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SDBC:科學家闡明伊波拉病毒複製關鍵蛋白的晶體結構
2014年9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前西非等國爆發的伊波拉病毒感染已經奪去了2000多人的生命,這就急需科學家們早日闡明該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特性來幫助開發出保護性的疫苗或者抗病毒藥物來抑制疫情的發展
-
分子計算機檢測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報告,早期發現是減緩伊波拉病毒爆發的關鍵,例如目前正在西非蔓延的伊波拉疫情,估計已經感染了近1000人 。研究人員說,分子計算機有朝一日可以簡化生物醫學分析的分析,就像那些用於診斷伊波拉病毒的分析一樣。
-
Cell: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單細胞研究,揭示了這種病毒的致命策略
2020年11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伊波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伊波拉病毒在感染過程中如何改變宿主免疫反應以有利於自己的新細節。
-
.& Microbe:揭示伊波拉病毒如何阻斷機體免疫系統發揮抗病毒機制
,相關研究為開發新型治療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新型療法提供了一定幫助。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發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病毒,伊波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真的嗎?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是什麼
據國內媒體報導,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表示,這次研究找到了一個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並找到了控制這個開關的關鍵位點,未來可以研發出既能對抗病毒又能抗腫瘤的藥物。趙凌說,狂犬病的致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給治療帶來很大的難度。此外,被犬咬傷後接種疫苗需要打4到5針,有的患者會中途放棄,導致免疫失敗。「這項研究,我們持續進行了5年。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囊膜病毒的表面有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帶有囊膜的病毒更容易進入宿主細胞,它幫助病毒在宿主體內擴散與繁殖,提高了病毒的致病性。 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當然不止高福一家。事實上,多年來科學家們潛心研究,已經發現了四種類型的病毒如何感染細胞的「表面文章」。
-
可治癒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新化合物GS-5734被發現
新發現可以治癒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新化合物GS-5734本周發表在聖地牙哥IDWeek會議上的一項由美國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USAMRIID)和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的科研人員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新化合物GS-5734可以有效抑制伊波拉病毒的擴散和自我複製。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研究團隊發現宿主蛋白MTHFD1(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研究團隊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夠幫助新冠病毒藥物研發,也為未來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2003年的SARS、2014年的伊波拉以及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均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並且諸多證據支持蝙蝠是這些致病病毒的共同的天然宿主,病毒從蝙蝠到某個中間宿主傳播最終導致了疫情的大規模暴發。雖然蝙蝠可以攜帶多種致病病毒,但是這些病毒卻不會對蝙蝠造成明顯的症狀,而蝙蝠對病毒的高度耐受性可能也是其能攜帶並傳播多種病毒的重要原因。
-
PNAS:藥物vacuolin-1和apilimod聯用有望對抗新冠病毒和伊波拉病毒
早期的研究顯示可有效對抗對伊波拉病毒當Kirchhausen在16年前發現vacuolin-1時,他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它在各種細胞類型中的作用(EMBO Reports, 2004, doi:10.1038/sj.embor.7400243)。
-
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的受體參與了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步驟,參與了使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機制。科學家們發現,SARS-CoV-2與一種名為神經纖毛蛋白-1(NRP1)的受體結合,這種受體存在於人體內部的各個地方。這種連接促進了刺突糖蛋白和ACE2受體之間的關鍵聯動。
-
科學家揭示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感染並擴散的分子機制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策略,或有望阻斷一種高傳染性病毒在澳大利亞中部偏遠地區的傳播,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在社區成年人中的感染率超過了40%,HTLV-1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首個人類癌症病毒,其會誘發白血病和淋巴瘤。
-
醫學家在蝙蝠基因中找到了「新冠病毒抑制劑」,特效藥指...
先來看兩個有意思的問題:蝙蝠,為什麼身上能攜帶超過 170 多種兇險無比的病毒,卻能免受其害呢?人類能否可以從蝙蝠身上找到對付多種病毒的普適性思路?再接再厲,研究團隊最終發現宿主蛋白基因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Carolacton是一種天然產物,被作為抗生素候選分子用於抑制細菌的菌膜生成。令人振奮的是,通過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研究團隊發現carolacton也能有效的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細胞中的複製,而且抗病毒有效濃度遠遠低於細胞毒性濃度,展示出了良好的成藥性。
-
PNAS: 科學家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受體
儘管經過大量研究,關於致命性的線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細胞受體,至今還沒有找到。這裡,研究人員發現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1(即TIM-1)結合到薩伊伊波拉病毒(EBOV)糖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以及在一些伊波拉病毒很少感染的細胞裡TIM-1的異常表達能夠10到30倍地提高EBOV對它們的感染能力。
-
清華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近年來諸多大規模致死疫情都和蝙蝠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蝙蝠也已經被公認為新興病毒最重要的天然「蓄水池」。作者們提到,2003年的SARS、2014年的伊波拉以及2019年末開始暴發的的新冠肺炎均給世界各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諸多證據支持蝙蝠是這些致病病毒的共同的天然宿主,病毒從蝙蝠到某個中間宿主傳播最終導致了疫情的大規模暴發。
-
科學家鑑別出病毒複製的關鍵過程
病毒是一類能夠通過感染機體細胞從而誘發疾病的胞內寄生微生物,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匹茲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揭示了常見病毒如何攔截宿主細胞蛋白,並在病毒釋放之前幫助新型病毒組裝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有望增加科學家們對機體病毒複製過程的理解,同時也能幫助開發出克制病毒感染的新型策略。
-
中國醫療團隊發現狂犬病毒關鍵基因,或成為攻克病毒的「鑰匙」
狂犬病毒的一個關鍵基因,該基因或將會成為抑制病毒的一把&34;,這個堪稱醫學界裡程碑式的成就由中國華中農業大學團隊取得。潛伏期內攜帶病毒的動物只要咬傷人類就有較高概率感染,且在患病體徵(一般是恐水、呼吸困難等)出現前全球最先進醫學手段都無法檢測出是否已經感染。等到若干個月症狀出現後病毒已經進入神經和擴散,通常都已經回天無力了。
-
豬可傳播伊波拉病毒
本報訊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指出,萊斯頓型伊波拉病毒(RESTV)是一種家畜病原體,它有可能影響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科學家在該研究中發現,實驗室仔豬感染RESTV後會患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並從上呼吸道排出病毒。RESTV可以感染人類但不會致病。現在,科學家表達了他們的擔憂,豬可能成為「伊波拉病毒的臨時或放大宿主」。研究人員指出,豬體內RESTV的出現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因為它有可能通過與豬或食物鏈的直接接觸傳染給人類。
-
伊波拉病毒可通過空氣傳播
出血熱,過去認為它的傳播必須通過直接接觸感染病毒的動物或人。然而,這項發表在2012年11月15日出版的《科學報告》雜誌上的新研究發現,在從未進行接觸的情況下,感染了伊波拉病毒的小豬可將這種病毒傳染給被飼養在同一房間內的猴子。
-
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免受各種病毒感染機制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就知道,位於植物頂端的分生組織,即莖尖分生組織(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具有非凡的能力:即使植物的其他部分被病毒徹底感染,它們也能在產生特定的子細胞時保持無病毒狀態。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對一種或甚至幾種病毒,而是對各種各樣的病毒都是如此。
-
為什麼新冠肺炎、SARS、伊波拉這些恐怖病毒都來源於蝙蝠?
雖然這可能會保護蝙蝠不受高病毒載量的感染,但它會促使這些病毒在宿主體內更快地繁殖。 這使得蝙蝠成為快速繁殖和高度傳播病毒的獨特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