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獵人經常接觸野生動物,為什麼他們沒有被病毒感染?

2020-11-25 鍾銘聊科學

在人類文明誕生早期,人類依靠著捕獵以及採集生存。甚至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仍舊有文明延續著遊牧生活,以打獵動物為生,既然如此,那他們為什麼沒有被病毒感染呢?

病毒入侵

科普界有一本非常有名的暢銷書《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認為,人類文明的進程,是由鋼炮、病菌與鋼鐵推動的。

比如:大航海時期,歐洲人大肆佔領殖民地,其中大多數美洲土著人並不是死於歐洲人的槍炮之下,而是他們帶來的病菌。

由此可以說明,在古代時,人類就已經面臨病毒感染的困擾。比如:天花。在17、18世紀時,天花在歐洲肆虐,導致歐洲天花病死率達到了10%,後來,歐洲人又把天花帶到了美洲大陸,大致美洲天花病死率達到了90%。據統計,歷史上天花至少造成了1億人死亡,2億人失明或者留下終身疤痕,古代世界60%的人口受到了天花的威脅。

除此之外,狂犬病在古代時就已經出現,不過由於人們對狂犬病認識不足,導致歐洲一些地區將感染狂犬病的人當作是魔鬼或者是女巫附體,對其處死。

由此可見,在古代時,有很多病菌威脅著人類的健康。但由於人類醫療水平底下,以至於憑藉當時的醫術很難徹底治癒疾病,所以在過去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的人數非常多,感染規模也比較龐大。

但由於病毒感染人體之後,倖存者身體內會產生一定的抗體,抵禦下一次病毒的攻擊,所以大多數病毒傳染沒多久,就會逐漸消失了。比如:1918年大流感。

生物屏障

雖然大多數病毒是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但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通過動物傳染給人類。

病毒想要入侵宿主細胞,需要與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蛋白質相匹配,如此一來才能通過受體進入到細胞內部,感染宿主。

然而我們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擁有同樣的受體蛋白質,比如:新冠病毒可以通過ACE2受體進入人體, 但是在魚類動物中,則不含有該受體,因此新冠病毒無法感染魚類。

再者,雖然人類的很多病毒的最初宿主是蝙蝠,但是蝙蝠種群中攜帶了超過1千多種病毒,然而並不是每一種病毒都能夠感染人類。這就是因為不同生物體內的受體有時並不是完全相同,由此我們可以看作是生物之間存在著生物屏障,只有極少數能夠通過生物屏障的病毒才能夠從動物感染到人類。

多說一句,病毒之所以能夠通過生物屏障,是因為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更容易發生基因突變,而基因突變是沒有方向的,一旦有些基因突變造成該病毒能傳染其他生物,就會導致該病毒突破生物屏障感染其他生物。

其中,親緣關係越近的動物, 病毒通過生物屏障的概率越大;親緣關係越遠,病毒通過生物屏障的概率越小。

而蝙蝠屬於哺乳動物,再加上它們特殊的體質,使得它們即使攜帶上千種病毒也不發病,所以人類世界中很多病毒的最初宿主都來源於蝙蝠。

在過去,雖然獵人以打獵為生,但是大多數動物所攜帶的病毒無法感染人類,還有一些病毒雖然能夠感染人類,但毒性不強,不會造成人類嚴重傷亡。

人與病毒

雖然現在我們有了現代化醫療手段,也有了各種疫苗,但對待病毒這件事情上,我們永遠都沒辦法徹底戰勝它們。

原因是因為病毒的變異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導致一些動物體內所攜帶的病毒,有可能會變異感染人類。比如:在過去禽流感不會感染人類,但現如今有科學研究表明,有極個別禽流感會導致人體生病。

為了儘可能地防止病毒大規模感染人類,不吃野生動物,不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可以大大降低病毒感染。

一旦感染,如果能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隔離、溯源,也能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阻止病毒傳播,減輕病毒對人類世界造成的影響。

總結

古代獵人在獵殺動物時,並不是完全安全的,有一定的概率會發生動物體內的病毒轉移到人類體內,不過概率並不高,而且過去人類交流沒有那麼密切,即使發生傳染病,大多傳播範圍不大,不會造成全世界流行。

相關焦點

  • 古代一些獵人為什麼可以吃野生動物而不被病毒傳染?
    農村裡有老人經常講,以前物質匱乏,沒得吃的時候,大隊裡的豬得了豬瘟死掉了。白天民兵扛著鍬去埋掉了,隊長都還用大喇叭喊,瘟豬是病死的,所以不能吃,吃了會得病。可是到了晚上,就被飢餓的村民們刨出來,剁吧剁吧就分掉了。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11月11日報導,當這些動物被實驗性地感染或者被已感染的飼養員無意間傳染新冠病毒後,很容易將病毒在群體中傳播開來,並且可以將病毒傳播給共同生活的其他動物。然而,根據《柳葉刀·病原體》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還有其他一些物種例如豬、雞、家鼠和灰鼠不易感染新冠病毒。
  • 經國外科學家研究,18種靈長類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機率較大
    但隨著研究進展,各項數據開始揭示人類可能才是載體,並將疾病傳播給野生動物。而瀕危靈長類動物的圈養或野生種群中發生COVID類疾病的可能性相當大。應該對圈養環境中珍稀動物的特別關注。此前美國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就感染了八隻獅子、老虎。它們很可能是從人類飼養員那裡感染到了病毒。
  • 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冠狀病毒感染其實每一年都有發生,只是病程沒有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那麼嚴重罷了,像平時的甲流、乙流等造成的流感,還有禽流感、上段時間都豬瘟等,都是屬於冠狀病毒引起的感染。 在中醫來說,這些都叫做瘟疫。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 人類社會與野生動物不接壤,能否有效的避免病毒感染?
    病毒的發展史比人類歷史悠久的多的多,人類才堪堪百萬年的歷史,經過百萬年的時間發展成至今人類社會,集微觀、宏觀為一體的高科技時代,探索物質的本源。自古以來,人類和病毒是糾纏不清,生活的範圍與野生動物相互重疊,彼此之間沒有界限所依。
  • 趙序茅: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
    ,我也不希望是害怕,而是我們應該對其懷有感恩的心,我們要認識這些野生動物,對我們人類健康所起的作用——野生動物是人類抵抗病毒的生態長城。這是已知的病毒,還有更多未知的。蝙蝠,可謂是自然界當中的一個大毒庫,它的體內可謂是病毒的潘多拉魔盒。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蝙蝠身上攜帶這麼多病毒,它自己沒有事情,而我們人類身上感染了這麼一種,我們人類就受不了了呢?這裡面的奧妙就在於,蝙蝠體內的這些病毒,它和蝙蝠長期形成一個適應過程。
  • 科學家最終確認愛滋病病毒起源於野生黑猩猩
    在人類發現首例愛滋病患者25年後,由美國、歐洲和喀麥隆科學家組成的一國際研究小組經過十年多的研究和分析,終於在非洲喀麥隆的野生黑猩猩身上,發現類似人類愛滋病病毒的SIV病毒,證實了科學家認為野生黑猩猩是人類HIV病毒天然宿主的理論,對研究
  • 研究發現:26種常與人接觸的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科學家警示並致力於預防新冠病毒在野生動物的大流行
    儘管現在還沒有發現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事件報告,這卻引起了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科學家的警惕,並成立了研究團隊致力於保護新冠病毒下一波潛在大流行的病毒受害者:野生動物。,為什麼要關注水生動物流行可能性呢?除了監測新冠病毒對野生生物構成的風險外,該團隊還著眼於減輕新冠病毒從人類到野生生物傳播的潛在途徑的模式。已知感染新冠病毒的動物,主要是傳播途徑是與人類的密切接觸,包括寵物貓、狗,動物園老虎獅子,以及養殖場的水貂。廢水中檢出新冠病毒的事實可能成為動物感染新冠病毒的一個潛在途徑。
  • 野生動物引發的疫情,知多少?
    海南省衛生廳副廳長白志勤指出,野生動物中有許多傳染病,由於平時人類與野生動物沒有接觸,一般不對人造成危害,一旦人類頻繁地與野生動物接觸,食用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身上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就有可能傳給人類,而且這種細菌、病毒、寄生蟲都是新的屬種,人群普遍易染,這樣造成的傳染性就會很強,病死率也會很高。 白志勤稱,除了SARS病毒已初步證實冠狀病毒是從野生動物身上來的。
  • 研究證實:部分野生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11月11日報導,當這些動物被實驗性地感染或者被已感染的飼養員無意間傳染新冠病毒後,很容易將病毒在群體中傳播開來,並且可以將病毒傳播給共同生活的其他動物。然而,根據《柳葉刀·病原體》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還有其他一些物種例如豬、雞、家鼠和灰鼠不易感染新冠病毒。
  • 野生生物滅絕,新病毒傳染人類,病毒是否正在野生動物身上外溢?
    一項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研究發現,人類通過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對野生生物的開發促進了野生生物與人類之間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感染的風險。同樣的許多活動也導致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少或滅絕的風險。 該研究提供了評估動物物種外溢風險的新證據,並強調了造成野生動植物種群減少的過程如何使動物病毒傳播給人類。
  •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有一種說法是亂食野生動物。我就在思考,吃野生動物肯定不是一天兩天,為什麼2019年年末會發出這麼一個奇怪的疾病。根據病毒特性,推測有兩種較大可能,一是可能有人生食野生動物,或由於未經高溫烹飪殺滅病毒而引發感染;二是可能所圈養的野生動物患病,加之南華海鮮市場條件髒亂差,在未被烹煮前就已經開始傳播。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野生動物每年都在吃,為什麼今年就那麼倒黴?
    說實話對於這些動物大仙的稱呼種花家並不認同,不過話糙理不糙,咱不去招惹這些野生動物,哪來的各種因為野味引起的病狀呢?不過相信各位也有一些很多疑問,其實野味年年吃,為什麼就今年那麼倒黴呢?所以作為中間宿主的野生動物,沒有人會去關心它是否生病了!野生動物年年吃,為什麼今年特別倒黴?
  • 病毒是怎麼回事?為何要遠離野生動物
    在很多細菌中,除了自身原本的DNA以外,還經常會有一些小片段的環狀DNA,那些被稱為質粒。於是在漫長的演化中,有些質粒學會了一件事:我們不要一輩子打工!這些質粒從打工仔變成了二五仔,反過來把它們的細菌老闆給劫持了,奪走了細菌所有的營養來複製自身。隨著時間推移,有些質粒就變成了病毒。  細菌經常會遭受一類叫作「噬菌體」的病毒感染,有些觀點認為噬菌體來源於質粒。
  • 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追根溯源,野生動物為何脫不了干係?
    如今,人們仍不能確定傳染性嚴重的新冠病毒的源頭究竟在哪,但若要追根溯源的話,新冠病毒始終逃離不了野生動物傳播的可能性。這些病毒對於蝙蝠本身並沒有多大傷害,它們身上所存在的DNA修復基因能夠抵擋住這些病毒對自身的傷害,這是人類無法擁有的。
  • 家裡飛進蝙蝠會被傳染病毒嗎?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流浪動物怎麼辦,安全嗎?疫情還在持續,與人們更息息相關的是,是不是外面的流浪動物都不安全了?要不要「清理」野生動物?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貓狗會感染新冠狀病毒,但也沒有證據顯示貓狗「不會」感染新冠狀病毒。要知道,流浪貓狗並不是野生生態系統裡的健康組成部分,不少動物保護人士也藉此倡議,應出於提高整體動物福利的目的控制流浪動物種群,避免對周邊本就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更大的破壞。為什麼不清理野生動物?
  • 野生動物們到底有哪些病毒?
    因為野生動物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已經讓大中國病了很久了,呼籲大家拒吃野味,放過野生動物,也放過人類自己。轉發了解一下這些動物到底有哪些危害!也是一種冠狀病毒,成為第6種已知的人類冠狀病毒,最早於2012年9月在沙特被發現,大多感染病例在沙特1988年上海市由於食用受糞便所汙染的毛蚶而引起建國以來最大一次A型肝炎流行,31餘萬人感染,死亡47人。
  • 家裡飛進蝙蝠會被傳染病毒嗎?我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人們的擔憂似乎又不僅僅是蝙蝠,眼下,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呢?野生動物可以與人和平共存遠在重洋之外的澳大利亞,日前也因「蝙蝠」備受關注。漫天飛舞的果蝠讓澳大利亞英厄姆鎮的居民十分不安,這些果蝠的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當地居民數。蝙蝠為什麼會停留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