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野味帶來病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自己?

2020-11-22 騰訊網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野生動物消費與遊戲《瘟疫公司》。

當野味帶來病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自己?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野生動物消費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17年前,SARS自中國華南地區蔓延至全球27個國家,造成8000餘人感染,死亡率高達10%。今日,新型冠狀病毒再次襲來,一時間眾聲譁然,許多人憤而慨嘆此次疫情與當年何其相似,原因之一,便是造成這兩次疫情的病毒都與人類餐桌上的野味有極大關係。

疫情爆發後,「病毒從哪來」成了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學界十餘年間對SARS病毒進行研究的相關文章被再次刊發,意圖從科學的角度警示公眾人類無止境向自然索取所帶來的危害,也為野生動物與自然環境的保護髮聲。然而,要在現實中落實保護,許多概念和問題亟需釐清解決。例如,當我們談論「野生動物」時,到底指的是哪些動物?野生動物的捕獵和養殖,分別有哪些不同的情況,又有哪些具體的問題?在自然與人類利益之間,應當如何去平衡抉擇?

「南方周末」

在微信公眾號上對於引發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溯源工作進行了梳理。根據至今發表的研究報告,學界普遍認定蝙蝠是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不過,本次疫情在冬季爆發,此時蝙蝠處於冬眠狀態,直接感染人的概率微乎其微,因此,應該會另有一個中間宿主,它們被自然宿主攜帶的病原體感染,並將病毒傳播給了人類。至於這個中間宿主是什麼,目前學界眾說紛紜,至少已有水貂、蛇、穿山甲三種說法。2月7日,華南農業大學公布的研究成果認為是穿山甲,研究人員將穿山甲體內分離出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進行比較,發現相似度高達99%。值得一提的是,穿山甲雖然屬於保護動物,但穿山甲的非法販賣情況非常普遍。

Britta Jaschinski拍攝的走私穿山甲

無獨有偶,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也是蝙蝠,而其中間宿主,是人們販賣、宰殺的果子狸。公眾號「一席」日前重新推送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在2018年的演講,她在演講中追溯了SARS病毒進入人類社會的過程。

「根據前期的流行病學調查,最早的11個病例大多和野生動物有接觸的歷史。他們或是野生動物的運輸者,或是野生動物的交易人員,或是餐館的廚師、服務員。」科學家很快在廣東野生動物市場找到了病毒的直接傳染源——果子狸。「廣東省在2004年年初發布了一條禁令,全面捕殺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狸,取締野生動物交易,關閉野生動物市場。這個政策對控制SARS後期傳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那之後,廣東再沒有出現SARS新增病例。」

於醫學研究而言,確定中間宿主或許是一項重大成果,但對公眾來說,更為重要的信息是,疫情的爆發,往往與野生動物的販賣、食用休憩相關。從公共事務的角度來說,應當被整頓甚至取締的,是整個非法販售餐飲市場,而不是只針對某種被證為中間宿主的動物。

近年來,傳染病頻發。據研究人員統計,70%的新發傳染病都來源於動物。然而,石正麗在演講中強調,病毒「不是衝著人類而來」,肆虐人間、造成疾病的病毒雖來自動物,但人類的野生動物市場和餐館才是它「發展的舞臺」。從中東呼吸症候群、尼帕病毒到伊波拉病毒,人類社會遭遇的每一次新的傷痛,實際上都是長期捕殺野生動物、侵蝕其自然棲息環境的惡果。《血疫》的作者理察·普雷斯頓在書中談到,侵襲人體的病毒原本生活在野生環境,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家園,而病毒在人類世界中的傳播,是「正在衰亡的生物圈的回聲」。他寫道:「從一定意義上說,地球正在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

如果說,疫情的爆發,將一個長期以來在灰色地帶運作的野生動物交易鏈公之於眾,那麼攝影師Britta Jaschinski則用鏡頭反思整個人類文明。上周,「一席」刊載了Jaschinski的攝影作品,他的照片展現了「那些因為人類的迷信、娛樂、貪婪,給野生動物帶來的苦難」。

在膽汁農場,熊的傷口被金屬架固定住,方便工人從膽囊中抽取一瓶瓶膽汁;為了滿足人們對於魚翅的口腹之慾,每年有七千萬鯊魚被殘忍地殺掉;穿山甲是一道昂貴的美食,它的鱗片還可以做中藥;老虎腿被用來生產虎骨酒……「男人喜歡購買這種酒來增強自己的能力,我也不知道誰會相信這個。」

非法捕獵者正在割取鯊魚鰭 拍攝:Britta Jaschinski

過去三十年裡,Jaschinski奔波在全球各個角落,見證和記錄著野生動物的苦難。而人類一次次遭遇的新的傳染性疾病的爆發,也是這些苦難的回聲。疫情引發的,不只是人們對餐桌野味的敵意,而是對更廣闊的野生動物濫用的反思。

保護野生動物,歸還其自然環境,僅僅依靠口號式的倡議,或寄望於人人自覺抵制消費都有些不切實際。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野生動物的利用到底存在哪些具體問題?現有的法律體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促進野生動物的保護呢?

「澎湃研究所」刊載的文章《從業者的來信:如何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提出了一個前提性的但又往往會被疏忽的問題:「什麼是野生動物?」作者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定義的「野生動物」概念不明,未明確是特指野生環境下的動物,還是人工馴養繁育狀態下的野生動物也囊括其中。這是一個困擾著野生保護從業者的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和判定,「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進步,我認為是到了該對二者進行科學界定的時候了。」

作者指出,中國一直存在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的現象,究其根本,是利益驅使和犯罪成本過低,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力度打擊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或以此謀利的行為。

很多野生動物物種的繁育和利用,是在現行法律和管理框架許可的範圍內進行的,在一些地區的生計中佔據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不能簡單無視從業者的利益,進行一刀切的管理。」

公眾號「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文章介紹稱,學者通常從養殖過程和目的的角度,將人工馴養繁育狀態下的野生動物分為保護型養殖、生產型養殖和馴化型養殖。保護型養殖的目標是使從野外救護的動物能夠順利繁殖,擴大種群,同時,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逐步使其野化。

針對相對安全的生產型養殖,即已經馴化完全而且性狀上有別於野外種群的養殖業,比如毛皮養殖業(狐狸、貂、貉),以及一些經常被用於食用的動物例如(鵪鶉、肉鴿、牛蛙等等),其養殖風險相對較低,建立檢疫機制、監管也相對容易。但需警惕某些生產型養殖戶從野外捕捉個體來改善種群性狀,可能使外界病菌感染養殖種群,所以需要特別管控乃至禁止。

另一種則是馴化型養殖,即把原來生活在野外的野生動物馴化為能在人工環境生長發育繁殖的。這一類養殖不可避免地在生產中會親密接觸野生動物,加工和交易中也有很多潛在風險。作者建議這一類養殖全部暫停發放新的許可證,進行全面篩查和嚴格管理,乃至逐步取締。

果子狸

同時,針對那些明面上打著養殖的牌子,實際上摻著野外盜獵的個體「洗白」行為,監管部門也需要特別注意。因此,作者提出,對於經濟價值特別高的一些野生動物,如果能做到DNA個體識別,實現可溯源是很必要的,因為這對於執法時的判別至關重要。

「人類馴養野生動物的歷史幾乎和人類文明的歷史一樣久遠,而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亟待保護的今天,以什麼樣的距離和方式與野生動物相處,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新的議題。」

《瘟疫公司》走紅:是人類命運的「預言帝」,還是冷漠的「旁觀者」?

1月21日,鍾南山院士明確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的第二天,遊戲《瘟疫公司》登上了中國地區App Store付費遊戲榜的榜首,隨著疫情的持續,該遊戲也已經連續霸榜三周時間。

這款以傳染病為題材的策略遊戲在2012年由英國獨立遊戲工作室Ndemic Creations製作推出。《瘟疫公司》此番走紅,除了其內容與當下時事遙相呼應,還與一起「預言」事件有關。2015年,Steam平臺用戶SPolar在遊戲工作坊中發布自製冠狀病毒模組,並在簡介中描述道:「2003年SARS疫情已經過去,然而時間已經過去17年,2020新的冠狀病毒變種出現在世界上。」

「冠狀病毒」是SPolar為遊戲製作的一款Mod

B站的一段遊戲錄屏視頻裡,許多彈幕將SPolar稱為「大預言家」。這可以看作是對偶然性巧合的驚訝,也可以說是對人類歷史相似性的唏噓。對於此次疫情而言,《瘟疫公司》好似一個警示者,它早已存在於我們中間,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態作出警告,然而,等到事件真正爆發,人們才投去事後的關注,贊其英明。

被捧上「先知」神壇後,《瘟疫公司》成了可供疫情中人參考的行為指導。公眾號「娛樂硬糖」在一篇文章裡將《瘟疫公司》比作「啟示錄」。文章認為,《瘟疫公司》中涉及的勤洗手、注意咳嗽禮儀等小細節向玩家科普了一些防傳染病的常識,如果多玩玩,了解到野生動物攜帶病毒的威力,或許能「嚇一嚇」潛在的野味愛好者。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曾發布文章,稱《瘟疫公司》是一款關於公共衛生話題的非傳統宣傳工具,可以提高公眾對流行病學和疾病傳播的認識。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瘟疫公司》從一開局就不斷提示玩家:如果這場瘟疫發生在現實中會怎樣?除了以衛生習慣作為影響瘟疫傳播速度的因素,遊戲還將氣候危機、貧富差距、排外問題等納入考量,為玩家繪製了一幅全球化時代的瘟疫圖景。

《瘟疫公司》遊戲界面

儘管按照遊戲的邏輯,玩家作為指揮瘟疫擴散的角色,是全人類的公敵,但遊戲本身卻對現實生活有著警示作用。它模擬了人類社會可能面臨的災厄,通過虛擬的情境向人們展示「看起來牢不可摧的現代生活有多脆弱」。《瘟疫公司》在此次疫情中憑藉其「警示性」和「預言性」成了一款以關照人類為宗旨的「反人類」遊戲。

不過,Ndemic Creations近日在官方網站發表聲明稱,《瘟疫公司》的製作雖然特別注重真實性以及信息的豐富性,但它最終「只是一款遊戲而不是一個科學模型」。

宏觀視角雖然有助於玩家了解、反思疫病的傳播,但也是該遊戲經常被詬病之處。遊戲陀螺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瘟疫公司》作為策略型遊戲,為玩家提供的身份不止指揮官與執行者兩個,它還創造了一個旁觀者的角色。玩家可以選擇策略,指定基本方針,但病毒的蔓延是由算法自動推進的。所以,到底是人的策略決定了病毒的傳播走勢,還是算法設計的病毒傳播路徑引導玩家做出選擇呢?

《瘟疫公司》遊戲界面

「澎湃新聞·思想市場」刊載的評論文章《〈瘟疫公司〉:人類與瘟疫的共生史》進一步指出,「旁觀者」的視角設定將玩家陷於矛盾之地。作者認為,《瘟疫公司》從疾病的視角切入雖另闢蹊徑,增強了遊戲的新鮮感,打破人類「以我為尊」的幻覺,但人在遊戲中被過度隱去,淪為一個個跳動的數字,另玩家難有「切膚之痛」。一方面,遊戲之外的玩家「我」被遊戲設定無限放大,指揮病毒大軍攻克地球,從侵略與勝利中獲得快感,成為上億人生命的主宰。但另一方面,「我」終究是人類中的一個,當浩劫來臨時,遊戲賦予「我」的強大能力只是夢幻泡影,在命運的洪流下,「我」甚至是無力的。

換句話說,《瘟疫公司》的遊戲邏輯映照了一個可怖現實。災難中個體的傷痛、憤怒與恐懼往往淹沒在更為宏大的敘事之下。從國家到人類共同體,都要求個人為之付出努力,但「微觀的苦難」總是被置於「忽視、抹除或遺忘」的邊緣。當數位化的衡量方式將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巨大悲愴夷為平地時,又何談對人類共同體的關懷呢?

相關焦點

  • 野味是人類剛需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致歉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18日發布聲明,對《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致歉。該文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 為什麼野生動物身上的毒不會傷害自己,卻為人類帶來災難?
    這次全國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很可能也是因亂食蝙蝠等野味引發的禍端。亂吃野味有哪些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野味可能是疫病的傳染源。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與家養動物的完全不同,這使得很多因素讓人類不可控。比如野外的生存條件惡劣,就很容易產生新型細菌和病毒,經由動物之間互相傳播,導致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規模極大。
  • 中國日報網評:保護野生動物,亦是保護人類自己
    那什麼是病毒中間宿主?這項研究對防控病毒有何啟示?這場野生動物帶來的反擊,也再次警示著我們肆意破壞生態的後果,讓我們反思該如何正確對待野生動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精神的富足,開始讓現代的一些人不僅僅是滿足於溫飽,很多人開始追求刺激食用「野味」,有人認為野生動物對人類有獨特的滋補作用,有人圖一己之利,貽害眾人。
  • 疫情下的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反思:既是保護野生動物,更是保護人類自己
    不得不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將人們推到這個現實問題面前:食用野生動物「之禍」未曾停止,如何把控野生動物交易與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等等諸多問題,亟待更多的思考。 野生動物之「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鍾南山院士曾公開表明,病毒極大可能來源於野生動物。
  • 趙序茅: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我們僅僅因為害怕而不去食用野生動物,這種認識是不夠的,人類是自然之子,只有我們人類在生態系統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才是人類最後的救贖。我叫趙序茅,我是蘭州大學的研究員,我主要從事保護生物學的研究。,我也不希望是害怕,而是我們應該對其懷有感恩的心,我們要認識這些野生動物,對我們人類健康所起的作用——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 食用野生動物給人們帶來巨大健康風險 堅決向濫食野味說「不」!
    中國疾控部門和專家的初步調查研究表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是野生動物傳染給人類,並造成人際傳播引起的。疫情之下,少數國人濫食野味的陋習,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在京舉行。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抗擊新冠肺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中新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把它們保留在野外的棲息地」「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應儘量減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飼養異寵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無論是否處於疫情爆發地區,飼主都要做好對自己和寵物的防護工作」……
  • 野味是剛需?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致歉
    近日,《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引發公眾關注。蛙類養殖委「逆流」發聲新冠肺炎疫情將「野味產業」推上前臺,禁食野生動物的觀點漸成社會主流。但16日,蛙類養殖委微信公號文章《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據悉,該發文組織的全稱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保護繁育與利用委員會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簡稱「蛙類養殖委」),於2019年3月29日在東北林業大學成立。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蟲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陳煥春: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在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有報導稱,華南農業大學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的中間宿主,請問如何看待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這一發現對新型冠狀病毒源頭的防控有什麼幫助?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
    今日,一條「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78%與野生動物有關在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有報導稱,華南農業大學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的中間宿主,請問如何看待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
  •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革除濫食野味陋習
    圍繞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討論,也成為一個社會熱點。然而,就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籲拒絕食用野生動物時,仍有人頂風作案,販賣、食用野味。「2020年1月23日,凌晨,河麂子,又是一車,歡迎訂貨!」這是一個名為「養殖珍禽和種植水產交易服務」的社交媒體帳號當日發布的一段視頻旁白。畫面中,一隻河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蜷縮在鐵籠裡,充滿恐懼。發布者稱,這一批有100多隻。
  • 這種野生動物是病毒「蓄水池」
    你知道嗎2020年11月是廣東省第三十屆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為更好保護野生動物廣州推出了禁食野生動物識別微信小程序市民可以通過小程序進行拍照或者傳圖識別野生動物使用過程也相當簡單可能認識更多野生動物名稱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
  • 闢謠:野生動物變「寵物」,致病致命風險不比變「野味」小
    只是,只是僅僅禁止吃「野味」就可以了嗎?那作為寵物行業從業者的我們想要告訴大家:吃「野味」是一定要禁止的;而把野生動物當做「寵物」來養的不當之風,也需要儘快扼殺!又或者將野生動物當做寵物飼養在家裡,無異於把自己暴露在一堆完全陌生的致病或者致病的病毒當中。
  • ...動物捕殺屢禁不止 致命的病毒與吃野味的「陋習」你該痛恨哪一個?
    1月20日晚,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這次疫情的源頭主要在武漢當地的海鮮市場,實際上這個海鮮市場裡相當多的不是海鮮,而是「野味」,就是野生動物。綜合各方面信息,從流行病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判定病毒的來源就是野生動物。 有專家表示,病毒源頭很可能是竹鼠、獾等野生動物。將病毒傳染給人的到底是竹鼠還是黃麂、野兔、野豬、豬獾、狗獾、果子狸、土撥鼠、活猴?
  • 寬運法師:世紀瘟疫蔓延下,人類與野生動物如何共存?
    敬畏自然.愛護生命   ——世紀瘟疫蔓延下,人類與野生動物如何共存?2020年噩夢重臨,新冠肺炎在武漢地區爆發;據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新冠肺炎病毒與沙士病毒有近八成相似,新型病毒與浙江省舟山的蝙蝠基因最相似,有可能通過竹鼠或蛇等野生動物傳播予人類。
  •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有一種說法是亂食野生動物。我就在思考,吃野生動物肯定不是一天兩天,為什麼2019年年末會發出這麼一個奇怪的疾病。根據病毒特性,推測有兩種較大可能,一是可能有人生食野生動物,或由於未經高溫烹飪殺滅病毒而引發感染;二是可能所圈養的野生動物患病,加之南華海鮮市場條件髒亂差,在未被烹煮前就已經開始傳播。
  • 伊波拉、H5N1、SARS……野味帶給人類的是珍饈佳餚還是致命病毒?
    2008年的一份報告估計,非洲有將近22.5億磅的野生動物被吃掉,這迫使許多物種走向滅絕。野味,這種來自於叢林的、能滿足人們獵奇心理、並且通常被人們評價「很好吃」的肉類,並沒有表面上那麼無害。狩獵曾讓人類成為這個星球上的主導物種,但同時也讓人們離那些原本會留在野生動物體內的疾病更近,比如三種已知的最大流行病——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和愛滋病毒都是人畜共患病。
  • 動物、病毒與人類世
    比如體質人類學家Muehlenbein (2016) 認為應該通過積極地改變人類行為模式來防患人畜共患病,如確保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不被人類活動影響、改變一些地區的肉類飲食習慣等。但是究竟該如何界定人類和動物的關係是否合理、融洽?又應該怎樣積極介入和改變?
  • 野生動物中包含160萬種未知病毒,為何人類要「飛蛾撲火」?
    而該病毒很可能是就是從動物身上傳播給人類的。此前曾有一種說法是該病毒的來源可能更加匪夷所思,甚至說是實驗室的產物,後來證明應該是空穴來風。但是冠狀病毒卻引起了我們對一種現象的關注,這種現象就是: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是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引起的傳染病,可從動物傳播給人類。
  • 吃野味當心病毒和寄生蟲
    隨著「秋冬進補」季節的來臨,廣州人吃野味的現象有所抬頭。根據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結果表明,南方的果子狸是人類SARS病毒的重要動物宿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