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企業網址:www.ajlsdiaoye.com
服務熱線:朱總18500707777 吳總18638057777
周總18263119771微信號:formthehell
內容提要:哈德遜灣公司所代表的海灣體系和蒙特婁商人所代表的聖勞倫斯河流體系之間爭奪內陸毛皮資源的鬥爭,是北美西部毛皮貿易發展的一條主線。直到1821年西北公司併入哈德遜灣公司以後,雙方的爭奪才最終結束。海灣體系與河流體系的爭奪不僅把北美毛皮貿易的邊疆推進到太平洋岸邊,也為日後北美西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 鍵 詞:毛皮貿易 哈德遜灣公司 西北公司 西部開發
基金項目:南開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毛皮貿易與北美經濟發展(1604~1883)」(NKZXZD1402)
作者簡介:付成雙,歷史學博士,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從1670年哈德遜灣公司授權成立到1821年西北公司併入哈德遜灣公司的一個半世紀時間裡,以哈德遜灣公司為代表的海灣體系和以蒙特婁商人為首的聖勞倫斯河流體系之間爭奪西部毛皮資源的鬥爭,是北美毛皮貿易史的主旋律。兩大體系之間的鬥爭不僅把毛皮貿易的邊疆從大湖區一直推進到太平洋岸邊,奠定了哈德遜灣公司在北美大陸上毛皮帝國的地位,而且對於北美西部未來的發展格局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外學術界對於哈德遜灣公司的研究成果較多,並對兩大集團鬥爭的細節作了詳細的描述①,但大多是從哈德遜灣公司的角度來看待兩大體系的鬥爭,難免有失偏頗。對我國學者而言,整個北美毛皮貿易史的研究基本上屬於空白。如果說毛皮貿易是北美早期發展史的主線的話,那麼,哈德遜灣公司與西北公司圍繞著毛皮貿易的控制權而展開的鬥爭則是毛皮貿易的主線,也是理解北美西部早期史的關鍵。
一 英法殖民者爭奪西北地區毛皮貿易控制權的鬥爭
毛皮貿易是北美歷史發展早期一種非常重要的邊疆開發模式,用G.H.史密斯的話說,它「是美加歷史早期最重要的話題,在最初的兩個世紀裡,它是其他主題的基礎」②。在哈得遜灣公司成立以前,法國殖民者以毛皮貿易為基礎,以聖勞倫斯河流域為中心,建立起新法蘭西殖民地。對於英、荷殖民者在北美東海岸所建立的殖民地的早期發展來說,毛皮貿易一度也是其一樁重要的生意,只是隨著其他產業的興起和有利可圖的西印度貿易的展開,毛皮貿易才在這些殖民地逐漸退居次要地位。新法蘭西殖民地藉助聖勞倫斯水道,把毛皮貿易的觸角伸展到大湖地區,並以此為中心,沿著西南和西北兩個方向發展:向西南沿密西西比河,直達墨西哥灣;向西北越過大湖區,直逼落基山腳下。
法國人深入北美大陸內部的擴張在聖勞倫斯河到密西西比河一線與英屬北美十三殖民地的毛皮利益和領土要求相衝突。新世界每年為英國13.5萬英鎊的商品提供市場,而換回的毛皮的市場價值是這些商品的2倍③。法國人的威脅是阻礙英國殖民地商人實現其發財夢想的絆腳石。他們要求驅逐法國人,控制整個毛皮貿易。以新英格蘭和紐約為首的北部殖民地力圖向更遠的北方和西方拓展毛皮業務,要求徵服加拿大,控制從大湖周圍到東部這一廣闊領域內的海狸皮交易。而從賓夕法尼亞往南的殖民地則對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鹿皮頗為看重,謀劃著徵服路易斯安那,獲取鹿皮交易的控制權。
哈德遜灣公司的成立一舉改變了英法多年來在北美洲的爭霸格局。在兩個多變的法國人拉迪森(Pierre-Esprit Radisson)及其姻兄格羅塞耶(Medard Chouart)的誘導下,英國在1670年授權魯伯特王子組織成立了哈德遜灣公司。該公司獲得了對所有流入哈德遜灣的河流所流經區域的毛皮貿易壟斷權和治安管轄權,其範圍東起拉布拉多,向南延伸到北緯49度以南,即今日美國的明尼蘇達和達科他地區,向西延伸到落基山的山脊,總面積達到150萬平方英裡,佔現在加拿大面積的40%。新公司有權「制定法律,定罪和處罰,依照英國法律審理所有刑事和民事案件,可以擁有軍隊,任命指揮官和建立堡壘」④。
哈德遜灣周圍不僅是北美洲最優質的毛皮資源所在地,而且比法國人的聖勞倫斯河—大湖運輸線更靠近毛皮產地,因而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這樣,英法雙方由原來沿聖勞倫斯—大湖—密西西比河一線的對峙變成了類似三明治的爭霸格局:英國人試圖從北面的哈德遜灣與東面的十三殖民地兩個方向上向內陸推進,切斷聖勞倫斯河與大湖之間的聯繫,奪取整個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而法國人則力圖把英國人向北趕進哈德遜灣,向東把十三殖民地的勢力控制在阿巴拉契亞山以東。
一向把大湖以北看作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新法蘭西殖民者自然不能容忍哈德遜灣公司的擴張。1671年,新法蘭西殖民地的省長塔隆派出一位「森林客」(Voyageur)聖西蒙(St.Simon)和耶穌會士阿爾巴內爾去哈德遜灣探查英國人在那裡的活動情況。1674年,在阿爾巴內爾的引誘下,拉迪森兄弟再次表現出其易變性,他們離開倫敦,重新投向法國。1679年,新法蘭西派遣若萊兄弟(Jolliet)到哈德遜灣探查英國人的情況,若萊兄弟報告說,除非立即採取行動,否則6年以後,英國將會在那裡站穩腳跟⑤。若萊的報告深深刺激了法國人。在殖民地政府的支持下,新法蘭西商人謝奈(La Chesnaye)1681年組建了「北方商業公司」,計劃到哈德遜灣周圍建立貿易站,同英國人爭奪這一地區的毛皮資源⑥。
1685年,德諾維爾出任新法蘭西總督。德諾維爾認為,新法蘭西要想發展壯大,必須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徵服伊洛魁人,經過幾任總督和行政長官的努力,這一點已經接近完成;第二,徵服新英格蘭,至少應該得到紐約,堵住毛皮貿易從阿爾巴尼向外流出的口子;第三,驅逐哈德遜灣的英國人,解除英國人從北面截斷新法蘭西後路的威脅。而佔領哈德遜灣被認為是新法蘭西面臨的當務之急。1686年3月,德諾維爾派遣德·特魯亞(De Troyes)率領由30名法國正規軍和60名「森林客」組成的遠徵隊進攻英國人的據點。法國軍隊連續攻佔了哈德遜灣公司在海灣底部的三個最重要的貿易站,只剩下西邊的納爾遜貿易站還在英國人手裡。
從1686年法國佔領英國的三個貿易站到1713年《烏特勒支條約》法國承認英國對哈德遜灣的佔領、退還所有的貿易站這段時期,海灣地區進入英法共存時期,雙方都在積極鞏固自己的勢力,時常爆發一些諸如攻佔對方據點、截獲對方船隊之類的小規模衝突,貿易站也是建了被毀,毀了再建。但英法在歐洲的利益和爭霸結局才是北美形勢的決定因素。根據1713年籤訂的《烏特勒支條約》,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遭受重大領土損失:阿卡迪亞被割讓給英國,這裡的法國人被遷走,英國人改名為新斯科舍(意為「新蘇格蘭」);法國承認了英國對紐芬蘭的佔領;條約還確立了英國人對哈德遜灣公司的擁有權。該條約第十條規定:法國人在條約生效的6個月內從哈德遜灣的西岸地區撤出所有堡壘,交出武器;一年內成立一個委員會確定法屬加拿大與英屬哈德遜灣之間的邊界⑦。
《烏特勒支條約》籤訂後,英法之間由原來直接的武裝衝突變成了為奪取毛皮貿易控制權而積極探求新的毛皮產地的鬥爭,雙方為此都不斷派探險隊去內地探險。在北美毛皮貿易中,新法蘭西人依靠其「森林客」的吃苦耐勞和勇於探險的精神,深入印第安人部落中,不斷把毛皮邊疆向內陸推進。「如果法國人想要比較珍貴的印第安人穿用過的二手皮(Coat Beaver),那它就不得不挑戰北方的英國人。」⑧而哈德遜灣公司則依據其地理優勢,採取等待印第安人送貨上門交易的政策,即其一名批評者所說的「80年來,公司一直睡在冰冷的海邊……沒有能夠深入內地,並且將其所有的精力和手段都用於擊碎別人的上述想法」⑨。這一政策既保證了公司職員免受敵對印第安人部落的威脅,同時又能將公司的開支壓縮到最低。只要沒有競爭,公司就沒有必要冒險進入內陸。「只要有可觀的分紅能夠反映出公司在盈利,只要印第安人繼續運來毛皮,就不特別需要去擴展公司的活動,也無意探查西北水道和內陸地區。」⑩只有當哈德遜灣公司遇到挑戰的時候,它才不得不派人進行內陸探險。因此,它所進行的內陸探險與其所遭受的國內外競爭壓力具有很強的同步性。
在奧格斯堡同盟戰爭期間,哈德遜灣公司為了抵消法國人的競爭對於毛皮貿易所造成的影響,決定派人深入內地,開闢新的貿易渠道,於是就有了亨利·凱爾西(Henry Kelsey)去內陸的探險。凱爾西1690年從約克貿易站出發,向西南方向探查。這次探查的目的,用哈德遜灣公司的話說,就是「召喚、鼓勵和邀請遠方的印第安人來跟我們交易」(11)。凱爾西向內地大概旅行了600英裡後到達了位於薩斯喀徹溫河邊的巴斯(The Pas)附近。他是第一個深入加拿大北部平原探險的白人,也是首次到達薩斯喀徹溫河並對野牛進行描述的西歐白人。他的探險為哈德遜灣公司提供了內陸地區的第一手材料,使他們認識到海灣後面還有一片廣闊的區域。
《烏特勒支條約》籤訂以後,雖然法國人很快就把貿易站交還給了英國人,但雙方之間如何進行邊界劃分的爭論一直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其實,自哈德遜灣公司創立以後,法國人就一直想要把它驅逐出去,但至於是從北方下手還是從大湖以西抄其後路,新法蘭西殖民當局存在異議。與德諾維爾所採取的直接向北方下手的政策相比,繼任的新法蘭西總督弗朗特納克則更傾向於向西部伸展,切斷哈德遜灣公司的後路。1678年,他就授權德魯斯到蘇必利爾湖一帶探險。德魯斯1684年在尼皮貢湖的東北部建立一個貿易站,切斷克裡人和阿西尼比亞人向詹姆斯灣的阿爾巴尼貿易站輸送毛皮的通道,後者承諾「在未來兩年內不到哈德遜灣去跟英國人交易」(12)。此後,大量的法國毛皮商人沿大湖區向西北方向滲透,在哈德遜灣公司的背後建立毛皮據點。這一時期最為典型的法國探險家是韋朗德裡父子(Pierre de la Verendye)。韋朗德裡1726年被新法蘭西總督任命為「北方」貿易站的主管,從此以後直到1740年代,他和他的兒子們不斷向西部探險,在大湖以西建立了一連串的貿易站,牢牢控制了大湖以西的毛皮貿易,確立了法國人對這一帶毛皮貿易的控制權。著名毛皮貿易史學家哈羅德·伊尼斯認為,他的探險實際上確定了加拿大的西部邊界。研究韋朗德裡探險的學者史密斯評價道:「尚普蘭為法國開創了東部地區,而韋朗德裡則為它抓住了西部。他們共同使法國人成為差不多整個大陸的控制者。」(13)
與法國人靠獨木舟向內陸推進的探險相比,哈德遜灣公司擁有兩大優勢:一是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英國人不用像法國人那樣勞師以遠,在海灣的河口建立幾個貿易站就可以輕易接近北美最好的毛皮產地,獲得優質的毛皮資源;二是英國商品的質量好於法國商品。雖有上述優勢,但法國人的滲透仍然對它造成很大的影響。1727年,阿爾伯尼貿易站站長約瑟夫·梅亞特(Joseph Myatt)指出,法國人的競爭使得印第安人不願意勞神費力地到海灣去交易,並且對他們的商品也越來越挑剔(14)。但慣於等貨上門的哈德遜灣公司最初仍然不想深入海灣內地,去直面法國人的競爭,而是試圖向海灣的西北地區伸展,達到發現通往太平洋的西北水道、探測礦產和發展新的毛皮產地的三重目的。哈德遜灣公司在這個方向上進行了多次探險,但都以失敗告終。
到1740年代,面對以韋朗德裡為首的法國毛皮商人的挑戰和英國國內反對派對公司特許狀的指責,哈德遜灣公司不得不再次派人深入內地探險,尋找新的毛皮資源,決定派遣安東尼·亨迪(Anthony Henday)去西南內陸探險。亨迪1754年6月從約克貿易站出發,在當年9月到達了紅鹿河,遇見了黑腳印第安人,他繼續向西達到了西經114度、離落基山只有不到40英裡的地方。亨迪的探險使英國人認清了克裡族印第安人作為中間商的作用,後者不願意哈德遜灣公司與其遠方的印第安人獵手建立直接的聯繫。亨迪的探險也驗證了法國商人的競爭。亨迪指出:「法國人會熟練使用多種語言,他們在每個方面都比我們強,如果他們再有巴西菸草的話,那將完全切斷我們的貿易。」(15)
從1755年開始,英法兩國為了爭奪歐洲霸權再次發生衝突,七年戰爭爆發了,這是英法兩國為了爭奪北美殖民地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大會戰。1763年英法籤訂《巴黎和約》,法國人喪失了在北美的所有殖民地,北美歷史上英法殖民者爭奪毛皮貿易控制權的一個時代結束了。但哈德遜灣公司對西北地區的貿易壟斷權並未獨享多久,新英格蘭商人移入魁北克後,與當地的法裔毛皮商人合作,組成新的毛皮集團,他們沿著當年新法蘭西商人的足跡,繼續挑戰哈德遜灣公司對西北地區的控制權。
二 西北公司對哈德遜灣公司的挑戰
英國人佔領魁北克以後,大量的英格蘭和蘇格蘭裔商人就開始遷入聖勞倫斯河谷,他們與這裡原來的法裔毛皮商人合作,「英國人擁有資金和從倫敦弄到借貸的聯繫渠道,而法國人擁有把商品運送到印第安人那裡並取得毛皮的手段,雙方相互依靠」(16)。正是在雙方相互需要的基礎上,一個新的蒙特婁毛皮集團形成了。在龐蒂亞克事件以後,為了安撫印第安人和北美政治形勢的穩定,英國採取了鼓勵和規範同印第安人貿易、限制十三殖民地向西部進行農業擴張的政策,這在客觀上同加拿大的利益是一致的。結果,當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尋求不受限制的擴張權利而同英國的矛盾日益升級之時,加拿大成為英國貫徹其美洲殖民政策的工具和基地,它的毛皮貿易也因此從中受益。1764年,加拿大的毛皮產量暴增到10.6萬張,1765年為27.5萬張,1766年達到35萬張(17)。根據斯蒂文斯的估計,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加拿大每年輸往英國的毛皮大約為20萬英鎊左右(18)。
加拿大毛皮貿易在不斷擴張的同時,還出現了集團化的趨勢,並最終導致了加拿大歷史上著名的毛皮公司——西北公司——的形成。隨著毛皮邊疆不斷向內陸推進,供應線越來越長,所需要的資本和運轉周期也大大增加,加拿大的毛皮商人們日益感覺到合作儲運貨物、開闢毛皮產地的重要性,因而出現了短暫性的合作行為。自大湖區向西北方向上的毛皮貿易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合作尤其必要,因而成為加拿大毛皮商人聯合的先行者。為了同哈德遜灣公司搶奪薩斯喀徹溫河流域的毛皮資源,1775年,著名毛皮商人麥吉爾、弗羅比歇、布朗多(Maurice Blondeau)和亞歷山大·亨利聯合力量,派遣商隊去西北地區進行毛皮貿易。根據亞歷山大·亨利的說法,「四股勢力在搶奪薩斯喀徹溫流域的印第安貿易,幸運的是今年他們聯合出資,等貿易季節結束的時候,再去分配毛皮和牛肉。這一安排對商人是互利的」(19)。1776年,他們進一步把其供應基地從麥基諾向西挪到大波迪奇(Grand Portage),奠定了西北公司的基礎。1777年,從事西北貿易的商人們在密奇裡麥基諾駐軍長官佩斯特(De Peyster)的協調下,建立了一個共同的「商店」,儲存貨物和毛皮。在此基礎上,蒙特婁的主要商人們最終在1779年建立起一個鬆散的合夥組織——西北公司。美國革命後,加拿大商人受到美國政府的排擠,在大湖以南地區從事毛皮貿易的形勢越來越惡劣,從事西南部毛皮貿易的大部分商人逐漸也加入西北公司,少部分併入了美國商人阿斯特的毛皮公司(20)。第二次英美戰爭後不久,加拿大毛皮貿易的西南分支就基本消失了。
以西北公司為代表的毛皮貿易集團,本身就是在不斷探索西北地區毛皮資源的過程中形成的,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就是擴張,因此,不斷探索和發現新的毛皮產地是該公司的既定策略。在推進西北地區的毛皮貿易方面,皮特·龐德(Peter Pond)走在前列。龐德認識到要推進西北貿易,供應站的位置越靠西越好,因而支持在密奇裡麥基諾以西的大波迪奇建立供應站。龐德的探險可能向西北到達皮斯河地區,大致確定了大奴湖和大熊湖的位置,並且繪製了一幅哈德遜灣以西地區直到太平洋的地圖(21)。
龐德由於涉嫌謀殺競爭對手而被召回後,亞歷山大·麥肯齊(Alexander Mackenzie)繼承他的事業,成為第一位從陸上到達太平洋的探險家。1792年10月,麥肯齊率隊從奇帕維安貿易站出發,溯皮斯河而上,踏上了尋找太平洋的道路。麥肯齊一行人在斯莫克河(Smoky River)河口建立宿營地過冬後,於第二年的5月再次出發。他們在穿越分水嶺後繼續向西,最後經巴拉庫拉河(Bella Coola River)順流而下,於1793年7月20日到達太平洋岸邊。麥肯齊是第一位從墨西哥以北地區穿越北美大陸的白人,他的探險是兩個多世紀以來從西北方向尋找通往太平洋的水道的理念的勝利,也是西北公司孜孜以求探尋新的毛皮產地的寫照。著名學者伊尼斯認為:「顯然麥肯齊的探險並沒有發現可達太平洋的水路,但成功測繪了北部毛皮貿易的領地,並為該貿易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22)
在麥肯齊以後,西北公司並沒有終止對西部探險的努力。探險家戴維·湯普遜(David Thompson)在1807年以後的多年間,探查了哥倫比亞河流域,建立貿易站,繪製地圖,並在1811年7月15日到達河口。另外一名探險家西蒙·弗雷澤(Simon Fraser)在探尋哥倫比亞河的過程中,意外探查了弗雷澤河,為西北公司發現了西部毛皮資源豐富的地區,並且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加拿大卑詩省與美國的邊界。皮特·紐曼指出:「西北公司探險未知區域的動力與其說是利他主義的擴展知識邊疆的產物,還不如說是該公司結構及其捕獵線路擴展的直接結果。它的盈利依靠不斷向外擴張和獲得新的毛皮資源。這反過來又意味著需要維持越來越漫長和支出呈螺旋狀增加的交通線。」(23)
西北公司的整個運輸體系所仰仗的地理基礎是北美大陸上縱橫交錯的河流系統。沿聖勞倫斯河上溯,經過一系列急流和險灘後就可以抵達大湖區,穿越大湖就能到達西北公司位於蘇必利爾湖西岸的總部,其先是大波迪奇,這裡劃歸美國後便向北移到了威廉堡。從這裡再往西北,經過一系列湖泊和河流體系後就能到達溫尼伯湖,然後進入加拿大西部最主要的河流薩斯喀徹溫河。沿薩斯喀徹溫河上溯,向西北可以到達阿薩巴斯卡河及更遠的馬更些河系統;向西則可以深入落基山,並與哥倫比亞河系連接,抵達太平洋。如此漫長的貿易線,令貨物運輸的費用不斷攀升。根據麥肯齊的估計,西北公司差不多有一半的費用都花費在了貨物運輸中了(24)。而西北公司毛皮貿易的一個周期差不多要經歷4~5年之久(25)。
西北公司不斷向西北和太平洋地區進行商業擴張的行為對哈德遜灣公司的貿易壟斷權和商業利益形成巨大的威脅,因而也遭到了該公司的抵抗和反擊。與哈德遜灣公司相比,西北公司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當地決策兩大優勢。面對西北公司的挑戰,哈德遜灣公司不得不改變等貨上門的政策,也去內陸地區建立貿易站,同對方爭奪毛皮資源。
哈德遜灣公司起初並沒有利用七年戰爭勝利後法國人在西北撤走的有利形勢而立即向內陸挺進,直到1763年以後重新來到的蒙特婁商人的競爭使哈德遜灣公司的貿易深受影響以後,它才不得不派人去內地了解情況。根據公司派出的探查者的報告,1868年,從東部來的12名法裔商人在布朗克(Francois le Blanc)的帶領下,在薩斯喀徹溫河谷建立貿易站,向印第安人廣泛分發禮物,並鼓動他們疏遠哈德遜灣公司。與此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法裔加拿大人從東部趕來,他們背後都有強大的商業力量支撐,在哈德遜灣公司的地域範圍內建立貿易站,對後者造成嚴重的挑戰。以約克貿易站為例,它每年的毛皮交易量從1720~1760年代的2.5萬~4萬張海狸皮下降到1768年的1.8萬張,1773年更下降到只有8000張(26)。
1766年,哈德遜灣公司約克貿易站主管派遣了以法裔毛皮商人路易斯·普裡莫(Lious Primeau)為首的探險隊去內陸了解情況,掌握了關於蒙特婁商人在內陸貿易的第一手資料。1767年,具有戰略眼光的另外一名公司主管——塞文河貿易站站長格雷厄姆(Andrew Graham)派遣威廉·蒂姆森(William Tomison)到溫尼伯湖一帶勘查。通過這兩輪探險,哈德遜灣公司的主管們認識到,公司原來坐等印第安人上門交易的政策必須改變,需要派遣小股隊伍,像法裔加拿大人那樣,深入印第安人中間進行交易,並在交通便利之處建立據點,以控制毛皮貨物的流向。格雷厄姆在擔任約克貿易站站長後,更加堅定地推進他的內地建站戰略(27)。
格雷厄姆的報告送達公司在倫敦的委員會後,終於打動了公司的領導層。公司委員會在1773年5月責令塞繆爾·海恩(Samuel Hearne)執行到內地建立貿易站的任務。海恩早年受邱吉爾貿易站站長諾頓的安排,在著名的印第安人酋長馬頓內比(Matonabbee)的幫助下在1769年到1772年間兩次到西北地區進行探險,尋找傳說中的銅礦和西北水道。西北探險的經歷使海恩為哈德遜灣公司實踐了一種新的探險方式,那就是採取土著人的方式。海恩在其日記中自豪地寫道:「雖然我的探險沒有為國家或者哈德遜灣公司帶來任何實質性的物質利益,但我樂觀地認為我已經很好地完成了我的主管所託付的使命,終結了關於哈德遜灣存在一條西北水道的所有爭論。」(28)
1774年9月,海恩率領12人組成的探險隊選定距離巴斯以上60英裡的潘恩蘭德湖(Pine Island Lake)邊一處地方,建立了哈德遜灣公司第一個真正的內地貿易站——坎伯蘭貿易站(Cumberland House)。坎伯蘭貿易站地處印第安人經薩斯喀徹溫河運輸毛皮的關鍵站點,周圍食物資源豐富,成為哈德遜灣公司同西北公司在內陸爭奪毛皮的重要跳板。坎伯蘭貿易站的建立標誌著哈德遜灣公司終於放棄了其傳統的「睡在冰面上」的政策,邁出了向內陸開拓的第一步。歷史學家格羅沃(Richard Glover)評價道:「哈德遜灣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坎伯蘭貿易站的及時建立,如果沒有邁出這一步,海灣公司同其競爭對手的爭奪中生存和取勝的機率會大大降低。」(29)第二年夏天,海恩成功帶領32艘印第安人的獨木舟去約克貿易站交易。接替海恩擔任坎伯蘭貿易站主管一職的科金繼續派人深入薩斯喀徹溫河谷更遠的地區同蒙特婁商人爭奪毛皮資源。約克貿易站的主管馬騰(Humphrey Marten)甚至認為,要成功對抗蒙特婁商人,需要在坎伯蘭貿易站以外更遠的地區建立貿易站,並嘗試開通多條通往海灣地區的貿易通道。
除薩斯喀徹溫地區以外,哈德遜灣底部以南直到蘇必利爾湖之間的地區是海灣公司同蒙特婁商人爭奪的另外一個重要地域。哈德遜灣公司將這裡稱為「小北方」,以別於邱吉爾、約克和塞文貿易站以外的「大北方」地區以及西南部的薩斯喀徹溫河谷地區。哈德遜灣公司首先是在「小北方」地區重建亨利貿易站(Henry House),以此為跳板把競爭直接插入蒙特婁商人控制的地區;並根據扎維斯(Edward Jarvis)的建議,於1777年在亨利貿易站以南250英裡處建立起格羅塞斯特貿易站(Gloucester House),不僅可以同蒙特婁商人展開競爭,也能獲取當時倫敦市場上較受歡迎的更粗糙一些的毛皮。到1787年,哈德遜灣公司已經在「小北方」地區站穩了腳跟。
除針鋒相對的擴張以外,哈德遜灣公司還吸納了一些蒙特婁商人進入公司,並委以重任。這些人的到來為哈德遜灣公司帶來了蒙特婁商人的內地貿易經驗,為它快速適應內地的競爭貢獻頗多(30)。
總之,在七年戰爭以後,面對來自蒙特婁的毛皮商人的競爭,哈德遜灣公司也被迫做出應對,借鑑前者的經驗,到內陸去建立貿易站,搶奪毛皮資源。不過總起來看,哈德遜灣公司在同西北公司的競爭中,仍然處於下風。對於競爭的雙方來說,西北公司的最大優勢在於其法裔員工生氣勃勃的探險精神和公司管理層對於毛皮貿易形勢的快速反應和決策能力;而其最大的挑戰則是越拉越長的貿易線路。對哈德遜灣公司來說,它的最大優勢是其貿易路線的優勢,而其劣勢則在於其員工缺乏探險的熱情和海外決策系統的不靈便。比如,在1795~1796年間,哈德遜灣公司從約克貿易站派遣了132人深入內陸,這對它來說已經是空前的規模了,因為直到1799年,公司在北美的所有僱員總共才有498人,其中在海灣地區的只有180人(31)。而與此相比,西北公司僅操船工就僱傭了1120名(32)。另外就貿易規模來講,西北公司也佔據絕對優勢。1780年代,哈德遜灣公司每年輸往海灣的貨物在3萬英鎊左右,而同期西北公司則是16.5萬~24.2萬英鎊;1800年,哈德遜灣公司運往倫敦的毛皮價值為3.8萬英鎊,而西北公司則是14.4萬英鎊(33)。西北公司牢牢地掌握著對西北地區毛皮貿易的控制權,佔到了整個地區貿易份額的7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