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也是一個小家族,有多個不同的成員,其中有些種類的伊波拉病毒,距離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王月丹
伊波拉疫情引發新一輪全球範圍的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7月17日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伊波拉疫情是「國際關切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觸發全球衛生緊急狀態。
這是自《國際衛生條例(2005)》經修訂實施以來,世衛組織第5次宣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此前4次分別是2009年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情、2014年南亞和非洲的脊髓灰質炎疫情、2016年巴西等國的寨卡疫情、2014年至2016年在西非多國致死上萬人的伊波拉疫情。
此次疫情始於2018年8月。本輪疫情在衝突地區暴發,疫區頻繁發生襲擊醫衛人員事件,為控制疫情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目前,伊波拉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情況如何?能否徹底撲滅伊波拉疫情,從根本上解決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問題?
源起和危害
伊波拉,又被稱為伊波拉出血熱,是一種由絲狀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與患者的體液接觸而傳播,病死率極高,最高可達90%以上。自從1967年第一種絲狀病毒——馬爾堡病毒被發現以來,這個種類的病毒就被人類視為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威脅,並被歸為第四級傳染病病原體,也就是最危險最致命的病原體。
在馬爾堡病毒被發現後的第11個年頭——1976年,一名來自薩伊(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小鎮楊布庫的中學教師,在外出享用了一餐當地美味——「叢林肉」(用猴子或者山貓等動物製作的烤肉)後,突然患上了一種奇怪的急性病。主要症狀表現為發熱、頭痛、腹瀉、嘔吐和內臟出血,並很快因此喪命。
更為糟糕的是,這種怪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很快就通過消毒不完善的針頭針具和其他醫療用品,感染了當地的其他就醫患者,並在居民中播散開來,並最終在薩伊和蘇丹南部導致了爆發性流行,造成了上百人感染和死亡,病死率高達90%,被世衛組織認為是僅次於狂犬病的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
為了紀念這次流行事件,醫療專家以流經楊布庫鎮的一條小河——伊波拉河的名字,將這種傳染病命名為伊波拉出血熱。
自1976年伊波拉被發現以來,這種急性傳染病已在非洲地區大規模流行了多次,給疫區各國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威脅,也給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空前浩劫。
其中,僅2014年開始的一次伊波拉疫情,就波及了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和馬裡等多個西非國家,甚至美國和西班牙等域外國家也出現了伊波拉病例。這次流行不僅發生在叢林鄉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僅在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三個國家就有超過兩萬人感染伊波拉,致死一萬多人。
五種伊波拉現狀
從目前的流行病學資料來看,伊波拉疫情依然局限在非洲中南部的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地區,呈現為地方性流行狀態。主要疫區國家已經從最初的薩伊和蘇丹,逐漸擴展到了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利比亞、加彭、奈及利亞、肯亞、象牙海岸、喀麥隆、辛巴威、烏幹達、衣索比亞以及南非等非洲國家。
而在非洲以外的美國、英國、瑞士和西班牙等地區也偶有輸入性伊波拉病例的報導,但患者均為來自疫區的旅行者或者參與處理疫情的醫護人員及調查研究人員。
需要注意的是,伊波拉病毒也是一個小家族,有多個不同的成員,其中有些種類的伊波拉病毒,距離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一般認為,伊波拉病毒主要包括薩伊伊波拉病毒、蘇丹伊波拉病毒、塔伊森林伊波拉病毒、雷斯頓伊波拉病毒,以及新近發現的變異新型伊波拉病毒等五種類型。
其中,薩伊伊波拉病毒是迄今為止造成伊波拉出血熱疫情最主要的病原體,對人類的威脅也最大,其導致的感染病死率為70%~90%,在1977年甚至高達100%。1976年,人們在楊布庫最早遇到的伊波拉病毒就是薩伊伊波拉病毒。
蘇丹伊波拉病毒主要流行於剛果南部,也是造成伊波拉出血熱的重要病原體,其引起的疾病症狀與薩伊伊波拉病毒類似,但病死率較低,為50%左右。
塔伊森林伊波拉病毒,又被稱為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是人們在1994年11月1日從象牙海岸塔伊國家森林公園兩隻死亡黑猩猩的屍體中分離得到的。這兩隻黑猩猩死時都有嚴重的肺部出血。此後,人們還發現了更多因感染伊波拉病毒而死亡的黑猩猩。
據調查,此次黑猩猩的伊波拉疫情主要與它們捕捉並且食用了一隻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疣猴有關,而疣猴也是非洲居民用於製備「叢林肉」的食材之一。在檢驗和研究死亡黑猩猩屍體時,有一位女科學家出現了類似登革熱的症狀,並很快被送往瑞士治療。幸運的是,她在感染病毒的六周以後康復出院了。
雷斯頓伊波拉病毒是唯一一種起源於亞洲的伊波拉病毒。1989年11月,人們首次從一群由菲律賓出口至美國維吉尼亞州雷斯頓市的食蟹猴身上發現了這種伊波拉病毒。該病毒對猴子有很高的致病性,並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但卻是唯一一種對人類並沒有致病性的伊波拉病毒。
通過對雷斯頓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溯源性研究,人們發現,在菲律賓,豬身上具有這種病毒的感染,並有相關的豬感染病例發病的現象,但人類很少感染該病毒,即使感染了該病毒,也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2011年,在中國上海農場中死亡的豬體內也曾經檢測到雷斯頓伊波拉病毒的感染。因此,雷斯頓伊波拉病毒是離中國大眾最近的一種伊波拉病毒,但其對人類無致病力,因此不必擔心被其感染。
當然,如同其他病原體一樣,伊波拉病毒也可能出現變異。例如,一位來自美國國家傳染病和過敏病研究所的科學家就認為,目前的伊波拉病毒有可能已經發生了某些變異,從而比以前更容易引起人類感染並在人群中進行傳播。
總之,伊波拉病毒離我們並不遙遠,有些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關注伊波拉疫情,但也不必為此過度緊張。
困境與希望
自從伊波拉病毒被發現以來,多次反覆在非洲中南部的疫區國家流行。眼下的焦點問題是:為什麼我們一時難以徹底撲滅伊波拉疫情,從根本上解決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問題?
原因非常複雜。
首先,伊波拉病毒與馬爾堡病毒一樣,都屬於動物源性的病毒,可長期留存於野生動物宿主體內,短期內無法被人類徹底消滅。調查發現,在猴子及黑猩猩等野生非人靈長類動物以及野豬和蝙蝠等其他野生動物體內,均可出現伊波拉病毒感染情況。
而人工感染研究發現,伊波拉病毒還可以感染小鼠、倉鼠和豚鼠等嚙齒類動物,製成動物感染模型。因此,徹底清除伊波拉病毒在野生動物中的持續性感染和傳播流行,是避免伊波拉疫情出現反覆流行的關鍵。
同時,減少與感染伊波拉病毒的野生動物接觸,也是減少伊波拉疫情出現的重要措施。在伊波拉流行的疫區,野生動物數量眾多,當地人經常捕殺各種野生動物,並製成「叢林肉」等傳統食品,這大大增加了伊波拉病毒從野生動物進入人體的機會,繼而引發爆發性流行。
目前的研究發現,伊波拉病毒基本不會通過空氣傳播,主要通過患者的嘔吐物及各種體液傳播。因此,做好醫務人員的保護措施和環境消毒至關重要。
然而,由於疫區國家經濟發展落後,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缺乏安全的食物和飲用水。各種消毒物資奇缺,加上當地人的一些宗教習俗,導致人們接觸患者體液汙染的機會大增,這也是造成伊波拉疫情反覆發生和不斷蔓延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伊波拉疫區的一些國家國內政局不穩,且國與國之間還存在各種分歧和爭端,公共衛生政策的制訂和執行也存在問題或漏洞,從而為伊波拉疫情的控制製造了更多障礙。
儘管如此,人們仍然有望控制伊波拉病毒的蔓延。
首先,各國科學家和醫務人員對伊波拉疫情都十分關注,紛紛投入疫區的醫療救助和科學研究中,並獲得了很大成效,不僅多次撲滅或終止了伊波拉疫情,阻止其蔓延到域外國家,還救助了大量的伊波拉患者,逐步降低了伊波拉的病死率。
同時,在付出了多名科研人員犧牲的重大代價之後,人們終於獲得了伊波拉病毒的確切序列,並研製出了伊波拉疫苗。其中,默克公司生產的伊波拉疫苗在本次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疫情中,已經進行了超過17萬次的免疫接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強生公司和中國康欣諾公司生產的伊波拉疫苗也通過了臨床試驗,具有投入疫區進行預防接種的條件。
雖然對於伊波拉病毒的研究和控制,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戰勝伊波拉疫情,使人類的健康與生命遠離這種致命性傳染病的威脅。
(作者系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
來源:2019年8月0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