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2020-08-20 前瞻網

德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醫學分部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為什麼伊波拉病毒能在蝙蝠體內存活不會對它們造成傷害,而這種病毒卻能對人類造成致命的破壞。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Cell Reports上。

伊波拉病毒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通常是致命的傳染病。自1976年以來,大約發生了20多次伊波拉病毒暴發,第一次暴發記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伊波拉河沿岸的村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疫情——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造成1.1萬多人死亡,2.9萬多人感染。

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病毒的依靠活著的宿主生存,並有天然的儲存庫——一種宿主動物,病毒在其中自然地生活和繁殖而不引起疾病。蝙蝠很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對於病毒在蝙蝠體內是如何進化的,我們知之甚少。

與大多數其它RNA病毒一樣,伊波拉病毒分子的結構使得它們比其它類型的病毒更容易發生基因組錯誤和突變。正因為如此,伊波拉病毒和類似病毒具有非凡的適應能力和在新環境中的複製能力。

在這項研究中,由UTMB病理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的病毒學家亞歷克斯·布克列耶夫(Alex Bukreyev)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勞爾·安德諾(Raul Andino)團隊合作,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如何適應蝙蝠和人類細胞。他們利用超深度基因測序技術,評估了蝙蝠和人類細胞系中反覆出現的突變率和伊波拉病毒種群結構的變化。

布克列耶夫說:「我們發現,當伊波拉病毒被置於人類細胞系與蝙蝠細胞系時,其進化方式有許多有意義的差異。」「例如,蝙蝠細胞中被稱為ADAR的RNA編輯酶在伊波拉病毒的複製和進化中發揮了比人類細胞中更大的作用。我們發現伊波拉病毒的包膜蛋白在蝙蝠細胞中某些突變會急劇增加,但在人類細胞中沒有發現。這項研究確定了伊波拉病毒可能在蝙蝠體內進化的一種新機制。」

這項研究表明,伊波拉病毒和蝙蝠能夠和諧地生活在一起,因為蝙蝠細胞能夠誘導病毒發生變化,從而降低病毒的傷害能力。布克列耶夫說,這項研究的發現驗證了在這項研究中使用的超深度基因測序作為一種預測工具,可以識別與適應性進化相關的病毒突變。這項技術在研究、或許塑造新出現病毒的進化方面非常有用,比如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

此前,有研究提出伊波拉病毒只需要很少的突變就能在新的宿主中引起疾病。伊波拉病毒作為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豚鼠、大鼠等嚙齒類動物通常不容易感染伊波拉病毒。然而,通過宿主動物的反覆感染,可以產生伊波拉病毒株,在新的宿主齧齒動物中複製並導致疾病。

肯特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科學家通過4項不同的研究檢查了與伊波拉病毒適應齧齒動物相關的變化,這些齧齒動物包括豚鼠和老鼠。他們發現,只有很少的突變,可能少於5個,需要病毒適應。

特別是,伊波拉病毒蛋白VP24的變化似乎是伊波拉病毒感染新動物物種的關鍵。感染家畜(包括豬和狗)的伊波拉病毒也可能導致病毒變異,從而增加對人類的風險。

2017年,在分析了2013-16年伊波拉病毒暴發時一名倖存者的血液後,一個來自學術界、工業界和政府組織的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了天然的人類抗體,這種抗體可以中和並保護動物免受所有三種主要導致疾病的伊波拉病毒的侵襲,或導致首個廣泛有效的伊波拉病毒療法和疫苗的誕生。

2018年,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上的一項合作研究發現並研究了伊波拉抗體,這些抗體可用於設計針對多種不同伊波拉病毒的有效通用療法。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doesnt-ebola-disease-people.html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211124720310135

相關焦點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德克薩斯大學加爾維斯頓醫學分部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為什麼伊波拉病毒能在蝙蝠體內存活不會對它們造成傷害
  • 伊波拉捲土重來,為什麼這麼多疾病都和蝙蝠有關?
    周一,隆貢多發出的信息中顯示,這輪新一波的伊波拉疫情發生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西北部的赤道省姆班達卡旺達衛生區。目前造成了4人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提供的數據,赤道省上一次爆發伊波拉疫情是在2018年,當時有54人感染,33人死亡。
  • 這就是蝙蝠比人類更好地戰勝致命病毒的原因
    可以攜帶許多對人類有潛在致命性的病毒,包括那些幕後黑手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伊波拉可能還有SARS-CoV-2,這種病毒會導致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粗略地人類面臨的75%的新發傳染病是動物傳染病或者來自動物,根據紐約環境健康非營利組織生態健康聯盟的說法。在過去的20年裡,研究人員發現,蝙蝠會傳播一些最致命的新發傳染病,包括尼帕、亨德拉、馬爾堡和MERS等疾病背後的疾病,但這些動物很少表現出這種傳染病的臨床症狀。
  • 科普:為什麼伊波拉病毒由蝙蝠傳給人,但蝙蝠卻啥事沒有?
    伊波拉病毒在人身上引起一種毀滅性的、致命的傳染病。在過去十年裡,伊波拉病毒已造成兩次大規模且難以控制的疫情,其中一次最近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結束。當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意味著人類不是病毒的好宿主。病毒依靠一個活的宿主生存,並有天然的貯存庫——病毒在其中自然生存和繁殖而不會引起疾病的宿主動物物種。蝙蝠很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但我們現在對病毒如何在蝙蝠體內進化知之甚少。
  • 十種致命動物疾病,伊波拉排第一?
    不僅人類需要應對危險的傳染病,野生動物也需要面對這些疾病,從伊波拉到癌症,甚至瘟疫。有時候某個疾病的爆發會在短時間內殺死上千的動物,而對於那些瀕危動物而言,疾病的爆發更嚴重,可能導致物種滅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現了很多新型動物疾病,一些之前發現的疾病也發生種間傳染,傳播到了新的地方。
  • 伊波拉、H5N1、SARS……野味帶給人類的是珍饈佳餚還是致命病毒?
    這聽起來似乎很好,但有時卻會危及生命,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造成全球性的疾病大傳染。近日,據報導,兩名俄羅斯遊客在蒙古生食土撥鼠的肉和內臟,其後死於鼠疫。蒙古衛生官員此後確定,兩人死因是感染了土撥鼠體內致命的鼠疫桿菌。不止遊客帶來了野味的巨大市場,在非洲農村地區,也仍然有許多人以野味為生,部分原因是狩獵獲得的肉類比養殖肉類更便宜,是窮人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 蝙蝠:冠狀病毒最致命的傳染源
    令人談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SARS病毒、馬爾堡病毒……它們竟然都來自蝙蝠!以致有人形容蝙蝠的身體是一個巨大的「病毒儲藏庫」,是多個致命傳染病的發源地。神秘疾病來自蝙蝠2012年,沙特的一位男子患上一種神秘的疾病,11天之後不治而亡。
  • 為什麼新冠肺炎、SARS、伊波拉這些恐怖病毒都來源於蝙蝠?
    近年來,一些最嚴重的病毒性疾病——SARS、MERS、伊波拉、馬爾堡病,以及新出現的新冠肺炎——都起源於蝙蝠,這並非巧合。 他們發現,蝙蝠對病毒的強烈免疫反應可能會促使病毒更快地複製,因此當傳播到免疫系統正常的哺乳動物(比如人類)身上時,病毒就會造成致命的破壞。 一些蝙蝠——包括那些被認為是人類感染源的蝙蝠,它們的免疫系統永遠準備著防禦病毒,並迅速反應將病毒隔離在細胞外。
  • 盤點人類史上致命病毒:伊波拉可「搭飛機」越界
    中新網7月29日電 綜合消息,今年3月在西非國家幾內亞爆發的伊波拉疫情,目前已經蔓延至鄰近三國,奪走超過660條性命。縱觀人類歷史,每一種致命病毒的爆發都有可能引發巨大災難,在與這些病毒的搏鬥中,人類須始終保持謹慎和清醒。  伊波拉:史上最強病毒已經來襲?
  • 冠狀病毒爆發引發了一個問題:蝙蝠病毒為何如此致命?
    澳大利亞的黑狐是亨德拉病毒的宿主,可以傳播給馬匹,有時也傳播給人類。近年來,SARS,MERS,伊波拉病毒,Marburg病毒和一些可能是新近誕生的2019-nCoV病毒起源於蝙蝠,這並非巧合。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蝙蝠對病毒的猛烈免疫反應可以驅使病毒更快地複製,因此,當蝙蝠跳入具有一般免疫系統的哺乳動物(如人類)時,這些病毒會造成致命的破壞。某些蝙蝠-包括那些已知為人類最初感染源的蝙蝠-已被證明擁有可以永久免疫的免疫系統,以增強對病毒的防禦能力。這些蝙蝠中的病毒感染導致迅速的反應,使病毒脫離了細胞。
  • Science重磅 | 預防人類感染致命病毒的策略有哪些?
    人畜共患疾病包括由病毒、細菌、衣原體、立克次體、真菌和蠕蟲等病原體所引起的各種疾病。而蝙蝠是多種導致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隨著人們對病毒所致人畜共患疾病的不斷深入研究,蝙蝠受到了生物醫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 非洲出現神秘「疾病X」?伊波拉病毒發現者警告:致命病毒還在後頭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正當全球疲於應對疫情之際,非洲大陸又傳來關於未知疾病(Disease X)的擔憂。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40年前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醫生警告稱,人類面臨著來自非洲熱帶雨林的新病毒的威脅,這些病毒數量不明,可能致命。
  • 為什麼蝙蝠病毒如此致命?原來練就了「百毒不侵」
    2月10,據外媒報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表在《eLif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蝙蝠對病毒的快速免疫反應可能會促使病毒更快地複製,當它接近不具有快速反應免疫系統的哺乳動物時(如人類),病毒將會造成致命的損害。
  • 蝙蝠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狐蝠除此之外,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這些令人聞風喪膽的殺手級病毒的自然宿主也都是蝙蝠。這兩種病毒同屬於絲狀病毒科,都能引起非常烈性的人類疾病。自1976年伊波拉病毒首次爆發以來,它的致死率高達驚人的83%,當然這當中也有對其認識不足和醫療水平不足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伊波拉的確是最致命的一種傳染病,同屬的馬爾堡病毒也同樣非常烈性。1995年,薩伊地區暴發伊波拉感染疫情,造成315人感染,254人死亡。研究人員隨即對採於該地區的3066份脊椎動物樣本進行了病毒檢測和病毒分離,所有結果均是陰性。
  • 蝙蝠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在體內藏這麼多致命病毒?
    這些病毒都是由動物宿主傳播給人類,一般醫學上稱它們為新興病毒或新發病毒。最奇怪的是以上提到的所有(注意是所有)病毒的與蝙蝠有關。蝙蝠究竟有什麼特殊能力引來如此多可怕病毒的青睞?這兩種病毒同屬於絲狀病毒科,都能引起非常烈性的人類疾病。自1976年伊波拉病毒首次爆發以來,它的致死率高達驚人的83%,當然這當中也有對其認識不足和醫療水平不足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伊波拉的確是最致命的一種傳染病,同屬的馬爾堡病毒也同樣非常烈性。1995年,薩伊地區暴發伊波拉感染疫情,造成315人感染,254人死亡。
  • 盤點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病毒
    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地區被發現,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伊波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蝙蝠被認為是這類病毒的自然儲存宿主,非洲和歐洲的蝙蝠體內均檢測或分離到相關病毒,但在亞洲的蝙蝠中尚未發現該病毒存在。科研人員利用病毒宏基因組學技術,從雲南的棕果蝠體內發現了絲狀病毒,對其進行分析發現,該病毒與伊波拉病毒和馬堡病毒歸為一類,但與它們的核酸同源性僅為50%左右,表明可能是一種新型的絲狀病毒。
  • 研究人員欲通過剛果的蝙蝠尋找伊波拉病毒—新聞—科學網
    KUPFERSCHMIDT/SCIENCE 新月初上,叢林如深海般黑暗。4個人坐在塑料椅子上,等待著。儘管天氣炎熱,但他們穿著長袖襯衣,戴著手套和面具。黑暗中,他們的頭頂上,一張看不見的巨大的網懸掛在兩樹之間。他們是天空中的漁民,等待著獵物到來。 這些人正在聆聽錘頭果蝠短促而嘶啞的叫聲。
  • 蝙蝠被稱為移動「病毒庫」,帶有多種致命病毒,那該滅絕蝙蝠嗎
    蝙蝠被稱為是移動的「病毒庫」,現在蝙蝠體內已知的病毒種類已經超過了140種,其中更是有超過60種的病毒是可以傳播到人體上,其中不乏危險性極高的致命性病毒,比如伊波拉、馬爾堡病毒、SARS、MERS、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的宿主都是蝙蝠
  • 細數地球上最致命的12種病毒
    2020年3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人類進化成現代模樣之前,人類就一直在與病毒作鬥爭。對於某些病毒性疾病,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使我們能夠防止感染的廣泛傳播,並幫助病人康復。有一種疾病--天花--我們已經消滅了它,使世界上不再出現新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