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把野生動物關進籠子,吃了它們;今天,十幾億人被隔離在家,好像野生動物把我們關進了籠子。」
——網絡金句
——圖自網際網路
截至到2月11日,全國確診病例超過四萬,死亡人數超過1000人,疑似病例超過兩萬。這場疫情的影響,對武漢人民、湖北人民,甚至中國人民,不亞於一場戰爭的烈度。
2月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公開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
通過分析上千份宏基因樣品,目前可以判定,野生的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圖自網際網路
雖然目前只有一家機構公布這個研究,可能還不能成為最終的成果,但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自於野生動物,早已沒有懸念:
病毒源頭來自於蝙蝠,確切地講,是長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都很常見的「中華菊頭蝠」,和2003年非典源頭一致,不同的是,非典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而這次的中間宿主,很大概率來自於穿山甲。
在捕捉、販賣和食用穿山甲過程,一些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隨後人傳人,造成疫情擴散。
——圖自網際網路
穿山甲是國家明文規定的二級保護動物。但是,從捕捉、販賣、食用,到將其鱗片作為所謂的特效藥材,這些違法行為,一直屢見不鮮。
被認為是此次病毒傳播源頭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只是冰山一角。
——圖自網際網路
來自大自然的黃牌警告
人們似乎自以為徵服了大自然,自然界的萬物都可以任憑人類索取。
但其實,來自病毒和細菌等微生物的威脅,自古至今,都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
美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談到,人類的歷史進程,有三大問題,貫穿於始終,自古至今,人類都需要面對:
——圖自網際網路
「槍炮」——人際之間的極端衝突,包括強者對弱者的霸凌和徵服;
「病菌」——各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病毒。它們遠比人類更加古老,隨時可能給人類造成慘重的病痛與死亡。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
「鋼鐵」——人類從自然界中,提煉和打造的各種工具,工具可以超越文化壁壘,為全人類所共有、共享,也可以不斷改善、進化。
這是一本評價很高的書,是從生物學角度來分析人類社會種種不平等的成因,本書還有個副標題:人類社會的命運。
書中還特別談到,人類歷史上,很多瘟疫,都來自野生動物攜帶的微生物。而往往落後地區,更容易被細菌和病毒攻擊。
這些細菌和病毒,和野生動物已經形成的長期的共生關係,但如果人類和這類野生動物密切接觸,感染了野生動物攜帶的某些微生物,就可能造成致命風險。
多次肆虐歐洲、造成上億人死亡的黑死病,也就是加繆筆下的腺鼠疫,來自野生的鼠類。除了老鼠,各種嚙齒類動物,如土撥鼠(旱獺),都可能成為鼠疫桿菌的攜帶者和傳播者。
——圖自網際網路
非洲的黃熱病,傳播者是當地的蚊子。日本醫學家野口英世,遠赴非洲研究黃熱病,不幸被感染,以身殉職,
當代肆虐數十年的「全球瘟疫」愛滋病,最初的病毒宿主是黑猩猩。根據一些研究推測,愛滋病在人類社會的傳播,是因為一些人和黑猩猩發生性行為,被其傳染,然後再傳染給其他人。
2019年11月北京曝出兩例從內蒙來救治的輸入型鼠疫病例,在市民中還引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據報導這兩名患者就是在當地和旱獺有過親密接觸(據說是吃旱獺)。
——圖自網際網路
野生動物的捕殺、偷獵,長期以來屢見不鮮,並且手段非常殘忍,無不用其極。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顯然只是國內野生動物交易的冰山一角。
簡陋、狹小的籠子,各種野生動物,混雜著關在一起,絕大多數都已經奄奄一息——這是很多野生動物市場,大家見怪不怪的狀況。
這些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就是一顆顆「不定時炸彈」。
——圖自網際網路
2019年底,來自蝙蝠和穿山甲的新冠肺炎病毒(NCP),已在長江中遊最重要的口岸城市武漢,無聲無息地傳播。
這是大疫將至的前夜。
十七年前,也就是2003年,教訓慘痛的「非典」疫情,病毒源頭也是蝙蝠,中間宿主也來自野生動物——果子狸。
——圖自網際網路
這是大自然,一次次發出的黃牌警告。
但是,哲人說:「人們很難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於是,同樣的悲劇和災難,又一次重演。
從中國自古至今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開始,全民都不得不宅在家裡,仿佛被禁閉在囚籠中。
這可說是極其尖銳的諷刺。
——圖自網際網路
遙遠的智慧和迷信
蝙蝠,自古以來,都有著很多神秘的傳說。
包括中華菊頭蝠在內,絕大多數的蝙蝠都不咬人,只要人類不去招惹它們,就對人類不會產生任何傷害。
但是,無論在歐洲,還算在亞洲各國,蝙蝠自古以來,都被視為以一種既邪惡又神秘的存在。據說吸血鬼的原型就是蝙蝠。
而且,包括古猶太人在內,很多民族都把蝙蝠,列入禁止食用的動物。
這除了迷信,也包含著古人的經驗智慧。
——圖自網際網路
因為,經過現代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是真正「毒王」:
科學家在200種蝙蝠中發現病毒4100多種,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其中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非常兇險的病毒。
由於其自身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卻能和病毒們和平相處。
但是,動物們身上自然攜帶的病毒,一旦「跨界」傳染給人類,往往就會釀成大災難。
古人在與蝙蝠的接觸中,一定發現很多莫名其妙的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古人在各種傳說中,把蝙蝠作為邪惡的化身,警告人們遠離它們。
——圖自網際網路
這是古人在當時的認知條件下,行之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是一種樸素的經驗智慧。
古人們對一種神秘力量的恐懼,還有一種表現,就是頂禮膜拜它。
在中國古代,蝙蝠也被視為「福氣」的象徵,新年貼紙往往會出現蝙蝠的形象。
此外,蝙蝠的糞便也被當作一種中藥,被古人稱為「夜明砂」,用來治療眼疾。
中國傳統食補藥療理念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以形補形。
古人不曉得蝙蝠視力極差,幾乎是個瞎子,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依靠獨特的聽力,憑著超聲波的傳送和反饋,來判斷周圍環境。
——圖自網際網路
我們不應苛責古人,但在21世紀,如果依然把蝙蝠視為補品,甚至把它的屎當作特效藥,那就未免令人齒冷。
包括穿山甲、熊掌、魚翅,這些所謂名貴的「藥材」,依然是極其原始的思維模式。
穿山甲是一種比較稀少的動物,以白蟻為食物。它長著鱗片,這在陸地生物中是非常罕見的。它的鱗片,乃至它的肉,都被視為藥材,以及名貴的補品。
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穿山甲的鱗片,和人的指甲,成分沒有區別。熊掌和魚翅的成分,也沒有特別的營養和藥物價值。
——圖自網際網路
人類為了獲得這些「補品「和」藥材「,對野生動物進行大規模濫捕濫殺。
但科學常識往往被很多人忽視。古老的迷信,除了對很多人都充滿蠱惑性之外,也很容易被別有用心地利用。
迷信會讓一些人有利可圖,無論是在權力制度層面,還算物質利益層面。
就像戴蒙德在書中所言,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一方面引進科學,提倡文明開化,另一方面繼續鞏固和重塑天皇家族的各種神話,皇室的陵墓禁止考古發掘,皇室和貴族的特權,也由此延續。
野生動物捕獵和交易屢禁不止的背後,除了落後的民風民俗,還有利益驅動的各種「推手」和「保護傘」。
——圖自網際網路
這種用權力來阻止知識、宣傳謬論的行為,和以槍炮維持霸權,同樣野蠻。
歷史是一面鏡子,所謂的現代人,很多時候也沒有擺脫原始和蒙昧。
明天會更好嗎?
在這本書的最後,戴蒙德的視角,從遙遠的過去,轉移到了我們當今的時代,以及未來。
書中談到,關於人類歷史和未來的學問,不能像科學實驗那樣,把人類置於封閉的環境下,這樣做是不道德、不合法的,很多時候也是不可能的。
為此,無論之前有了多少「歷史經驗教訓」,也很難從中預測未來,更難以像操控機械那樣,有序地引導未來的發展。作者還特別強調:個人特質是歷史進程中的不確定因素。
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再出於迷信、虛榮去吃野生動物,如果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交易早點被取締,情況又會怎樣呢?
——圖自網際網路
即使如此,戴蒙德依然表示:
「我可以樂觀地認為,對人類歷史的研究可以科學地進行,我們從中認識到,是什麼塑造了我們今天的世界,以及什麼將塑造我們的未來。這將使當今社會的我們,都從中獲益。」
他對人類可以從歷史當中吸取教訓充滿期待。
但人類實際上卻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的一個物種:不停作踐,反覆作死。
與此同時,當人類步入文明,尤其是步入現代之後,很多野生動物,都在加速消亡、滅絕。
——圖自網際網路
例如象牙製品,走紅數百年,在一些人眼中,是財富、品位乃至權力的象徵。而這背後,是非洲象、亞洲象大量被捕殺。
——圖自網際網路
再如魚翅,多年來一直是被華人作為美食。而它的來源,同樣是非常殘酷。鯊魚很難大規模人工養殖,餐桌上的魚翅,大都來自非法捕撈,目前,已有126種鯊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圓齒槌頭鯊等9種,在全球都瀕臨滅絕。
——圖自網際網路
同樣命運悲慘的,還有熊類。
幾百年前,熊在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是常見動物。在歐洲對北美進行殖民的最初一兩百年,皮革市場上,商家以熊皮冒充牛皮出售,因為牛皮貴,熊皮賤。而熊是野生的,牛需要人工飼養,獵殺熊類比養牛的成本低。
也正因為如此,不景氣的市場被稱為熊市,旺盛的市場被稱為牛市。這種說法被證券和期貨等行業,沿用至今。
而在21世紀,熊膽汁,在一些國家被依然視為「特效藥」,而這種說法,從未得到世界主流醫藥學界的認可。獲取熊膽汁,需要將針管一次次插進活熊的體內,這個過程令人不寒而慄。
——圖自網際網路
這無疑是殘忍的,也是愚昧的。但是,各種含有熊膽的所謂藥品和補品,一直被很多人所追捧。
瘟疫也是一場戰爭,自古至今,病毒病菌殺死的人,比槍炮更多。
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一場長期的戰爭。善待、和野生動物和平共處,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戰爭非常殘酷,每一次戰爭都是用無數生命的代價來完成,但作者提醒我們,用於戰爭的槍炮,依然在當今和未來,長期存在,而且殺傷力不斷提高。
這場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戰爭,我們已經付出了十幾億人被「軟禁」在家不敢出門,數萬人感染,數百人死亡的慘痛代價,而且,病毒的進攻還在持續......
希望早日結束這一場全民噩夢。
更希望傷痛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