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致命動物疾病,伊波拉排第一?

2020-11-29 百家號

不僅人類需要應對危險的傳染病,野生動物也需要面對這些疾病,從伊波拉到癌症,甚至瘟疫。有時候某個疾病的爆發會在短時間內殺死上千的動物,而對於那些瀕危動物而言,疾病的爆發更嚴重,可能導致物種滅絕。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現了很多新型動物疾病,一些之前發現的疾病也發生種間傳染,傳播到了新的地方。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部分是國際貿易和旅遊的發展,使得病原體被傳播到新的區域。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A. Marm Kilpatrick 說道,有些疾病也開始在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之間交叉傳遞。

雖然到目前為止,野生動物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仍然是人類擴展所帶來的棲息地縮減。但是,疾病爆發仍然為野生動物種群帶來嚴重的縮減,英國皇家獸醫學院的Richard Kock說。

下面我們將介紹曾經造成大量野生動物死亡的疾病。

1. 伊波拉

我們有很充分的理由把伊波拉作為人類疾病,在去年伊波拉爆發之後,約有1萬多人死於該病。但是伊波拉也幾乎消滅了我們的近親——大猩猩。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伊波拉在象牙海岸的塔伊國家公園的黑猩猩種群中肆虐,並在接下來的十多年中不斷在剛果共和國數次爆發疫情,造成該區域的大猩猩種群規模銳減。2002年至2003年,僅Lossi Sanctuary區域就有約5000隻瀕危的大猩猩死於伊波拉。2003-2004年幾乎清空了Odzala-Kokoua國家公園的幾百隻猩猩。

受到伊波拉病毒的影響,由發燒和出血導致的死亡,使這兩個物種數量減少了95%。加上偷獵和森林砍伐,對大猩猩種群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通過研發相關的疫苗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到2014年,研究人員對一組圈養的大猩猩測試了疫苗,獲取了顯著的成效。

2. 壺菌病

一種致命的真菌——壺菌(chytrid)是很多蛙類和蠑螈的殺手。在過去的30年裡,該病菌已經造成200多種兩棲動物種群的災難性下降甚至滅絕。21世紀初期,巴拿馬的El Copé曾經爆發過一次壺菌病,導致當地30種兩棲動物幾乎消失,其中有5種壺菌之前從未出現過。這種被稱為蛙壺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的真菌分布在除南極以外的其他大洲,主要感染和破壞青蛙的外層皮膚。由於青蛙和蠑螈通過皮膚吸收養份和水,一旦感染他們會窒息而死。

壺菌並非總像現在這樣致命,在過去的100多年中,在一些地方(伊利諾斯和韓國)它和兩棲動物處於無害共存狀態。

另外,並非所有種類的青蛙在感染壺菌之後都會導致死亡,像美國牛蛙和非洲爪蛙似乎對該病有極強的抵抗力,這些物種被認為引起了疾病的傳播。

3. 西尼羅腦炎

1999年,紐約爆發了一種新型的傳染病,被送往醫院的人們確診為腦炎:大腦發炎。同時,城市中的烏鴉以及布朗克斯動物園(Bronx Zoo)的鳥類也有死亡現象。導致這種情況的病因是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該病之前只在非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發現過。該病通過蚊子傳播,被發現以來已經造成了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數百萬隻鳥類死亡。該病毒目前已經在48種蚊子和250種鳥類身上被發現,偶爾會波及人類和馬。

在一些地方,西尼羅病毒殺死了45%左右的美國烏鴉,同時也使得其他鳥類,如知更鳥、東部藍鳥、植絨的山雀和山雀大幅銳減,但西尼羅病毒並沒有造成這些物種的滅絕。

但是,其他瀕危鳥類卻面臨更大風險。因此,研究人員為加州禿鷹和加州聖克魯斯島上罕見的磨砂松鴉研製了鳥類疫苗,目前正在進行測試。

4. 白鼻症候群

2006年,一名業餘山洞探險者在紐約奧爾巴尼附近的山洞拍攝了一組蝙蝠的照片。這些蝙蝠鼻子附近有白色真菌,這是首個能夠證明該病入侵北美蝙蝠的證據。最後該病被命名為白鼻症候群(white-nose syndrome),並在美國和加拿大迅速蔓延開。

約有600萬蝙蝠死於該病,其中一些品種的蝙蝠——如東北部的北部長耳蝠——數量減少了99%。白鼻症候群已經明顯地改變了北美地區的蝙蝠種群結構。

這種真菌為假裸囊菌屬,鏽腐柱隔孢(Pseudogymnoascus destructans),受感染的蝙蝠行為變得十分怪異,在本該冬眠的季節,甚至是白天,患病蝙蝠也會飛出洞穴。這樣,蝙蝠會很快耗盡他們的脂肪並餓死。這種真菌可能來自歐洲,但是歐洲蝙蝠並沒有受到該病的影響。通過限制人們進入一些洞穴並保護蝙蝠的棲息地,可以有效防止該病對蝙蝠的影響。

5. 炭疽

炭疽因被用於生化武器而聞名。但是炭疽是一種威脅野生動物的古老病毒。它主要影響食草動物,同時會感染一些哺乳動物,包括肉食動物、人猿和人類。

在不同的生態環境和不同的物種身上,炭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在納米比亞的艾託沙國家公園,炭疽被認為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生態學家Wendy Turner說,自20世紀80年代在此地發現該病之後,從未進行任何措施(也沒有發生任何疫情)。

在某些時候,炭疽一旦爆發將會導致致命後果。2004年辛巴威的Malilangwe野生動物保護區,炭疽使一些食草動物種群減小了90%以上。2010年,烏幹達爆發的炭疽造成了80多頭河馬的死亡。

炭疽的芽孢桿菌和炭疽桿菌一般能在土壤中存活數年,感染牧畜後,會進一步感染人類。目前的解決方案是定期給牧畜接種疫苗。

6. 袋獾面部腫瘤

一種奇怪的流行性、傳染性癌症橫掃了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袋獾,這種癌症會在袋獾互相撕咬時(爭奪食物和爭奪配偶)交叉傳染。

袋獾面部腫瘤病往往是致命的,首先病變的是面部細胞,會使袋獾的臉變成一張「魔鬼般的面孔」,然後癌細胞逐漸擴散到整個身體,在幾個月內形成全身性的癌變腫塊,最終死亡。

該病的致病因子是一種被稱為許旺細胞(Schwann cell)的單細胞動物。而袋獾在日常生活中包含很多的互相撕咬動作,這就使得袋獾的病變細胞會通過撕咬互相傳遞。所有被發現的面部扭曲的袋獾有相似的遺傳學性狀,這表明,他們的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細胞的時候已經被損壞。該病發現於1996年,此後該病導致一些區域內90%以上的袋獾死亡。

為了保護該物種,科學家建立了一個隔離的保護基地,裡面住著500隻健康袋獾,並且他們代表了98%袋獾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7. 犬瘟

馴養的狗所攜帶的病毒幾乎席捲了世界範圍內的肉食野生動物。這種病毒與人類的麻疹病毒關係十分密切,通過攻擊感染者的呼吸系統、神經以及消化系統,導致感染者死亡。

1985年,犬瘟使得懷俄明州的黑足雪貂( black-footed ferrets)大量銳減。之後,20世紀90年代初,該病殺死了很多非洲野狗,並導致約1000頭非洲賽倫蓋蒂約的獅子死亡。2000年底,該病在兩個月內殺死了坦尚尼亞保護區的4952隻非洲野狗。

由於馴養狗類數量的不斷增長,狗瘟逐漸蔓延到一些新環境,並傳染給了數量更為廣泛的其他肉食動物種群中。俄羅斯東部罕見的東北虎也有死於該病的案例。

通過對家狗接種相關的病毒疫苗能夠有效的阻止該病的蔓延,但可能對其他受感染的物種無效。所以要針對瀕危的野生肉食動物開發相關疫苗。

8. 衣原體病毒

澳大利亞的考拉患有一種性傳染病(簡稱性病),即感染了一種衣原體chlamydia病毒,它也會影響人類。這種性病可能導致考拉不孕不育,也會導致泌尿系統和呼吸道感染,甚至致盲致死。

從90年代中期開始,澳大利亞的考拉種群從6w降低到2012年的1w左右,疾病最嚴重的區域是昆士蘭和新南威爾斯州。

為了及時對該病進行診療,醫生採用先進的超聲波儀器掃描考拉,也有科學家也在對考拉進行基因測序,以了解該病的致病原理。

在考拉銳減的情況下,一種類似HIV的考拉逆轉錄病(koala retrovirus)也補了一刀。後者會一直抑制考拉免疫系統,使考拉感染衣原體病毒後更容易致病。

在兩種疾病的夾攻之下,加上棲息地的破壞以及天敵的威脅,考拉正面臨滅絕的困境。不過好在目前已經研製出有效疫苗,並通過了測試。

9. 疥蟎

疥癬由寄生蟎引起,會導致嚴重的瘙癢,因此動物會不斷地抓撓長疥癬的地方,使皮膚劃傷和感染,

該病已經影響超過100多種不同的物種,從澳大利亞袋熊,到紅狐、歐洲猞猁和北美狼。同時蟎蟲的近親也感染了人類,導致疥瘡。

疥蟎會在動物皮膚上面打洞進行寄生,這些皮膚會發生病變並感染。通過抓子撓長有疥癬的部位又會導致交叉感染,使得疥癬擴散。隨著時間的推移,撓傷的皮膚會導致脫水和低燒,在無法進行捕獵時,動物就會餓死。

對於種群數量龐大而又比較穩定的物種而言,這種病不會導致嚴重的威脅,然而一些獨居和分布較為零散的動物在感染疥癬之後會受到較大威脅。有科學家認為,丹麥博恩霍爾姆島上的紅狐滅絕與該病有關。

對於人工餵養的動物,可以通過在食物中添加伊佛黴素等類似的藥物來增強動物的免疫力。

10. 瘟疫

與在人類世界橫行的瘟疫相似,臭名昭著的黑死病在14世紀同樣橫掃動物界。而動物界的黑死病被命名為「sylvatic plague腺鼠疫」,這意味著他是一種野生動物疾病。致病原都是同一種微生物——鼠疫桿菌。

鼠疫最早出現於1900年的歐洲和亞洲,航行到北美的船舶中滿是老鼠和跳蚤,在擁擠的船艙內不同動物相互接觸,並在登陸後傳遞給當地的生物。在一些地區,瘟疫幾乎消滅了整個土撥鼠種群,致死率達90%以上。而土撥鼠的大量死亡又導致了黑足鼬種群的大規模減少(這種北美地區的稀有動物主要以土撥鼠為食)。這種連鎖反應使得鼠疫對雪貂也是致命的。

瀕臨滅絕的雪貂目前只能通過人工餵養再放生的方式生存並逐漸恢復種群規模。同時,人們通過在土撥鼠洞穴附近噴灑含有藥物的誘餌,來提高土撥鼠的免疫能力。

(翻譯:鄰家怪蜀黍;via BBC)

相關焦點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伊波拉病毒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通常是致命的傳染病。自1976年以來,大約發生了20多次伊波拉病毒暴發,第一次暴發記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伊波拉河沿岸的村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疫情——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造成1.1萬多人死亡,2.9萬多人感染。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伊波拉病毒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通常是致命的傳染病。自1976年以來,大約發生了20多次伊波拉病毒暴發,第一次暴發記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伊波拉河沿岸的村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疫情——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造成1.1萬多人死亡,2.9萬多人感染。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
  • 非洲出現神秘「疾病X」?伊波拉病毒發現者警告:致命病毒還在後頭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侯佳欣】正當全球疲於應對疫情之際,非洲大陸又傳來關於未知疾病(Disease X)的擔憂。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40年前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醫生警告稱,人類面臨著來自非洲熱帶雨林的新病毒的威脅,這些病毒數量不明,可能致命。
  • 比新冠還致命?非洲出現未知疾病,症狀似伊波拉,死亡率達90%
    圖源CNN一、非洲出現神秘疾病「零號病人」據美國相關媒體報導:12月23日在剛果偏遠小鎮,一女子出現了腹瀉和高燒的症狀,醫生懷疑患者出現了伊波拉病毒,並為女子和她的孩子做了伊波拉病毒檢測。最後顯示三個人都是陰性,沒有任何問題。
  • 愛滋病、伊波拉、登革熱,為什麼這些危險疾病都起源於非洲?
    如果你稍微去了解下病毒的起源,那些新出現的出名的致命病毒也大多都起源於非洲,比如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登革熱病毒…… 非洲的熱帶氣候本來就是新興病原體的滋生地,而環境的變化為微生物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 玻利維亞出現致命病毒,類似於伊波拉,並且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一種致命的病毒出現在玻利維亞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於16日宣布,一種能引起發燒、腹痛、嘔吐、牙齦出血、皮疹和眼睛疼痛的致命動物病毒出現,並且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是一種類似伊波拉病毒的疾病,2004年曾出現在玻利維亞查帕雷省的農村地區,隨後消失。
  • 盤點人類史上致命病毒:伊波拉可「搭飛機」越界
    中新網7月29日電 綜合消息,今年3月在西非國家幾內亞爆發的伊波拉疫情,目前已經蔓延至鄰近三國,奪走超過660條性命。縱觀人類歷史,每一種致命病毒的爆發都有可能引發巨大災難,在與這些病毒的搏鬥中,人類須始終保持謹慎和清醒。  伊波拉:史上最強病毒已經來襲?
  • 非洲現神秘「疾病X」 致死率或達伊波拉50%至90%
    正當全球疲於應對疫情之際,非洲大陸又傳來關於未知疾病(Disease X)的擔憂。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40年前發現伊波拉病毒的醫生警告稱,人類面臨著來自非洲熱帶雨林的新病毒的威脅,這些病毒數量不明,可能致命。
  • 非洲現神秘「疾病X」,病人出現伊波拉類似症狀
    (觀察者網訊)正當全球疲於應對疫情之際,非洲大陸出現一種未知疾病
  • 伊波拉捲土重來,為什麼這麼多疾病都和蝙蝠有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剛果民主共和國仍處在早前東部遺留的巨大伊波拉疫情爆發的陰霾之下。如今西北部又爆發第二輪伊波拉疫情。如今伊波拉病毒的新一輪爆發,對衛生官員構成了新的挑戰。而伊波拉的起源,也普遍認為是蝙蝠攜帶的伊波拉病毒感染了人類導致的。
  • 伊波拉出血熱防控科普知識
    伊波拉病毒是人畜共患病毒,可在黑猩猩、蝙蝠、猴子、羚羊和豪豬等之間傳播,也可以在人和動物之間進行交叉傳染。 伊波拉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於現有證據,人們認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宿主。人類並非伊波拉病毒的宿主,只是因為森林砍伐、開發等原因,人類進入了大自然的循環圈,在與野生動物相處和依存的過程中,沾染上了自然界的病毒。
  • 驚喜 | 人類攻克又一醫學難題:致命伊波拉敗北!
    可以想見的是,伊波拉不僅不會再登上緊急警報的列表,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也不會再「談埃色變」,因為它即將變成一種可治癒,可治療的疾病。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體液接觸或與受汙染環境的接觸;可在人和人之間、人和動物之間、以及人和死去的病人屍體間高度傳染;致死率:一旦確診患病,死亡率高達90%;病情表現
  • 從伊波拉到愛滋病,你可能想不到,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小到普通的流感病毒,大到致死率超高的伊波拉病毒,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和病毒的鬥爭似乎從未停歇。 那麼說到病毒,它們都從哪裡來呢?事實上,不同的病毒,產生有不同的原因,但在歷史上,下面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 伊波拉、H5N1、SARS……野味帶給人類的是珍饈佳餚還是致命病毒?
    這聽起來似乎很好,但有時卻會危及生命,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造成全球性的疾病大傳染。近日,據報導,兩名俄羅斯遊客在蒙古生食土撥鼠的肉和內臟,其後死於鼠疫。蒙古衛生官員此後確定,兩人死因是感染了土撥鼠體內致命的鼠疫桿菌。不止遊客帶來了野味的巨大市場,在非洲農村地區,也仍然有許多人以野味為生,部分原因是狩獵獲得的肉類比養殖肉類更便宜,是窮人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 非典、伊波拉都被懷疑源於蝙蝠 吃野味,你圖個啥?
    就算是現代以來經歷過蝙蝠引發的痛苦的非典和伊波拉時期,人們還是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疼。誰也預料不到,自己會以這麼「宅」的方式度過2020年春節。雖然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的源頭還不能完全確定,但種種跡象都指向了某種野生動物。很長時間以來,人類更加擅長應付人和家畜的病,卻對野生動物導致的疾病很陌生。20世紀上半葉,科學家們才開始把疾病研究擴展到野生動物身上。
  • 【盤點】世界上最致命病毒排行榜
    在多種類型的伊波拉病毒類型中,Ebola Zaire類型具有極高的致死率(90%),使其成為最致命的伊波拉病毒家族的新成員,而其他類型的伊波拉病毒則致死率在40-50%附近。除了伊波拉,還有很多其他的病毒同樣致命,甚至更加致命。除去伊波拉,其他八種病毒也是人類的致命殺手,根據病毒的致命性、已經致死的人數以及病毒在未來是否會成為新的威脅,排序如下。
  • 那些致命的病毒你知道長什麼樣子嗎「新冠病毒顏值排第一」
    新冠病毒,COIVD-19,感謝人類科技和組織能力的進步,實際致死率預計10%以下,如果要論顏值,這個病毒可以排致命病毒中的第一,但是就像蛇蠍美人一樣,不要被它的美色迷惑,你只要一碰它,它就會纏著你,直到你呼吸衰竭新冠病毒愛滋病毒,HIV,致死率可以說很高,也可以說很低
  • 動物中的10大致命殺手 誰會排在第一?(組圖)
    第8頁第9頁第10頁   如果有人問你,你能想到的最致命的動物都有哪些獅子、鯊魚和眼鏡蛇可能是人們都能想到的,但是那些外表看似柔弱,體型很小的動物也會是致命的殺手嗎?排在動物10大致命殺手第一位的會是什麼呢?趕快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10名 毒箭蛙  別看毒箭蛙體型很小,身長一般不超過5釐米,但是它卻能輕易地致人於死地。
  • Cell: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單細胞研究,揭示了這種病毒的致命策略
    2020年11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伊波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伊波拉病毒在感染過程中如何改變宿主免疫反應以有利於自己的新細節。
  • 盤點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病毒
    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的伊波拉河地區被發現,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伊波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伊波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