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H5N1、SARS……野味帶給人類的是珍饈佳餚還是致命病毒?

2020-12-05 前瞻網

去某個地方旅遊,然後品嘗當地特色野味?這聽起來似乎很好,但有時卻會危及生命,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造成全球性的疾病大傳染。

近日,據報導,兩名俄羅斯遊客在蒙古生食土撥鼠的肉和內臟,其後死於鼠疫。蒙古衛生官員此後確定,兩人死因是感染了土撥鼠體內致命的鼠疫桿菌。

不止遊客帶來了野味的巨大市場,在非洲農村地區,也仍然有許多人以野味為生,部分原因是狩獵獲得的肉類比養殖肉類更便宜,是窮人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而儘管非洲以外的地區野味消費量不大,但高昂的價格卻助推了狩獵和肉類走私活動的激增。

一隻蔗鼠在倫敦的價格超過40美元。一隻猴子在法國的售價超過130美元。而其當地價格可能不到西方市價的十分之一。

2008年的一份報告估計,非洲有將近22.5億磅的野生動物被吃掉,這迫使許多物種走向滅絕。

野味,這種來自於叢林的、能滿足人們獵奇心理、並且通常被人們評價「很好吃」的肉類,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無害。

狩獵曾讓人類成為這個星球上的主導物種,但同時也讓人們離那些原本會留在野生動物體內的疾病更近,比如三種已知的最大流行病——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和愛滋病毒都是人畜共患病。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一份「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導致嚴重疫情」的新發疾病清單。名單上的所有疾病都是由容易突變的RNA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這並非巧合,RNA病毒會把動物(大部分是野生動物)變成藏身之處。

而且,人畜共患病不可能被徹底消滅——除非我們也能消滅所有作為這些病原體宿主的物種。

如果特定的環境相一致,一種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傳染病就能迅速傳播,在我們這個高度互聯的世界裡不分青紅皂白地造成死亡。

以流感病毒H5N1為例,2012年在雪貂身上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流感病毒很容易獲得突變,從而使其能夠在哺乳動物間傳播。

在荷蘭科學家們的實驗中,僅經過十次感染,通過隨機突變和複製,病毒就在沒有科學家幫助的情況下獲得了在雪貂間傳染的能力。

儘管這個研究具有爭議,但我們所能了解到的是,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每一次互動——比如每一次叢林動物的死亡——都相當於為病毒進入新物種的機會而擲了一次骰子。

這些病毒都來源於叢林

野雞、鹿肉和兔肉在英國是一道美味佳餚;在美國麋鹿是很受歡迎的野味;鴕鳥是你在南非能買到的最瘦的紅肉;土撥鼠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松鼠,是蒙古的美食;大象、獅子、豪豬、長頸鹿、大猩猩、小羚羊、猴子、巨鼠等非洲野味都是英國人熱衷的食譜原料。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世界各地有著巨大的野味市場。但所有的野味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危險的。

旋毛蟲病

旋毛蟲這種寄生蟲可以在一百多種哺乳動物體內寄生,因食用豺肉、獾肉、熊肉、松鼠肉、田鼠肉等野味而患上旋毛蟲病的案例不在少數。

1975年義大利發生因食用馬肉引起人體旋毛蟲病暴發,1985年和1986年又發生了兩次因食用野豬肉香腸而引起的暴發。

1998年12月法國諾曼第發生一次人體旋毛蟲病暴發,因食用從美國進口的真空包裝的野豬肉所致。

2004年10月一法國居民在阿爾及利亞旅遊時食用烤豺肉而出現旋毛蟲病的典型症狀。

2002年7名義大利人因食用從克羅埃西亞寄來的豬肉香腸而患旋毛蟲病。

1999年斯洛伐克發生一起因食用犬肉香腸而引起的布氏旋毛蟲病暴發。

1997年西伯利亞61人因食用熊肉而感染,1998年9人因食用烤獾肉而患病。

2004年在土耳其,居民無意中食用了當地風味小吃、未煮熟的「cig kofte」而感染旋毛蟲病。

1997年在朝鮮發現3例因食生獾肉而引起的旋毛蟲病。

在北美,吃美洲獅肉、野豬肉、海象肉都有過感染旋毛蟲病的案例。

伊波拉病毒

這種惡性傳染病在剛果多次爆發與當地居民食用野生動物、特別是靈長類動物有關。

2007年在海關官員以及農業專家中流傳的一份內部材料稱,叢林肉是猴痘、伊波拉病毒和非典(SARS)病毒等傳染性疾病的潛在帶菌媒介。

研究人員認為,叢林肉很可能就是病毒來源。果蝠被認為是伊波拉病毒的宿主。科學家懷疑,可能是靈長類動物食用了被蝙蝠啃食和口水汙染的水果後染毒,隨後又傳給人類。

對於病毒如何傳給人類,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受到感染的動物在遭屠宰時血液從獵手或屠夫手上的細小傷口滲入人體。不過專家表示,具體原因仍有待確定,因為食用受感染的、未經適當處理的肉類也能感染伊波拉病毒。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專家警告稱,歐非之間大規模的野味走私貿易很可能導致伊波拉疫情向歐洲蔓延。

流感病毒H5N1

科學家對H5N1病毒的研究發現,從綠翅水鴨分離出的H6N1病毒株的7個基因與H5N1的關係十分密切。鵪鶉也可能是導致1997年H5N1重組起源和暴發的宿主。

對1957年和1968年人流感大流行病毒株起源的找尋促進了對動物中流感病毒生態學的廣泛研究,人們意識到,禽流感病毒在禽類中分布是如此之廣,在野生水鳥中更是普遍存在。此後,又在雞和燕鷗中分離出了H5高致病株。

其傳播途徑包括呼吸道飛沫與空氣傳播、消化道感染(即進食病禽的肉及其製品等)及經損傷的皮膚和眼結膜感染。

西班牙流感

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流行病疫情,但其起源目前還眾說紛紜。

有研究稱,其實際上可能起源於美國堪薩斯州的哈斯克爾縣,這裡曾經盛行養牛和養豬,這可能是當年流感在這裡爆發的一條線索。

另一條線索是,哈斯克爾縣坐落在候鳥遷徙的重要路線上,包括沙丘鶴和野鴨在內共有17種鳥類遷徙時途徑這裡。當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感染同一個豬細胞時,它們的不同基因就會像洗牌一樣被重新打亂、進行交換,產生一種新的、可能非常致命的病毒。

SARS病毒

科學家們目前認為,SARS病毒起源於蝙蝠,只是經由果子狸傳播到了人類身上。科學家在菊頭蝠體內所含的病毒毒株中找到了傳播至人類的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

蝙蝠體內有著一個「病毒庫」,其尿液、糞便中都攜帶不少高度多樣化的烈性病毒,接觸蝙蝠的研究人員都要「全副武裝」。但如此危險的蝙蝠在部分地區卻是一道餐桌上的美味。

蜜月勝地帛琉便有一種當地特色大餐,叫「水果蝙蝠」,印尼還有專門的蝙蝠獵人,他們會在蝙蝠棲息的洞穴口張網捕捉蝙蝠。據說蝙蝠獵人們一個月能捕到近千隻蝙蝠,除了自己食用,大部分用於出售。

猿類泡沫病毒

2012年,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喀麥隆科學家警告稱,人們食用猴子和猿類或將感染新型愛滋病毒。

據統計,喀麥隆居民百分之八十食用肉是野生「叢林肉食」,主要是大猩猩、黑猩猩和猴子,這些靈長目動物的肉是當地居民非常喜愛的。

Oneestimate統計數據顯示,喀麥隆南部每年將屠宰3000多隻大猩猩。此外,美國華盛頓州叢林肉食危機特別工作小組評估分析,剛果盆地每年人們「收穫」500萬噸野生動物,這相當於1000萬隻牛。

科學家指出,這些動物體內攜帶著猿類泡沫病毒,與愛滋病毒非常接近。

中東呼吸症候群

這種病毒從沙烏地阿拉伯傳出,駱駝是不能被否認的傳染源之一。沙特人喝駱駝奶、吃駱駝肉,養駱駝作為寵物,而隨著遊客的到來,這些病毒有了更多的傳染途徑。

此外,德國科學家2016年還發現,接近6%的駱駝攜帶另一種冠狀病毒,且這種病毒與常引起人類普通感冒的229E冠狀病毒具有親緣關係。

愛滋病

1989年,美國和世界衛生組織通報查尋愛滋病病毒的源頭。薩伊的一名化驗員從1959年的血樣中發現了HIV-1,愛滋病病毒的第一型。此後,科學家們用計算機模型計算發現,愛滋病毒從猩猩傳染給人類大約在70年前,即1930年前後。

研究人員還認為,人類的愛滋病毒是從猿、猩猩或猴子身上的愛滋病毒轉變而來的,可能是1930年前後人們屠殺猩猩、或食用未合理烹飪的受感染的肉時傳染上的。

馬爾堡病毒

能引起嚴重出血熱的馬爾堡病毒通過非洲綠猴和果蝠傳播。據信,北非果蝠(rousettusaegypti)和狐屬狐蝠科(pteropodidae)果蝠是馬爾堡病毒的天然宿主。馬爾堡病毒從果蝠傳給人類,並通過人際間傳播在人間傳開。

1967年8月,德國的馬爾堡和法蘭克福以及南斯拉夫的部分研究者被一種異常傳染病感染而患病。所有的患者都和從烏幹達的靈長類基地進口的青猴有過直接接觸,這些青猴感染了馬爾堡病毒。

野味:巨大而危險的市場

2005年,野生動物法醫學學會(Society for Wildlife Forensic Science)會長羅布•奧格登(Rob Ogden)和他的同事們在希斯羅機場進行了檢驗。他們使用嗅探犬來檢查乘客的行李,並從食品中提取DNA進行檢驗。

他們2007年的報告分析了230個肉類樣本。其中7種被認為是野生動物(4種穿山甲、1種沼澤雄鹿、1種蔗鼠和1種野豬)。

2010年一項對巴黎戴高樂機場(Charles de Gaulle airport)查獲野味的研究稱,倫敦動物學會的馬庫斯·羅克利夫(Marcus Rowcliffe)和他的同事們在研究期間沒收了近450磅的野生動物肉。

他們估計每周大約有11000磅的野味進入歐洲。

他們稱,這種貿易的數量和性質表明,野味在歐洲擁有了一種有組織的貿易體系,而不僅僅是供個人消費。

2014年據美國《新聞周刊》報導,內部文件顯示,從2009年到2013年,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共沒收從蝙蝠肉乾到煙燻猴肉等各類叢林肉製品超過6.9萬件。粗略估計,每月非法流入美國的叢林肉約達1.5萬磅。

2014年據《每日郵報》報導,據估計,英國每年有7500噸非法獸肉進入市場,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叢林肉。

因珍貴价高,叢林肉走私持續增長。2002年美國國會聽證會上曾提到,叢林肉貿易總額高得驚人,年交易額超過5000萬美元。預計未來20年間,這一交易額將增至數億美元。叢林肉貿易屬非法行為,因而無以獲知具體交易數額。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從伊波拉到武漢肺炎,失控的「野味」
    「奢侈品」在非洲還是「窮人蛋白」的叢林肉,到了生活富裕、吃膩了大眾化普通肉食的歐美國家眼裡,便變成了珍稀野味,價格一路攀升,有時甚至能達到10倍以上。在豐厚利潤的推動下,叢林肉——尤其是黑猩猩肉、猴子肉一類的靈長類「野味」,開始越來越多地通過走私被帶到歐美國家。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人類也許才是地球的「病毒」
    其中,最致命的薩伊伊波拉病毒被稱為「人命的黑板擦」,致死率高達90%。 1994年,理察 普雷斯頓出版了《血疫:伊波拉的故事》,敘述了非洲伊波拉病毒的緣起以及美國本土一次出現的疫情,這部作品成為了有關伊波拉病毒最具影響力的非虛構經典之作。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而這種病毒卻能對人類造成致命的破壞。伊波拉病毒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通常是致命的傳染病。自1976年以來,大約發生了20多次伊波拉病毒暴發,第一次暴發記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伊波拉河沿岸的村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疫情——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造成1.1萬多人死亡,2.9萬多人感染。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德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醫學分部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為什麼伊波拉病毒能在蝙蝠體內存活不會對它們造成傷害,而這種病毒卻能對人類造成致命的破壞伊波拉病毒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通常是致命的傳染病。自1976年以來,大約發生了20多次伊波拉病毒暴發,第一次暴發記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伊波拉河沿岸的村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疫情——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造成1.1萬多人死亡,2.9萬多人感染。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
  • 盤點人類史上致命病毒:伊波拉可「搭飛機」越界
    中新網7月29日電 綜合消息,今年3月在西非國家幾內亞爆發的伊波拉疫情,目前已經蔓延至鄰近三國,奪走超過660條性命。縱觀人類歷史,每一種致命病毒的爆發都有可能引發巨大災難,在與這些病毒的搏鬥中,人類須始終保持謹慎和清醒。  伊波拉:史上最強病毒已經來襲?
  • 比新冠還致命?非洲出現未知疾病,症狀似伊波拉,死亡率達90%
    圖源CNN一、非洲出現神秘疾病「零號病人」據美國相關媒體報導:12月23日在剛果偏遠小鎮,一女子出現了腹瀉和高燒的症狀,醫生懷疑患者出現了伊波拉病毒,並為女子和她的孩子做了伊波拉病毒檢測。最後顯示三個人都是陰性,沒有任何問題。
  • ...動物捕殺屢禁不止 致命的病毒與吃野味的「陋習」你該痛恨哪一個?
    原標題:野生動物捕殺屢禁不止 致命的病毒與吃野味的「陋習」你該痛恨哪一個?央視財經(記者 童盈)截至今日20點,湖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累計發現確診病例444例,共致17人死亡。1月20日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這次疫情的源頭主要在武漢當地的海鮮市場,實際上這個海鮮市場裡相當多的不是海鮮,而是「野味」,就是野生動物。綜合各方面信息,從流行病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判定病毒的來源就是野生動物。 有專家表示,病毒源頭很可能是竹鼠、獾等野生動物。將病毒傳染給人的到底是竹鼠還是黃麂、野兔、野豬、豬獾、狗獾、果子狸、土撥鼠、活猴?
  • 非典、伊波拉都被懷疑源於蝙蝠 吃野味,你圖個啥?
    就算是現代以來經歷過蝙蝠引發的痛苦的非典和伊波拉時期,人們還是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疼。誰也預料不到,自己會以這麼「宅」的方式度過2020年春節。雖然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的源頭還不能完全確定,但種種跡象都指向了某種野生動物。很長時間以來,人類更加擅長應付人和家畜的病,卻對野生動物導致的疾病很陌生。20世紀上半葉,科學家們才開始把疾病研究擴展到野生動物身上。
  • 拒絕野味,蝙蝠,果子狸算野味,那麼野雞野鴨野生黃鱔算野味嗎?
    「野味漢堡」界定是否屬於野味,要看是否「人工飼養」,這裡的一點會引發歧義的地方,就是市場上很多所謂「野生甲魚」「野生黃鱔」並非真正野外捕捉的,而是人工營造動物生存環境,還是屬於環境人工飼養的範疇,那麼這種就不屬於野味。
  • 剛果金或現不明疾病 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醫生警告:「X」病毒隨時會來
    上述患者的醫生達丁·邦科爾博士指出:「伊波拉是未知的,新冠是未知的,我們必須對新疾病有所畏懼。」↑因根代位置示意圖 圖據CNN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月22日報導,發現伊波拉病毒的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教授發出警告:動物傳人的疾病將會越來越多。什麼原因導致新病毒不斷增加,對人類的威脅日益加大?
  • 闢謠:野生動物變「寵物」,致病致命風險不比變「野味」小
    2003年的SARS病毒是食吃「野味」果子狸之後,傳染給人類的;而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超級肺炎被證實病毒是來源於被食用的野蛇。在這種過程中,我們人類不僅是選擇那些口感最好,基因最穩定,性情親人的動物,更重要的一步還是確保這些動物身上所攜帶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不會對我們人類自身造成致病或者致命的危害。相對應的,我們會針對這些動物所天然攜帶的有害成分進行滅殺,預防,治療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對食用的動物進行檢驗檢疫,對伴侶性寵物打疫苗,打防疫針等。
  • 伊波拉病毒發現者警告:致命病毒還在後頭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40年前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醫生警告稱,人類面臨著來自非洲熱帶雨林的新病毒的威脅,這些病毒數量不明,可能致命。CNN:尋找「疾病X」,在剛果熱帶雨林,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醫生警告稱,致命病毒還在後頭報導稱,在剛果(金)偏遠小鎮,一名當地女性表現出出血熱的症狀。
  • 別吃野味了,真的會死!
    /寫在最後/ 從去年12月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到今天,全國抗擊疫情已經一個多月了,距離上一次的「非典型肺炎」,僅僅17年。
  • 伊波拉病毒:比新冠厲害,致死率是SARS病毒的9倍
    伊波拉病毒的起源:伊波拉病毒由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體,第一例伊波拉病毒的傳染者已經無從考證,法國的科學家在疫情的傳播區捕捉了上千種動物對這些動物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在29種蝙蝠體內都發現了艾博拉病毒的痕跡,所以一般人們認為果蝠是伊波拉病毒的宿主,極有可能是當地的人們誤食了帶有病毒的果蝠,導致了病毒的感染
  • 盤點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病毒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地區被發現,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伊波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 玻利維亞出現致命病毒,類似於伊波拉,並且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一種致命的病毒出現在玻利維亞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於16日宣布,一種能引起發燒、腹痛、嘔吐、牙齦出血、皮疹和眼睛疼痛的致命動物病毒出現,並且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是一種類似伊波拉病毒的疾病,2004年曾出現在玻利維亞查帕雷省的農村地區,隨後消失。
  • 野味為何會引起病毒感染?除了蝙蝠,還有什麼野味不能吃
    繼SARS之後,時隔17年,一場突發的嚴重疫情,再次讓「野味」這個話題以極度沉重的態勢重回到人們眼前。那麼,野味為什麼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呢?野味為什麼容易引起病毒感染呢?現在非常多的人認為野生的就是純天然、無公害,沒有任何添加劑,肯定比家養的對人體好,野味肯定也是這樣的,所以吃貨們就開始向野生動物下「毒手」。
  • 野味和人類文明
    而SARS和武漢肺炎冠狀病毒nCoV的自然宿主正是蝙蝠和鼠類,它們可存儲5千萬年的病毒。東西方的「野味」傳統一部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人類飲食史。耐人尋味的是,即便是進入定居社會的文明時代之後,無論中外,古人的食譜中都不乏「野味」存在。
  • 驚喜 | 人類攻克又一醫學難題:致命伊波拉敗北!
    可以想見的是,伊波拉不僅不會再登上緊急警報的列表,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也不會再「談埃色變」,因為它即將變成一種可治癒,可治療的疾病。由雷根龍製藥公司生產的REGN-EB3和mAb114,是由伊波拉康復者身上提取的抗體並進行醫學研發的成品。REGN-EB3和mAb114均是單克隆抗體的混合物,可與伊波拉病毒的表面蛋白結合,從而阻斷了病毒蛋白對人體細胞的侵害。
  • 非洲疑出現未知致命病毒?!專家發出警告:比新冠更恐怖
    然而還沒到人們歡呼之時,世界衛生組織(簡稱:世衛組織)卻帶來了另一則更加糟糕的消息,發現伊波拉病毒的專家Muyembe Tamfum發出警告:儘管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非常嚴重,但現在還不算最糟糕的時候,未來,「疾病X」或比新冠病毒更加致命!圖源:每日郵報看到這裡,人們都會疑問:什麼是「疾病X」(Diseas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