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獵人為什麼可以吃野生動物而不被病毒傳染?

2020-11-25 騰訊網

農村裡有老人經常講,以前物質匱乏,沒得吃的時候,大隊裡的豬得了豬瘟死掉了。白天民兵扛著鍬去埋掉了,隊長都還用大喇叭喊,瘟豬是病死的,所以不能吃,吃了會得病。可是到了晚上,就被飢餓的村民們刨出來,剁吧剁吧就分掉了。

老人們還理直氣壯地說,煮熟了,什麼病毒都殺死了,不然我能活到現在?說這話,可以說無知無畏。應該說幸運的是,當年的那頭豬得的豬瘟不傳染人,否則大爺就豪氣不來了。

如出一轍,古代獵人有時甚至生吃野生動物,也沒見被病毒傳染,就成了很多野味愛好者吃野味的藉口。

沒有證據表明古時候的獵人吃了攜帶可傳染人類的病毒的野生動物不被傳染的,古代的瘟疫流行的機率並不在少數,從商周開始,有文字記載的超大規模疫情,就超過了500次。

實際上人類到現在為止一直在和病毒做鬥爭,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出血熱、鼠疫,包括最近的新冠。它們的萌芽都源自於人類早期的無知無畏。

其實經過前一段疫情時期,對冠狀病毒的科普,大家都知道一點,不是所有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都會傳染人。

現在已知的病毒很多,但是傳染人的病毒是一回事,傳染了人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正因為不知道哪些未知的病毒宿主是你喜愛的野味,所以不得不防,堅決拒食野味。

實際上古人「吃野味」的機率還是相對較少的。不要被電視劇裡帶歪。大俠們夜宿山林,隨便就可以打一隻野雞,然後放在火上烤一烤,就變成了噴香流油的烤雞。

古代是沒有現在各種烤料的,即便鹽巴也是官營的,不但價格高,而且是限量管控的。很多時候外出,身上能帶塊醋布就不錯了,算是給味同嚼蠟的野味多少沾點味道。

現在很多經歷過困難時期的老人回憶過去,河裡的螃蟹、鰻魚、甲魚爬得滿河坎;地裡的野雞把蛋下得到處都是。可是基本上沒人去抓它們來吃。原因很簡單,抓回來也做不出味道來,因為沒油、沒鹽,關鍵煮熟還廢柴火。

所以吃野味在古代,通常不是常態。不是改善口感的選擇,而通常是為了不被餓死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古代獵人經常接觸野生動物,為什麼他們沒有被病毒感染?
    但由於病毒感染人體之後,倖存者身體內會產生一定的抗體,抵禦下一次病毒的攻擊,所以大多數病毒傳染沒多久,就會逐漸消失了。比如:1918年大流感。生物屏障雖然大多數病毒是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但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通過動物傳染給人類。
  •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
    野生動物與新的病毒:為什麼有人要吃野味?,有一種說法是亂食野生動物。我就在思考,吃野生動物肯定不是一天兩天,為什麼2019年年末會發出這麼一個奇怪的疾病。根據病毒特性,推測有兩種較大可能,一是可能有人生食野生動物,或由於未經高溫烹飪殺滅病毒而引發感染;二是可能所圈養的野生動物患病,加之南華海鮮市場條件髒亂差,在未被烹煮前就已經開始傳播。
  • 為什麼蝙蝠等野生動物一直有人在吃 而新型肺炎疫情最近才爆發呢
    為什麼蝙蝠等野生動物一直有人在吃,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近才爆發呢。這個疑問類似於為什麼愛滋病毒在猩猩體內存在了很多年,而最近幾十年才開始在人類中爆發呢。以吃野味為例,吃野味暴發疫情是這樣的,人首先遇到一個帶有某種病毒的野生動物,未經有關部門檢驗檢疫,這是傳染源,這是一個概率。然後這時候又需要滿足一定的傳染途徑,比如說烹製不科學,沒有高溫等,或者在進行宰殺的過程中有病毒載量液體的交換導致感染,這又是一個概率,再然後這個疾病剛好出現機緣性變異,導致可以人傳人了,即變得易感性,這也是一個概率。
  • 「錯的不是蝙蝠,是吃蝙蝠的人」保護野生動物是我們的責任!
    當武漢疫情爆發,無數野生動物和食用野生動物的人陷入了被口誅筆伐的境地。一時間,動物、野生動物、寵物……這樣的關鍵詞像是也沾上了毒液一般,讓不少人退避三舍。果子狸就是當年傳播SARS病毒的中間宿主;不要再吃蛇了,說不定就是因為蛇,病毒才傳染給人的……各種各樣的言論包裹著疫情中脆弱敏感的我們,當「寵物也會傳染新冠病毒」的信息一經傳播,那些潛藏在言語背後極端的行為徹底爆發。
  • 蝙蝠不能吃,野生動物不能吃,那海鮮算野生動物嗎?能吃嗎?
    仍在延續的疫情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也讓很多人都知道了帶病毒的蝙蝠是不能吃的,病毒的宿主穿山甲、果子狸等野生動物也是不能吃的,很多人都在呼籲立法禁止交易、食用野生動物,也有很多人在疑惑:如果野生動物都不能吃,那麼大海、河流裡的魚、蝦、蟹、貝是不是野生動物?到底能不能吃呢?
  • 禁止或杜絕吃野生動物尤其是對人類生存有害的動物
    蝙蝠本身攜帶一百四五十種病毒,其中有六七十種可以直接傳染給人類。而蝙蝠深深知道這一點,養成了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慣,以最大限度減少與人類的接觸,可憐蝙蝠慈悲心,沒有躲過那些標新立異之人,晝伏夜出逮而食之,即破壞了生態平衡,又給人類帶來無妄之災,是可忍孰不可忍。
  • 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為什麼以前吃野生動物沒事,現在才出現病毒感染疫情? 眾所周知,有很多種病毒,包括冠狀病毒。有些冠狀病毒只感染動物。只有少數冠狀病毒對人類具有高致病性。其中,SARS、mers和新型冠狀病毒最為危險。所以即使我們以前吃過野生動物,如果被野生動物感染的冠狀病毒不會對人類造成疾病,也不會出現症狀。
  • 如果野生動物感染新冠病毒怎麼辦?
    文章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移植系研究人員索菲·格裡塞爾斯對西班牙《公眾》日報記者說:「對於許多種類的哺乳動物來說,它們感染新冠病毒似乎不存在生物學障礙。事實證明,諸如雪貂、倉鼠、獼猴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對這種病毒的易感程度與人類一樣。」
  • 家裡飛進蝙蝠會被傳染病毒嗎?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的發展,公眾對身邊野生動物的擔憂和關注度也不斷升溫。近日,上海市綠化市容熱線閔行平臺就接到了市民這樣一個電話:「哎呀,我家裡出現了蝙蝠,怎麼辦呀?會不會傳染病毒呀?」接到電話後,閔行區野保站聯合鎮野保部門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處置。
  • 電影中的喪屍不再虛假,美國出現喪屍動物,病毒還能傳染人類?
    通過研究發現這些鹿是感染了一種病毒,被感染以後的路就會出現流口水、耳朵下垂、走路重心不穩的情況看上去特別像「喪屍」, 感染上了這種病毒的鹿,統一有一個名稱叫做喪屍鹿,很嚴重的是這種病毒有可能還會傳染給人類。
  • 闢謠:野生動物變「寵物」,致病致命風險不比變「野味」小
    封城,封村,封戶也阻擋不了病毒在中華大地上蔓延。每天守在家裡,看著新聞裡面不斷攀升的數字,想必很多人都在心裡默默的咒罵那些嘴饞「野味」的人。他們的一己之私,再次把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推向了死亡的邊緣。知道痛了,所以都想著努力改正。各種關於嚴懲食用,屠殺,銷售等野生動物的提議不斷的在網上發酵,也有很多人建議以立法的形式遏制吃「野味」的行為。
  • 野生動物們到底有哪些病毒?
    因為野生動物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已經讓大中國病了很久了,呼籲大家拒吃野味,放過野生動物,也放過人類自己。轉發了解一下這些動物到底有哪些危害!雖然尼帕病毒只導致少數疫情,但它可感染多種動物並在人群中導致嚴重疾病和死亡。狐蝠科的果蝠是尼帕病毒的天然宿主。2004年10月起,馬爾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發,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過300人病發身亡。具有高度傳染能力,而且是致命的疾病。本病傳染性強,病死率高。
  • 家裡飛進蝙蝠會被傳染病毒嗎?我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
    人們的擔憂似乎又不僅僅是蝙蝠,眼下,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呢?野生動物可以與人和平共存遠在重洋之外的澳大利亞,日前也因「蝙蝠」備受關注。漫天飛舞的果蝠讓澳大利亞英厄姆鎮的居民十分不安,這些果蝠的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當地居民數。蝙蝠為什麼會停留在城市?
  • 野生動物每年都在吃,為什麼今年就那麼倒黴?
    說實話對於這些動物大仙的稱呼種花家並不認同,不過話糙理不糙,咱不去招惹這些野生動物,哪來的各種因為野味引起的病狀呢?不過相信各位也有一些很多疑問,其實野味年年吃,為什麼就今年那麼倒黴呢?這就是蝙蝠的一項特殊技能了,蝙蝠的身體構造非常特殊,正常情況下動物的體型越小壽命越短,但小小的蝙蝠壽命卻高達25-40年,這得益於它超強的免疫系統修復能力,它飛行的技能使他體溫很高(40℃),遏制了病毒在體內發作,而超強的修復能力可以免受DNA破壞,使它壽命與它的體型完全不相稱。
  • 野生動物會傳播哪些病毒?
    蝙蝠能攜帶100多種病毒,是病毒攜帶大戶。雖然蝙蝠攜帶了很多病毒,但蝙蝠幾乎不會發病,這得益於它逆天的免疫系統。蝙蝠飛行時體溫可以上升到40攝氏度,會「燒死」很多病毒。蝙蝠攜帶的最可怕的病毒種類包括:SARS病毒(最初叫非典)、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病毒等。這些病毒都曾殺死很多人。
  • 全面禁野後哪些野生動物還能吃?
    很多人有疑問,到底哪些陸生野生動物能吃,哪些不能再吃了。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禁野」後,肉食者的選擇依舊很多,但還是要早日和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告別。  六種野生動物不能吃  先說說不能吃的。  《決定》提出,從維護公共安全的角度出發,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
  • 野生生物滅絕,新病毒傳染人類,病毒是否正在野生動物身上外溢?
    隨著冠狀病毒遍布全球,一個普遍的問題是,傳染病是否可以與環境變化聯繫在一起?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個健康研究所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這是有必然聯繫的。 一項發表在《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研究發現,人類通過狩獵,貿易,棲息地退化和城市化對野生生物的開發促進了野生生物與人類之間的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病毒感染的風險。
  • 野生動物能瞎吃?中國古代就有野生動物保護法啦!
    松鼠大家一定不知道吧?《呂氏春秋 士容論 上衣》這部古籍中,也同樣記載了春夏秋冬捕殺野生動物的禁令,明令禁止在野生動物繁育時期進行捕獵,不準用網捕獵鳥類,不準在山中割草燒灰。隨著法令的逐步完善,古代野生動物和環境保護的措施越來越完善,效果也越來越好。
  • 人類社會與野生動物不接壤,能否有效的避免病毒感染?
    當然想要徹底的滅絕一種病毒是包含其的條件,文章後面會提到徹底滅絕病毒所需要的條件,現在讓我們把目光集中在病毒在野生動物之間傳播。野生動物和人類社會的關係是較為複雜的,一類是完全隔離於人類社會,一類是生活在人類社會,最後一類生活在半人類半野生社會。
  • 除了常見的「野味」,還有什麼野生動物需要遠離?
    我可以毫無保留的說,所有野生動物的肉都是十分不健康的。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根據新的消息,發源地恐怕不是海鮮市場,但是無論如何海鮮市場都對疫情的爆發起到了某種作用。另外,喜歡吃野生動物一直是中國人的一種陋習,2003年的SARS疫情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