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態群落的出現加劇了物種的滅絕

2020-11-26 科學網

新型生態群落的出現加劇了物種的滅絕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9:28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John M. Pandolfi等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發現表明,新型生態群落的出現加劇了物種的滅絕。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9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強大的方法來檢測新型群落,檢查新興模式並量化在與新型群落之間來回過渡的當地群體變化的可能性。使用新生代海洋浮遊生物群落的全球數據集,研究人員發現,向新的群落過渡過程中局部滅絕、起源和遷徙的可能性比背景群落變化的可能性增加了兩到四倍。

 

儘管很罕見,但新型群落轉變為另一種新型狀態的機率是偶然的五倍。對於擁有100,000年歷史的海洋浮遊生物而言,新的群落對進一步的滅絕和重大的群落變化非常敏感。

 

據悉,環境的變化正在將生態組合轉變為新的形態,從而形成了新的群落。

 

附:英文原文

Title: Increased extinction in the emergence of novel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uthor: John M. Pandolfi, Timothy L. Staples, Wolfgang Kiessling

Issue&Volume: 2020/10/09

Abstract: Environmental change is transforming ecological assemblages into new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novel communities. We developed a robust methodology to detect novel communities, examine patterns of emergence, and quantify probabilities of local demographic turnover in transitions to and from novel communities. Using a global dataset of Cenozoic marine plankton communities, we foun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local extinction, origination, and emigration during transitions to a novel community increased two to four times that of background community changes. Although rare, novel communities were five times more likely than chance to shift into another novel state. For marine plankton communities at a 100,000-year time grain, novel communities were sensitive to further extinctions and substantial community change.

DOI: 10.1126/science.abb3996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220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能否避免物種滅絕?
    物種滅絕及其原因   為什麼物種會滅絕?像其他生命體一樣,物種有生有滅,不同生物列群的物種壽命不一樣。地球上35億年中出現過約40億個物種,但其中99%的物種已經滅絕,可見物種滅絕是自然現象。  為什麼地球上的物種沒有全部滅絕?除了新的物種不斷產生之外,生命還能夠利用地球上極端環境。即使是在南極洲冰封的極端環境中,也發現了一個富有多樣性的細菌群落。一場災難可以導致物種大滅絕,然而隨著物種滅絕而空出的位置又為新的物種形成創造了條件。因此,地球生物進化史上一直有生命存在。
  • 已滅絕的物種在不斷出現,難道是物種在輪迴?
    不知道喜歡科學的小夥伴在最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常常會發現一些新的物種出現,並且有不少的物種在此前都已經宣告滅絕,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或許會認為這些物種在統計上出現了某些的缺漏,才導致人們誤以為他滅絕,實際上這樣的說法確實也有道理,但是這種現象的出現或許會引起人們更加深刻的思考,在2020年這個地球出現了太多的變化,難道物種出現,也預示著地球的環境正在改變嗎?
  • 面對只獲利不付出的「騙子」,互利共生群落物種如何應對?
    近日,來自美國雪城大學文理學院的生物學教授Kari Segraves及生物學助理教授David Althoff等人針對相關問題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互利共生群落的物種多樣化能夠幫助維繫群落穩定性。他們將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欺騙者」是指那些盜取互利共生利益但不付出任何回報的物種,比如「花蜜大盜」——這些蜜蜂通過咀嚼花側獲取花蜜,但不會幫助花朵授粉。
  • 被宣布滅絕的「金龜」重現麗江,為何滅絕了的生物又會出現?
    important}作者:文/虞子期自從工業化時代以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物種群體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之下,逐步減少或者消失、滅絕。不少的科學報告也在說,我們地球可能已經出現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這預示著未來我們看到的生物會越來越少。
  • 牛蛙、小龍蝦都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會造成本土物種的滅絕嗎?
    外來物種和外來入侵物種首先要說的是,外來物種≠外來入侵物種,前者是一種描述,後者是一種結論,外來物種包括外來入侵物種,比如小麥、胡蘿蔔、大蒜、苜蓿都是外來物種,只有當一個外來物種的數量和規模快速超過本地物種,並搶奪了大多數資源,對引入地的生態造成破壞時,才會被認定為外來入侵物種,這裡所說的「快速」是相對的,即使是像牛蛙、
  • 曾被宣布滅絕的「金龜」重現麗江,為何滅絕了的生物又會出現?
    作者:文/虞子期自從工業化時代以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物種群體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之下,逐步減少或者消失、滅絕。不少的科學報告也在說,我們地球可能已經出現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這預示著未來我們看到的生物會越來越少。
  • 版納園發現氮汙染加劇 威脅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群落
    這一人為活動驅動的過程可能在全球生態系統尺度上導致嚴重的後果。事實上,由於長時間的累積效應,人為活動導致的氮沉降增加已經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了不良影響。對於森林生態系統而言,過量的氮輸入可能影響樹木的生長以及森林群落的結構、功能和動態等。
  • 已滅絕的物種不斷出現,難道是物種在輪迴?
    ,雖然我們國的新冠疫情目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其他國家疫情仍十分嚴峻,地球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據資料顯示自1500年前就已經滅絕了有超過320個陸棲脊椎動物物種,其餘物種正以平均25%的佔比減少,值得關注的是在
  • 已滅絕的物種頻頻出現!地球物種在循環出現?恐龍會出現嗎?
    但到如今卻僅僅只剩下了1%的生物品種,雖然看似還非常的豐富,但和幾億年之前的地球物種相比較起來,早已不值得一提了。致使這一結局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曾經發生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的災難。尤其發生於二疊紀時期的大滅絕,致使97%以上的物種都滅絕了。其中人類最為熟悉的一次物種滅絕,毫無疑問是距離人類最近的,發生於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頂之災。
  • 外來生物入侵加劇物種取代
    原標題:外來生物入侵加劇物種取代 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供圖 外來生物入侵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一大生態難題,其範圍遍布全世界。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副主任高玉林博士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斯圖爾特·雷茨(Stuart Reitz)博士聯合研究發現,外來生物入侵加劇了物種競爭取代及種群地位的演化。
  • 破壞生態,加劇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如何加速印第安人消亡?
    破壞生態多樣性,加速物種滅絕,北美毛皮貿易最終導致北美印第安人的消亡繁榮的毛皮貿易背後隱藏著黑暗的深淵,這種貿易模式十分依賴帶毛動物的數量,然而動物數量是一定的,短時間內也無法實現成倍數的增加。即使毛皮貿易不具有農業開拓那種改天換地的情況出現,但是毛皮貿易對北美的生態環境惡化和物種滅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名詞解釋】伍光和自然地理: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競爭排斥原理:種間競爭的結構出現不等性或不對稱性,即一個種被另一個種完全排擠掉,或是一個種被迫使另一個種佔據不同的空間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資源等,即發生生態分離,這在生態學上稱作高斯的競爭排斥原理,即生態學(或生態位)上相同的兩個物種不可能在同一地區內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區內,由於劇烈競爭,它們之間必要出現棲息地、食性、活動時間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
  • 受幹擾生態系統中物種親緣關係更近
    受到強烈幹擾的生態系統中往往生物多樣性較低,幹擾能成為環境因子「過濾器」,使得系統中擁有特定適應性狀的物種得以存在。
  • 野生動物的滅絕,會加劇全球變暖?-虎嗅網
    隨著科學家們對此了解得越來越深入,他們漸漸明白物種滅絕也是造成氣候問題的重要一環。有兩項新研究為這種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支持。研究人員先進行了假設:大象踐踏植被,推倒樹木,並不斷為森林創造「開口」,為生長速度緩慢的植被留出生長空間,由此形成生長速度更慢,密度更大的植被群落特徵。為了驗證假設,研究者們搜集了剛果盆地兩個森林的數據。
  • 曾認為已滅絕 廣東茂名發現珍稀瀕危植物蘭花蕉群落
    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中新網廣州5月27日電 (程景偉 林蔭)據廣東省林業局27日消息,廣東茂名林洲頂鱷蜥省級自然保護區近日發現兩個國家三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蘭花蕉小群落,活體植株數量達三位數。學術界普遍認為蘭花蕉在廣東已經滅絕。廣東茂名林洲頂鱷蜥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蘭花蕉小群落。廣東省林業局 供圖2019年5月,林洲頂保護區工作人員在該保護區內的八一林場花樓坑附近發現蘭花蕉活體植株,並採取相關措施對其加以保護和監測。今年4月16日,工作人員再次上山進行日常巡護時,發現了兩個蘭花蕉小群落。
  • 已滅絕物種不斷出現,瑪雅預言或將成真?
    科技的高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多的便利,但是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科技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是地球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動,不僅溫室效應更加嚴重,同時地球上發生的大災難的次數和頻率也在逐年上升。已滅絕物種不斷出現,瑪雅預言或將成真?更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就連很多以前已經被宣布滅絕的物種都已經開始出現了。不同物種的更新換代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這也是符合生物的發展規律的。
  • 人類正在製造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畢竟近幾百年來經常有某一物種滅絕的消息傳來,渡渡鳥、印度洋海島上的多種象龜、旅鴿、北極大海雀、袋狼……近幾十年來物種的滅絕的速度不但沒有減緩,反而有加劇的趨勢。國內就有白鰭豚、臺灣雲豹、野生華南虎、蒙古野馬、長江白鱘、白頭鸛等不計其數的物種滅絕。
  • 農科院植保所研究發現外來生物入侵加劇物種競爭取代
    本網訊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昆蟲研究室副主任高玉林博士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斯圖爾特·雷茨博士聯合研究發現,外來生物入侵加劇了物種競爭取代及種群地位的演化。
  • 科學家創造出新物種,是好是壞?警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自從科學有記錄以來,我們地球已經經歷了五次生物滅絕過程,而每次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是極少的。但是隨著恐龍滅絕之後,人類出現介入自然規律發展的情況,似乎我們地球的生態系統又在發生新一輪的巨變,所以不少科學家都說,我們地球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開始了。
  • 已滅絕多年的動物接連出現,難道物種在輪迴?
    先有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肆虐,後擴散到全世界多國。乃至如今,還有很多國家在苦苦應對疫情,就連美國也不能倖免,可這還不過只是2020年的開端而已。澳洲的山火、洪澇災難,東非南亞的蝗蟲泛濫之災等等,都在向人類揭示地球似乎變得不一樣了。然而異狀從來都不是單獨出現的,當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早已滅絕多年的動物又重現人間時,相當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