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 多物種將受威脅

2020-06-23 醫藥導報
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 多物種將受威脅

當前,新冠疫情在人類社會傳播,而一種致命性病毒則在野生兔群中肆虐。

據《科學》報導,該病毒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近日,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又傳到了南加州地區。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獸醫病毒學家兼流行病學家Robyn Hall說:「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這種病毒很有可能會影響整個北美。」俄克拉何馬大學哺乳動物學家Hayley Lanier說:「前景非常不妙,我們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毒傳播,而且擔心沿途的物種也會受到威脅。」

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 多物種將受威脅

沙漠棉尾兔很容易感染新型兔出血症病毒。

新病毒威力強危害大

兔出血症是一種高度接觸傳染的急性傳染病,以全身實質器官出血為主要特徵,迄今未見有人感染該症的報導。1984年,兔出血症病毒(RHDV)首先在我國江浙等地發現,因其傳染性強、死亡率高,一時間幾乎蔓延全國各地家兔種群,對家兔種群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該病毒存在於病兔的各種組織中,病毒含量以肝、脾最高,家兔病死率達90%以上。」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清告訴《中國科學報》,通過加強飼養管理、隔離檢疫、免疫防治等綜合措施,大規模暴發的兔出血症得以控制。

劉光清特別提到,科研人員針對RHDV研製的兔出血症組織滅活疫苗,能使家兔快速產生抵抗病毒的抗體。「該疫苗工藝非常簡單且抗原性好,對家兔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2010年,法國首次報導一種新型RHDV殺死了很多野兔。葡萄牙生物多樣性和遺傳資源研究中心病毒進化研究員Joana Abrantes表示,這種名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RHDV2)的新型毒株更容易重組。2015年和2016年間,RHDV2曾在北美傳播了18個月。

RHDV屬RNA病毒,在自然狀態下很容易發生重組和變異。劉光清介紹,經典RHDV一般不引起幼兔發病,對8周齡以上的青壯年兔高度敏感,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甚至高達100%;而變異後的RHDV2不僅能感染青壯年兔,對幼兔也很敏感。此外,由於RHDV2更容易發生重組變異,因此其宿主譜擴大,能感染並致死不同兔種。

「我們還發現,RHDV2的抗原性發生巨大改變,以至於針對RHDV研發的組織滅活疫苗不足以保護兔子對抗RHDV2。」劉光清說,這兩種RHDV都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能在死亡的動物體內生存3個月以上,食肉動物和昆蟲會通過糞便傳播該病毒。

據悉,RHDV2已導致伊比利亞半島60%至70%的野兔死亡,而這也造成了兩種以野兔為食的食肉動物數量驟降:西班牙帝雕和西班牙猞猁分別減少了45%和65%。

值得注意的是,5月21日,中國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發布消息稱,四川成都金堂縣兩個養兔場近日發生兔出血症疫情,經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確診為兔出血症2型。疫情發生後,當地按照防治技術規範要求,對存欄兔實施撲殺、無害化處理和消毒等處置措施,並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劉光清表示,目前,四川發現的兔出血症疫情已經得到控制,沒有引起進一步的暴發。有關部門應引起重視,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外方輸入等方面加緊防控。

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 多物種將受威脅

多物種將受病毒威脅

對於美國多地開始收到野兔死亡的報導,亞利桑那州漁獵部野生動物獸醫Anne Justice-Allen說:「這很不尋常,我們不知道這種新病毒會帶來什麼。我從沒見過像這樣蔓延的兔瘟疫。」

Justice-Allen說,進一步了解該病毒及其致病性,有助於生物學家了解它會對野兔種群造成什麼影響。

與此同時,美國地質勘探局警告說,北美所有的兔形目動物都可能易感,包括家兔、野兔和遠親鼠兔。生物學家擔心這種病毒可能會對一些瀕危的兔種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墨西哥奇瓦瓦州自治大學哺乳動物學家Jesús Fernández說:「我們非常擔心目前的狀況,這種病毒會對物種構成嚴重威脅。」Fernández和同事不斷告誡牧民應該燒掉撿到的兔子屍體,或者埋到1米深的地下。他們正在組織採樣工作,以確定該國哪些兔群可能受到感染,及其數量變化。

Fernández表示,如果兔子數量直線下降,土狼可能轉而獵殺牛,這可能會導致牧民使用毒藥殺死土狼,而中毒的土狼屍體可能會危及鷹和禿鷹等食腐動物的生命。

新墨西哥州立大學野生動物學家Gary Roeme說,在美國西南部,關於兔子數量的數據並不多。他在新墨西哥州的三個地區做了幾年的調查,希望能確定這種病毒對兔子及其捕食者的影響。他和其他研究人員還想知道某些物種是否為該病毒的「蓄水池」,這可能導致病毒成為地方病。

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 多物種將受威脅

我國有待上市二價疫苗

如果病毒進一步傳播,研究人員希望可以利用疫苗保護兔群。但實際上,用於家兔的疫苗並不能應用於野生兔群,因為疫苗需要注射。

Abrantes指出,捕捉和操縱野生動物引起的壓力通常是致命的,而疫苗本身也是由滅活的傳染性病毒製成的。這讓人們擔憂,疫苗本身是否能傳播有問題的病原體。

目前,葡萄牙的4家機構正在研究一種不同的方法。該項目名為Fight 2,於2018年10月啟動,預算約為12萬歐元,旨在開發一種基於病毒顆粒的原型疫苗,該顆粒可以模擬病毒,但不具有傳染性,從而可以為野兔種群開發能摻入餌料的RHDV2口服疫苗。

該項目預計在2021年底有初步結果。項目成員表示,如果疫苗研製成功,可能還需要2到3年的時間才能獲得疫苗許可。但該疫苗存在一個缺點,像家兔疫苗一樣,每6個月需要加強疫苗接種,所以疫苗的使用成本可能是一個問題。

美國地質勘探局國家野生動物健康中心野生生物學家Robert Dusek提醒:「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花費不菲。」

西班牙科爾多瓦大學野生生物生態學家Carlos Rouco對此也持懷疑態度。他說:「最好的措施是防止病毒入侵。雖然我並不是危言聳聽,但這種病毒是無法阻擋的。一旦病毒傳播到某個種群,人們應設法減輕該種群的其他壓力,例如在必要時提供水源。」他認為,種群中有一定比例的個體應該對這種病毒有抵抗力。

Justice-Allen說:「這種病毒已經暴發超過一個月,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活著的兔子,這令人欣慰。」

據悉,最近,劉光清團隊根據RHDV和RHDV2的抗原基因,已成功研製出國內外第一個二價兔出血症病毒基因工程疫苗。

劉光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四川出現RHDV2疫情後,其團隊即對該疫苗進行了免疫效力評估。結果證明,該二價疫苗可同時抵禦經典RHDV和RHDV2的感染,並為實驗兔提供完全保護。目前,該團隊正與生物疫苗公司合作,開展疫苗臨床試驗,力爭儘快推出針對兔出血症的新型疫苗。

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排:戴衛 秀太

曉玲醫生「溫心」提醒您:關注5·12國際護士節

百年大疫後,向奮不顧身的白衣戰士首個節日致敬

太極山泉水,天然弱鹼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

相關焦點

  • 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多物種將受威脅
    中國科學報6月23日消息,當前,新冠疫情在人類社會傳播,而一種致命性病毒則在野生兔群中肆虐。據《科學》報導,該病毒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近日,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又傳到了南加州地區。
  • 中國科學報: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多物種將受威脅
    中國科學報6月23日消息,當前,新冠疫情在人類社會傳播,而一種致命性病毒則在野生兔群中肆虐。據《科學》報導,該病毒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近日,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又傳到了南加州地區。
  • 新冠疫情未平,又一種致命性動物病毒正在北美肆虐……
    目前,感染全球人類的新冠肺炎疫情還未平息,又有一種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據Science報導,該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上周,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到達了美國南加州。
  • 北美兔群中暴發高度傳染性出血病毒,毒株攻擊性猛烈室溫...
    在美國努力控制國內新冠疫情的嚴峻態勢之際,一種致命性的出血病毒又在兔群中肆虐自那以後,該病毒已迅速傳播至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內華達州、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和德克薩斯州。墨西哥西部的部分地區也出現了這種病毒。 一些獸醫專家將這種病毒稱為「兔子伊波拉」。但實際上,RHDV2與伊波拉病毒沒有任何關聯,它只是以類似的方式攻擊兔子的身體。這種病毒會使兔子的器官和組織受損,導致內出血和死亡。
  • 噩耗,美國兔群暴發高傳染性致命病毒,後面還有更可怕的發現
    在疫情緊急的當下,美國再度傳來噩耗,美本土兔群暴發高傳染性致命病毒。據報導稱,一種致命的出血性病毒(RHDV2)正在美國西南部肆虐。這種病毒是今年3月在新墨西哥州被首次發現,此後,在德克薩斯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內華達州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廣泛傳播,已導致大量家兔和野兔死亡。
  • 野生生物滅絕,新病毒傳染人類,病毒是否正在野生動物身上外溢?
    ,獼猴非常適應城市景觀,使它們更有可能將病毒傳播給人類。他們使用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研究了這些物種的數量,滅絕風險和物種衰退的根本原因。 數據顯示出溢出風險的明顯趨勢,突顯了人們在整個歷史中如何與動物互動。 結果中: 包括牲畜在內的馴養動物與人類共享的病毒數量最多,而人畜共患病毒的數量是野生哺乳動物物種的八倍。
  • 一種新型致命動物在北美爆發,可能造成野兔滅絕,威脅生態平衡
    然而,北美地區除了新冠病毒,另一種動物病毒也正在肆虐。2020年5月20日,Science發表了題為:A deadly virus is killing wild rabbits in North America (一種致命病毒正在殺死北美野兔)的文章,報導這一正在北美爆發的動物病毒。在北美的西南部地區,一種致命病毒正在野兔中迅速傳播。
  • 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隨著冠狀病毒大流行在全球肆虐,我們的大部分焦點集中在不斷增加的人類死亡人數上,全球死亡人數已經攀升到100萬以上。但專家提醒說,在動物王國中,人類最親密的近親—靈長類也因SARS-CoV-2而處於危險之中。
  • 雲南發首個省級物種紅色名錄 2625種生存受威脅(組圖)
    據專家介紹,《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是我國發布的首個省級生物物種紅色名錄。紅色名錄評估是一項物種滅絕風險評估。通過這一評定,來預警物種的生存危機。本次評估集全國200多位專家學者之力,對雲南省已知野生動植物物種進行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梳理。同時首次將大型真菌和地衣列入生物物種紅色名錄評估。
  • 科學家警告:85萬種未知病毒可能感染人類。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即使到了21世紀,人類科技不斷進步,依然拿微生物沒有任何辦法,尤其是病毒,病毒按照核酸成分可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DNA病毒的化學結構穩定,變異性低,通常只感染一種動物。RNA病毒結構不穩定,擁有超強的變異能力,在病毒複製的過程中,有的變異使其消亡,而另一些則進化成高傳染性、高致死率的「恐怖瘟疫」。
  • 爬寵網絡交易威脅野生種群
    儘管人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有所增強,但是大量野生動物物種交易存在國際監管空白,野生動物交易的實際規模和被交易物種所受的影響,仍然未知。 這項研究使用自動化網絡搜索,梳理了2000年到2019年的爬行動物網絡交易,之後再將爬行動物網絡零售商的數據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野生動物服務執法管理信息系統這兩個國際野生動物交易資料庫的數據結合起來。
  • 馬爾堡病毒肆虐安哥拉
    世界衛生組織4月12日在日內瓦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根據最新的疫情報告,自2004年10月以來在安哥拉爆發的馬爾堡病毒疫情已經感染214人,其中194人死亡,死亡者中12人為醫護人員。此外,還有360多例疑似病例。在受感染者中,75%為5歲以下兒童,成人感染者和疑似病例大多是與受感染者接觸密切的患者親屬和醫護人員。
  • 趙序茅: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當前受疫情的影響,全球大概有四千多萬人感染了新冠,死亡人數超過一百萬。得益於咱們國家強有力的控制,我今天才有這次機會,能給大家面對面地做一次交流。其實如果說把它(這次疫情)放到人類的歷史上,這僅僅是一個縮影。整個人類的進化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打交道的歷史。
  • 爬寵網絡交易已威脅野生種群
    「和狗不同的是,這些爬寵中有許多並非源自人工繁殖。」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副研究員Alice Hughes表示,現行國際貿易法規只適用於11000多種已知爬行動物中的9%,大量交易未受監管。近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人員與泰國蘇蘭拉裡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在受到網絡交易的威脅。
  • 病毒的終極目的,究竟是為了殺死宿主,還是和宿主共生?
    然後病毒將自己的遺傳物質DNA或RNA釋放到細胞內,並劫持細胞的功能,進行自我複製繁殖,使感染的細胞變成不斷生產病毒的工廠,不斷繁殖「後代」擴張族群,然後擴散傳播出去。病毒的複製量非常大,在複製遺傳信息的過程會發生一些錯誤,造成病毒隨機的變異。尤其是RNA病毒,在複製基因編碼時,比DNA病毒的出錯概率更高,也就是更容易產生突變。
  • 上海動物園還有野生蝙蝠?專家:別擔心,不是一個物種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上觀新聞」(ID:shobserver)】自去年年底以來,「新冠」病毒在全國乃至世界肆虐,而病毒的源頭指向了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我們姑且不論真正的元兇是不是蝙蝠,但現在人們已然是「談蝙蝠色變」,人們不免擔心,城市裡出沒的野生蝙蝠危險嗎?
  • 研究指出:新冠病毒或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威脅
    與此同時,其影響也波及到環境和野生動植物。一項新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對海洋生物構成嚴重威脅。報導稱,位於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的達爾豪西大學醫學院的病理學家薩巴齊尚·馬薩瓦拉賈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指出,廢水管理不善可能會對已在不斷減少的海洋哺乳動物種群造成毀滅性影響,因為這將使它們暴露在被新冠病毒汙染的環境中。
  • 爬寵網絡交易正在威脅野生種群—新聞—科學網
    ,以及它們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頻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地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副研究員Alice Hughes表示,現行國際貿易法規只適用於11000多種已知爬行動物中的9%,大量交易未受監管。 9月29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人員與泰國蘇蘭拉裡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在《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在受到網絡交易的威脅。
  • 野生蜂大幅減少,未來人類糧食安全或將面臨威脅
    野生蜂大幅減少,未來人類糧食安全或將面臨威脅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2021-01-31 16:00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CONCICET)的研究人員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儘管可獲得的記錄數量大幅增加,但全球仍有高達25%的蜜蜂物種已沒有出現在記錄中。
  • 人類社會與野生動物不接壤,能否有效的避免病毒感染?
    世界上的物質存在和演變並不是永恆不變的,無論是病毒也好,亦或是其他物質,都不僅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也不僅僅存在於野生動物之間。它們的形成以及出現並不會局限於時代和某一個單純的物種之上。病毒的發展史比人類歷史悠久的多的多,人類才堪堪百萬年的歷史,經過百萬年的時間發展成至今人類社會,集微觀、宏觀為一體的高科技時代,探索物質的本源。自古以來,人類和病毒是糾纏不清,生活的範圍與野生動物相互重疊,彼此之間沒有界限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