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英文館 | 野生動物是病毒的蓄水池,可愛的浣熊和土撥鼠會寄生哪些病毒?
我是一個圖書館館員也是一個新媒體小編本來天天在圖書館與書為伴現在只能在家吃泡麵追熱點加班想選題想到頭禿吃野味的赤佬你還好嗎圖源:上海去哪兒吃(shanghaiqunachi)越來越多的人對「吃野味」敬而遠之這是天大的好事然而,面對野生動物朋友們我們又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喜愛呢
-
在澳洲看到這種東西,千萬別碰!輕則染上狂犬病,重則致命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華輿訊 據微雪梨報導 艾瑞巴蒂,如果看到這貨,不論死的活的,千萬別去碰它,因為它很可能攜帶有致命病毒!Nepean Blue Mountains當地衛生局公共衛生主任Bradley Forssman副教授說,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蝙蝠唾液(咬傷)傳染給人類。「有時動物會傳染這種病毒,但卻看不出任何疾病的跡象。這種病毒很容易通過皮膚上的傷口感染。」Forssman說,避免接觸賴莎病毒的最佳保護措施是避免接觸任何野生蝙蝠。
-
求解答,新疫情形勢下,養殖青蛙在禁養水生野生動物範疇內嗎?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病毒的來源一直是大眾猜疑的熱議話題,從蝙蝠、果子狸,再到各種野生動物,隨後幾天,人們從醫學專家的論文裡似乎「找到」一絲蛛絲馬跡,覺得蝙蝠雖毒,也不至於以「莫須有」的方式背病毒源頭這口黑鍋。
-
臺灣蝙蝠驗出新型病毒 醫生提醒:少碰野生蝙蝠
,感染症專家黃立民表示,蝙蝠是群聚的動物,如果在一隻身上發現,代表同一個蝙蝠窩都已被感染,呼籲民眾少接觸野生蝙蝠。 據報導,感染症專家、臺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9日表示,蝙蝠長期住在深山,不受外界幹擾,罕見病毒也可以代代相傳,幾乎是所有未知病毒的宿主,加上蝙蝠和人類同是哺乳類,確實可能傳染給人類,像是
-
趙序茅: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我們僅僅因為害怕而不去食用野生動物,這種認識是不夠的,人類是自然之子,只有我們人類在生態系統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才是人類最後的救贖。我叫趙序茅,我是蘭州大學的研究員,我主要從事保護生物學的研究。很多人對我們的專業比較好奇,你們搞這個動物研究,你們保護這些動物有什麼意義,它能夠發揮什麼作用呢?今天我就給大家做一個詳細地解讀。如果說僅僅因為害怕而不去食用野生動物,這種認識是不夠的。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夫妻雙方要互相忠誠,但是這種忠誠,我希望是因為愛,而不是因為怕。如果是因為怕而去忠誠對方,那是很難長久的。
-
以案釋法 | 世間好物千萬種,野生動物不要碰!
以案釋法 | 世間好物千萬種,野生動物不要碰!伸向野生動物的可恨黑手。2020年5月,公安機關在小明的住處查獲疑似水獺活體3隻,經鑑定,查獲的疑似水獺為哺乳綱食肉目鼬科水獺亞科小爪水獺的亞成體,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根據國務院關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批覆規定小爪水獺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隨後,肇慶市公安局森林分局依法對小明進行傳喚,小明當日到案。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眾所周知,有很多種病毒,包括冠狀病毒。有些冠狀病毒只感染動物。只有少數冠狀病毒對人類具有高致病性。其中,SARS、mers和新型冠狀病毒最為危險。所以即使我們以前吃過野生動物,如果被野生動物感染的冠狀病毒不會對人類造成疾病,也不會出現症狀。
-
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多物種將受威脅
中國科學報6月23日消息,當前,新冠疫情在人類社會傳播,而一種致命性病毒則在野生兔群中肆虐。據《科學》報導,該病毒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近日,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又傳到了南加州地區。
-
@武清人:樹上的這種「蠶蛹」,別碰!
@武清人:樹上的這種「蠶蛹」,別碰!小武提醒大家:周氏齧小蜂是有益昆蟲,對環境無汙染,不會攻擊人類,是我們的「森林小衛士」,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傷害它哦~原標題:《@武清人:樹上的這種「蠶蛹」,別碰!》
-
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 多物種將受威脅
對於美國多地開始收到野兔死亡的報導,亞利桑那州漁獵部野生動物獸醫Anne Justice-Allen說:「這很不尋常,我們不知道這種新病毒會帶來什麼。Fernández表示,如果兔子數量直線下降,土狼可能轉而獵殺牛,這可能會導致牧民使用毒藥殺死土狼,而中毒的土狼屍體可能會危及鷹和禿鷹等食腐動物的生命。新墨西哥州立大學野生動物學家Gary Roeme說,在美國西南部,關於兔子數量的數據並不多。他在新墨西哥州的三個地區做了幾年的調查,希望能確定這種病毒對兔子及其捕食者的影響。
-
野生生物滅絕,新病毒傳染人類,病毒是否正在野生動物身上外溢?
一項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研究發現,人類通過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對野生生物的開發促進了野生生物與人類之間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感染的風險。同樣的許多活動也導致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少或滅絕的風險。 該研究提供了評估動物物種外溢風險的新證據,並強調了造成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少的過程如何使動物病毒傳播給人類。
-
「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
不少市民在公園和小區裡發現了這種巨型蝸牛的蹤跡。這引起了不少小朋友的興趣,有些市民還提著水桶,把蝸牛抓回去當寵物養或做下酒菜。 然而,專家發話了,這種「非洲大蝸牛」千萬別碰,它屬於入侵物種,自身攜帶多種寄生蟲,家長特別需要看好自家「熊孩子」。
-
聚焦「民法典時代」 | 碰不得的野生動物保護紅線
年第157期 文 | 法制周報記者 李翔 見習記者 廖悠悠 通訊員 | 蔣芬 謝璇 本文1526字,閱讀約需5分鐘 碰不得的野生動物保護紅線 【案例】 陳某、劉某等3人沒有固定工作,為了增加收人,想到了捕捉野生動物出售牟利。3人在未辦理狩獵證的情況下,擅自在田野裡使用電捕設備捕捉野生虎紋蛙、黑斑蚌、王錦蛇、灰鼠蛇等動物,賣給收購人肖某。
-
非洲「最兇猛」的動物,連獅子都不怕,唯獨不敢碰這種蛇
說到兇猛的動物,可能大家都會想到獅子、老虎之類的。在這個世界上,非洲棲息著眾多的野生動物。能在夠非洲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要面對很多天地。各種動物,都有自己的本領。在非洲有種動物是以兇猛著稱的,就算是獅子來了,也不怕。只要惹上這種動物,可以說是吃不了兜著走。
-
別再吃野味了,野生動物市場曾是SARS病毒溫床:「非典」的警示
當時全世界的冠狀病毒只有8株病毒。從進化角度來講,病毒是從鳥類到哺乳類;從歷史來講,人可能已經得過兩次SARS,這兩次都與家禽家畜有關。我也注意到,廣東的很多患病者是餐館的人,接觸野生動物比較多。這個分析圖一出來,我就有了三個判斷:第一,病毒是從野生動物而來;第二,宿主是哺乳類;第三,宿主不可能是稀罕動物,因為病毒永遠不會找很稀有的動物做宿主,它要生存好,宿主的數量越大越好。
-
野生動物會傳播哪些病毒?
有些看起來很可愛的野生動物,其實攜帶著不少病毒。身體抵抗力差的人,有可能會被這些病毒感染。第一種:蝙蝠蝙蝠,又叫天鼠、掛鼠、天蝠、老鼠皮翼、飛鼠、燕別故、蜜符、鹽老鼠等。全世界共有962種蝙蝠。蝙蝠能攜帶100多種病毒,是病毒攜帶大戶。雖然蝙蝠攜帶了很多病毒,但蝙蝠幾乎不會發病,這得益於它逆天的免疫系統。蝙蝠飛行時體溫可以上升到40攝氏度,會「燒死」很多病毒。蝙蝠攜帶的最可怕的病毒種類包括:SARS病毒(最初叫非典)、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病毒等。這些病毒都曾殺死很多人。
-
中國科學報: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多物種將受威脅
中國科學報6月23日消息,當前,新冠疫情在人類社會傳播,而一種致命性病毒則在野生兔群中肆虐。據《科學》報導,該病毒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近日,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又傳到了南加州地區。
-
科學家警示並致力於預防新冠病毒在野生動物的大流行
問題是,這種大流行速度沒有顯示減緩趨勢,反而呈現第二波加速之勢。,這卻引起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科學家的警惕,並成立了研究團隊致力於保護新冠病毒下一波潛在大流行的病毒受害者:野生動物。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具有怕熱喜冷的特性,可以在溫度低的水中長期保持感染性。 獨角鯨生活的北極海洋水溫更有利於病毒長期存活。因此,科學家的這種擔心並不是多餘的。目前,研究團隊的主要工作是收集這種動物的活細胞樣本以監測被新冠病毒感染的跡象。
-
病毒是怎麼回事?為何要遠離野生動物
隨著時間推移,有些質粒就變成了病毒。 細菌經常會遭受一類叫作「噬菌體」的病毒感染,有些觀點認為噬菌體來源於質粒。而人類以及所有動物、植物的細胞和細菌很不一樣,我們都屬於「真核生物」,細胞當中並沒有細菌那樣的質粒,但還是有那麼一些基因蠢蠢欲動。它們不肯在染色體上好好待著,而是在細胞核裡左右橫跳,一會兒跑到這個染色體上,一會兒跑到那個染色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