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野生動物變「寵物」,致病致命風險不比變「野味」小

2020-08-27 全寵聞

2020年的春節,註定會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為難忘,也最為慘痛的教訓之一。

封城,封村,封戶也阻擋不了病毒在中華大地上蔓延。每天守在家裡,看著新聞裡面不斷攀升的數字,想必很多人都在心裡默默的咒罵那些嘴饞「野味」的人。他們的一己之私,再次把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推向了死亡的邊緣。

知道痛了,所以都想著努力改正。各種關於嚴懲食用,屠殺,銷售等野生動物的提議不斷的在網上發酵,也有很多人建議以立法的形式遏制吃「野味」的行為。

只是,只是僅僅禁止吃「野味」就可以了嗎?

那作為寵物行業從業者的我們想要告訴大家:吃「野味」是一定要禁止的;而把野生動物當做「寵物」來養的不當之風,也需要儘快扼殺!

很多土撥鼠現在已經被當成寵物飼養了

野生動物攜帶的致病/命細菌病毒,並不是必須要通過食用才可以感染!

2003年的SARS病毒是食吃「野味」果子狸之後,傳染給人類的;而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超級肺炎被證實病毒是來源於被食用的野蛇。

大家一致的咒罵這些貪吃「野味」的人,也給很多人造成了一種假象,那就是:野生動物攜帶的致病或者致病病菌,只有食用之後,才會有可能感染人體。

而事實上則是:野生動物攜帶的致病/命細菌,日常接觸感染的機率是要遠遠大於食用感染的機率的。

SARS病毒的傳染源於果子狸

  • 野生動物之所以是野生動物,是因為他們根本不適合人類的食用和居家生活。

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在不斷的馴化和飼養動物以滿足食物和居家情感所需。從最常見的六畜(豬牛羊雞鴨鵝等)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伴侶性動物,如寵物貓狗,倉鼠,龍貓等,都經歷了漫長的選種,培育,甚至是雜交過程。

在這種過程中,我們人類不僅是選擇那些口感最好,基因最穩定,性情親人的動物,更重要的一步還是確保這些動物身上所攜帶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不會對我們人類自身造成致病或者致命的危害。相對應的,我們會針對這些動物所天然攜帶的有害成分進行滅殺,預防,治療等。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對食用的動物進行檢驗檢疫,對伴侶性寵物打疫苗,打防疫針等。即便是不小心遭受到了這些動物的侵害,比如被發怒的牛攻擊,被貓狗抓傷,我們可以打破傷風,打狂犬病血清等。

因為我們對這些動物的危險,已經了解足夠多的,而且具備了比較成熟完善的應對措施。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動物,而不是野外動物。

貓狗已經不是單純的伴侶性動物了,還擔負很多社會職責

而目前的野生動物之所以不適合食用和被當做寵物飼養,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

  1. 他們野性難馴,無法在不傷害人類人身和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為我們所用。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之所以叫野生動物,並不是說他們生活在野外,而是因為他們的天性。

以狼和德國牧羊犬為例,即便是兩種生物在體態,外貌特徵,DNA等方面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但是對於人類社會來說,兩者完全是不一樣的物種了。

狼還保留著自己的原始獸性,對同樣已經被馴化的對人類社會非常重要的豬牛羊家禽等都是很大的威脅,更不用說和人類社會和諧共處了。

而經過千百年來馴化和選種的德國牧羊犬,我們不僅了解他們的習性,而且也明白他們潛在的危險性,並且有比較成熟的應對方案。

2.他們身上所攜帶的各種病菌病毒寄生蟲等,我們人類目前的認知有限,更不用說相對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了。

2003年 SARS席捲全國,遍布全球27個國家,奪去了800多人的性命;

2013年,伊波拉病毒在整個非洲大地肆虐,超過1.1萬人死在了其魔掌中;

2020年,新冠狀病毒再次在中華大地爆發,威脅全球,最終造成的後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親身經歷和見證。。。

而如果我們仔細回想這些超級傳染病產生的原因,無一不和野生動物有關。但是更多地時候是一些野生動物成為了我們人類的的替罪羔羊。

SARS非典被查出病毒來源於果子狸,隨後大量的果子狸被捕殺,被處理,背負萬千人的唾罵。可是實際上他們也不過是「被感染者」,真正的背後病毒大BOSS是中華菊頭蝠。而中華菊頭蝠身上所攜帶的病菌超過100多種,其中的大多數並不為我們人類所知。

如果不是SARS的突然爆發,或許我們人類永遠不會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一種叫SARS的病毒,而這種病毒竟然可以傳染給我們人類,而我們人類現有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手段竟然第一時間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和滅殺。

這也就是野生動物的高明之處。不管是最終宿主中華菊頭蝠,還是中間載體果子狸,他們之所以在攜帶有SARS病毒的情況下還可以健康的生活不發病,是因為他們體內已經自我形成了抗體。而這種抗體,是我們人類所不具備的。


所以在病毒的宿主或者病毒中間載體和人類親密接觸的情況下,比如宰殺野味的市場裡面或者操作人,又或者將野生動物當做寵物飼養在家裡,無異於把自己暴露在一堆完全陌生的致病或者致病的病毒當中。

而這些病毒有可能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通過空氣傳播,水源唾液,甚至傷口血液傳播而進入人類的體內,從而完成新一輪的載體互換。

如果這種病毒恰好是人類本身所不具有抗體的情況下,進入到體內之後,就意味著人類體內本身的防疫體系對其完全無效或者防禦能力有限,從而導致疾病的產生,甚至死亡。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並不是只有食用了一些野生動物才會受感染,日常親密接觸受感染的機率同樣不可忽視。

3.源於野生動物的病毒,進入人體後,還可能產生自我變異,成為一種新的病毒。

不管是伊波拉病毒還是非典病毒,這些病毒進入人體之後都會有一定的潛伏期。而潛伏期為什麼不是固定的一個數值,那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素質是不一樣的。在潛伏期裡面,就是病毒和人身體的防禦系統進行博弈的一個過程。

但是有些病毒的結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的核心組成部分-核酸,還會根據載體即人類DNA的情況,和其結合,進化或者轉性成為一個全新的病毒。

2004年解放軍302醫院傳染病研究所副所長、傳染病首席專家王福生教授及其研究小組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主辦的網站《新發傳染病雜誌》的研究報告第一次向世界揭示了關於SRAS病毒兩個最重要的信息:

  1. SARS病毒基因中超過110多個的變異點,其中有9個是被人類世界首次發現。
  2. 在同一病人體內,首次發現了不同的SARS病毒變異株的存在。

這意味著什麼?這就意味著即便是我們知道病毒的最終來源是哪裡,是哪種動物,它們害怕哪種抗體,但是我們也不能簡單的「拿來主義」想著直接使用野生動物體內的抗體。因為這些病毒到達了我們的體內之後,很可能已經在一種全新的環境下開始自我進化,自我變異,成為了一個新的病毒。

貓狗等伴侶性寵物為什麼不會傳染這些致命病毒給人類呢?

說道野生動物傳染病毒,很多人就會無腦跟風的把問題拋給伴侶性動物或者寵物,如貓狗。

誠然貓狗,甚至有很多水族寵物他們本身會攜帶一些病毒細菌寄生蟲,如狂犬病菌,弓形蟲等,但是為什麼他們不會像果子狸或者蝙蝠,駱駝等成為傳染源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懂他們!

我們不僅懂得如何訓練,餵食他們,更重要的是我們目前的醫療知識和研究水平已經熟知了他們身上所攜帶的所有的對人類造成危害的東西,並且有著成熟專業的應對措施。

就連大家聞之色變的「狂犬病」,其實不過是寵物狗狗替蝙蝠背了黑鍋而已。「狂犬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狂犬病毒」最終的宿主並不是狗狗,而是蝙蝠。狗狗並不是唯一的中間載體,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如鳥類,狐狸,貓,浣熊,豬,牛,羊等都有攜帶狂犬病毒的可能性,並且都可能會傳染給人類。

想不到豬也會攜帶狂犬病毒吧

但是我們不僅了解狂犬病的發病的病因,特徵等,還研發了針對寵物的狂犬病的疫苗,我們還有針對人類的狂犬病血清,血蛋白等治療手段。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科學完善的養寵指南以及專業的獸醫團隊保駕護航。

但是這些對於很多野生動物來說,我們目前無法做到。

野生動物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不是你的寵物,更不是你的盤中餐。

我們今年8月份的時候曾經發表了一篇名為文章,講述了對於飼養這些「非常規寵物」的隱憂。

結果下面有很多人留言說,為什麼看著別人養得挺好的,挺好玩的,也沒有什麼危險。

我們相信無論是土撥鼠也好,松鼠也罷,甚至有很多人養浣熊,養狐狸,養水貂等,這些都是你的權利。但是問題是你在享受自己權利的時候,卻把風險帶給了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

很多平臺上銷售的土撥鼠即便是人工繁育的,也無法確保他們的安全性,因為我國並沒有針對這種動物制定專門的飼養和防疫標準。對這種動物身上所攜帶的病菌,寄生蟲,以及生病死亡該如何處理等都沒有相關的指導意見。

前段時間北京收治的兩例「鼠疫」患者,就是跟土撥鼠攜帶的病菌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在危險沒有降臨到自己身邊,我們看到的永遠是他們賣萌可愛的一面。

即便是在這樣的非常時刻,我們在網絡上搜索,還是會發現很多平臺在銷售著各種稀奇古怪的野生動物:日本石猴,美國土撥鼠,小飛鼠,小松鼠,狐狸等。

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但是比人類欲望更強大的永遠是自然規律。野生動物和其它非寵物性質的動物,有著他們自己的生存法則,人類是永遠無法強制改變的。

如果誰SARS沒有讓我們徹底清醒,那麼此次肺炎算是另一場警鐘吧!

希望這次警鐘敲醒的不僅僅是一張張貪吃「野味」的嘴,也敲醒一顆顆盲目追求不安全快樂的「養寵」之心!

相關焦點

  • ...動物捕殺屢禁不止 致命的病毒與吃野味的「陋習」你該痛恨哪一個?
    原標題:野生動物捕殺屢禁不止 致命的病毒與吃野味的「陋習」你該痛恨哪一個?央視財經(記者 童盈)截至今日20點,湖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累計發現確診病例444例,共致17人死亡。在目前病毒宿主尚未查明的情況下,購買接觸如此大量野生動物隱患重重,希望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問題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野生動物捕殺屢禁不止國內仍有很多不法分子樂此不疲地進行盜捕、販賣野味的生意,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本萬利,幾乎沒有什麼成本,而且不愁銷路。
  • 闢謠:貓狗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罪魁禍首?不,其實是人們貪嘴吃野味
    它們從家裡的小寵物淪為流浪貓狗,可是在這期間,它們並沒有做錯什麼。更讓人寒心的是居然有人提議在封城結束之後要求全面捕殺流浪貓狗,避免禍害人間。看到這裡,真的為這些不會說話的貓狗們捏了一把汗,不知道它們正在經歷什麼。花姐知道自己的力量比較單薄,無法對抗這些鍵盤俠,但是花姐想要說,請務必相信科學,切勿聽信謠言。花姐說的都是有科學依據的,希望可以讓鍵盤俠們停止對貓狗的攻擊和傷害。
  • 食用野生動物給人們帶來巨大健康風險 堅決向濫食野味說「不」!
    他強調,我們早就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風險很大,但「野味產業」依然規模龐大,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了!  多名受訪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摒棄濫食野味陋習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話題,中國是時候向濫食野味堅決說「不」了!
  • 建議食用野生動物或寵物拘留10到15天 並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在國際上,非法貿易的野生動物的價值僅次於走私毒品,是全球第二大走私對象。雖然我國早在1989年就制定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但獵食野生動物仍屢禁不止。有人消費,喜食野味,是其主要誘因之一。穿山甲、貓頭鷹、鱷魚、巨蜥、蛇等,都是「流行」的珍稀野味。人們認為穿山甲能防癌解毒,天麻燉貓頭鷹去偏頭痛,巨蜥壯陽,蛇血和蛇肉有大補功效,鱷魚肉具有藥用、保健功效等等。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部分野生動物是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宿主,如果人類違背自然規律,把野生動物用於娛樂、當作寵物、當成食物和藥物,就可能增加這些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向人類傳播擴散的風險,危及人類健康。  其實,野生動物的肉類無論口感還是營養都非常低,吃野味的人無非是追求虛榮、迷信野味所謂功效及好奇心驅使,希望嘗鮮。杜絕吃野味,既需要國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並加強執法,也要加強科普宣傳,引導民眾摒棄吃野味的陋習。
  • 你熟悉的寵物店、菸酒店在販賣瀕危野生動物!
    寵物店背後暗賣野生動物:老闆家搜出一屋龜蟒一家寵物店,龍貓、兔子、倉鼠等寵物放置在櫥窗內吸引行人注目,表面無異,一般人不會知道,這家小店其實內有乾坤——這是海寧南關廂歷史街區,涉案寵物店就開在這裡。涉案寵物店所在的海寧南關廂歷史街區,該店鋪現已轉出在浙江省海寧市一條街上,有一家寵物店,你可以在裡面買到各類「異寵」。
  • 啥時候了 江蘇無錫這男子還在捕野味 家中查獲黃鼬松鼠等野生動物
    啥時候了江蘇無錫這男子還在捕野味!家中查獲黃鼬、松鼠等野生動物黃鼬、松鼠 無錫宜興男子捕獵野味被刑拘前不久,江蘇無錫宜興警方在一名男子王某的小車庫的冰櫃裡查獲10隻黃鼬和5隻松鼠,還搜查到了71個獵夾。嫌疑人王某被刑拘。
  • 拒絕野味,蝙蝠,果子狸算野味,那麼野雞野鴨野生黃鱔算野味嗎?
    凡是獵取得來的做肉食的鳥獸,如野雞、野兔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野生動物,非人工飼養的都算是野生動物,而變成人們餐桌上的菜餚時,就成了所謂的「野味」。「野味漢堡」界定是否屬於野味,要看是否「人工飼養」,這裡的一點會引發歧義的地方,就是市場上很多所謂「野生甲魚」「野生黃鱔」並非真正野外捕捉的,而是人工營造動物生存環境,還是屬於環境人工飼養的範疇,那麼這種就不屬於野味。
  • 致命野味,非法盜獵和買賣為何屢禁不止?
    致命的野味本刊記者/黃孝光發於2020.2.10總第934期《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12月,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劉懿丹接到爆料稱,武漢華南海鮮市場販賣野味現象嚴重。「法律鼓勵大家繁殖利用,但是很多野生動物繁殖不出來,即便可以,代價也太高。比如斑頭雁,養四五年才會下蛋,而且下蛋不多,所以斑頭雁的種源,往往也都是從野外偷來的。」劉懿丹解釋說,被售賣的野生動物,來源很難確定,以至於取得證件的商戶往往會以此為掩護,做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生意。
  • 為什麼野生動物身上的毒不會傷害自己,卻為人類帶來災難?
    這次全國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很可能也是因亂食蝙蝠等野味引發的禍端。亂吃野味有哪些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野味可能是疫病的傳染源。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與家養動物的完全不同,這使得很多因素讓人類不可控。比如野外的生存條件惡劣,就很容易產生新型細菌和病毒,經由動物之間互相傳播,導致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規模極大。
  • 到底什麼樣的人愛吃野生動物?
    切斷疫情病毒源頭,人們再次把注意力集中到野生動物身上。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與2017年發現的一種蝙蝠上的病毒同源,並可能通過中間貯主傳染給人。中間貯主還待尋找確定,但從目前看可能還是某類野生動物。  不管最後找到的野生動物是哪一個,錯都不在野生動物本身,而在於吃它們的人。
  • 從禁食野味到動物福利,企業可以做些什麼?
    《決定》也留了幾個口子:(1)常見家畜家禽,還有人們廣為接受的人工養殖的兔子、鴿子等,還可以吃;(2)科研、藥用、展示用途可以按規定實施;(3)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決定》會影響到幾類企業。首先是農業企業,特別是養殖。一些「三有」野生動物有較好的食用經濟價值,禁食之後,市場需求被切斷,養殖企業面臨停業的風險。
  • 致命野味,非法盜獵和買賣為何屢禁不止?-虎嗅網
    2017年1月,在劉懿丹舉報下,天津市一農貿市場查獲近九百隻「野味」,包括595隻野山雞、272隻野兔、26隻野鴨和1隻豹貓。涉案人員事後未受到追責,警方解釋稱,問題不在數量,而在種類,所查獲的野生動物均為「三有保護動物」。三有保護動物即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 伊波拉、H5N1、SARS……野味帶給人類的是珍饈佳餚還是致命病毒?
    蒙古衛生官員此後確定,兩人死因是感染了土撥鼠體內致命的鼠疫桿菌。不止遊客帶來了野味的巨大市場,在非洲農村地區,也仍然有許多人以野味為生,部分原因是狩獵獲得的肉類比養殖肉類更便宜,是窮人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儘管非洲以外的地區野味消費量不大,但高昂的價格卻助推了狩獵和肉類走私活動的激增。一隻蔗鼠在倫敦的價格超過40美元。一隻猴子在法國的售價超過130美元。
  • 野味和人類文明
    野味 - 致命病毒的野生宿主人類捕食野生動物已經有幾十萬年的歷史,在「茹毛飲血」的時代,農耕和畜牧技術發達之前,野生動物就是重要的營養來源,需要以野味彌補蛋白質攝入不足,合情合理。目前地球面臨的問題是,人類太多,而野生動物太少,對其保護迫在眉睫,而這種失衡令人類暴露在原本只會停留在野生宿主身上的疾病面前。於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一些從動物傳給人類的傳染病可能迅速蔓延開來,在當今高度互聯的世界不加選擇地致人於死地。病從口入,中國古文中饕餮二字本義即為貪婪殘暴的野獸,並刻於周鼎之上,智慧的先人以此警醒「戒野味」。
  •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革除濫食野味陋習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革除濫食野味陋習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雲舒2月24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 野味是人類剛需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致歉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18日發布聲明,對《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致歉。該文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 最嚴禁令下 請放過這些野味!麻雀雖小不能捕 「燻拉絲」野生不要吃
    一份近百萬網友參與的「你吃不吃牛蛙」的投票中,除了不到三成網友選擇「不吃牛蛙,不關注」外,「如果存在風險,不吃也罷」和「養殖的不算野味,該吃吃」的票數相差無幾,評論區的爭論大多集中在:已經規模化養殖的牛蛙是否屬於「野生動物」。對於因「禁止銷售牛蛙」引起的爭議,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闢謠稱,三部委並未發布相關野生動物名錄,更沒有發布禁食名單。
  • 野味何時止 蓬萊和長島市場兜售野生動物
    近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的「共同的家園——保護野生動物我們在行動」特別節目,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煙臺的蓬萊和長島是候鳥的棲息地,而蓬萊的九目山等地也出現過非法捕鳥的現象。從11月底到12月初,記者奔赴蓬萊、長島等地調查發現,儘管由於監管嚴格,大多數飯店並不提供野味菜餚,但仍有個別人在私下捕獵,並將捕獲的野生動物賣給熟人或飯店,而在蓬萊市區的一些市場裡,仍有人在出售野兔、野雞、斑鳩、鷓鴣鳥、大雁等野生動物。
  • 從源頭管理野生動物非法交易
    1月27日,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進展和風險評估》稱,從現場的溯源調查、病毒基因序列比對和既往疾病監測血清標本檢測等證據推測,目前認為新冠病毒起源於野生動物,可能於2019年12月初經由華南海鮮市場某種野生動物外溢及其市場環境汙染感染人,進而造成人與人之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