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個新發傳染病

2020-12-06 財經網

財經網訊「我們對於病毒的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

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

他提到,新冠病毒檢測方式都存在著靈敏性和假陰性的問題;新冠病毒患者治癒出院後中長期是否會存在健康損害;新冠病毒疫苗保護期時長難定;在溯源學方面的研究,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劉遠立表示,病毒並不可怕,在防控病毒時,可以發揮大公共衛生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公共衛生包括公共衛生專業機構、醫療機構、社區和政府,四者缺一不可。劉遠立認為,大公共衛生的全社會參與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要發展大健康產業。劉遠立表示大健康產業有三大特徵:一是內涵外延宏大,二是發展意義重大,三是發展空間巨大。他指出,健康經濟在國家所佔的GDP比重呈現一個穩定的上升趨勢。

劉遠立認為,健康經濟從大的定義來講包括醫藥產業、保健產業和所有產業的健康附加值三大板塊。他表示,銀髮經濟還是藍海市場,需方的難點和重點,供方的痛點和熱點,將構成我們國家乃至全球打造21世紀最大的民生產業的藍海世界。

以下為劉遠立發言實錄:

各位線上、線下的新朋老友們,大家下午好!

我跟大家一樣仔細聆聽了前面梁老師、陳老師分別從公共衛生體系、流行病學,特別是以疫苗研發為主要科技創新手段,來共同應對全球新冠大流行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啟發,陳教授用黎明前的黑暗,給大家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我想給大家潑點冷水,儘管我們有很多令人驕傲的成就,特別是在專業技術水平上,在非典暴發以後,我們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一次,僅僅用了兩周的時間,國內的三個實驗室平行做基因測序,迅速找到了新發傳染病、烈性傳染病的病原是新冠病毒,確實有很大進步,現在疫苗又勝利在望,不光是國際上的,也包括國內的。

但是,我們仍然對這個所謂小小的病毒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

第一,雖然我們把病毒的基因測序出來了,發明了核酸檢測、抗體檢測、抗原檢測等等,這些所有的檢測單獨來講,都存在著靈敏性和假陰性的問題,怎麼結合使用,提高檢測的精確度,存在不確定性。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新標準是核酸檢測,但核酸檢測採樣有兩個主要的,一個是喉拭子,一個是鼻咽拭子,我在廈門做調研的時候發現,廈門儘管只有400萬人口,但它是現在全國第三大口岸城市,每天多的時候有8000多個海外過關的人,進行檢測,由於它有一個科研頭腦的科研主任,所以他們做了對比,比如核酸檢測,還不算核酸+抗體,後來探討加抗原的可能性,就是拭子的不同,用鼻咽拭子可以重新捕撈漏網分子1/3,這是檢測的不確定性,為什麼要做好準備,隨時有可能零星的病例會出現,我們檢測的手段本身的靈敏性還在不斷改進。

剛才說了,我們有了一定的治療辦法,症狀是控制住了,非典的病人雖然治癒出院了,後來發現肺部的纖維化,股骨頭壞死等等,中長期會帶來一些健康上的損害,到底新冠病人治癒出院以後,中長期會出現什麼結果,也存在著不確定性,昨天中國醫學科學院和柳葉刀連續兩天舉辦了今年的醫療與健康大會,我主持的是第一天的大會,在第一天大會上,中日友好醫院的副院長曹斌大夫,他跟蹤出院的新冠病人,看看他的中期長期會不會出現健康損害的結果,在這方面,我們還知之甚少。這是對病人方面存在的不確定性。

第二,即使有了終極的武器,疫苗,保護期到底多長,在多長時間裡,可以在國際國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迅速讓更多的人接種,也存在著不確定性,特別是現在馬上要到了冬季的流感季節,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會不會產生協同,形成新的變種,也存在不確定性。所以,給大家一個個人防護的建議,凡是能增加我們身體健康的,營養、健身、板藍根、流感疫苗,有條件的、能做到的儘量做到,因為的的確確新冠病毒再次提醒我們,對於新發傳染病我們經常是防不勝防。

第三,最重要的我給大家潑的冷水是,我們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大概每隔10年、20年才碰到一個新發傳染病,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在過去的20年裡,平均每一年人類就碰到一個新發傳染病,當然不是每一個新發傳染病都像新冠這麼烈性的傳染,但是可以根本地說,下一個新發傳染病肯定會到來,而且我們也認識到,原來我們總是說從野生動物跳到人類,是不是海產品也可以成為傳染源,現在在溯源學方面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全社會都應該保持高度警惕,這是我們應有的一個理性的態度。

但是並不可怕,中國的經驗也說明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所以我補充兩點:

第一,公共衛生不僅僅意味著專業,包括公共衛生專業機構、醫療機構、社區和政府,四者缺一不可。比如社區、居民,北京新發地迅速發現,迅速處置,我們要感謝西城區的唐先生,當然我們的專業機構、政府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但這位唐先生出現症狀以後自覺戴上口罩,騎上自行車,避免坐公共運輸工具去醫院做核酸檢測,而且在他的回憶之下28個密切接觸者找出來了,也是他的回憶使得我們迅速鎖定了新發地。所以,我們全社會參與大公共衛生,都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經歷這次以後,我們的大公共衛生能力有了提高,我們有底氣,有能力。

第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黎明前的黑暗,今後要光明,這個光明不光是生產生活恢復正常,經濟還要發展,不是每個行業都會大發展,但有一個行業必然是大發展,就是大健康產業。我們知道,我們國家現在是少數幾個正增長的國家,在裡面,與大健康相關的產業恢復得速度快,當然在疫情期間很多產業轉產,做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等。

為什麼我們在健康產業要冠之以大,因為它有三大特徵:一是內涵外延宏大,二是發展意義重大,三是發展空間巨大。現在上上下下都在認真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的決議,我們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健康中國,健康中國有五大任務: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看一看全世界發展的規律,其他所有的行業都有產生發展、高速增長、黃金期、夕陽期,最後被新的產業所代替,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服務型引領的社會,但唯一有可能一個不落的太陽,就是大健康產業,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哪個國家的健康經濟所佔GDP的比重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的,它是呈現一個穩定上升的趨勢,舉一個例子,OECD國家上世紀70年代,到2010年,人均GDP從15000歐元,增長到30000歐元,大健康經濟的1/3部分,醫療費用、醫療投入或者消耗,佔GDP的比重從6%上升到12%左右,佔的比重翻一番。醫療僅僅是我對新健康經濟內涵定義的三分天下有其一。

健康經濟從大的定義來講包括三個板塊:一是傳統的醫藥產業,這個只能稱為疾病經濟,回答人生了病以後怎麼辦。二是新興的保健產業,怎麼讓人儘量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

2013年我參加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的大調研,我提出了第三個新健康經濟的內涵,就是所有產業的健康附加值,2016年全國衛生健康大會上,習總書記提出來新時代衛生健康的核心是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影響我們人類健康的因素四大:遺傳、環境、行為、保健服務,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因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健康,今後大的產業不光包括身體健康,中國以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不僅僅有大量長期照護在內的巨大缺口,銀髮經濟還是一個非常寬闊的藍海產業,特別是現在的老年人孤獨,我們怎麼儘快開發情感陪護機器人,類似這樣的產品服務是我們需方的痛點和難點。同時,我們在提供專業健康服務的供方,還存在著大量的熱點和痛點。需方的難點和重點,供方的痛點和熱點,將構成我們國家乃至全球打造21世紀最大的民生產業的藍海世界。

我們看到挑戰,更應該看到大疫之後的大健康產業的巨大的機會,在座的各位,我們一起努力。謝謝大家!

「《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由《財經》雜誌、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於11月25日-27日在北京舉行。

(嘉賓觀點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

相關焦點

  •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個新發傳染病
    財經網訊 「我們對於病毒的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
    財經網訊「我們對於病毒的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海水中發現新冠病毒
    海水中發現新冠病毒據美國福克斯新聞1日援引美國《明星論壇報》消息稱,今年9月,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德盧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海灘取樣的水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痕跡」。此外,研究人員表示,在這些水樣本中檢測出的新冠病毒,比在廢水中檢測到的水平「低1萬倍」。目前尚不清楚病毒的具體來源,有可能是遊泳者將病毒傳播到海灘水中。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會通過水傳播。
  • 常態下的疫情防控思考 ——面對新冠病毒的狡猾,我們如何面對 ?
    這些研究和信息不斷提醒我們:新冠病毒詭異狡猾,且存在多種傳播途徑:飛沫傳播、接觸傳播、長時間密閉狹小空間的氣溶膠傳播,可能還存在通過尿液、糞便汙染環境引起的傳播。此種跡象明確新冠病毒存在人傳人,人傳物,物傳人的多鏈條傳播,因此對新冠防控提出更高要求,也提醒我們從多方位築起人防、技防、物防立體防控屏障。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國際病毒史學家協會的阿德裡亞娜·埃吉博士和凡·巴克爾博士表示,追蹤病毒突變需要對病毒的所有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排序,需要通過研究從成千上萬的患者身上提取的病毒遺傳物質,從中尋找疫情暴發的歷史線索。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馬裡蘭大學病毒學家趙玉琪博士指出,病毒溯源研究是一個科學難題,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三亞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3月10日,美國網民在白宮請願網站發起一條請願帖,要求美國政府公布關閉德特裡克堡生物實驗室的真正原因,以澄清該實驗室是否是新冠病毒的研究單位,以及是否存在病毒洩漏問題。  「反對有關新冠病毒來源的謬論和陰謀論」  當前,在國外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的所謂「新冠病毒起源於武漢實驗室」的謬論,被國際有識之士稱為陰謀論。
  • 眼淚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科研人員:警惕傳播新方式
    眼淚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 2月28日,浙江大學官方微信號發布《浙大團隊首次發現眼淚及結膜分泌物存在新冠病毒,警惕新的傳播方式》。
  •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與CEPI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隨著近期越來越多無病症的傳播者出現,加上病毒可能已進一步適應人類感染,SARS-CoV2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人類病毒,長期與人類共存,呈現類似流感病毒的季節性流行情況。疫苗是防控疫情最經濟有效的手段,能快速製備疫苗,是有效應對新發傳染病的最重要策略。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該研究通過對亞利桑那州疑似新冠患者的382個鼻拭子樣本進行分析,發現了病毒的新突變,其中一個基因中有81個鹼基「消失」。這與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簡稱非典)病毒在疫情中後期的鹼基大量缺失相似。雖然這一突變對病毒的具體影響尚不清楚,但裡姆教授認為,鹼基缺失對病毒來說,可能不是好消息。
  • 轉化醫學專家:中國為何是新發傳染病暴發熱點地區?
    ▼ 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H1N1甲型流感、新冠肺炎,進入新世紀以來,這些新發傳染病接連暴發,極大威脅了人類健康。中國多次受到疫情衝擊,可謂新發傳染病暴發的熱點地區。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
    這是因為,首先,國外疫情趨勢難以預測,「據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的預測模型估計,目前入境航班的每1萬名入境乘客中,大概會有20人左右攜帶新冠病毒,潛在風險很高,因此我國防範疫情境外輸入的壓力仍然很大。」此外,由於國內最初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時間到現在還不滿一年,「不排除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適應了人類,存在於人群中,在適宜的時候,可能會再次傳染。」
  • 新冠病毒已成常駐病毒?何時能打上新冠疫苗?張文宏回應
    在9個月的新冠防治中,青年醫生、青年科技工作者起到了 主力軍作用。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她認為要對發熱患者進行常態化監測,設置發熱門診非常重要,讓新發突發傳染病「前哨」更響。同時要加大對冷鏈載體、物流貨物、交通工具等的檢測力度。
  • 義大利在新冠病毒的溯源上,有了重大發現
    鑑於境內外的網絡上關於新冠病毒到底來自哪裡,目前還存在大量的傳言、流言乃至失實信息,耿直哥在最初看到有國內的網站上報導了這一來自義大利的消息後,便立刻專門找來原文報導進行了核實。12月5日採集的咽拭子樣本進行了新冠病毒的監測後,發現這上面有新冠病毒的RNA序列。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威脅
    此外,由於國內最初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時間到現在還不滿一年,「不排除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適應了人類,存在於人群中,在適宜的時候,可能會再次傳染。」徐建國說,「雖然這種情況還沒有發生,但這很符合低致病性冠狀病毒的特徵。」因此,除了防範境外輸入風險,還需要密切關注新冠病毒是否會在我國境內死灰復燃。
  • 武漢病毒所石正麗:新冠病毒溯源背後,尋找自然界的病毒值得長久堅持
    今年年初,這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新發傳染病中心主任曾一度處於輿論漩渦裡,而今在中關村論壇的聚光燈下,她再次講述起病毒溯源背後的故事,和這份工作背後的意義。與新冠病毒的第一次相遇石正麗回憶起她與新冠病毒的第一次正式「碰面」是在2019年12月30日晚上。
  • 新冠病毒絕非最糟!美專家預測:下個傳染病,或改變地球生命軌跡
    從2019年年末,到2021年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就連淨土南極大陸都已被病毒汙染。那麼,新冠病毒就是人類面臨最糟糕的病毒了嗎?其實不然。近日,美國新聞網"Missoulacurrent"刊登了美國專家的研究:在下一場傳染病中,病毒可能具有更高的致死率,但傳播速度卻會像新冠病毒一樣。屆時,病毒將改變地球上的生命軌跡。
  • 新冠病毒 你到底從哪裡來?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新冠病毒的人為說或陰謀說,曾經沸沸揚揚。然而,自從世界衛生組織5月1日正式確證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以來,病毒人為說或陰謀說,正是成為過去,不攻自破。那麼,已經確證為自然成因的新冠病毒,又是從哪裡來呢?
  • 世衛再次重申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 駁斥印度記者病毒中國製造言論
    她用SARS病毒溯源舉例:SARS暴發時,科學家在第一時間鎖定了市場上交易的果子狸是SARS病毒來源,但是她的團隊花了8年時間才在雲南的礦洞裡找到原始來源。目前,新冠病毒還沒有找到中間宿主。石正麗說,他們推測自然宿主是蝙蝠,但是也不排除其他野生動物,比如穿山甲。「現在的工作量還沒有足夠到下一個決定性結論,中間宿主還完全不知道。」
  • 鳳凰獨家|協和醫學院公衛學院院長:新冠後中國公衛體系會有三大進步
    怎樣建立科學的傳染病防治機制?如何看待疾控中心地位的爭論?未來新發傳染病越來越密集怎麼辦?帶著這些問題,鳳凰網對話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劉遠立在分享中詳細解讀了6月2日中央召開的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專家座談會。從專業角度解讀了後新冠衝擊下中國公共衛生即將迎來的變化。他提到中國整個公共衛生體系的兩個方向,一個是更精準,一個是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