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海野生動物園發生了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一名飼養員在猛獸區遭群熊突襲身亡。據知情人稱飼養員非常年輕,今年才27歲,未婚。
這位飼養員的身亡可以說是替人受過,事情起因是一輛挖掘機作業時發生故障,司機擅自下車查看,經提醒仍未返回挖掘機駕駛室。好心的飼養員想讓他趕緊回到車上,見周圍沒有熊就下了車。沒想到,一頭熊正好衝出來攻擊他,緊接著被十幾頭熊圍住拖進河裡,挖掘機司機想救也沒辦法救,只好跑回車上躲著。
看到這個新聞,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無法想像當時飼養員被群熊撕扯時該有多麼絕望與痛苦。在惋惜一條人命的同時,我們必須譴責和反思。
動物園的首要職責是保障遊客、員工及園內動物們的安全,讓大家能在一個安全、健康、舒適的環境下觀賞動物。敢問上海野生動物園是否盡到了監管的職責?是否採取了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否對外來施工人員進行宣傳教育?為什麼不派經驗豐富的飼養員在猛獸區工作以避免危險事件發生?
我們都知道,熊是一個典型的冬眠動物。每年10月開始,熊會儲藏足夠挨過整個寒冬的脂肪,因此秋天至冬天是它們大吃特吃的季節,將身體吃得滾圓肥壯才冬眠。
而據當天的遊客說,園區裡的熊都瘦得皮包骨,就像餓了很久。一般動物吃飽了是懶得搭理人的,這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是極度飢餓下導致的熊群襲擊人類。也有網友給出了自己的分析:上海野生動物園故意不餵飽動物,從而讓動物們活動起來,以滿足遊客參觀餵食的需要。而遊客購買園區內出售的胡蘿蔔,動物園也可以得到收益。
△ 棕熊在冬眠前大量捕食,一般可以增重180到225公斤
另外,從曝光的照片來看,施工的挖掘機與熊活動的區域,居然沒有任何隔離圍擋設施!我也不禁想問既然在施工,為何還要開放猛獸區,難道非要鬧出人命才重視和監管嗎?動物園不是比挖掘機技術哪家強的地方,而是安全保障哪家強!
還有熊、老虎、獅子這樣的動物,都有極強的領地意識。挖掘機的噪音明顯會讓熊群受到驚嚇,一旦它們認為自己的領地遭到侵犯,原始的獸性就會被激發出來。
我們普通人住宅周圍噪音過大,都感到焦慮不堪,影響正常生活和作息,動物又何嘗不是呢?在害怕或者煩躁的時候,動物們更容易情緒失控,造成應激反應,有些動物甚至自殘及哺乳期雌性動物反食幼崽。
原名「西郊公園」的上海動物園,曾在2004年就呼籲過高分貝的噪音危害,志願者還向行人分發了《動物園噪聲控制規約》。
上海野生動物園的慘劇,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99年,一名駕駛員因為在園區遇到故障,沒有選擇等候救援,而是自己直接下車修理,最後被六隻小老虎活活咬死。
就在老虎咬死這位駕駛員的前兩天,一名遊客因為騎老虎背上拍照,被咬傷頭和面部。
2015年,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因為上海野生動物園向遊客發出擁抱小老虎的邀請,點名發文批評,本該與母親呆在一起的幼虎成了園方賺錢的工具,並且呼籲遊客拒絕所有允許人類和野生動物肢體接觸的娛樂活動。
2017年,四川共青團就大熊貓幗幗母女死亡的消息,質問上海野生動物園,為什麼大熊貓死了大半個月後才發出通告?
更令人憤怒的是,截止到2017年初,上海野生動物園竟然一共養死了5隻大熊貓。這究竟是熊貓的天堂還是地獄!
因為熊吃飼養員的事件,社會輿論不斷發酵,引起軒然大波。這幾天,一名自稱是上海野生動物園的員工,在知乎匿名揭露了該園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
其實,不用管這則爆料是真是假,我想說的是國內的確有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動物園,但更多的是本末倒置只顧利益的動物園,嘴上說的都是主義,心裡想的全是生意。
動物園設計師張恩權認為,動物園存在的意義在於其收集、展示野生動物,通過行為管理保障動物福利,使遊客感受到野生動物是神奇和可愛的。動物園的核心目標是物種保護,核心行動應是實現積極的動物福利。
好的動物園,遊客參觀後獲得的不僅是愉悅和知識,還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並將這些感悟體現在日常行為的改善中,從而減小對環境的壓力,讓人類與野生動物更長久地存活在地球上。
最後,願逝者安息,也祈禱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