管是 SARS 病毒還是流感病毒,變異使它們更容易感染人類,同時傳播力和致病力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