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讓「保護野生動物、拒絕野味」這一話題再次成為熱點。2月12日,百度聯合果殼,上線了「拒絕野味」搜索頁特效彩蛋和百度百科詞條。用戶使用百度APP搜索穿山甲、果子狸等野生動物詞語時,搜索結果頁面會立即呈現相關的科普知識彩蛋和「拒絕野味」提示,從疫情發生的源頭為用戶科普,讓「拒絕野味」成為基本常識。
對於野生動物,你的認知中還存在有誤區嗎?疫情的發生,是否讓你對餐桌上可能出現的野味產生了警惕?現在,只要打開百度APP,搜索蛇、蝙蝠、果子狸、穿山甲、豪豬、狍子、野豬等野生動物名稱,一個特效彩蛋就會被立刻觸發。這一種野生動物的現狀、潛在危害、對於人類的積極意義、「不可食用」的標語等等提示信息,簡單幾秒就全部展現在面前,幫助你對它建立一個快速全面的認識。
例如,輸入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疑似源頭「蝙蝠」後,搜索頁特效彩蛋就會依次呈現「2019新冠病毒疑似源頭」「SARS、MERS多種病毒的來源」「傳播種子、花粉 有益生態環境」、「蝙蝠不可食用」等相關科普及提示信息。
而輸入「穿山甲」,則可以看到「20噸/年 被走私最多的哺乳動物」「瀕危國家二級保護」「沒有通乳活血神奇功效」「吃穿山甲=啃指甲、穿山甲鱗片成分≈人類指甲」「穿山甲不可食用」等科普信息,既普及了野味不可食用觀念,也幫助用戶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從而切斷買賣源頭,遏制濫捕濫殺野生動物的趨勢。
除了「蝙蝠」和「穿山甲」,在百度APP搜索「果子狸」「豪豬」「狍子」「蛇」「野豬」等關鍵詞,也都會有類似的科普提示出現在手機屏幕上。
除了搜索頁特效彩蛋,百度百科還上線了「拒絕野味」詞條,對「野味」進行有效的科普,讓「拒絕野味」成為基本常識的同時,也避免讓野生動物妖魔化。
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的視角再次聚焦野生動物。從2003年的「非典」到此次疫情爆發,過去十幾年間,無數野生動物又悄悄走上人們的餐桌。一部分人對於野味的偏執追求,讓更多人陷入了健康危機。主流媒體、意見領袖、甚至是國家政策等,都開始頻頻呼籲「保護野生動物,拒絕野味,守護健康」。
在疫情防控工作一開始,百度就第一時間通過大數據科普等方式向大家發出「拒絕野味」的號召。百科醫典全網最早發出面向用戶的新型肺炎權威解讀,上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百科醫典詞條,並在「日常生活管理」中明確標註「不食用野生動物(即野味)」; 百度地圖在全國範圍內下線名稱中與「野味」相關的餐飲和市場POI;百度APP、百度地圖、百度輸入法等百度全平臺產品均上線了倡議拒食野味、守護健康的溫馨提示;百度還發布《百度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搜索大數據報告-拒絕野味篇》,用大數據揭秘此次疫情爆發背後「野味」的暗流湧動。
此前,百度還成立了總規模3億元的疫情及公共衛生安全攻堅專項基金,除了用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等新疾病的治癒藥物篩選、研發等一系列抗擊疫情工作外,也將致力於更長期的社會公共衛生安全信息科普和傳播,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公共衛生安全意識缺失的問題。
疫情防治攻堅戰的勝利需要社會各界的通力配合,而公共衛生安全教育任重而道遠。槍響之後沒有贏家,百度將持續發力,聯合社會各界將「拒絕野味」進行到底。
(來源:北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