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與野生動物不接壤,能否有效的避免病毒感染?

2020-12-03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世間萬物沒有絕對定律,只有永恆的改變

作為古希臘三賢之一的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話:「我知道,我無知」。

世界上的物質存在和演變並不是永恆不變的,無論是病毒也好,亦或是其他物質,都不僅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也不僅僅存在於野生動物之間。

它們的形成以及出現並不會局限於時代和某一個單純的物種之上

病毒的發展史比人類歷史悠久的多的多,人類才堪堪百萬年的歷史,經過百萬年的時間發展成至今人類社會,集微觀、宏觀為一體的高科技時代,探索物質的本源。

自古以來,人類和病毒是糾纏不清,生活的範圍與野生動物相互重疊,彼此之間沒有界限所依。

直到刀耕火種時代的開啟,才重新劃分了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的界限,兩者之間接觸多了一層屏障,少了一分威脅。

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野生動物成為病毒的載體

病毒的生存方式就跟他們的結構一樣簡單,只需要對應找到合適的宿主。

病毒的分類採用目、科、亞科、屬、種等構成的系統,主要以病毒粒子特性、基因組特性、蛋白質特性、基因組構造和複製、抗原性質和生物學特性等作為依據進行分類。

按結構分:單鏈RNA病毒(正負)、雙鏈RNA病毒、單鏈DNA病毒、雙鏈DNA病毒。按照宿主可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細菌病毒、真菌病毒、無脊椎病毒和脊椎動物病毒。

病毒類型

現代社會人類所接觸的病毒數量逐漸減少,自從疫苗被發明後,人類社會對於一些因病毒引起的疾病有了非常好的防禦手段,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注射疫苗,當疫苗覆蓋率達到了臨界值,便能夠阻止病毒傳播,從而使病毒「滅絕」。

當然想要徹底的滅絕一種病毒是包含其的條件,文章後面會提到徹底滅絕病毒所需要的條件,現在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在病毒在野生動物之間傳播。

野生動物和人類社會的關係是較為複雜的,一類是完全隔離於人類社會,一類是生活在人類社會,最後一類生活在半人類半野生社會。

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大多數的病毒宿主存在於野生動物之間,它們在傳播的過程中會經過數個宿主,最終通過某種途徑傳染到人類社會,另外在不同宿主體內產生的病毒可能是稍有差異,這是因為動物之間的基因是所差別,它們只會朝著最適合生存的方向變異,淘汰掉那些「陳舊「病毒,宿主細胞內若是存在多個病毒,同時複製,更會加強變異的速度,屬於基因重組導致的變異。

另一種是基因突變,病毒結構上的鹼基對或是排列順序發生了變化,導致病毒進一步進化。

大多數的病毒變異是依靠此種方式,RNA病毒的複製周期是6-8小時,產生近十萬的病毒,其中不乏已經變異的個體,當變異病毒發現宿主細胞非常滿足要求,便開始了大劑量的複製。

天花病毒人類唯一的宿主

此時一個疑問浮現腦海,怎麼才能徹底消滅病毒,所需條件是什麼?

這取決於病毒對自身的限制,即病毒擁有唯一的宿主,穩定、單一結構。

簡單說,該病毒必須要要有DNA結構,穩定,不會突變,一直保持一個形態,其次是擁有唯一宿主,為消滅天花提出物理前提。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沒錯!正是困擾了人類多年的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曾經肆虐亞歐大陸,不分貴賤貧富,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無人不對它恐懼。

天花病毒

直到後來愛德華醫生發現感染牛痘的人可以使人體免疫天花病毒。其中原理就是利用毒性較輕的牛痘病毒,產生抗體,此抗體是正好能與天花病毒匹配。

所以人群擁有免疫數量達到門檻,就會保護未有免疫的少數人,天花病毒被局限在單獨的個體內無法傳染出去。

不接觸野生動物,病毒病毒感染機率

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較大,接觸生物較多,病毒感染機率較大,當一種對於人類有害的病毒將影響到整個人類社會。

不接觸野生動物會阻礙病毒傳染源,當然人類和動物之間的關係是無法分開,緊密相連,我們只能減少與它們的接觸,來避免病毒傳播到人類社會。

人類的生活領地越來越大,動物的家園越來越小。

本來它們自身處於弱勢,我們正應該保護它們,而是不雪上加霜。

「槍響,沒有贏家」,一句話卻道出了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

槍響,沒有贏家

一時的口腹之慾,終究會帶來沉重的代價,這個時代不是動物的終結,我們必然會追尋生物平等,和諧共處。

我是喜歡動物的外星人,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瘟疫曾多次放過人類,人類能否放過野生動物?
    過半數人認為:食用野生動物行為常見在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的兩年前(2017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4%的受訪者認為食用野生動物行為常見。多次重大疫情傳染源為野生動物縱觀這幾十年來的奪命瘟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傳染源是攜帶病毒的動物。而由這類動物所傳播的病,被稱為動物源性疾病。據中科院官網,現代醫學認知的1145種人類傳染性疾病中,有62%是動物源性疾病。
  • 趙序茅: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我也不希望是害怕,而是我們應該對其懷有感恩的心,我們要認識這些野生動物,對我們人類健康所起的作用——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野生動物體內攜帶的病毒,比如說蝙蝠,它體內攜帶這麼多病毒,它不能直接傳給人類,它要經過一些變異。人類把這些野生動物給帶到人類的社會,然後再吃到人的體內,就加速了它的一個變異。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古代獵人經常接觸野生動物,為什麼他們沒有被病毒感染?
    在人類文明誕生早期,人類依靠著捕獵以及採集生存。甚至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仍舊有文明延續著遊牧生活,以打獵動物為生,既然如此,那他們為什麼沒有被病毒感染呢?病毒想要入侵宿主細胞,需要與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蛋白質相匹配,如此一來才能通過受體進入到細胞內部,感染宿主。然而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擁有同樣的受體蛋白質,比如:新冠病毒可以通過ACE2受體進入人體, 但是在魚類動物中,則不含有該受體,因此新冠病毒無法感染魚類。
  • 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冠狀病毒感染其實每一年都有發生,只是病程沒有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那麼嚴重罷了,像平時的甲流、乙流等造成的流感,還有禽流感、上段時間都豬瘟等,都是屬於冠狀病毒引起的感染。 在中醫來說,這些都叫做瘟疫。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 當野味帶來病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自己?
    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野生動物消費與遊戲《瘟疫公司》。 當野味帶來病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自己?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野生動物消費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17年前,SARS自中國華南地區蔓延至全球27個國家,造成8000餘人感染,死亡率高達10%。
  • 野生生物滅絕,新病毒傳染人類,病毒是否正在野生動物身上外溢?
    ,獼猴非常適應城市景觀,使它們更有可能將病毒傳播給人類。 一項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研究發現,人類通過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對野生生物的開發促進了野生生物與人類之間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感染的風險。同樣的許多活動也導致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少或滅絕的風險。 該研究提供了評估動物物種外溢風險的新證據,並強調了造成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少的過程如何使動物病毒傳播給人類。
  • Science重磅 | 預防人類感染致命病毒的策略有哪些?
    多種病毒可以寄生在蝙蝠體內而不引起任何症狀,因此,如何利用該特性開發制定預防及治療人類病毒性感染疾病的策略仍是未解之謎。蝙蝠作為病毒宿主的特異性提出了預防治療人類病毒感染疾病的研究策略。以往的研究利用創建的龐大資料庫,分析了動物攜帶多種病毒傳人的可能性。並識別了影響病毒能否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重要因素,給出最有可能對人類健康構成新威脅的地理位置,以及哺乳動物物種的圖譜。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專家:應全球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部分野生動物是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宿主,如果人類違背自然規律,把野生動物用於娛樂、當作寵物、當成食物和藥物,就可能增加這些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向人類傳播擴散的風險,危及人類健康。  其實,野生動物的肉類無論口感還是營養都非常低,吃野味的人無非是追求虛榮、迷信野味所謂功效及好奇心驅使,希望嘗鮮。杜絕吃野味,既需要國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並加強執法,也要加強科普宣傳,引導民眾摒棄吃野味的陋習。
  •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是野生動物 對兒童感染風險級別未定論
    來源標題: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是野生動物 對兒童感染風險級別未定論新京報快訊(記者 應悅 戴軒)1月22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情況。專家組判斷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例主要與武漢相關,已經出現人傳人和醫務工作者感染,存在一定範圍社區傳播,疫情傳播途徑以呼吸道傳播為主。
  • 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但隨著研究進展,各項數據開始揭示人類可能才是載體,並將疾病傳播給野生動物。而瀕危靈長類動物的圈養或野生種群中發生COVID類疾病的可能性相當大。應該對圈養環境中珍稀動物的特別關注。此前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就感染了八隻獅子、老虎。它們很可能是從人類飼養員那裡感染到了病毒。
  • 通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被感染,野生動物早就這麼做了
    在動物王國中,諸如龍蝦、蜜蜂、魚類等也會通過保持社交距離來避免被感染。甚至,一些動物發現自己被病原體感染之後,會主動與同伴保持距離。比如,研究人員在野外實驗中發現,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生病後(無精打採、嗜睡、少動等特徵)會減少與同伴接觸,保持社交距離,直至康復。
  • 野生動物是人類朋友,人類要保護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 來自網絡 第二: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由於環境的惡化,人類的亂捕濫獵,各種野生動物的生存正在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威脅。
  • 給野生動物打疫苗,可以預防人類流行病麼?
    圖片來源:Pixabay/CC0 public domain蝙蝠等野生動物會攜帶傳染病,這些傳染病可能作為人畜共患疾病(zoonosis)「蔓延」到人類種群中。提前在動物種群中解決這些傳染病可能是保護人類最好的辦法。科學家們仍在爭論 SARS-CoV-2 病毒起源於蝙蝠還是穿山甲。但他們確信,這種冠狀病毒只是人畜共患疾病(即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的最新例子。
  • 鳥類和哺乳動物攜帶85萬種尚未發現病毒可能感染人類
    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一支由22名專家組成的國際小組表示,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野生動物,人類將面臨更頻繁、更糟糕的流行病,同時,我們需要轉向預防動物傳染性疾病,而不應完全寄希望於公共衛生措施和新疫苗。
  • 研究:不排除新冠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
    研究:不排除病毒通過龜類感染人類的可能研究者對比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動物樣本中發現的SARS樣冠狀病毒以及其他冠狀病毒之間的刺突蛋白(S)指出,這一位於病毒外殼上的結構蛋白與新冠病毒侵入細胞所使用的ACE2受體間的相互作用,是決定冠狀病毒宿主範圍的關鍵因素。
  • 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追根溯源,野生動物為何脫不了干係?
    導語: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追根溯源,野生動物為何脫不了干係?如今,人們仍不能確定傳染性嚴重的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但若要追根溯源的話,新冠病毒始終逃離不了野生動物傳播的可能性。傳播SARS病毒的野生動物是一種叫果子狸的的動物,但果子狸只不過是傳播該病毒的媒介,真正攜帶這一病毒的是中華菊頭蝠。中華菊頭幅身上攜帶著多種病毒,伊波拉病毒,SARS病毒和狂犬病毒,每一種病毒都能使人類的免疫系統崩潰。
  • 研究證實:部分野生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蝙蝠、果子狸、穿山甲……還有哪些野生動物帶有可傳人病毒?百度一...
    對於野生動物,你的認知中還存在有誤區嗎?疫情的發生,是否讓你對餐桌上可能出現的野味產生了警惕?現在,只要打開百度APP,搜索蛇、蝙蝠、果子狸、穿山甲、豪豬、狍子、野豬等野生動物名稱,一個特效彩蛋就會被立刻觸發。這一種野生動物的現狀、潛在危害、對於人類的積極意義、「不可食用」的標語等等提示信息,簡單幾秒就全部展現在面前,幫助你對它建立一個快速全面的認識。
  • 野生動物們到底有哪些病毒?
    因為野生動物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已經讓大中國病了很久了,呼籲大家拒吃野味,放過野生動物,也放過人類自己。轉發了解一下這些動物到底有哪些危害!也是一種冠狀病毒,成為第6種已知的人類冠狀病毒,最早於2012年9月在沙特被發現,大多感染病例在沙特1988年上海市由於食用受糞便所汙染的毛蚶而引起建國以來最大一次A型肝炎流行,31餘萬人感染,死亡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