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沒有絕對定律,只有永恆的改變
作為古希臘三賢之一的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句話:「我知道,我無知」。
世界上的物質存在和演變並不是永恆不變的,無論是病毒也好,亦或是其他物質,都不僅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也不僅僅存在於野生動物之間。
它們的形成以及出現並不會局限於時代和某一個單純的物種之上。
病毒的發展史比人類歷史悠久的多的多,人類才堪堪百萬年的歷史,經過百萬年的時間發展成至今人類社會,集微觀、宏觀為一體的高科技時代,探索物質的本源。
自古以來,人類和病毒是糾纏不清,生活的範圍與野生動物相互重疊,彼此之間沒有界限所依。
直到刀耕火種時代的開啟,才重新劃分了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的界限,兩者之間接觸多了一層屏障,少了一分威脅。
野生動物成為病毒的載體
病毒的生存方式就跟他們的結構一樣簡單,只需要對應找到合適的宿主。
病毒的分類採用目、科、亞科、屬、種等構成的系統,主要以病毒粒子特性、基因組特性、蛋白質特性、基因組構造和複製、抗原性質和生物學特性等作為依據進行分類。
按結構分:單鏈RNA病毒(正負)、雙鏈RNA病毒、單鏈DNA病毒、雙鏈DNA病毒。按照宿主可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細菌病毒、真菌病毒、無脊椎病毒和脊椎動物病毒。
現代社會人類所接觸的病毒數量逐漸減少,自從疫苗被發明後,人類社會對於一些因病毒引起的疾病有了非常好的防禦手段,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注射疫苗,當疫苗覆蓋率達到了臨界值,便能夠阻止病毒傳播,從而使病毒「滅絕」。
當然想要徹底的滅絕一種病毒是包含其的條件,文章後面會提到徹底滅絕病毒所需要的條件,現在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在病毒在野生動物之間傳播。
野生動物和人類社會的關係是較為複雜的,一類是完全隔離於人類社會,一類是生活在人類社會,最後一類生活在半人類半野生社會。
大多數的病毒宿主存在於野生動物之間,它們在傳播的過程中會經過數個宿主,最終通過某種途徑傳染到人類社會,另外在不同宿主體內產生的病毒可能是稍有差異,這是因為動物之間的基因是所差別,它們只會朝著最適合生存的方向變異,淘汰掉那些「陳舊「病毒,宿主細胞內若是存在多個病毒,同時複製,更會加強變異的速度,屬於基因重組導致的變異。
另一種是基因突變,病毒結構上的鹼基對或是排列順序發生了變化,導致病毒進一步進化。
大多數的病毒變異是依靠此種方式,RNA病毒的複製周期是6-8小時,產生近十萬的病毒,其中不乏已經變異的個體,當變異病毒發現宿主細胞非常滿足要求,便開始了大劑量的複製。
天花病毒人類唯一的宿主
此時一個疑問浮現腦海,怎麼才能徹底消滅病毒,所需條件是什麼?
這取決於病毒對自身的限制,即病毒擁有唯一的宿主,穩定、單一結構。
簡單說,該病毒必須要要有DNA結構,穩定,不會突變,一直保持一個形態,其次是擁有唯一宿主,為消滅天花提出物理前提。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沒錯!正是困擾了人類多年的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曾經肆虐亞歐大陸,不分貴賤貧富,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無人不對它恐懼。
直到後來愛德華醫生發現感染牛痘的人可以使人體免疫天花病毒。其中原理就是利用毒性較輕的牛痘病毒,產生抗體,此抗體是正好能與天花病毒匹配。
所以人群擁有免疫數量達到門檻,就會保護未有免疫的少數人,天花病毒被局限在單獨的個體內無法傳染出去。
不接觸野生動物,病毒病毒感染機率
野生動物的活動範圍較大,接觸生物較多,病毒感染機率較大,當一種對於人類有害的病毒將影響到整個人類社會。
不接觸野生動物會阻礙病毒傳染源,當然人類和動物之間的關係是無法分開,緊密相連,我們只能減少與它們的接觸,來避免病毒傳播到人類社會。
人類的生活領地越來越大,動物的家園越來越小。
本來它們自身處於弱勢,我們正應該保護它們,而是不雪上加霜。
「槍響,沒有贏家」,一句話卻道出了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
一時的口腹之慾,終究會帶來沉重的代價,這個時代不是動物的終結,我們必然會追尋生物平等,和諧共處。
我是喜歡動物的外星人,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