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毛皮貿易,一種特殊的貿易形式,毛皮因其獨特的性質受到了世人的熱愛。遠古人類藉助毛皮保暖生活,先秦時期人們佩戴狐裘,彰顯身份的高貴,明清時期,毛皮貿易成為了跨國貿易的重頭戲。
甚至史學界還留有毛皮貿易保護了康乾盛世的說法,當然這些說法並未得到主流學術的肯定,但不可否認的是,毛皮從原來的單一價值屬性,轉變為具有多種屬性的商品。
北美、牛仔、西部大開發。這些詞語串聯在一起,不僅會讓人想起美國18世紀末期展開的西進運動,美國西進運動一方面緩解了東部的人口壓力,刺激了國家經濟發展,但在另一方面,西進運動又幾乎摧毀了冒出嫩芽的美洲文明,無數印第安人倒在了西部大開發的路上。
毛皮邊疆是北美西部大開發中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種說法,毛皮邊疆不僅涉及範圍廣泛,而且持續時間長久,打破了土著印第安人與外來白人的交往方式。然而美好的背後總是孕育著黑暗,毛皮邊境摧毀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環境,許多印第安人沒有了棲身之所,食物來源,只能在深山中等待死亡。
可是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為了掩蓋白人殘害印第安人的史實,白人編造了印第安人從毛皮貿易中獲利的說法,這種說法一直持續到今日,也沒有改變。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北美毛皮貿易究竟是那樣的?它對印第安人和白人各自產生了何種影響呢?讓我們踏上時光穿梭器,回到18世紀末的北美。
物質交換,利益至上,毛皮貿易成為了白人與印第安人獨一無二的商業合作
北美貿易毛皮,有著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狹義上的北美毛皮貿易是指交換毛色豔麗、品質優秀的帶毛獸皮,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海狸皮貿易;而廣義上的包含了所有動物的皮毛貿易。馴鹿皮、野牛皮、羚羊皮這些都涵蓋其中。
海狸皮貿易是北美毛皮貿易的核心,其他動物的毛皮都需換算成海狸皮進行交易,18世紀40年代,1張品相上佳的海狸皮,可以換取2磅糖或一磅鉛彈,亦或是一些其他飾品。
這些來自於歐洲的精細玩意吸引了眾多印第安人的目光,最早期的毛皮貿易就發生在歐洲漁民和印第安土著之間的,當時攜帶著望遠鏡、鐵器、火槍的歐洲漁民,成為了土著眼中的寶貝。許多印第安人用積蓄已久的海狸皮交換望遠鏡、鐵器等,毛皮貿易就是在如此簡單的交換過程中誕生了。
1534年,法國航海家、探險家雅克·卡蒂埃奉法國國王之命,探索北美。卡蒂埃在經歷幾個月的航行來到了今天的加拿大聖勞倫斯灣附近,這裡不僅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還有大量的動物毛皮。土著印第安人利用動物毛皮同卡蒂埃進行商業貿易,自此,毛皮貿易成為了北美貿易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行業。
毛皮貿易讓歐洲人賺的是盆滿缽滿,但是獲利頗豐的毛皮貿易也有著脆弱不堪的一面,這種依賴於北美印第安人毛皮存儲量的商業模式,一旦遇到印第安人狩獵情況不佳,無法獲取充足的動物毛皮,就會遭到滑鐵盧。
在加拿大的毛皮貿易中,只存在著印第安人與白人毛皮物質上的利益交換,根本沒有所謂的商業友情,動物毛皮是兩者建立友情的唯一基礎。此後隨著北美西部大開發的興起,毛皮貿易中心也隨之不斷變化,法國毛皮商作為白人毛皮商的佼佼者,牢牢抓住了印第安人的心,他們通過聯姻、利益交換的形式,獲得了眾多土著部落的支持。
與此同時,印第安人十分渴望白人身上的稀罕玩意,為了獲取寶貝以及穩定商業利益,印第安人也決定以聯姻的方式,加深兩者關係。雙方一拍即合,年輕白人和土著印第安人聯姻,這種方式在一定時間內為兩者之間的穩定合作提供了現實保障。
梅蒂人就是白人與印第安人孕育的混血種族,他們宛如紐帶一般,連接著雙方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梅蒂人建立龐大的領地,世代定居於紅河附近,對此後的毛皮貿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破壞生態多樣性,加速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最終導致北美印第安人的消亡
繁榮的毛皮貿易背後隱藏著黑暗的深淵,這種貿易模式十分依賴帶毛動物的數量,然而動物數量是一定的,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成倍數的增加。
即使毛皮貿易不具有農業開拓那種改天換地的情況出現,但是毛皮貿易對北美的生態環境惡化和物種滅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毛皮貿易破壞生態多樣性,改變了北美的生態環境,大量肥沃土地成為了荒漠、沙地。
18-19世紀的毛皮貿易,受到了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帶動,處於高度競爭的時期,許多歐洲毛皮商聞風而動,齊聚北美,進行毛皮交易。交易的背後必然包含著血腥的殺戮,大量的動物遭到了屠殺,海狸作為北美西部分布廣泛的帶毛動物,因其毛皮滴水不沾,受到了歐洲人的熱愛,所有遭到了近乎滅絕的屠殺。
除了海狸以外,北美的白尾鹿、野牛、浣熊、羚羊都遭到了大量的獵殺,
18世紀40年代,加拿大毛皮交易重地拉羅謝爾港出口了12萬張海狸皮、11萬張浣熊皮、3萬張貂皮,數額龐大的毛皮代表著無數死去的動物。
滅絕式的獵殺行為加速了動物的滅絕,許多珍稀毛皮動物自此消失在歷史舞臺上。昔日數量巨大的白尾鹿、,美洲野牛差點被人類屠戮一空,動物數量的銳減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即便是不起眼的小草,過度生長後也會引發災難。此外,動物較少,印第安人沒有了主要肉食來源,使得他們愈發貧困和無力對抗白人,不得已之下,只得放棄原始聚居地,遷徙到內陸。
其次,毛皮貿易改變了印第安人千百年來的生態觀念,在白人還未踏足美洲大陸時,印第安人遵循著古老的傳統,在狩獵動物的同時,嚴格準守祖訓,不得過度捕殺,遇到懷孕的雌性動物,一律放生。
正是在這種理念下,印第安人與美洲大陸和諧共處數千年之久,即便是要滅殺整群動物,也有著必然的理由,例如為祭祀祖先準備祭品,或是整個族群的動物發生了瘟疫。令人稱奇的是,印第安人在獵殺動物後,會對動物進行跪拜、祈禱的行為,也許與他們的生殺觀念有關,寄希望於跪拜得到動物的原諒,消除動物死後的怨氣。
根據已有文獻記載,印第安人在白人沒有到來之前,過著無憂無慮的原始生活,但是自從白人來了以後,毛皮貿易的興盛,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態觀念,他們開始大量獵殺動物,換取物資。從前印第安人獵殺動物只為獲取家庭中的肉食需求,但是後來卻變了,毛皮變成了香餑餑,使得無數印第安人爭相獵殺毛皮動物。
此外,歐洲人帶來的先進工業製品,如鐵鍋、獵槍、斧子,這些使用方便的工業製品,令印第安人忘記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傳統本能,他們也許無法像從前那樣,飛速奔馳在熱帶雨林中。生態理念的巨大變革影響著居住環境,印第安人部落周圍的動物愈發稀少,樹木也成片成片的消失。就像那句老話說的: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印第安人在毛皮貿易的瘋狂行為中喪失了自我,即使少數印第安人意識到了危機,但是依舊無法喚醒沉醉於利益中的多數人。部落中的老人也常說:"今天的富裕終有一日會葬送整個部落",印第安人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觀念在利益大炮的轟擊下,轟然倒塌。
結語
毛皮貿易,作為白人與印第安人文化上的一次碰撞,擦出了絢麗的火花,然而這個火花焚燒了整個印第安人的信仰。當然毛皮貿易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在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先進的文化知識,促進了文明之間的交流,加快了北美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毛皮貿易固然有其優秀的一面,但是從歷史影響力探究,它又幾乎摧毀了北美的生態環境,加速了生物滅絕,進而導致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
參考文獻:
《加拿大毛皮貿易》
《生態的印第安人:神話與歷史》
《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