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穿山甲和籠子:野生動物們的報復

2020-11-23 騰訊網

「昨天,我們把野生動物關進籠子,吃了它們;今天,十幾億人被隔離在家,好像野生動物把我們關進了籠子。」

——網絡金句

——圖自網際網路

截至到2月11日,全國確診病例超過四萬,死亡人數超過1000人,疑似病例超過兩萬。這場疫情的影響,對武漢人民、湖北人民,甚至中國人民,不亞於一場戰爭的烈度。

2月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公開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

通過分析上千份宏基因樣品,目前可以判定,野生的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圖自網際網路

雖然目前只有一家機構公布這個研究,可能還不能成為最終的成果,但是,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自於野生動物,早已沒有懸念:

病毒源頭來自於蝙蝠,確切地講,是長江流域以及南方各省都很常見的「中華菊頭蝠」,和2003年非典源頭一致,不同的是,非典的中間宿主是果子狸,而這次的中間宿主,很大概率來自於穿山甲。

在捕捉、販賣和食用穿山甲過程,一些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隨後人傳人,造成疫情擴散。

——圖自網際網路

穿山甲是國家明文規定的二級保護動物。但是,從捕捉、販賣、食用,到將其鱗片作為所謂的特效藥材,這些違法行為,一直屢見不鮮。

被認為是此次病毒傳播源頭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只是冰山一角。

——圖自網際網路

來自大自然的黃牌警告

人們似乎自以為徵服了大自然,自然界的萬物都可以任憑人類索取。

但其實,來自病毒和細菌等微生物的威脅,自古至今,都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

美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談到,人類的歷史進程,有三大問題,貫穿於始終,自古至今,人類都需要面對:

——圖自網際網路

「槍炮」——人際之間的極端衝突,包括強者對弱者的霸凌和徵服;

「病菌」——各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和病毒。它們遠比人類更加古老,隨時可能給人類造成慘重的病痛與死亡。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

「鋼鐵」——人類從自然界中,提煉和打造的各種工具,工具可以超越文化壁壘,為全人類所共有、共享,也可以不斷改善、進化。

這是一本評價很高的書,是從生物學角度來分析人類社會種種不平等的成因,本書還有個副標題:人類社會的命運。

書中還特別談到,人類歷史上,很多瘟疫,都來自野生動物攜帶的微生物。而往往落後地區,更容易被細菌和病毒攻擊。

這些細菌和病毒,和野生動物已經形成的長期的共生關係,但如果人類和這類野生動物密切接觸,感染了野生動物攜帶的某些微生物,就可能造成致命風險。

多次肆虐歐洲、造成上億人死亡的黑死病,也就是加繆筆下的腺鼠疫,來自野生的鼠類。除了老鼠,各種嚙齒類動物,如土撥鼠(旱獺),都可能成為鼠疫桿菌的攜帶者和傳播者。

——圖自網際網路

非洲的黃熱病,傳播者是當地的蚊子。日本醫學家野口英世,遠赴非洲研究黃熱病,不幸被感染,以身殉職,

當代肆虐數十年的「全球瘟疫」愛滋病,最初的病毒宿主是黑猩猩。根據一些研究推測,愛滋病在人類社會的傳播,是因為一些人和黑猩猩發生性行為,被其傳染,然後再傳染給其他人。

2019年11月北京曝出兩例從內蒙來救治的輸入型鼠疫病例,在市民中還引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據報導這兩名患者就是在當地和旱獺有過親密接觸(據說是吃旱獺)。

——圖自網際網路

野生動物的捕殺、偷獵,長期以來屢見不鮮,並且手段非常殘忍,無不用其極。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顯然只是國內野生動物交易的冰山一角。

簡陋、狹小的籠子,各種野生動物,混雜著關在一起,絕大多數都已經奄奄一息——這是很多野生動物市場,大家見怪不怪的狀況。

這些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就是一顆顆「不定時炸彈」。

——圖自網際網路

2019年底,來自蝙蝠和穿山甲的新冠肺炎病毒(NCP),已在長江中遊最重要的口岸城市武漢,無聲無息地傳播。

這是大疫將至的前夜。

十七年前,也就是2003年,教訓慘痛的「非典」疫情,病毒源頭也是蝙蝠,中間宿主也來自野生動物——果子狸

——圖自網際網路

這是大自然,一次次發出的黃牌警告。

但是,哲人說:「人們很難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於是,同樣的悲劇和災難,又一次重演。

從中國自古至今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開始,全民都不得不宅在家裡,仿佛被禁閉在囚籠中。

這可說是極其尖銳的諷刺。

——圖自網際網路

遙遠的智慧和迷信

蝙蝠,自古以來,都有著很多神秘的傳說。

包括中華菊頭蝠在內,絕大多數的蝙蝠都不咬人,只要人類不去招惹它們,就對人類不會產生任何傷害。

但是,無論在歐洲,還算在亞洲各國,蝙蝠自古以來,都被視為以一種既邪惡又神秘的存在。據說吸血鬼的原型就是蝙蝠。

而且,包括古猶太人在內,很多民族都把蝙蝠,列入禁止食用的動物。

這除了迷信,也包含著古人的經驗智慧。

——圖自網際網路

因為,經過現代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是真正「毒王」

科學家在200種蝙蝠中發現病毒4100多種,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其中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等非常兇險的病毒。

由於其自身特殊的免疫系統,蝙蝠卻能和病毒們和平相處。

但是,動物們身上自然攜帶的病毒,一旦「跨界」傳染給人類,往往就會釀成大災難。

古人在與蝙蝠的接觸中,一定發現很多莫名其妙的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古人在各種傳說中,把蝙蝠作為邪惡的化身,警告人們遠離它們。

——圖自網際網路

這是古人在當時的認知條件下,行之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是一種樸素的經驗智慧。

古人們對一種神秘力量的恐懼,還有一種表現,就是頂禮膜拜它。

在中國古代,蝙蝠也被視為「福氣」的象徵,新年貼紙往往會出現蝙蝠的形象。

此外,蝙蝠的糞便也被當作一種中藥,被古人稱為「夜明砂」,用來治療眼疾。

中國傳統食補藥療理念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以形補形。

古人不曉得蝙蝠視力極差,幾乎是個瞎子,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依靠獨特的聽力,憑著超聲波的傳送和反饋,來判斷周圍環境。

——圖自網際網路

我們不應苛責古人,但在21世紀,如果依然把蝙蝠視為補品,甚至把它的屎當作特效藥,那就未免令人齒冷。

包括穿山甲、熊掌、魚翅,這些所謂名貴的「藥材」,依然是極其原始的思維模式。

穿山甲是一種比較稀少的動物,以白蟻為食物。它長著鱗片,這在陸地生物中是非常罕見的。它的鱗片,乃至它的肉,都被視為藥材,以及名貴的補品。

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穿山甲的鱗片,和人的指甲,成分沒有區別。熊掌和魚翅的成分,也沒有特別的營養和藥物價值。

——圖自網際網路

人類為了獲得這些「補品「」藥材「,對野生動物進行大規模濫捕濫殺。

但科學常識往往被很多人忽視。古老的迷信,除了對很多人都充滿蠱惑性之外,也很容易被別有用心地利用。

迷信會讓一些人有利可圖,無論是在權力制度層面,還算物質利益層面。

就像戴蒙德在書中所言,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一方面引進科學,提倡文明開化,另一方面繼續鞏固和重塑天皇家族的各種神話,皇室的陵墓禁止考古發掘,皇室和貴族的特權,也由此延續。

野生動物捕獵和交易屢禁不止的背後,除了落後的民風民俗,還有利益驅動的各種「推手」和「保護傘」

——圖自網際網路

這種用權力來阻止知識、宣傳謬論的行為,和以槍炮維持霸權,同樣野蠻。

歷史是一面鏡子,所謂的現代人,很多時候也沒有擺脫原始和蒙昧。

明天會更好嗎?

在這本書的最後,戴蒙德的視角,從遙遠的過去,轉移到了我們當今的時代,以及未來。

書中談到,關於人類歷史和未來的學問,不能像科學實驗那樣,把人類置於封閉的環境下,這樣做是不道德、不合法的,很多時候也是不可能的。

為此,無論之前有了多少「歷史經驗教訓」,也很難從中預測未來,更難以像操控機械那樣,有序地引導未來的發展。作者還特別強調:個人特質是歷史進程中的不確定因素。

試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再出於迷信、虛榮去吃野生動物,如果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交易早點被取締,情況又會怎樣呢?

——圖自網際網路

即使如此,戴蒙德依然表示:

「我可以樂觀地認為,對人類歷史的研究可以科學地進行,我們從中認識到,是什麼塑造了我們今天的世界,以及什麼將塑造我們的未來。這將使當今社會的我們,都從中獲益。」

他對人類可以從歷史當中吸取教訓充滿期待。

但人類實際上卻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的一個物種:不停作踐,反覆作死

與此同時,當人類步入文明,尤其是步入現代之後,很多野生動物,都在加速消亡、滅絕。

——圖自網際網路

例如象牙製品,走紅數百年,在一些人眼中,是財富、品位乃至權力的象徵。而這背後,是非洲象、亞洲象大量被捕殺。

——圖自網際網路

再如魚翅,多年來一直是被華人作為美食。而它的來源,同樣是非常殘酷。鯊魚很難大規模人工養殖,餐桌上的魚翅,大都來自非法捕撈,目前,已有126種鯊魚成為瀕危物種,其中,圓齒槌頭鯊等9種,在全球都瀕臨滅絕。

——圖自網際網路

同樣命運悲慘的,還有熊類。

幾百年前,熊在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是常見動物。在歐洲對北美進行殖民的最初一兩百年,皮革市場上,商家以熊皮冒充牛皮出售,因為牛皮貴,熊皮賤。而熊是野生的,牛需要人工飼養,獵殺熊類比養牛的成本低。

也正因為如此,不景氣的市場被稱為熊市,旺盛的市場被稱為牛市。這種說法被證券和期貨等行業,沿用至今。

而在21世紀,熊膽汁,在一些國家被依然視為「特效藥」,而這種說法,從未得到世界主流醫藥學界的認可。獲取熊膽汁,需要將針管一次次插進活熊的體內,這個過程令人不寒而慄。

——圖自網際網路

這無疑是殘忍的,也是愚昧的。但是,各種含有熊膽的所謂藥品和補品,一直被很多人所追捧。

瘟疫也是一場戰爭,自古至今,病毒病菌殺死的人,比槍炮更多。

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一場長期的戰爭。善待、和野生動物和平共處,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戰爭非常殘酷,每一次戰爭都是用無數生命的代價來完成,但作者提醒我們,用於戰爭的槍炮,依然在當今和未來,長期存在,而且殺傷力不斷提高。

這場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戰爭,我們已經付出了十幾億人被「軟禁」在家不敢出門,數萬人感染,數百人死亡的慘痛代價,而且,病毒的進攻還在持續......

希望早日結束這一場全民噩夢。

更希望傷痛不再重演。

相關焦點

  • 蝙蝠、果子狸、穿山甲……還有哪些野生動物帶有可傳人病毒?百度一...
    新冠肺炎疫情讓「保護野生動物、拒絕野味」這一話題再次成為熱點。2月12日,百度聯合果殼,上線了「拒絕野味」搜索頁特效彩蛋和百度百科詞條。用戶使用百度APP搜索穿山甲、果子狸等野生動物詞語時,搜索結果頁面會立即呈現相關的科普知識彩蛋和「拒絕野味」提示,從疫情發生的源頭為用戶科普,讓「拒絕野味」成為基本常識。
  • 科普圖鑑丨蝙蝠、穿山甲、果子狸…看看這些野生動物身上的病毒和...
    2018年10月26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食用野生動物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  蝙蝠可攜帶4100多種病毒雖然人類目前並未完全掌握野生動物在傳播疾病方面的機理和預防措施,但野生動物攜帶諸多病毒、寄生蟲等,這是肯定的。
  • 百度上線7個野生動物知識彩蛋:蝙蝠是「毒王」 吃穿山甲等於啃指甲
    今日,百度官方宣布,聯合果殼上線7個野生動物知識彩蛋。打開百度APP搜索「蝙蝠」「果子狸」「穿山甲」「豪豬」「狍子」「蛇」「野豬」等七種野生動物,即可了解食用野生動物的巨大危害。同時,進入百科聚合頁面(點此進入),可以了解更多。
  • 除了蝙蝠和穿山甲,這些常見的動物也是野生的,為了健康請管好嘴
    就比如蝙蝠,那麼醜陋的傢伙,平日裡見著都起毛,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覺得它很美味呢?牛羊肉不香嗎?一場據說因食用野生動物而大規模擴散的疫情,讓禁食野生動物得到了全民的重視,是時候深刻反思一下了!您知道嗎,野生動物身上有大量未知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有數據表明,78%的人類新發傳染病都與野生動物有關,比如SARS,禽流感,鼠疫……所以,保護野生動物就是在保護自己!
  • 是蝙蝠?是穿山甲?還是……
    有不少人說這次的疫情是由於人們吃蝙蝠造成的,也有人說是因為有些人吃野生動物才是這次疫情的真正的罪魁禍首。還有,最近有人說穿山甲是這次疫情的中間宿主。甚至,無憑無據的傳言禍及到了狗狗和貓的身上,認為貓和狗也會傳染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因為,在有一段時間內,一些小區出現了摔死狗、貓的現象。
  • 從一隻蝙蝠說起:中國將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禁捕食
    近日據中國人大網的消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主任王瑞賀透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啟動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工作,以依法加大打擊和懲治亂捕濫食野生動物行為。
  • ...蝙蝠100萬隻,10餘種藥用動物滅絕,國家擬百億買斷野生動物養殖業?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的數據顯示,中國人這兩年大概食用了100萬隻穿山甲。它也成為世界上走私最多的哺乳動物。穿山甲鱗片被製成中藥材來催奶或壯陽,世界上全部8個品種的穿山甲如今都面臨滅絕威脅。排名第二的是在這次新冠疫情中「臭名昭著」可能攜帶傳染源的蝙蝠。它在國內的年消費量大約有50多萬隻。
  • 廣東:野生穿山甲再次現身河源,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
    1月11號,廣東省河源市區和平縣發現穿山甲,野外監測紅外自動相機拍攝到中華穿山甲在覓食。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視頻可見,一隻可愛的穿山甲出現在畫面裡,這隻穿山甲看起來非常健壯,正在四處覓食,另一個畫面顯示的是一隻穿山甲正在抱著一團樹葉,看起來他很快活。
  • 穿山甲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意味著什麼?
    新京報訊(記者 吳嬌穎)今日(6月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公告,將穿山甲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這標誌著,當前在我國自然分布的中華穿山甲,以及我國曾有分布的馬來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將受到更嚴格保護。
  • 中華穿山甲回家啦!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舉行野生動物放歸活動
    現場專家告訴記者,這隻中華穿山甲6月14日在潮州棲息地受傷並被發現,經過潮州、廣州兩地多方的接力治療,中華穿山甲成功康復並回歸自然。這也是穿山甲提升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後,廣東省首次實施穿山甲放歸自然活動。還是原來的地方,還是熟悉的家味。
  • 穿山甲、蝙蝠糞便將不再入藥!2020版藥典已將其刪除!
    繼6月5日我國將穿山甲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後,在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國藥典》中,穿山甲與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多個品種,均未被繼續收載。
  • 保護穿山甲等野生動物 公益組織在行動
    野生動物保護水平較低 穿山甲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地球上唯一有鱗片的哺乳動物。每隻穿山甲每年可以吃掉7000萬隻昆蟲,主要為螞蟻和白蟻,保護17平方公裡的森林不受白蟻危害。因此,穿山甲又被稱為「森林衛士」。 目前,全世界共有八種穿山甲,其中四種分布在亞洲,四種分布在非洲,而所有的穿山甲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眾所周知,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在飛行中,蝙蝠的體溫可高達40℃。高體溫能減少體內病毒的複製和載量,也淘汰一批因此無法共生的病毒,餘下一些適應高體溫的病毒。通常我們的免疫系統會製造「發燒」來抵禦外來病毒,而對於那些適應了高體溫的病毒,這招便常常無濟於事。另外,在漫長的進化中,蝙蝠形成了一套無比「佛系「的免疫系統。
  • 爆發性致命冠狀病毒,從蝙蝠最後到人類,中間可能是走私的穿山甲
    爆發性致命冠狀病毒,從蝙蝠最後到人類,中間可能是走私的穿山甲Pangolins trafficated are probably intermidiate host of coronavirus中國科技人員說,這次爆發的致命性冠狀病毒,起於蝙蝠,最後傳到人類,中間可能是通過非法販賣的穿山甲(
  • 專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宿主,與穿山甲同類病毒相似度超蝙蝠,達99%
    一般認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產自於蝙蝠身上,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率先發表研究結果,指出蝙蝠為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鍾南山院士也表示基本可以肯定這種病毒最先出現在蝙蝠身上,但是有很多專家以及一些學術機構發表的論文認為這種病毒經歷了多種野生動物的接力,在多種野生動物身上演變和傳播,最後才傳到了人身上,這些野生動物包括蛇、鳥類、水貂等。
  • 黑色產業鏈絞殺穿山甲!那些珍稀野生動物是怎樣滅絕的?
    相比起他給穿山甲以及整個自然帶來的傷害,這點罰金根本不算什麼。為了彌補無數個王民中們給野生動物造成了危害,騰訊公益等中國公益平臺、公益組織、公益人士投入了巨額人力物力,只為了讓野生動物也能平靜地生活。因科學研究、人工繁育、公眾展示展演、文物保護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出售、購買、利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應當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批准,並按照規定取得和使用專用標識,保證可追溯,但國務院對批准機關另有規定的除外。
  • 保護野生動物 請摒棄穿山甲入藥
    這是一種常年生活在丘陵、山麓、平原的潮溼地帶,以白蟻與其他昆蟲幼蟲為主食的動物。它沒有鋒利的牙齒、沒有堅硬的利爪、甚至沒有敏捷的聽力。一身鱗片也只是用來自保的工具。它就是穿山甲——一種喜歡獨居、卻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
  • Science子刊:新冠病毒是蝙蝠和穿山甲冠狀病毒重組的結晶
    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德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和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探究導致COVID-19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起源時發現它在獲得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時特別適合通過變身從動物跳躍到人類中。
  • 《自然》:新冠病毒或是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
    感染的穿山甲出現臨床症狀和組織學改變,循環的Pangolin-CoV抗體與SARS-CoV-2的S蛋白發生反應。在穿山甲中分離出一種與SARS-CoV-2高度相關的冠狀病毒,這表明它們有可能成為SARS-CoV-2的中間宿主。如果野生動物貿易不得到有效控制,這種新發現的最常運輸的哺乳動物冠狀病毒可能對公眾健康構成未來的威脅。
  • 蛇、水貂、蝙蝠,新型冠狀病毒究竟來自哪種野生動物?
    自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2020年1月10日公布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針對該病毒的傳染途徑、發病機制和宿主來源等,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爭相發表研究成果,但各方基於基因模型分析的結果相差甚遠,人們目前能確認的只是這種冠狀病毒來自各種可能的野生動物。「蝙蝠女俠」石正麗首先實驗證明這種病毒極可能來自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