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訊「我們對於病毒的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
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
他提到,新冠病毒檢測方式都存在著靈敏性和假陰性的問題;新冠病毒患者治癒出院後中長期是否會存在健康損害;新冠病毒疫苗保護期時長難定;在溯源學方面的研究,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劉遠立表示,病毒並不可怕,在防控病毒時,可以發揮大公共衛生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公共衛生包括公共衛生專業機構、醫療機構、社區和政府,四者缺一不可。劉遠立認為,大公共衛生的全社會參與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要發展大健康產業。劉遠立表示大健康產業有三大特徵:一是內涵外延宏大,二是發展意義重大,三是發展空間巨大。他指出,健康經濟在國家所佔的GDP比重呈現一個穩定的上升趨勢。
劉遠立認為,健康經濟從大的定義來講包括醫藥產業、保健產業和所有產業的健康附加值三大板塊。他表示,銀髮經濟還是藍海市場,需方的難點和重點,供方的痛點和熱點,將構成我們國家乃至全球打造21世紀最大的民生產業的藍海世界。
以下為劉遠立發言實錄:
各位線上、線下的新朋老友們,大家下午好!
我跟大家一樣仔細聆聽了前面梁老師、陳老師分別從公共衛生體系、流行病學,特別是以疫苗研發為主要科技創新手段,來共同應對全球新冠大流行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啟發,陳教授用黎明前的黑暗,給大家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我想給大家潑點冷水,儘管我們有很多令人驕傲的成就,特別是在專業技術水平上,在非典暴發以後,我們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一次,僅僅用了兩周的時間,國內的三個實驗室平行做基因測序,迅速找到了新發傳染病、烈性傳染病的病原是新冠病毒,確實有很大進步,現在疫苗又勝利在望,不光是國際上的,也包括國內的。
但是,我們仍然對這個所謂小小的病毒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
第一,雖然我們把病毒的基因測序出來了,發明了核酸檢測、抗體檢測、抗原檢測等等,這些所有的檢測單獨來講,都存在著靈敏性和假陰性的問題,怎麼結合使用,提高檢測的精確度,存在不確定性。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新標準是核酸檢測,但核酸檢測採樣有兩個主要的,一個是喉拭子,一個是鼻咽拭子,我在廈門做調研的時候發現,廈門儘管只有400萬人口,但它是現在全國第三大口岸城市,每天多的時候有8000多個海外過關的人,進行檢測,由於它有一個科研頭腦的科研主任,所以他們做了對比,比如核酸檢測,還不算核酸+抗體,後來探討加抗原的可能性,就是拭子的不同,用鼻咽拭子可以重新捕撈漏網分子1/3,這是檢測的不確定性,為什麼要做好準備,隨時有可能零星的病例會出現,我們檢測的手段本身的靈敏性還在不斷改進。
剛才說了,我們有了一定的治療辦法,症狀是控制住了,非典的病人雖然治癒出院了,後來發現肺部的纖維化,股骨頭壞死等等,中長期會帶來一些健康上的損害,到底新冠病人治癒出院以後,中長期會出現什麼結果,也存在著不確定性,昨天中國醫學科學院和柳葉刀連續兩天舉辦了今年的醫療與健康大會,我主持的是第一天的大會,在第一天大會上,中日友好醫院的副院長曹斌大夫,他跟蹤出院的新冠病人,看看他的中期長期會不會出現健康損害的結果,在這方面,我們還知之甚少。這是對病人方面存在的不確定性。
第二,即使有了終極的武器,疫苗,保護期到底多長,在多長時間裡,可以在國際國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迅速讓更多的人接種,也存在著不確定性,特別是現在馬上要到了冬季的流感季節,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會不會產生協同,形成新的變種,也存在不確定性。所以,給大家一個個人防護的建議,凡是能增加我們身體健康的,營養、健身、板藍根、流感疫苗,有條件的、能做到的儘量做到,因為的的確確新冠病毒再次提醒我們,對於新發傳染病我們經常是防不勝防。
第三,最重要的我給大家潑的冷水是,我們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大概每隔10年、20年才碰到一個新發傳染病,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在過去的20年裡,平均每一年人類就碰到一個新發傳染病,當然不是每一個新發傳染病都像新冠這麼烈性的傳染,但是可以根本地說,下一個新發傳染病肯定會到來,而且我們也認識到,原來我們總是說從野生動物跳到人類,是不是海產品也可以成為傳染源,現在在溯源學方面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全社會都應該保持高度警惕,這是我們應有的一個理性的態度。
但是並不可怕,中國的經驗也說明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所以我補充兩點:
第一,公共衛生不僅僅意味著專業,包括公共衛生專業機構、醫療機構、社區和政府,四者缺一不可。比如社區、居民,北京新發地迅速發現,迅速處置,我們要感謝西城區的唐先生,當然我們的專業機構、政府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但這位唐先生出現症狀以後自覺戴上口罩,騎上自行車,避免坐公共運輸工具去醫院做核酸檢測,而且在他的回憶之下28個密切接觸者找出來了,也是他的回憶使得我們迅速鎖定了新發地。所以,我們全社會參與大公共衛生,都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經歷這次以後,我們的大公共衛生能力有了提高,我們有底氣,有能力。
第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黎明前的黑暗,今後要光明,這個光明不光是生產生活恢復正常,經濟還要發展,不是每個行業都會大發展,但有一個行業必然是大發展,就是大健康產業。我們知道,我們國家現在是少數幾個正增長的國家,在裡面,與大健康相關的產業恢復得速度快,當然在疫情期間很多產業轉產,做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等。
為什麼我們在健康產業要冠之以大,因為它有三大特徵:一是內涵外延宏大,二是發展意義重大,三是發展空間巨大。現在上上下下都在認真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的決議,我們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健康中國,健康中國有五大任務: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看一看全世界發展的規律,其他所有的行業都有產生發展、高速增長、黃金期、夕陽期,最後被新的產業所代替,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服務型引領的社會,但唯一有可能一個不落的太陽,就是大健康產業,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哪個國家的健康經濟所佔GDP的比重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的,它是呈現一個穩定上升的趨勢,舉一個例子,OECD國家上世紀70年代,到2010年,人均GDP從15000歐元,增長到30000歐元,大健康經濟的1/3部分,醫療費用、醫療投入或者消耗,佔GDP的比重從6%上升到12%左右,佔的比重翻一番。醫療僅僅是我對新健康經濟內涵定義的三分天下有其一。
健康經濟從大的定義來講包括三個板塊:一是傳統的醫藥產業,這個只能稱為疾病經濟,回答人生了病以後怎麼辦。二是新興的保健產業,怎麼讓人儘量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
2013年我參加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的大調研,我提出了第三個新健康經濟的內涵,就是所有產業的健康附加值,2016年全國衛生健康大會上,習總書記提出來新時代衛生健康的核心是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影響我們人類健康的因素四大:遺傳、環境、行為、保健服務,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因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健康,今後大的產業不光包括身體健康,中國以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不僅僅有大量長期照護在內的巨大缺口,銀髮經濟還是一個非常寬闊的藍海產業,特別是現在的老年人孤獨,我們怎麼儘快開發情感陪護機器人,類似這樣的產品服務是我們需方的痛點和難點。同時,我們在提供專業健康服務的供方,還存在著大量的熱點和痛點。需方的難點和重點,供方的痛點和熱點,將構成我們國家乃至全球打造21世紀最大的民生產業的藍海世界。
我們看到挑戰,更應該看到大疫之後的大健康產業的巨大的機會,在座的各位,我們一起努力。謝謝大家!
「《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由《財經》雜誌、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於11月25日-27日在北京舉行。
(嘉賓觀點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