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上觀新聞」(ID:shobserver)】
自去年年底以來,「新冠」病毒在全國乃至世界肆虐,而病毒的源頭指向了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
我們姑且不論真正的元兇是不是蝙蝠,但現在人們已然是「談蝙蝠色變」,人們不免擔心,城市裡出沒的野生蝙蝠危險嗎?上海動物園裡的蝙蝠展區會有病毒嗎?
今天,小編來解答你的疑問↓↓
上海動物園的果蝠是與遊客完全隔絕的不必擔憂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動物園還有一個蝙蝠展區。
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埃及果蝠展區」就成為上海動物園最敏感的地方。
儘管目前動物園還不向遊客開放,但整個展區的大門還是被蒙了起來。
據飼養員介紹,果蝠自1998年引入上海動物園以來,一直保持著穩定的種群。
如今它們生活起居都正常,身體也很健康,白天掛在屋頂休息,下午和晚上出來覓食,生物鐘絲毫沒受影響。 「也不用擔心我們的安危。」飼養員說,平常除了打掃,鏟屎官們不會直接與蝙蝠接觸,人進入展區打掃時它們也不會前來幹擾。自從疫情爆發以來,飼養員則進一步加強自我防護,同時針對展區、過道、參觀廳、操作間等也均加強了消毒工作,因此與果蝠環境完全隔絕的遊客更不必擔憂。
上海城市裡也有野生蝙蝠出沒,但和「中華菊頭蝠」不是一個物種
園方專家表示,不止動物園有蝙蝠,上海還有不少野生蝙蝠出沒。
黃昏夜晚時分仰望天空,時常會發現一些飛來飛去的黑影,大概率就是蝙蝠與夜鷺。而蝙蝠沒有鳥類那樣的羽毛和翅膀,扇動翼膜的頻率很高;夜鷺則體型更大,飛翔緩慢而悠閒,從飛行姿態上還是很容易區別開來的。
上海的野生蝙蝠主要為東亞伏翼、大棕蝠和中華山蝠,其中東亞伏翼為體型最小也最常見的蝙蝠,同時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
專家也說起一個重要信息,上海的野生蝙蝠和本次SARS-CoV-2的潛在自然宿主「中華菊頭蝠」不是一個物種,它們不屬於一個科,並且蝙蝠也不會直接把病毒傳給人類,一般還是通過中間宿主被作為「野味」傳播到人的。
因此市民碰到蝙蝠不要慌張,如果日常生活確實受到了蝙蝠的困擾,可以致電12345請求協助處理。
「活著的病毒庫」 蝙蝠與人類疾病的關係
大多數種類的蝙蝠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雨林或巖洞中,距離人類活動區域較遠,但是其超強的病毒攜帶能力一次又一次將其推到公眾面前。
蝙蝠自身具有強大的免疫力,真的可以稱為「活著的病毒庫」。
現在新出現的人類傳染病中有75%起源於動物,其中包括蝙蝠。隨著人口迅速擴張,原本在自然區域物種開始適應人類的生活環境,與人類接觸不斷增加。研究表明,超過60%的新出現的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病。
蝙蝠也是潛在來源,它能傳播的病毒包括冠狀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病毒、伊波拉病毒等等。
為什麼蝙蝠身上有這麼多致命的病毒,但是自己卻不會被傳染呢?
這是因為蝙蝠具有超強的DNA修復能力,修復基因在完成本職工作之外還能夠顯著抑制病毒的複製,起到保護自己不受病毒侵襲的作用。
身藏百毒的蝙蝠應不應該被消滅?蝙蝠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蝙蝠和人類一樣,都是靠母親乳汁餵養大的,是典型的哺乳動物。蝙蝠的前肢十分發達,從前肢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支撐起一層皮膜,薄而多毛、柔軟而堅韌,這形成了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
因此蝙蝠也能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而且是唯一真正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
蝙蝠家族是世界上第二大動物類群。
屬於哺乳綱、翼手目的他們,是獸類中僅次於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約有1300種,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對於節肢動物而言,它們是捕食者;對於某些脊椎動物而言,它們是被捕食者;而且有些種類的蝙蝠還是種子的傳播者和花粉的傳授者。
它們是農業、林業害蟲最重要的天敵,但也是人和動物致病病原的攜帶者。 全球的蝙蝠中約70%是以昆蟲為食物,它們一夜可以捕食3000隻以上的昆蟲,在農業生產中有重要作用。還有部分以食用花蜜、水果為生,埃及果蝠就是取食水果的種類。僅有3種是靠血液維生,也就是動畫片中經常出現的「吸血蝙蝠」。
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罪魁禍首,到底是不是蝙蝠我們目前還無法確定。
但蝙蝠並不會直接把病毒傳給人類。
當這場疫情過去,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