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年末,到2021年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就連淨土南極大陸都已被病毒汙染。那麼,新冠病毒就是人類面臨最糟糕的病毒了嗎?其實不然。
近日,美國新聞網"Missoulacurrent"刊登了美國專家的研究:在下一場傳染病中,病毒可能具有更高的致死率,但傳播速度卻會像新冠病毒一樣。屆時,病毒將改變地球上的生命軌跡。
來自蒙大拿州一個生態學實驗室的研究員瑞娜·普洛萊特表示,自然界中的病毒種類繁多,但往往都"個性鮮明"。
要麼像新冠病毒一樣,傳播性極強,但平均死亡率不到1%;
要麼像尼帕病毒、伊波拉病毒一樣,致死率高達75%-100%,但傳播範圍卻不大。
就拿尼帕病毒舉例來說,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以馬來西亞一個村莊為該病毒命名。
當地的農場主突然感染了怪病,腦腫脹、頭痛、脖子僵硬、嘔吐、昏迷,進而死亡。出現這種怪異疾病的人,死亡率高達75%。
普洛萊特表示,蝙蝠是尼帕病毒的自然宿主。蝙蝠吃了農場附近樹上的果子,果子便被病毒汙染了。
農場中的豬吃了果子後,便成了病毒的中間宿主。農場主接觸過活豬,或者處理生豬時,便感染了尼帕病毒。
事實上,包括Mers、新冠病毒、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在內的多種病毒,都能在多種蝙蝠體內找到。蝙蝠自帶"光環",體溫高達40餘攝氏度,能和體內的病毒共生,但人類不行。
那麼問題來了,蝙蝠是如何入侵人類棲息地,並傳播病毒的呢?
美國的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有另一種答案:不是蝙蝠入侵了我們的地盤,而是我們奪走了蝙蝠的地盤。
隨著地球上人口數量劇增,人類的棲息地也在逐步擴大。當人類慢慢入侵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時,感染各種病毒的倒計時警報便逐一拉響。
普洛萊特表示:"如果蝙蝠在原始森林中覓食,那麼也不會把病毒帶到人類社會。但問題在於,棲息地消失、氣候變化,給蝙蝠種群帶來了太大的生存壓力。"
除了蝙蝠外,人類社會中肉類消費也在增加,這也就意味著人類要砍伐更多的森林,用來養育更多的家畜。然而,隨著森林這種天然保護罩的消失,那些隱藏在叢林中的病毒便會逐漸外溢。
在傳統觀念中,人們普遍認為,致死率極高的病毒的傳播範圍不會太大,因為沒等病毒傳播出去,人類宿主就已經死亡了。
尼帕病毒就是這樣,人類感染該病毒時,體內病毒數量會逐步增加,等到患者死亡時具有最高的傳染性。但是新冠病毒不一樣,感染者在發病前,就已經具有傳染性。
如果有一種病毒,可以在宿主發病前就傳播出去,並且具有尼帕病毒、伊波拉病毒的致死率,那麼後果是災難性的。
普洛萊特說:"一旦這種傳染病出現,地球上的生命軌跡將被改變。"
公開數據顯示,全球傳染病專家們估計,自然界中約有167萬種病毒,但人類目前僅確定了4000餘個。
隨著新冠病毒疫苗誕生,更多的科學家開始將目光轉向下一波疫情。沒人知道下一波疫情什麼時候會來,但人類必須做好準備,提前找到可能引發大流行的病毒,並提前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