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引發的疫情,知多少?

2020-12-06 騰訊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發布會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根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認知,新型冠狀病毒對於兒童等年紀小的人不易感。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2日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強野生動物市場監管,對未經檢疫合格的野生動物,一律嚴禁進入市場。

野生動物是多少疫情暴發的罪魁禍首?

吃野生動物危害有多大?

國家衛健委網站曾於2003年發布文章解讀食用野生動物的危害。海南省衛生廳副廳長白志勤指出,野生動物中有許多傳染病,由於平時人類與野生動物沒有接觸,一般不對人造成危害,一旦人類頻繁地與野生動物接觸,食用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身上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就有可能傳給人類,而且這種細菌、病毒、寄生蟲都是新的屬種,人群普遍易染,這樣造成的傳染性就會很強,病死率也會很高。

白志勤稱,除了SARS病毒已初步證實冠狀病毒是從野生動物身上來的。又如一些地方如青海等地,鼠疫的流行就與捕食旱獺有關。而目前全世界流行的狂牛症、口蹄疫、禽流感、布氏桿菌病等無不與動物有關。

專家們呼籲,人們應當抑制自身對「野味」的無限食慾,革除不良的飲食觀念。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高級工程師張勁碩1月21日在微博上呼籲:「大家不要再吃野生動物,不要與野生動物有過於親密的接觸」,「人與野生動物應該有一個安全距離,吃野生動物是罪魁禍首!」

「不管是食用野生動物,還是人類對野生動物生存領地的侵蝕,這些都使得人類與動物的接觸面大幅增加,給病毒從野生動物向人類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

世衛組織建議,避免在未加防護的情況下接觸野生或養殖動物等。

蝙蝠、駱駝引發的疫情

據世界衛生組織介紹,已有的研究顯示,冠狀病毒在蝙蝠和駱駝等動物中很常見,只在極少情況下病毒才會發生變異傳染給人類。

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冠狀病毒進行了歷時5年的研究,最終將研究成果發表在2017年的《病毒進化》(Virus Evolution)雜誌上。該研究顯示,蝙蝠是全球冠狀病毒的主要宿主。根據對1200種蝙蝠的研究,科研人員推測全世界的蝙蝠種類中,共攜帶了3204種冠狀病毒,其中大部分尚未被發現和描述。

SARS病毒

2002年至2003年,SARS冠狀病毒疫情暴發,當時果子狸被認為是元兇遭大規模撲殺。時隔10年,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分離到一株和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樣冠狀病毒,進一步證實了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源頭。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於2013年10月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團隊的成果還表明,SARS冠狀病毒可以利用人、果子狸和中華菊頭蝠作為其功能的受體,能夠感染人、豬、猴以及蝙蝠的多種細胞。

中國科學院網站曾發布廣東省防治非典科技攻關小組的研究成果,調查顯示接觸野生動物人員感染SARS病毒機會明顯較高。

當時,流行病學組還對河源、佛山、順德、中山的6位非典首發病人進行了追蹤調查,發現他們都在發病前20天內吃過或處理過野生動物,特別是蛇。另外,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不同人群檢測顯示,即使是經常接觸非典病人的醫護人員血清呈陽性者也不到2%,而經常接觸野生動物的人員卻有6%呈陽性。

MERS病毒

世衛組織對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調查顯示,這種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傳給駱駝,再由駱駝傳給人類。科研人員在若干國家的單峰駱駝中發現了MERS病毒,密切接觸或共處於狹小空間可發生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自2012年以來,全球有27個國家報告了MERS病毒感染病例,其中80%來自沙烏地阿拉伯。與「非典型肺炎」的病毒相比,MERS病毒同屬冠狀病毒,傳播力較弱,但致死率更高,約為34%。歐、美、亞、非洲已有數千個感染病例。

世衛組織提示,食用奶和肉類等生的或者沒有煮熟的動物產品,面臨著較高的可在人間致病的各類生物體感染危險。食用經過適當烹飪或者巴氏滅菌法處理的動物產品較為安全,但也應當謹慎操作,避免與沒有烹飪的食物出現交叉汙染。

伊波拉病毒

2013年開始,伊波拉疫情在若干非洲國家暴發,3年間造成超過1.1萬死亡。該病通過直接接觸染病動物或人的血液、體液和組織傳播。

世衛組織介紹,已知伊波拉病毒在野生動物中,尤其是在非人類靈長目動物中,會引起疾病流行。這種病毒的可能宿主是非人類靈長目動物、小羚羊、蝙蝠、小型嚙齒類動物和鼩鼱。

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宿主尚未得到證實,但某些吃水果的蝙蝠被認為是該病毒的主要動物宿主。研究表明,蝙蝠可攜帶病毒而不顯示臨床症狀。

「瘋牛」與「殭屍鹿」

「狂牛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介紹,狂牛症又稱牛海綿狀腦病,是牛的一種傳染性、神經退行性、致死性腦病。學界認為,狂牛症和新型克雅氏症等海綿狀腦病是變異普裡昂蛋白導致的。狂牛症可傳至貓和多種野生動物,也可傳染給人。患病的綿羊、種牛及帶毒牛是本病的傳染源。

蘇黎世大學普利昂研究人員2005年研究發現,狂牛症可以通過羊、鹿及其它野生動物的尿液傳播。新澤西州拉特格斯州立大學的科學家也認為,狂牛症的另種誘因可能來自鹿等野生動物。

繼狂牛症、口蹄疫在全球肆虐之後,美國建立了由多個聯邦政府機構參與的野生動物疾病監測體系。

「殭屍鹿病」

2019年2月,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布公報說,一種被稱為「殭屍鹿」的傳染病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鹿群中傳播。專家認為,這種病毒未來存在傳播給人類的風險。

「殭屍鹿」病是一種朊病毒導致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感染野生的麋鹿和駝鹿等鹿科動物。朊病毒可能傳播給松鼠猴、獼猴等動物,所以「殭屍鹿」病有傳人的風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麥可·奧斯特霍姆在有關會議上說,未來幾年,存在人類因食用受汙染鹿肉而患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可能。

文/沁涵、雅卓

相關焦點

  • 潮說100|海洋野生保護動物知多少?
    潮說100|海洋野生保護動物知多少?2020年,一場突由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使蝙蝠成為人們關注的眾視之矢。當我國疫情防治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績的關鍵時刻,三文魚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 科學話你知:野生動物毒性有多大?
    科學話你知:野生動物毒性有多大?保護野生動物,拒絕非法捕捉和交易,從我做起。中新社記者 李叢 製圖 發布時間:2020-02-18 17:29:27 【編輯:李霈韻】 科學話你知:野生動物毒性有多大?
  • 疫情下如何進行野生動物保護與產業發展?黔東南州今天舉行的這個...
    在法治軌道上護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疫情背景下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產業發展法治論壇在黔東南州舉行6月18日,按照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安排部署,省司法廳、省律師協會主辦,黔東南州司法局、省律師協會生態文明專委會、黔東南州律師協會承辦的2020年「貴州生態日」系列活動之一「疫情背景下的野生動物保護與產業發展法治論壇
  • 疫情下的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反思:既是保護野生動物,更是保護人類自己
    不得不提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將人們推到這個現實問題面前:食用野生動物「之禍」未曾停止,如何把控野生動物交易與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等等諸多問題,亟待更多的思考。 野生動物之「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鍾南山院士曾公開表明,病毒極大可能來源於野生動物。
  • 這種野生動物是病毒「蓄水池」
    你知道嗎2020年11月是廣東省第三十屆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為更好保護野生動物廣州推出了禁食野生動物識別微信小程序市民可以通過小程序進行拍照或者傳圖識別野生動物使用過程也相當簡單可能認識更多野生動物名稱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
  • 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偉大創舉?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致歉
    近日,《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引發公眾關注。該文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 疫情當前 野生動物園裡的動物們怎麼樣了?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京的各文化場館、公園、體育館等紛紛採取閉館等措施,做好疫情的應對防護保障工作。記者從位於大興的北京野生動物園了解到,作為平日的大人流聚集活動園區,北京野生動物園也是自1月21日就打響了疫情的防控阻擊戰,第一時間向公眾發布了臨時閉園公告,並每日做好園內重點區域的消毒工作,加強了內部員工的管理與動物飼養工作。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嚴峻,市民們也很是關心野生動物園裡的動物們,它們的生活狀況有沒有收到疫情影響呢?
  • 對野生動物交易說「NO」!野生動物類中藥材咋辦?
    【天地網訊】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當有專家公開指出,病毒來源極有可能為野生動物,隨即引發全民熱議。「野味產業」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重大隱患,增加了疫情防控風險。對野生動物交易說「NO」,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 野生動物很無奈
    那種動物不帶病毒?哪裡沒有病毒? 病毒與所有生物都是共生共同進化的好不好。說是吃這樣那樣引起了的瘟疫我第一個不同意。先不說病菌先我們人類多少億年就存在於這個星球,人類是不是病菌的侵害者。保護野生動物是對的,但從人類本身和吃上說話,幾十萬年前,人類不都是吃野生動物?幾千年前才開始慢慢馴養野生動物,才有了所謂的家禽家畜。
  • 這次疫情,是野生動物發出的「求放過」信號
    (觀看中國探險協會探險家講述與野生動物間的悲憫故事請查詢官方網站)越界與懲罰破壞森林、盜獵珍稀動物、加工和食用野生動物……隨之而來的,是野生動物棲息地逐漸減少,帶有病毒的宿主四處逃竄。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小S隨同攝製組來到尚比亞,親眼目睹了一頭大象被獵殺的場景:大象的臉被殘忍砍掉大半,血流滿地,盜獵者用這種極其殘暴的方式得到了完整的象牙,地球上少了一頭無辜的大象。目睹了母親被獵殺的小象,夜晚會像人類一樣做噩夢,不停地發出哀傷的尖叫。
  • 疫情下的「野生動物禁食令」:鱷魚鴕鳥梅花鹿這些養殖動物,還能吃嗎?
    而類似長期馴養的野生動物能否食用問題,一直有爭議。野生和馴養的邊界到底在哪?也引發很多討論。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鳳凰星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保護野生動物,更是保護我們自己
    「野生動物」這個名詞,隨著這次疫情逐漸走入人們視野,我們對這些在電視或圖冊中見到的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又究竟有多少了解呢?在我們看到這些形態各異的野生動物時,是否想過人類歷史上的許多重大的疾病,都是由它們帶來的呢?有數據表明,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
  • 專家建議法律應明確野生動物概念
    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稱《決定》),確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制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熱議。
  •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科技智能助力疫情防控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科技智能助力疫情防控 2020-03-23 12:00:00來源:央廣網
  • 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致歉
    近日,《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一文引發公眾關注。蛙類養殖委「逆流」發聲新冠肺炎疫情將「野味產業」推上前臺,禁食野生動物的觀點漸成社會主流。但16日,蛙類養殖委微信公號文章《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據悉,該發文組織的全稱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保護繁育與利用委員會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簡稱「蛙類養殖委」),於2019年3月29日在東北林業大學成立。
  • 【活動預告】「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生態科普雲...
    ,我們對野生動物有了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的討論。從新冠疫情伊始人們對野生動物宿主的恐慌,到反思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我們已經意識到並在重新審視人類與野生動物的相互關係。為了探討疫情下的我們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雲沙龍——「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將於2020年7月2日舉辦。
  • 水律蛇、竹鼠……疫情當前,有人卻頂風違法偷賣野生動物?
    來源:新浪財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勢仍然嚴峻。今年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採訪中表示,從各方面的流行病學的調查看,這次疫情的源頭來自野生動物,比如說竹鼠、獾這類。雖然具體源頭尚無定論,但是野生動物交易、非法食用「野味」等行為現在已經「人人喊打」。
  • 疫情讓非洲旅遊業命懸一線,野生動物搶回的生存空間再被開發建設
    華輿訊 綜合報導 因為疫情的緣故,全球人民在家「死宅」,給了許多地方的生態系統喘息的機會,在廣袤的非洲大陸上尤甚。因為遊客減少的關係,非洲野生動物不斷擴張地盤,看起來好不愜意。但這背後也暗藏隱憂:野生動物可以借疫情從旅遊業手中搶佔各類國家公園,但如果沒有旅遊業提供的巨額收入,土地更可能被用於開墾建設。
  • 以案釋法 | 世間好物千萬種,野生動物不要碰!
    以案釋法 | 世間好物千萬種,野生動物不要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歷史與實踐一再證明非法獵捕、交易、食用野生動物是引發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的重要推手,也一再警示人類要堅決杜絕
  • ...法師:建議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設立「護生日」、禁止動物表演
    聖輝法師在建議中指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將濫捕濫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動物的安全隱患問題帶入公眾的視野中。因濫食濫用野生動物引發的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進程的重大風險因素之一。對於生態文明建設,佛教認為,人類社會與自然萬物是相互依存,是「正報」與「依報」的關係,依報隨著正報而轉移。以下為聖輝法師建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