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生態,加劇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如何加速印第安人消亡?

2021-01-12 木少傅

引言

毛皮貿易,一種特殊的貿易形式,毛皮因其獨特的性質受到了世人的熱愛。遠古人類藉助毛皮保暖生活,先秦時期人們佩戴狐裘,彰顯身份的高貴,明清時期,毛皮貿易成為了跨國貿易的重頭戲。

甚至史學界還留有毛皮貿易保護了康乾盛世的說法,當然這些說法並未得到主流學術的肯定,但不可否認的是,毛皮從原來的單一價值屬性,轉變為具有多種屬性的商品。

北美、牛仔、西部大開發。這些詞語串聯在一起,不僅會讓人想起美國18世紀末期展開的西進運動,美國西進運動一方面緩解了東部的人口壓力,刺激了國家經濟發展,但在另一方面,西進運動又幾乎摧毀了冒出嫩芽的美洲文明,無數印第安人倒在了西部大開發的路上。

(美國西進運動)

毛皮邊疆是北美西部大開發中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種說法,毛皮邊疆不僅涉及範圍廣泛,而且持續時間長久,打破了土著印第安人與外來白人的交往方式。然而美好的背後總是孕育著黑暗,毛皮邊境摧毀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環境,許多印第安人沒有了棲身之所,食物來源,只能在深山中等待死亡。

可是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為了掩蓋白人殘害印第安人的史實,白人編造了印第安人從毛皮貿易中獲利的說法,這種說法一直持續到今日,也沒有改變。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北美毛皮貿易究竟是那樣的?它對印第安人和白人各自產生了何種影響呢?讓我們踏上時光穿梭器,回到18世紀末的北美。

物質交換,利益至上,毛皮貿易成為了白人與印第安人獨一無二的商業合作

北美貿易毛皮,有著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狹義上的北美毛皮貿易是指交換毛色豔麗、品質優秀的帶毛獸皮,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海狸皮貿易;而廣義上的包含了所有動物的皮毛貿易。馴鹿皮、野牛皮、羚羊皮這些都涵蓋其中。

(海狸皮)

海狸皮貿易是北美毛皮貿易的核心,其他動物的毛皮都需換算成海狸皮進行交易,18世紀40年代,1張品相上佳的海狸皮,可以換取2磅糖或一磅鉛彈,亦或是一些其他飾品。

這些來自於歐洲的精細玩意吸引了眾多印第安人的目光,最早期的毛皮貿易就發生在歐洲漁民和印第安土著之間的,當時攜帶著望遠鏡、鐵器、火槍的歐洲漁民,成為了土著眼中的寶貝。許多印第安人用積蓄已久的海狸皮交換望遠鏡、鐵器等,毛皮貿易就是在如此簡單的交換過程中誕生了。

1534年,法國航海家、探險家雅克·卡蒂埃奉法國國王之命,探索北美。卡蒂埃在經歷幾個月的航行來到了今天的加拿大聖勞倫斯灣附近,這裡不僅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還有大量的動物毛皮。土著印第安人利用動物毛皮同卡蒂埃進行商業貿易,自此,毛皮貿易成為了北美貿易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行業。

(雅克·卡蒂埃)

毛皮貿易讓歐洲人賺的是盆滿缽滿,但是獲利頗豐的毛皮貿易也有著脆弱不堪的一面,這種依賴於北美印第安人毛皮存儲量的商業模式,一旦遇到印第安人狩獵情況不佳,無法獲取充足的動物毛皮,就會遭到滑鐵盧。

在加拿大的毛皮貿易中,只存在著印第安人與白人毛皮物質上的利益交換,根本沒有所謂的商業友情,動物毛皮是兩者建立友情的唯一基礎。此後隨著北美西部大開發的興起,毛皮貿易中心也隨之不斷變化,法國毛皮商作為白人毛皮商的佼佼者,牢牢抓住了印第安人的心,他們通過聯姻、利益交換的形式,獲得了眾多土著部落的支持。

與此同時,印第安人十分渴望白人身上的稀罕玩意,為了獲取寶貝以及穩定商業利益,印第安人也決定以聯姻的方式,加深兩者關係。雙方一拍即合,年輕白人和土著印第安人聯姻,這種方式在一定時間內為兩者之間的穩定合作提供了現實保障。

(北美印第安人)

梅蒂人就是白人與印第安人孕育的混血種族,他們宛如紐帶一般,連接著雙方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梅蒂人建立龐大的領地,世代定居於紅河附近,對此後的毛皮貿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破壞生態多樣性,加速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最終導致北美印第安人的消亡

繁榮的毛皮貿易背後隱藏著黑暗的深淵,這種貿易模式十分依賴帶毛動物的數量,然而動物數量是一定的,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成倍數的增加。

即使毛皮貿易不具有農業開拓那種改天換地的情況出現,但是毛皮貿易對北美的生態環境惡化和物種滅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毛皮貿易破壞生態多樣性,改變了北美的生態環境,大量肥沃土地成為了荒漠、沙地。

18-19世紀的毛皮貿易,受到了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帶動,處於高度競爭的時期,許多歐洲毛皮商聞風而動,齊聚北美,進行毛皮交易。交易的背後必然包含著血腥的殺戮,大量的動物遭到了屠殺,海狸作為北美西部分布廣泛的帶毛動物,因其毛皮滴水不沾,受到了歐洲人的熱愛,所有遭到了近乎滅絕的屠殺。

(北美白尾鹿)

除了海狸以外,北美的白尾鹿、野牛、浣熊、羚羊都遭到了大量的獵殺,

18世紀40年代,加拿大毛皮交易重地拉羅謝爾港出口了12萬張海狸皮、11萬張浣熊皮、3萬張貂皮,數額龐大的毛皮代表著無數死去的動物。

滅絕式的獵殺行為加速了動物的滅絕,許多珍稀毛皮動物自此消失在歷史舞臺上。昔日數量巨大的白尾鹿、,美洲野牛差點被人類屠戮一空,動物數量的銳減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即便是不起眼的小草,過度生長後也會引發災難。此外,動物較少,印第安人沒有了主要肉食來源,使得他們愈發貧困和無力對抗白人,不得已之下,只得放棄原始聚居地,遷徙到內陸。

(敬畏自然的印第安部落)

其次,毛皮貿易改變了印第安人千百年來的生態觀念,在白人還未踏足美洲大陸時,印第安人遵循著古老的傳統,在狩獵動物的同時,嚴格準守祖訓,不得過度捕殺,遇到懷孕的雌性動物,一律放生。

正是在這種理念下,印第安人與美洲大陸和諧共處數千年之久,即便是要滅殺整群動物,也有著必然的理由,例如為祭祀祖先準備祭品,或是整個族群的動物發生了瘟疫。令人稱奇的是,印第安人在獵殺動物後,會對動物進行跪拜、祈禱的行為,也許與他們的生殺觀念有關,寄希望於跪拜得到動物的原諒,消除動物死後的怨氣。

根據已有文獻記載,印第安人在白人沒有到來之前,過著無憂無慮的原始生活,但是自從白人來了以後,毛皮貿易的興盛,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態觀念,他們開始大量獵殺動物,換取物資。從前印第安人獵殺動物只為獲取家庭中的肉食需求,但是後來卻變了,毛皮變成了香餑餑,使得無數印第安人爭相獵殺毛皮動物。

(白人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存方式)

此外,歐洲人帶來的先進工業製品,如鐵鍋、獵槍、斧子,這些使用方便的工業製品,令印第安人忘記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傳統本能,他們也許無法像從前那樣,飛速奔馳在熱帶雨林中。生態理念的巨大變革影響著居住環境,印第安人部落周圍的動物愈發稀少,樹木也成片成片的消失。就像那句老話說的: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印第安人在毛皮貿易的瘋狂行為中喪失了自我,即使少數印第安人意識到了危機,但是依舊無法喚醒沉醉於利益中的多數人。部落中的老人也常說:"今天的富裕終有一日會葬送整個部落",印第安人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觀念在利益大炮的轟擊下,轟然倒塌。

結語

毛皮貿易,作為白人與印第安人文化上的一次碰撞,擦出了絢麗的火花,然而這個火花焚燒了整個印第安人的信仰。當然毛皮貿易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在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促進了文明之間的交流,加快了北美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毛皮貿易固然有其優秀的一面,但是從歷史影響力探究,它又幾乎摧毀了北美的生態環境,加速了生物滅絕,進而導致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參考文獻:

《加拿大毛皮貿易》

《生態的印第安人:神話與歷史》

《全球通史》

相關焦點

  • 付成雙︱白人的史詩,印第安人的悲歌,毛皮動物的末日
    著名西部史專家艾倫·比林頓指出:「毛皮商人走在最前面,探查最好的土地,把白人的工具和罪惡帶給印第安人,以削弱印第安人自給自足經濟,為後來的移民鋪平道路。」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槍枝、酒類和以天花為代表的傳染性疾病了。槍枝的到來,不僅加快了獵殺的速度,使珍貴的毛皮動物加速消亡,而且還大大加強了土著衝突中的殺傷力。
  • 新型生態群落的出現加劇了物種的滅絕
    新型生態群落的出現加劇了物種的滅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9:28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John M.
  • 瀕危物種越來越多,生物滅絕正在加速進行?要恢復可能需要百萬年
    從上個世紀開始,地球上所剩無多的珍貴物種就開始大量消失,數百種珍奇物種瀕臨滅絕。許多人把這歸結為「自然消亡」,但是更加科學、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向我們逼近,甚至正在發生中。
  • 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來臨?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0月3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8》顯示,從1970年到2014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消亡了60%。最近數十年,地球物種消失的速度是數百年前的100到1000倍。
  • 長江白鱘滅絕!科學家是如何定義物種滅絕的?
    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大多數讀者對白鱘並不熟悉,甚至很多人都是在它滅絕的消息傳來後,才第一次聽說了這一物種。首先,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白鱘究竟是一種什麼魚。十七年後的2020年1月,白鱘被宣布滅絕。物種滅絕如何定義?那麼,科學家們又是如何得出一個物種滅絕的結論的呢?其實,物種滅絕這一概念在生物學界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很早以前,大家並不知道物種會從地球上消亡。
  • 細思極恐的物種滅絕,50年已經消亡2/3,人類的孤獨還遠嗎?
    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野生動物滅絕最嚴重,平均數量減少94%。報告稱,野生動物數量正出現「災難性的減少」,而且這一趨勢仍在持續,沒有放緩跡象。報告還警告說,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正進一步威脅著100萬個物種,它們面臨著在未來數十年內滅絕的風險。
  • 能否避免物種滅絕?
    物種大絕滅事件指當時地球上生存的物種75%以上滅絕了。生物進化中,曾多次發生大規模物種絕滅事件。大絕滅事件是生物多樣性演化史上的裡程碑。然而,大絕滅的原因卻不清楚。人們推測物種大滅絕的可能原因有:小行星撞擊地球說、海平面下降說、火山爆發說、大陸板塊撞擊說和「危機論」。最近還有人還提出了物種滅絕的中性理論。但至今沒有一個假說經過了嚴格的檢驗。
  • 科學家創造出新物種,是好是壞?警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那麼在如今生態系統的情況之下,科學家們也在想辦法拯救生物群體。「雜交合體」拯救面臨滅絕物種?雖然如今地球的生態系統也變得不穩定,但是科學家們創造新物種同樣可能加速生態系統的影響。生態系統破壞還在加劇?當然,對於人類如今來說,我們不說能不能維持生態平衡,但是破壞是還在加劇的,自從工業化以來,人類已經將地球上75%土地和66%海洋生態系統改變,所以地球的「淨土」不多了,而加上人類持續開採,破壞,大氣汙染物的排放,生態系統破壞加劇也就成為了一個趨勢。那地球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如果持續下去,部分科學家說的第六次生物滅絕肯定會提速而來。
  • 哈德遜灣體系與聖勞倫斯體系爭奪北美毛皮資源的鬥爭(一)
    海灣體系與河流體系的爭奪不僅把北美毛皮貿易的邊疆推進到太平洋岸邊,也為日後北美西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果說毛皮貿易是北美早期發展史的主線的話,那麼,哈德遜灣公司與西北公司圍繞著毛皮貿易的控制權而展開的鬥爭則是毛皮貿易的主線,也是理解北美西部早期史的關鍵。
  •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物種大滅絕(下)
    >正在進行的物種大滅絕的直接原因很明確,就是——人。現代人類數量增長到70億,平均生活所消耗的資源是石器時期的百倍,人類現在是造成地球生態變化最重要的因素,對物種生存的影響力是進化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類造成物種滅絕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①、捕獵。
  • 印第安人的糧食——美洲野牛,一種直接影響印第安人命運的動物
    對北美大平原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野牛是一種神聖的動物,它在平原印第安人的文化、精神和經濟生活中扮演完整而全面的角色,它幾乎能為當地的印第安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
  • 種族滅絕政策:美國如何用400年的時間將印第安人變為少數民族?
    在北美大陸凜冽的嚴寒中,近半數移民丟掉了自己的生命,作為原住民的印第安人,不忍任由這些白人死在風雪之中,他們送來了玉米、魚和鮮肉,教會了歐洲移民怎樣在荒野中耕種土地,如何種植玉米、馬鈴薯、可可,西紅柿、菸草等歐洲沒有的農作物,怎樣用草藥治病,怎樣捕捉野獸,怎樣捕魚,甚至怎樣防止野獸襲擊的。
  • 美國曾經多罪惡:剝頭皮重賞,種族滅絕,他們曾如何對待印第安人
    這些清教徒多是在英國遭受過迫害的貧苦人民,他們來到北美其實只為另謀出路。 其實,這批移民並非第一批前往新大陸謀生的歐洲人。早在100多年前,歐洲人早已踏足美洲,而印第安人也早已對這些白色人種有所熟知。因而,在歷經一番互不知底的劍拔弩張之後,印第安首領帶頭示好,並熱情地迎接了這些移民的到來。
  • 人牛大戰300年,6500萬頭美洲野牛是如何差點被白人滅絕的?
    西藏犛牛、日本和牛、北美野牛,並稱世界三大名牛。前兩種牛類大規模養殖,可供應人類食用,而後一種北美野牛則上一個世界差點慘遭人類滅絕。 歐洲人剛到北美時,漫山遍野自由自在地徜徉著成群的野牛,粗獷的印第安人和褐色皮毛的龐大野牛群。構成了這幅美洲大陸的原始圖景。這種野牛,後來人們叫它「巴伏羅」。其實「巴伏羅」本來是水牛的意思,野牛應叫「巴伊遜」( Bison),通常稱美洲野牛。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這些發現還強調了生命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作用,以及生態破壞一旦開始再想減緩它是多麼困難。生物多樣性中心瀕危物種主任Noah Greenwald 說:「這類似於氣候變化,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我們不知道這個臨界點是什麼,這很可怕。」花點時間思考一下「滅絕」的意義是值得的:一個物種徹底消失了。
  • 書單|重新認識和理解人與動物的關係
    《親密關係:動物如何塑造人類歷史》在《親密關係:動物如何塑造人類歷史》裡,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布萊恩·費根梳理了狗、山羊、綿羊、豬、牛、驢、馬和駱駝這八種動物被馴化的過程。美國歷史學家埃裡克·傑·多林的《皮毛、財富和帝國:美國皮毛交易的史詩》、《利維坦:美國捕鯨史》,以及我國歷史學家付成雙的《動物改變世界:海狸、毛皮貿易與北美開發》,這三部作品都涉及同一主題,即皮毛貿易與捕鯨業在北美經濟發展裡的血腥歷史。
  • 身陷多重困境,北極熊或將於2100年滅絕
    洞穴中的北極熊2020年7月20日,《自然》雜誌發布的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一物種或將於2100年滅絕。 困境3:人類的獵殺加大滅絕風險除了食物來源減少、棲息地遭到破壞這兩大困境之外,北極熊和海豹一樣也面臨著被人類獵殺的危險。人類捕殺北極熊,除了食用它們的肉之外,更為那價值不菲的皮毛。雖然近年來捕殺北極熊的活動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加拿大因紐特人的獵捕活動仍在政府的允許下繼續著。
  •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物種大滅絕
    ,更讓人關心的是造成物種滅絕的原因。,就是——人。要養活現在的70億人,人類就不得不砍伐森林、變溼地為耕地,拓展農業生產。③、環境汙染。人類的工農業生產汙染了空氣、水源,破壞生物的生存環境,造成一些物種的滅絕。④、人類全球流動導致的物種入侵和致病微生物傳播。例如河鱸魚被人為引入導致維多利亞湖的原生魚種大量滅絕。
  • 已滅絕的物種在不斷出現,難道是物種在輪迴?
    不知道喜歡科學的小夥伴在最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常常會發現一些新的物種出現,並且有不少的物種在此前都已經宣告滅絕,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或許會認為這些物種在統計上出現了某些的缺漏,才導致人們誤以為他滅絕,實際上這樣的說法確實也有道理,但是這種現象的出現或許會引起人們更加深刻的思考,在2020年這個地球出現了太多的變化,難道物種出現,也預示著地球的環境正在改變嗎?
  • 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物種是什麼?
    經過幾個世紀在熱帶灌木叢中的搜尋後,這個物種過早地死去了,死在來到這個島上不足100年的人類手中。由於對捕獵的嗜好、棲息地的破壞和入侵物種的釋放,人類破壞了數百萬年的進化,以至於迅速時這種鳥從地球表面上消失。從那時起,渡渡鳥就成為了被人類滅絕的第一個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