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是指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下的數種病毒,感染後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伊波拉病毒是人畜共患病毒,可在黑猩猩、蝙蝠、猴子、羚羊和豪豬等之間傳播,也可以在人和動物之間進行交叉傳染。
伊波拉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於現有證據,人們認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宿主。人類並非伊波拉病毒的宿主,只是因為森林砍伐、開發等原因,人類進入了大自然的循環圈,在與野生動物相處和依存的過程中,沾染上了自然界的病毒。1976年,伊波拉病毒在蘇丹恩扎拉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揚布庫同時出現的兩起疫情中首次被發現。由於後者發生在位於伊波拉河附近的一處村莊,該病由此得名。
伊波拉病毒傳播的方式通常是藉由體液、黏膜、皮膚等的接觸而造成感染。人們感染該病毒後會出現高燒、咽喉痛、肌肉疼痛等症狀,繼而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肝腎功能受損等,隨著病毒在體內擴散,多個器官開始壞死,感染者最終因廣泛內出血、多發性器官衰竭等原因死亡。不僅如此,伊波拉病毒潛伏期為2天至21天,目前認為潛伏期內不具傳染性,但病人一旦開始顯現症狀,就具有傳染性。從病人身上向外排出來的東西如唾液、體液、排洩物等都有很高濃度的病毒。
本次在非洲大陸橫行的伊波拉病毒,是其亞型中最致命的薩伊伊波拉病毒。伊波拉家族中,共有薩伊型、蘇丹伊波拉病毒、本迪布焦伊波拉病毒、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和塔伊森林伊波拉病毒五個型。其中,薩伊伊波拉病毒的綜合致死率最高,達到近80%。
病毒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血液、唾液、汗水等分泌物進行傳播
專家介紹,非洲人和大自然有著特殊的依存關係,因此,當他們食用、接觸了受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叢林動物及屍體後,就容易感染伊波拉病毒。另一種感染途徑就是通過接觸受感染的人或屍體,以及他們分泌的體液、分泌物、血液、排洩物,及其被汙染的物品而感染。這與當地的遺體處理方式也有一定關聯。根據當地風俗,一個人去世後,死者的親友會與其屍體親密接觸,進行體內清理,並撫摸以告慰靈魂等,所有行為都沒有任何隔離防護措施。若逝者曾是伊波拉病毒感染者,體液中必然含有高濃度的病毒,親人也極容易受感染。
此外,由於當地醫療機構和人員採取的感染防護措施不足,醫務人員照顧、診療、護理患者時,也很容易受感染。
預防伊波拉病毒感染和傳播的方法
1.了解疾病的性質、疾病是如何傳播的以及如何防止其進一步擴散的知識;
2.遵從國家衛生部門發布的指引性文件;
3.如果懷疑周邊的人感染了伊波拉病毒,鼓勵並支持他們到醫療機構尋求醫學治療;
4.處理伊波拉死亡病例時必須穿戴合適的防護設備。
此外,在受影響的熱帶雨林地區,個人應該減少與高風險感染動物的接觸(如果蝠、猴子或猿類等)。如果懷疑某動物已被感染,則不要再去處理它們。食用動物製品(血和肉)前應確保煮熟。
前往西非地區要做好哪些防護措施?
◆前往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人員應當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特別要避免接觸靈長類及其他野生動物。
◆避免與可疑病人接觸。
◆避免直接接觸患者或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和排洩物等。
◆食用當地動物產品前應確認食物已被徹底煮熟。
◆旅行中或旅行後發現有發熱、極度虛弱、頭痛、肌痛、咽痛、結膜充血等症狀,應當立即就醫,在入境時要向檢驗檢疫機構主動申報。
◆入境後3周內出現上述症狀者,應當立即到醫院就診,並向醫生說明近期的旅行史,以便及時得到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