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寵網絡交易已威脅野生種群

2021-01-09 新浪科技

來源:中國科學報

來源:中科院之聲

近年來,爬行動物成為寵物愛好者的新寵。圖片來源:pixabay.com

如今,酷酷的爬行動物深受歡迎,僅在英國,爬寵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狗,成為最受歡迎的寵物。

「和狗不同的是,這些爬寵中有許多並非源自人工繁殖。」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副研究員Alice Hughes表示,現行國際貿易法規只適用於11000多種已知爬行動物中的9%,大量交易未受監管。

近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人員與泰國蘇蘭拉裡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在受到網絡交易的威脅。

被描述的同一年就開始交易

人類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帶來的棲息地喪失、環境汙染、生物入侵、氣候變化和非法貿易等因素,導致地球生物多樣性正在快速喪失。儘管人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有所增強,但是大量野生動物物種交易存在國際監管空白,野生動物交易的實際規模和被交易物種所受的影響,仍然未知。

這項研究使用自動化網絡搜索,梳理了2000年到2019年的爬行動物網絡交易,之後再將爬行動物網絡零售商的數據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野生動物服務執法管理信息系統這兩個國際野生動物交易資料庫的數據結合起來。

研究發現有3943種爬行動物物種存在網上交易,約佔所有已知爬行動物物種的36%,其中79%不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監管。更重要的是,約有一半網絡交易的爬行動物個體是從野外捕捉的。

寵物市場受新穎性的驅使,會積極使用新物種描述來定位和捕獲它們。「由於新描述的物種沒能得到立即保護,被捕獲的風險更大。」Alice Hughes說,「2000年後新描述的物種中,已有超過130種被交易,他們從描述到首次交易的平均時間為8年,更有一些物種在被描述的同一年就開始被交易了!」

目前,歐洲和北美是爬寵的主要消費市場,而威脅熱點主要集中在亞洲,特別是在越南北部,非洲的許多交易物種則被列為數據不足。

改變交易監管方式

一直以來,爬行動物的保護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CITES自1975年生效,它所關注的動物都是比較有顯示度的,只在最近幾年才涵蓋了一些不太知名的物種,比如穿山甲。CITES會議還強調,如果把大量「低價值」的物種納入公約,監管成本過高。但這也造成了成千上萬的交易物種在很大程度上未受監控,且是「合法」的。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不能儘快找到應對未受監管但合法交易的有效方法,那麼分布區小的和地方性爬行動物物種可能將是當前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下一批受害者。

Alice Hughes指出,如果要防止這些脆弱物種的滅絕並減少野生動植物病原體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傳播,就必須改變它們的交易方式。

比如,合法貿易可通過一份經核准的可交易物種清單進行管理,該清單應有適當的種群數據,以確保貿易不會對其生存構成重大威脅。也就是說,通過規範什麼可以而不是什麼不能在國際上交易,從而減少野生爬行動物種群的壓力。這樣,保護未評估的物種成為一種默認設置,新物種將自動受到貿易保護。

相關焦點

  • 爬寵網絡交易威脅野生種群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副研究員Alice Hughes表示,現行國際貿易法規只適用於11000多種已知爬行動物中的9%,大量交易未受監管。 近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人員與泰國蘇蘭拉裡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在受到網絡交易的威脅。
  • 爬寵網絡交易正在威脅野生種群—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中科院版納植物園)副研究員Alice Hughes表示,現行國際貿易法規只適用於11000多種已知爬行動物中的9%,大量交易未受監管。 9月29日,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人員與泰國蘇蘭拉裡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合作在《自然-通訊》發表的研究成果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在受到網絡交易的威脅。
  • 調查報告指網絡交易威脅世界瀕危動物
    原標題:調查報告指網絡交易威脅世界瀕危動物  新華網布魯塞爾11月26日電(記者王曉郡)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25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發表調查報告,對威脅世界瀕危動物的非法網絡交易行為深表憂慮。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的調查人員今年早些時候進行過一次調查,僅6周時間就在歐洲、亞洲、北美洲的16個國家發現了3萬多件受國際條約保護的活體野生動物或野生動物肢體在電子商務網絡上被兜售,直接涉及國際公約列舉的瀕危珍稀動物的網際網路銷售廣告有9482條,估價至少1100萬美元。
  • 動物保護組織:印尼非法野生鳥類交易已威脅瀕危物種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新社8月11日報導,一個野生動物交易的觀察組織9日警告稱,在印度尼西亞國內市場有數萬瀕危的印尼野生鳥類非法出售。印尼野生動物交易平臺TRAFFIC的數據顯示,爪哇島上3個主要城市的5個市場共銷售了近2.3萬隻野生鳥類。
  • 研究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受到網絡交易威脅
    新華社昆明9月30日電(記者嶽冉冉)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數以千計的爬行動物物種正受到網絡交易威脅。這項研究成果2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研究人員使用大數據搜索,梳理了2000年到2019年的爬行動物網絡交易信息,再結合爬行動物網絡零售商數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及相關國際野生動物交易資料庫數據,發現有3943個爬行動物物種被放在網上交易。  「被交易的物種約佔已知一萬多個爬行動物物種的36%,其中被交易物種的79%不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交易監管。」
  • 對野生動物交易說「NO」!野生動物類中藥材咋辦?
    據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白名單」系根據前期的調查將九種可食用陸生動物和未禁止食用的水生動物列入,這些已涵蓋了深圳食品交易、餐飲市場上的主要動物品種,足以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符合大多數深圳市民的飲食習慣。目前,這份「白名單」仍有修改完善的餘地,各方的意見將成為立法的重要參考。
  • 從源頭管理野生動物非法交易
    採訪中,一位微博名為「大偵探家福爾摩斯」的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告訴記者。  「大偵探家福爾摩斯」參與野生動物保護志願活動已近八年。據他介紹,盜獵野生動物如今已形成有規模的產業鏈,非法盜獵者通常會將野生動物賣給養殖場或有經營許可證的商家,再由養殖場或商家以合法名義對外出售。
  • 河南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有了自己的「護照檔案」
    物種滅絕速度快了近千倍何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即分布地域狹窄,長期受到外界因素脅迫幹擾,呈現出種群退化和個體數量持續減少,種群和個體數量都極少,已經低於穩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種群,而且隨時瀕臨滅絕的野生植物。
  • 野生動物生意:背後存複雜因素 已到痛下決心的時候
    「從17年前的SARS到此次新型肺炎,吃野生動物給我們的教訓不可謂不狠。」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4日接受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說,因「吃」所導致的獵殺,是物種面臨的直接威脅,讓不少物種變為瀕危。如穿山甲、娃娃魚等物種因被捉來吃在野外急劇減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物種紅色名錄中已將這些動物列為「極危」。
  • 近半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未納入國家保護名錄!
    中國園林網6月6日消息:在中國,有上百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它們因數量少、分布地域狹窄、遭受人類活動威脅等原因,瀕臨高度滅絕風險。例如觀賞和材用價值極高的華蓋木,野外只發現52株;藥用價值極高的重樓屬植物,至少有7種已瀕臨滅絕。
  • 中國現存野生東北虎僅剩27隻,獵套成致命威脅因素
    上遊新聞記者在研討會上了解到,目前,全球野生虎的數量僅剩3900隻左右,我國現存野生虎不足50隻,其中東北虎約27隻左右。野生虎生存威脅主要來自於棲息地喪失、棲息地破碎化、偷獵等方面。其中,獵套隱蔽而危險,已成為野生虎生存最為嚴峻的威脅因素。
  • 非洲象種群數量驟降 對野生動植物保護需增強國際合作
    1979年到2016年,非洲象種群數量從130萬頭降至41.5萬頭。  此外,雖然早在2016年舉行的第17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已通過決議,要求各締約方承諾消除非法網絡野生動物犯罪。但國際刑警組織10日發布的公告中再次提及,全球野生動植物走私犯罪越來越呈現出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交易的趨勢。  「減少偷獵大象的最偉大一步」  在國際野生動植物走私活動中,象牙走私一直備受關注。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抗擊新冠肺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中新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就是把它們保留在野外的棲息地」「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應儘量減少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直接接觸」「飼養異寵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無論是否處於疫情爆發地區,飼主都要做好對自己和寵物的防護工作」……
  • 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達8千隻,基本實現恢復野生麋鹿種群目標
    我國麋鹿種群數量已達8千隻,基本實現恢復野生麋鹿種群目標 30多年來,我國通過加強棲息地建設、開展種群重建和科研攻關等加強麋鹿保護,目前麋鹿種群數已突破8000隻。#我國基本實現恢復野生麋鹿種群目標#。麋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又稱「四不像」。(原題為《再放歸25隻!
  •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預防網絡野生動物犯罪
    AI意為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為代表的新興網際網路技術,也體現了百度關愛野生動物,反對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企業社會責任。雙方將依託百度旗下產品制定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線上傳播方案,並共同探索網際網路科技在野生動物犯罪預防領域的應用,最終實現用科技守護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的願景。
  • 關於徵集《網絡平臺非法野生動植物交易控制要求》團體標準響應...
    關於徵集《網絡平臺非法野生動植物交易控制要求》團體標準響應單位的通知更新時間:2020-11-24 13:28:23   保護野生動植物、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網絡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導致野生動植物非法交易可輕易達成,打擊野生動植物網絡非法貿易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關於制定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和食用法的提案...
    「關於制定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和食用法的提案」復文(2020年第0130號(政治法律類007號)) 一、關於《野生動物保護法》立法目的問題 為阻斷野生動物疫病的可能傳播渠道,降低野生動物對外傳播、擴散疫病的風險,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改,列入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計劃和2020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適用於動物物種嗎?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是指分布地域狹窄或呈間斷分布,長期受自身因素限制和外界因素幹擾,呈現種群退化和數量持續減少,種群及個體數量都極少,已經低於穩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種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簡稱:MVP),而隨時瀕臨滅絕的野生植物(Sun,2013,2016;Sun等,2019a,b)。 這一概念在我國受威脅植物保護項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 野生蜂大幅減少,未來人類糧食安全或將面臨威脅
    野生蜂大幅減少,未來人類糧食安全或將面臨威脅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2021-01-31 16:00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CONCICET)的研究人員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儘管可獲得的記錄數量大幅增加,但全球仍有高達25%的蜜蜂物種已沒有出現在記錄中。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
    12月28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年來,雲南持續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截至目前,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