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致命動物在北美爆發,可能造成野兔滅絕,威脅生態平衡

2021-01-16 澎湃新聞

原創 iBioWorld BioWorld

編譯:Joseph Xia

自2019年底爆發以來,新冠肺炎已累計感染了超過500萬人,其中美國感染人數超過160萬人,遠超其他國家。然而,北美地區除了新冠病毒,另一種動物病毒也正在肆虐。

2020年5月20日,Science發表了題為:A deadly virus is killing wild rabbits in North America (一種致命病毒正在殺死北美野兔)的文章,報導這一正在北美爆發的動物病毒。

在北美的西南部地區,一種致命病毒正在野兔中迅速傳播。據悉,該病毒能夠造成出血性疾病,該病毒在上周已經蔓延至南加州,專家表示,該病毒可能會造成野兔的滅絕。

對此,俄克拉荷馬大學的哺乳動物學家Hayley Lanier說道:「現在的情形十分嚴峻,野兔的生存受到威脅,但是我們只能隔岸觀火」。

20世紀80年代,出血性野兔病毒首次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並嚴重威脅到中國和歐洲的家兔種群。

這種新病原體的毒株被命名為:出血性兔病毒2(RHDV2),它很容易重組,因此擁有多種宿主。

據悉,這種新病毒不會對成年野兔造成致命性威脅,它只會殺死幼兔。在伊比利亞半島,60%至70%的野兔感染了該病毒,值得注意的是,當兔子數量下降之後,那些吃兔子的食肉動物也瀕臨滅絕,例如:西班牙帝王鷹數量減少了45%、伊比利亞山貓數量減少了65%。

出血性兔病毒2(RHDV2)傳染性極強,它可以在動物屍體中繼續存活至少3個月。食肉動物和昆蟲可以通過糞便傳播該病毒。對此,病毒學家兼流行病學家Robyn Hall認為,這種病毒可能會繼續在整個北美傳播。

首次發現於家兔體內

2018年,該病毒在北美的家兔中首次被發現,隨後蔓延至其他三個州。3月初,生物學家Gary Roemer無意間發現了被感染的野兔,因為他的獵犬成功抓獲一隻患病的野兔,之後的幾天內,很小的區域內出現了18具野兔屍體。

鄰近州的生物學家和獸醫Anne Justice-Allen說道:「這是非比尋常的現象,我們從來沒有在兔子身上發現過這種病毒。」 她已向美國野生動物健康中心(NWHC)寄去了幾具野兔屍體,該中心正在對病毒進行基因檢測。

病毒的測序報告已經在5月5日提交給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結果顯示,美國西南部的毒株與其他州和加拿大有所區別。

有關人員指出,病毒基因組將很快公之於眾,屆時,更多的生物學家們深入了解該病毒。

實際上,在2017年,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出血性兔病毒2(RHDV2)可以殺死棉尾兔,註:棉尾兔是兔科 下的一屬,也稱穴兔類,共有17種,是兔科的第二大屬。

警告!食物鏈環環相扣

研究人員警告:北美所有的兔種(無論家兔還是野兔)都可能易感。生物學家擔心,這種病毒可能會對滅絕邊緣的某些物種特別不利。總體而言,北美只有兩個物種被認為是穩定的,而其餘的物種數量在顯著下降。

該病毒已經蔓延到墨西哥北部,該地區的兔種多樣性豐富,甚至生活著稀有和瀕臨滅絕的兔種,例如火山兔和戴維斯山棉尾兔。

因此,哺乳動物學家Jesús Fernández建議當地的牧場主,如果發現病毒感染而死的兔子,應該立即焚燒屍體,並將其埋葬在地下1米深的地方。

作為當地食物鏈的重要一員,如果兔子的數量直線下降,那麼土狼可能會獵殺牛,牧場主可能會用毒藥殺死土狼,而有毒的土狼屍體將危害食腐的禿鷹。

疫苗研發時間長、成本高

如果確實感染了出血性兔病毒2(RHDV2)病毒,研究人員希望疫苗可以保護兔子種群。在歐洲,用於家兔的商用疫苗不能用於野生物種,因為疫苗是由滅活的傳染性病毒製成的,所以疫苗本身也可能傳播有害病原體。

葡萄牙的研究機構正在開發一個新項目,旨在為伊比利亞半島的野兔種群提供口服疫苗。該項目於2018年10月開始,預算約為12萬歐元,用於開發基於病毒樣顆粒的原型疫苗,這種口服疫苗不具傳染性。

該項目預計到2021年底會取得有效的初步成果,如果成功,在兩至三年後將獲得疫苗許可證。

然而,野生生物學家Robert Dusek發出警告:「該項目的研發時間太長,而且價格昂貴。」

同時,另一個野生生態學家Carlos Rouco也持懷疑態度,他說:「這種病毒的蔓延是無法阻止的,但是一定比例的個體對該病毒具有抗性。」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5/deadly-virus-killing-wild-rabbits-north-america

BioWorld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冠疫情未平,又一種致命性動物病毒正在北美肆虐……
    目前,感染全球人類的新冠肺炎疫情還未平息,又有一種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據Science報導,該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上周,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到達了美國南加州。
  • 十種致命動物疾病,伊波拉排第一?
    不僅人類需要應對危險的傳染病,野生動物也需要面對這些疾病,從伊波拉到癌症,甚至瘟疫。有時候某個疾病的爆發會在短時間內殺死上千的動物,而對於那些瀕危動物而言,疾病的爆發更嚴重,可能導致物種滅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現了很多新型動物疾病,一些之前發現的疾病也發生種間傳染,傳播到了新的地方。
  • 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多物種將受威脅
    中國科學報6月23日消息,當前,新冠疫情在人類社會傳播,而一種致命性病毒則在野生兔群中肆虐。據《科學》報導,該病毒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近日,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又傳到了南加州地區。
  • 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 多物種將受威脅
    據《科學》報導,該病毒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近日,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又傳到了南加州地區。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獸醫病毒學家兼流行病學家Robyn Hall說:「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這種病毒很有可能會影響整個北美。」
  • 中國科學報:致命性病毒在野生兔群中肆虐,多物種將受威脅
    中國科學報6月23日消息,當前,新冠疫情在人類社會傳播,而一種致命性病毒則在野生兔群中肆虐。據《科學》報導,該病毒為2型兔出血症病毒,正在北美西南部的野兔群中迅速傳播,已對野兔種群和瀕危兔種造成威脅。近日,這種導致野兔出血性疾病的病毒又傳到了南加州地區。
  • 18年增長600多隻,這種絕處逢生的貓科動物為何還可能野外滅絕?
    如果伊比利亞猞猁不久滅絕,那麼它將是繼劍齒虎之後近1萬年來滅絕的第一種貓科動物,這將會給該國的歷史留下嚴重的汙點,世人恐怕將永遠不會饒恕他們犯下的錯誤。該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對伊比利亞猞猁進行圈養繁殖,然後對圈養個體進行野化訓練,最後再選擇合適的個體釋放到野外,以擴充其野生種群的數量及分布範圍,讓這種極度瀕危的貓科動物脫離滅絕困境。 而這項計劃,也是伊比利亞猞猁得以「絕處逢生」的關鍵。
  • 紅外熱像儀用於保護野生動物維護生態平衡
    由於環境的惡劣和人類的亂捕亂殺,各種野生動物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生存威脅,每天有很多生物從地球上消失,他們的消失,意味著地球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破壞,會讓整個生態平衡受影響,造成無法估量的後果。2.野生動物的安全監控可以對野生動物進行標記,建議野生動物保護系統,對每隻野生動物的體溫,以及生理狀況進行監控,對於有體溫異常的野生動物,可以提前進行幹預,提高野生動物的存活率。
  • 揭秘人類滅絕的10種可能是什麼?2032年人類滅絕是真的嗎?
    對於人類滅絕一直有很多的說法,其實不只是人類,其他的生物也在面臨著滅絕,之前傳言人類會在2012年面臨世界末日,可是人類依然存在,現在又傳出了2032年人類滅絕的傳聞,難道人類真的會滅絕嗎?人類滅絕的10種可能是什麼?
  • 冷知識;世界上有多少棵樹、20世紀滅絕了多少種動物及生態平衡
    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1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斑驢1860年野外滅絕,飼養斑驢1883年在阿姆斯特丹滅絕)(1972年,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與棲息地被破壞,臺灣雲豹再未見蹤跡,或已經滅絕)(著名的北美旅鴿,1900年最後一隻野生旅鴿被一位14歲的少年獵人殺死,1914年9月1
  • 叢林法則、生物鏈以及生態平衡
    這種攝食關係,實際上是太陽能從一種生物轉到另一種生物的關係,即物質能量通過食物鏈的方式流動和轉換,也使得貯存於有機物中的化學能在生態系統中得以層層傳導。一個食物鏈一般包括3—5個環節:一個植物, 一個以植物為食料的動物和一個或更多的肉食動物。食物鏈中不同環節的生物其數量相對恆定,以保持自然平衡。
  • 人類面臨的七大威脅:從核冬天到超級火山爆發
    這些場景包括: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人們無處可逃;致命性傳染病大規模暴發導致全球人口在數日之內消失殆盡等,而最大的威脅可能是超級火山的爆發。大地的勃然之怒:超級火山爆發超級火山爆發是火山活動中的「怪獸」。爆炸聲傳到數百公裡外;壓力波將整座森林夷為平地;熱浪融化了冰川;引發毀滅性泥石流,奪去57人的生命,導致數千隻野生動物死亡,數百平方公裡地區變成一片廢墟。火山灰柱噴射十多個小時,衝上24公裡外的高空,撒落在華盛頓州東部及其他十個州,造成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地質學家從未見過超級火山爆發,但根據之前災難留下的遺蹟,他們推測出超級火山爆發的細節。
  • 致命神秘疾病肆虐美國蛇群 "死亡詛咒"至今難解
    真菌變殺手但令人感到怪異的是,在「蛇真菌病」爆發以前,Ophidiomyces ophiodiicola早已經存在於北美地區。研究人員表示,許多不同棲息地的蛇類都被感染,顯然感染的範圍很廣,因此應該有特定因素導致「蛇真菌病」成為病原體,引發更多蛇類被感染。現在,這種真菌具體何時變成「蛇類殺手」還不清楚。
  • 北美千萬年前曾爆發"貓狗大戰":貓科動物佔上風
    貓狗其實在千萬年前就結下了梁子,同為掠食者的貓科與犬科動物,在北美大陸上演「貓狗大戰」爭奪獵物,最後貓科動物佔了上風。臺灣ETtoday東森新聞雲網站9月2日報導,自從貓科動物在數千萬年前從亞洲遷徙至北美洲後,北美洲原生的犬科動物在不敵競爭下大量滅絕,至今僅剩八個原生物種。
  • 如果靈長類動物學會用火,那它們會對人類及其它動物造成威脅嗎?
    而智人的崛起與它們會使用火種有著分不開的關係,那麼如果現如今的靈長類動物學會用火,它們會對人類及其它物種造成威脅嗎?先說答案,它們不會對人類及其它物種造成威脅。早在600萬年前,靈長類動物的祖先就跟智人的祖先就分道揚鑣,靈長類更喜歡在樹上啃香蕉,吃野果,而智人在遷徙途中碰到了一系列的難題,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智人學會了用火,學會了製作並使用工具,與此相隨的是智人的腦容量在不斷增大,可是靈長類的腦容量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像森林裡的大猩猩,它們擁有粗壯的手臂,靈活的攀爬能力,但卻少了最重要的因素——智慧。
  • 人類會滅絕嗎?對於所有存在的威脅,我們都可能避免滅絕!
    人類不可避免地走向滅絕。問題不是我們是否會滅絕,而是何時滅絕。新聞標題經常暗示這種滅絕即將來臨。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是媒體的最愛。火星經常被認為是一個螺栓孔。此外,氣候危機的威脅還在持續。人類很脆弱。像我們這樣的大型溫血動物不能很好地應對生態破壞。小而冷血的海龜和蛇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存幾個月,所以它們能存活下來。
  • 野兔在澳大利亞泛濫成災,人兔大戰澳洲完敗,百億隻兔子真吃不完
    在我國農村野兔非常常見,大家在山上走動的時候甚至都會碰到,農民打獵非常喜歡抓野兔。野兔中的雪兔屬於三級保護動物,普通草兔不屬於保護動物。但是野兔是有益、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三有」野生動物,是不能私自捕殺的。
  • 超新星可能在3.59億年前造成了地球的大滅絕
    一個超新星爆炸,造成大質量恆星距離地球65光年的死亡,似乎有這個時期地球上的生命抽取。滅絕事件對溫水海洋生物影響最大。 恆星爆發時產生的致命宇宙射線會撞擊地球,使許多生命喪命。Brian Stauffer攝影「被稱為間質孔和珊瑚的珊瑚礁海綿遭受了損失,並且間質孔最終在泥盆紀末期的第三次滅絕中消失了。與礁石相關的腕足動物也已滅絕。三葉蟲群分別在三個滅絕和極少數存活到下石炭紀消失」的薩姆諾貝爾博物館報告。
  • 科普|人類面臨的七大威脅——從核冬天到毀滅性的超級火山爆發
    爆炸聲傳到數百公裡外;壓力波將整座森林夷為平地;熱浪融化了冰川;引發毀滅性泥石流,奪去57人的生命,導致數千隻野生動物死亡,數百平方公裡地區變成一片廢墟。火山灰柱噴射十多個小時,衝上24公裡外的高空,撒落在華盛頓州東部及其他十個州,造成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    地質學家從未見過超級火山爆發,但根據之前災難留下的遺蹟,他們推測出超級火山爆發的細節。
  • 2億隻野兔,200萬隻野貓,澳洲全境「陷落」,局勢為何失控?
    泛濫的野兔剛開始的時候,澳洲人對野兔的繁殖還保持著樂觀態度,認為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澳洲政府下令對捕殺的野兔按數量懸賞,一時間,野兔成了澳洲人全民獵殺的目標。在短短兩年時間內,維多利亞的賞金獵人們就殺死了180萬隻野兔,新南威爾斯的土著居民則一口氣幹掉了700萬隻,但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野兔帶來的生態災難。
  • 破壞生態,加劇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如何加速印第安人消亡?
    (美國西進運動)毛皮邊疆是北美西部大開發中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種說法,毛皮邊疆不僅涉及範圍廣泛,而且持續時間長久,打破了土著印第安人與外來白人的交往方式。破壞生態多樣性,加速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最終導致北美印第安人的消亡繁榮的毛皮貿易背後隱藏著黑暗的深淵,這種貿易模式十分依賴帶毛動物的數量,然而動物數量是一定的,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成倍數的增加。即使毛皮貿易不具有農業開拓那種改天換地的情況出現,但是毛皮貿易對北美的生態環境惡化和物種滅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