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伊波拉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伊波拉病毒也是一個小家族,有多個不同的成員,其中有些種類的伊波拉病毒,距離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王月丹

  伊波拉疫情引發新一輪全球範圍的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7月17日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伊波拉疫情是「國際關切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觸發全球衛生緊急狀態。

  這是自《國際衛生條例(2005)》經修訂實施以來,世衛組織第5次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此前4次分別是2009年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情、2014年南亞和非洲的脊髓灰質炎疫情、2016年巴西等國的寨卡疫情、2014年至2016年在西非多國致死上萬人的伊波拉疫情。

  此次疫情始於2018年8月。本輪疫情在衝突地區暴發,疫區頻繁發生襲擊醫衛人員事件,為控制疫情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目前,伊波拉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情況如何?能否徹底撲滅伊波拉疫情,從根本上解決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問題?

源起和危害

  伊波拉,又被稱為伊波拉出血熱,是一種由絲狀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與患者的體液接觸而傳播,病死率極高,最高可達90%以上。自從1967年第一種絲狀病毒——馬爾堡病毒被發現以來,這個種類的病毒就被人類視為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威脅,並被歸為第四級傳染病病原體,也就是最危險最致命的病原體。

  在馬爾堡病毒被發現後的第11個年頭——1976年,一名來自薩伊(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小鎮楊布庫的中學教師,在外出享用了一餐當地美味——「叢林肉」(用猴子或者山貓等動物製作的烤肉)後,突然患上了一種奇怪的急性病。主要症狀表現為發熱、頭痛、腹瀉、嘔吐和內臟出血,並很快因此喪命。

  更為糟糕的是,這種怪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很快就通過消毒不完善的針頭針具和其他醫療用品,感染了當地的其他就醫患者,並在居民中播散開來,並最終在薩伊和蘇丹南部導致了爆發性流行,造成了上百人感染和死亡,病死率高達90%,被世衛組織認為是僅次於狂犬病的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

  為了紀念這次流行事件,醫療專家以流經楊布庫鎮的一條小河——伊波拉河的名字,將這種傳染病命名為伊波拉出血熱。

  自1976年伊波拉被發現以來,這種急性傳染病已在非洲地區大規模流行了多次,給疫區各國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威脅,也給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空前浩劫。

  其中,僅2014年開始的一次伊波拉疫情,就波及了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和馬裡等多個西非國家,甚至美國和西班牙等域外國家也出現了伊波拉病例。這次流行不僅發生在叢林鄉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僅在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三個國家就有超過兩萬人感染伊波拉,致死一萬多人。

五種伊波拉現狀

  從目前的流行病學資料來看,伊波拉疫情依然局限在非洲中南部的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地區,呈現為地方性流行狀態。主要疫區國家已經從最初的薩伊和蘇丹,逐漸擴展到了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利比亞、加彭、奈及利亞、肯亞、象牙海岸、喀麥隆、辛巴威、烏幹達、衣索比亞以及南非等非洲國家。

  而在非洲以外的美國、英國、瑞士和西班牙等地區也偶有輸入性伊波拉病例的報導,但患者均為來自疫區的旅行者或者參與處理疫情的醫護人員及調查研究人員。

  需要注意的是,伊波拉病毒也是一個小家族,有多個不同的成員,其中有些種類的伊波拉病毒,距離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一般認為,伊波拉病毒主要包括薩伊伊波拉病毒、蘇丹伊波拉病毒、塔伊森林伊波拉病毒、雷斯頓伊波拉病毒,以及新近發現的變異新型伊波拉病毒等五種類型。

  其中,薩伊伊波拉病毒是迄今為止造成伊波拉出血熱疫情最主要的病原體,對人類的威脅也最大,其導致的感染病死率為70%~90%,在1977年甚至高達100%。1976年,人們在楊布庫最早遇到的伊波拉病毒就是薩伊伊波拉病毒。

  蘇丹伊波拉病毒主要流行於剛果南部,也是造成伊波拉出血熱的重要病原體,其引起的疾病症狀與薩伊伊波拉病毒類似,但病死率較低,為50%左右。

  塔伊森林伊波拉病毒,又被稱為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是人們在1994年11月1日從象牙海岸塔伊國家森林公園兩隻死亡黑猩猩的屍體中分離得到的。這兩隻黑猩猩死時都有嚴重的肺部出血。此後,人們還發現了更多因感染伊波拉病毒而死亡的黑猩猩。

  據調查,此次黑猩猩的伊波拉疫情主要與它們捕捉並且食用了一隻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疣猴有關,而疣猴也是非洲居民用於製備「叢林肉」的食材之一。在檢驗和研究死亡黑猩猩屍體時,有一位女科學家出現了類似登革熱的症狀,並很快被送往瑞士治療。幸運的是,她在感染病毒的六周以後康復出院了。

  雷斯頓伊波拉病毒是唯一一種起源於亞洲的伊波拉病毒。1989年11月,人們首次從一群由菲律賓出口至美國維吉尼亞州雷斯頓市的食蟹猴身上發現了這種伊波拉病毒。該病毒對猴子有很高的致病性,並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但卻是唯一一種對人類並沒有致病性的伊波拉病毒。

  通過對雷斯頓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溯源性研究,人們發現,在菲律賓,豬身上具有這種病毒的感染,並有相關的豬感染病例發病的現象,但人類很少感染該病毒,即使感染了該病毒,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2011年,在中國上海農場中死亡的豬體內也曾經檢測到雷斯頓伊波拉病毒的感染。因此,雷斯頓伊波拉病毒是離中國大眾最近的一種伊波拉病毒,但其對人類無致病力,因此不必擔心被其感染。

  當然,如同其他病原體一樣,伊波拉病毒也可能出現變異。例如,一位來自美國國家傳染病和過敏病研究所的科學家就認為,目前的伊波拉病毒有可能已經發生了某些變異,從而比以前更容易引起人類感染並在人群中進行傳播。

  總之,伊波拉病毒離我們並不遙遠,有些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關注伊波拉疫情,但也不必為此過度緊張。

困境與希望

  自從伊波拉病毒被發現以來,多次反覆在非洲中南部的疫區國家流行。眼下的焦點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一時難以徹底撲滅伊波拉疫情,從根本上解決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問題?

  原因非常複雜。

  首先,伊波拉病毒與馬爾堡病毒一樣,都屬於動物源性的病毒,可長期留存於野生動物宿主體內,短期內無法被人類徹底消滅。調查發現,在猴子及黑猩猩等野生非人靈長類動物以及野豬和蝙蝠等其他野生動物體內,均可出現伊波拉病毒感染情況。

  而人工感染研究發現,伊波拉病毒還可以感染小鼠、倉鼠和豚鼠等嚙齒類動物,製成動物感染模型。因此,徹底清除伊波拉病毒在野生動物中的持續性感染和傳播流行,是避免伊波拉疫情出現反覆流行的關鍵。

  同時,減少與感染伊波拉病毒的野生動物接觸,也是減少伊波拉疫情出現的重要措施。在伊波拉流行的疫區,野生動物數量眾多,當地人經常捕殺各種野生動物,並製成「叢林肉」等傳統食品,這大大增加了伊波拉病毒從野生動物進入人體的機會,繼而引發爆發性流行。

  目前的研究發現,伊波拉病毒基本不會通過空氣傳播,主要通過患者的嘔吐物及各種體液傳播。因此,做好醫務人員的保護措施和環境消毒至關重要。

  然而,由於疫區國家經濟發展落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缺乏安全的食物和飲用水。各種消毒物資奇缺,加上當地人的一些宗教習俗,導致人們接觸患者體液汙染的機會大增,這也是造成伊波拉疫情反覆發生和不斷蔓延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伊波拉疫區的一些國家國內政局不穩,且國與國之間還存在各種分歧和爭端,公共衛生政策的制訂和執行也存在問題或漏洞,從而為伊波拉疫情的控制製造了更多障礙。

  儘管如此,人們仍然有望控制伊波拉病毒的蔓延。

  首先,各國科學家和醫務人員對伊波拉疫情都十分關注,紛紛投入疫區的醫療救助和科學研究中,並獲得了很大成效,不僅多次撲滅或終止了伊波拉疫情,阻止其蔓延到域外國家,還救助了大量的伊波拉患者,逐步降低了伊波拉的病死率。

  同時,在付出了多名科研人員犧牲的重大代價之後,人們終於獲得了伊波拉病毒的確切序列,並研製出了伊波拉疫苗。其中,默克公司生產的伊波拉疫苗在本次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疫情中,已經進行了超過17萬次的免疫接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強生公司和中國康欣諾公司生產的伊波拉疫苗也通過了臨床試驗,具有投入疫區進行預防接種的條件。

  雖然對於伊波拉病毒的研究和控制,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戰勝伊波拉疫情,使人類的健康與生命遠離這種致命性傳染病的威脅。

  (作者系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

來源:2019年8月0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五名《伊波拉起源》論文作者 感染伊波拉犧牲
    參與有關伊波拉來源論文 58位合作者中5位犧牲  本報訊 國際頂尖刊物《科學》雜誌最新一期發表一篇關於伊波拉疫情的來源與傳播的文章,論文名稱為《關於2014年爆發的伊波拉病毒的起源和傳播的基因組測序》。該論文有58位共同合作者,其中5位因感染伊波拉病毒而犧牲。
  • 伊波拉出血熱防控科普知識
    ,感染後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伊波拉病毒是人畜共患病毒,可在黑猩猩、蝙蝠、猴子、羚羊和豪豬等之間傳播,也可以在人和動物之間進行交叉傳染。 伊波拉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於現有證據,人們認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宿主。人類並非伊波拉病毒的宿主,只是因為森林砍伐、開發等原因,人類進入了大自然的循環圈,在與野生動物相處和依存的過程中,沾染上了自然界的病毒。
  • 伊波拉病毒比新冠還要可怕,死亡率超高,令人膽寒!
    就比如伊波拉病毒,這個曾經引起全人類巨大恐慌的病毒,到現在依然是大家頭痛的難題。這種病毒究竟可怕到了什麼程度呢?人類最早發現伊波拉病毒是在非洲地區出現的,此種病毒的傳染性極高。科學家們曾在蝙蝠身上發現過這種病毒的痕跡,進而推測是非洲人有食用蝙蝠的習慣,才導致伊波拉病毒在人體間不斷的傳染。
  • 分子計算機檢測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早期發現是減緩伊波拉病毒爆發的關鍵,例如目前正在西非蔓延的伊波拉疫情,估計已經感染了近1000人 。研究人員說,分子計算機有朝一日可以簡化生物醫學分析的分析,就像那些用於診斷伊波拉病毒的分析一樣。
  • 剛果爆發新一輪伊波拉疫情。什麼是伊波拉?
    據新華社報導:剛果(金)衛生部長隆貢多1日說,該國西北暴發了新一輪伊波拉疫情,這是自1976年以來剛果(金)第11次發生伊波拉疫情。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還沒過去,伊波拉又暴發了新一輪疫情。那麼什麼是伊波拉?伊波拉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
  • 伊波拉疫苗為何一波三折?
    正當人們的心情隨著新冠疫苗的進展與挫折而跌宕起伏時,不妨看看另一種更加烈性的傳染病伊波拉疫苗的歷史。傳染病無國界,但傳染病疫苗的研發卻因暴發時間、影響範圍和死亡人數而天差地別。在溫尼伯最高級實驗室裡,費爾德曼和他的團隊終於有機會真正實驗VSV載體在伊波拉病毒上是否有用,他們發現,未經注射伊波拉病毒VSV抗體的小鼠在面對伊波拉病毒時全部死亡,而注射了抗體的小鼠安然無恙。
  • 從伊波拉到愛滋病,你可能想不到,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小到普通的流感病毒,大到致死率超高的伊波拉病毒,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和病毒的鬥爭似乎從未停歇。 那麼說到病毒,它們都從哪裡來呢?事實上,不同的病毒,產生有不同的原因,但在歷史上,下面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人類也許才是地球的「病毒」
    2019年,伊波拉病毒再次出現在非洲國家剛果(金),這一次病毒造成將近三千人感染,超過兩千人死亡,是全球史上第二嚴重的伊波拉疫情。 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絲狀病毒由馬爾堡病毒和三種伊波拉病毒組成,這三種伊波拉病毒分別是蘇丹伊波拉病毒、薩伊伊波拉病毒和雷斯頓伊波拉病毒。
  • WHO宣布:世界最強病毒伊波拉再次爆發
    6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剛果再次發現新的伊波拉疫情。這也意味著,剛果將面臨新冠、世界最大規模的麻疹疫情、伊波拉三種病毒的攻擊。伊波拉病毒電鏡照片這個傳染病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因為位於伊波拉河附近,「伊波拉」由此而得名。
  • 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
    要了解伊波拉病毒,不得不讀《血疫》這本書。這是一部記錄人類與伊波拉病毒搏殺故事的著作。注意,這裡是人與病毒搏殺,人類至今沒有辦法完全消滅伊波拉病毒,所以我們不敢說完全戰勝了它。談起伊波拉,大家腦海裡出現的,是近幾年新聞報導裡常常出現的場景:非洲大陸上橫陳的屍骨,血肉模糊。看過一眼的人都覺得世界末日不過如此。其實,伊波拉病毒並不是最近幾年才被發現的病毒,早在1976年,它就曾出現在蘇丹的熱帶雨林邊緣、一個普通的倉庫管理員身上。通過他,病毒以隱蔽的方式,快刀斬亂麻的速度迅速消滅了蘇丹南部幾乎全部人口,隨後銷聲匿跡。
  • 肆虐各地的伊波拉病毒,究竟是如何興起的?
    在大量研究下,他們認為這是伊波拉病毒。美軍出動將大樓封鎖,所有動物處死。幸運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種伊波拉病毒中,這種雷斯頓型亞型只感染靈長類動物,讓人類逃過一劫。1994 年,美國作家理察.普雷斯頓基於這一史料,採訪大量親歷者後出版非虛構作品。
  • 四月十日剛果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如果登陸大城市,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新冠還沒有走,剛果又迎來一種可怕的病毒「伊波拉病毒」。對我們來說,這一病毒很遙遠,所以很多國人都沒有危機意識,不知道其可怕之處。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詭異的「伊波拉病毒」,看看它到底有多可怕!圖片來源於網絡:伊波拉病毒一、伊波拉病毒1. 什麼是伊波拉病毒?伊波拉的歷史並不遙遠,最早發現於1976年,在剛果伊波拉河一帶。
  • 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夕,日本引進伊波拉病毒,意欲何為?
    就在上個月,日本引進了5種罕見的致命病毒:伊波拉病毒 日本衛生部表示,研究人員將使用這5種罕見的致命病毒來驗證正在開發的測試。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講了什麼內容 伊波拉病毒是什麼病
    美國科學記者、作家理察·普雷斯頓的《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一書中,這樣描繪病毒的可怕傳染性。《血疫—伊波拉的故事》 理察·普雷斯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讓整個世界都為此按下了「暫停鍵」。宅在家中的人們再度捧起《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以下簡稱《血疫》),涉獵病毒相關的內容,試圖從書中建立起對病毒的追溯與認識,減少對未知的恐懼。《血疫》是真實且驚悚的。在埃爾貢山的陰影之下,伊波拉病毒從一個洞穴中開始無限蔓延。1976年,薩伊伊波拉病毒在伊波拉河上遊的55個村莊內同時突然暴發,殺死了九成感染者。
  • 伊波拉病毒病的認識防治知識
    1967年出現馬爾堡病毒和1969年出現拉沙病毒後,使自鳴得意者大吃-驚,而1976年出現的伊波拉病毒則激起了令人震驚的恐慌。伊波拉的故事幾乎與一場致死性感染的暴發同時出現,事件發生在蘇丹南部的馬裡迪地區和臨近蘇丹的薩伊北部中心赤道地帶的本巴地區,以及伊波拉河流經的沿岸城鎮。蘇丹和薩伊這兩個疫區之間相隔約150公裡,兩地居民往來頻繁。
  • 十大理由告訴你:伊波拉不會釀成世界末日
    相比之下,伊波拉病毒的「基本複製數目」指數僅為1.5-2,這意味著即使不採取預防措施,最多也只能感染1.5-2人。伊波拉病毒不會通過空氣傳播:在所有關於伊波拉病毒的驚聳傳聞中,最令人恐懼的是它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宣稱,尚沒有足夠證據表明伊波拉病毒通過空氣傳播。
  • 勇往直前:伊波拉疫苗誕生記(上)
    2014年,伊波拉在西非肆虐,為了對抗這個致命的病毒,三大洲的科學家聯合起來,拉開了大戰的序幕。本文介紹了伊波拉疫苗誕生的全過程,由於篇幅較長,「天下好醫」將分為上、下兩篇,安排在今明兩天發布,以饗讀者。 正文 2014年春,伊波拉病毒正橫掃整個西非。
  • ACSDBC:科學家闡明伊波拉病毒複製關鍵蛋白的晶體結構
    2014年9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前西非等國爆發的伊波拉病毒感染已經奪去了2000多人的生命,這就急需科學家們早日闡明該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特性來幫助開發出保護性的疫苗或者抗病毒藥物來抑制疫情的發展
  • Antiviral Res:科學家們找到抑制伊波拉病毒感染的關鍵分子
    2018年3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由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研究者們的最新成果,一類有機化合物能夠有效抵抗伊波拉以及其它病毒的感染。研究者們發現這種叫做苯並喹啉的化合物能夠抑制伊波拉病毒在細胞培養物中複製以及增殖的能力。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Antiviral Research》雜誌上。
  • 科普:動物身上攜帶的五種病毒,和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災難
    卡爾·齊默 鳳凰網讀書本文關於HIV病毒、西尼羅河病毒、伊波拉病毒、SARS和MERS病毒五種曾在人類身上瘋狂肆虐和蔓延的病菌發現史。01HIV病毒1980年10月至1981年5月期間,美國洛杉磯市陸續有五名男子因患有同樣罕見的卡氏肺囊蟲肺炎而入院治療。這種肺炎是由卡氏肺囊蟲真菌引起的,它的孢子無處不在,大多數人在童年的某個時刻都曾把它吸入到呼吸道裡。但人的免疫系統會迅速幹掉這些真菌,並產生抗體,保護主人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