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有老人經常講,以前物質匱乏,沒得吃的時候,大隊裡的豬得了豬瘟死掉了。白天民兵扛著鍬去埋掉了,隊長都還用大喇叭喊,瘟豬是病死的,所以不能吃,吃了會得病。可是到了晚上,就被飢餓的村民們刨出來,剁吧剁吧就分掉了。
老人們還理直氣壯地說,煮熟了,什麼病毒都殺死了,不然我能活到現在?說這話,可以說無知無畏。應該說幸運的是,當年的那頭豬得的豬瘟不傳染人,否則大爺就豪氣不來了。
如出一轍,古代獵人有時甚至生吃野生動物,也沒見被病毒傳染,就成了很多野味愛好者吃野味的藉口。
沒有證據表明古時候的獵人吃了攜帶可傳染人類的病毒的野生動物不被傳染的,古代的瘟疫流行的機率並不在少數,從商周開始,有文字記載的超大規模疫情,就超過了500次。
實際上人類到現在為止一直在和病毒做鬥爭,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出血熱、鼠疫,包括最近的新冠。它們的萌芽都源自於人類早期的無知無畏。
其實經過前一段疫情時期,對冠狀病毒的科普,大家都知道一點,不是所有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都會傳染人。
現在已知的病毒很多,但是傳染人的病毒是一回事,傳染了人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正因為不知道哪些未知的病毒宿主是你喜愛的野味,所以不得不防,堅決拒食野味。
實際上古人「吃野味」的機率還是相對較少的。不要被電視劇裡帶歪。大俠們夜宿山林,隨便就可以打一隻野雞,然後放在火上烤一烤,就變成了噴香流油的烤雞。
古代是沒有現在各種烤料的,即便鹽巴也是官營的,不但價格高,而且是限量管控的。很多時候外出,身上能帶塊醋布就不錯了,算是給味同嚼蠟的野味多少沾點味道。
現在很多經歷過困難時期的老人回憶過去,河裡的螃蟹、鰻魚、甲魚爬得滿河坎;地裡的野雞把蛋下得到處都是。可是基本上沒人去抓它們來吃。原因很簡單,抓回來也做不出味道來,因為沒油、沒鹽,關鍵煮熟還廢柴火。
所以吃野味在古代,通常不是常態。不是改善口感的選擇,而通常是為了不被餓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