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個新發傳染病

2020-11-27 財經網

財經網訊 「我們對於病毒的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

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他提到,新冠病毒檢測方式都存在著靈敏性和假陰性的問題;新冠病毒患者治癒出院後中長期是否會存在健康損害;新冠病毒疫苗保護期時長難定;在溯源學方面的研究,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劉遠立表示,病毒並不可怕,在防控病毒時,可以發揮大公共衛生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公共衛生包括公共衛生專業機構、醫療機構、社區和政府,四者缺一不可。劉遠立認為,大公共衛生的全社會參與非常重要。

與此同時,要發展大健康產業。劉遠立表示大健康產業有三大特徵:一是內涵外延宏大,二是發展意義重大,三是發展空間巨大。他指出,健康經濟在國家所佔的GDP比重呈現一個穩定的上升趨勢。

劉遠立認為,健康經濟從大的定義來講包括醫藥產業、保健產業和所有產業的健康附加值三大板塊。他表示,銀髮經濟還是藍海市場,需方的難點和重點,供方的痛點和熱點,將構成我們國家乃至全球打造21世紀最大的民生產業的藍海世界。

以下為劉遠立發言實錄:

各位線上、線下的新朋老友們,大家下午好!

我跟大家一樣仔細聆聽了前面梁老師、陳老師分別從公共衛生體系、流行病學,特別是以疫苗研發為主要科技創新手段,來共同應對全球新冠大流行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啟發,陳教授用黎明前的黑暗,給大家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我想給大家潑點冷水,儘管我們有很多令人驕傲的成就,特別是在專業技術水平上,在非典暴發以後,我們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一次,僅僅用了兩周的時間,國內的三個實驗室平行做基因測序,迅速找到了新發傳染病、烈性傳染病的病原是新冠病毒,確實有很大進步,現在疫苗又勝利在望,不光是國際上的,也包括國內的。

但是,我們仍然對這個所謂小小的病毒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

第一,雖然我們把病毒的基因測序出來了,發明了核酸檢測、抗體檢測、抗原檢測等等,這些所有的檢測單獨來講,都存在著靈敏性和假陰性的問題,怎麼結合使用,提高檢測的精確度,存在不確定性。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新標準是核酸檢測,但核酸檢測採樣有兩個主要的,一個是喉拭子,一個是鼻咽拭子,我在廈門做調研的時候發現,廈門儘管只有400萬人口,但它是現在全國第三大口岸城市,每天多的時候有8000多個海外過關的人,進行檢測,由於它有一個科研頭腦的科研主任,所以他們做了對比,比如核酸檢測,還不算核酸+抗體,後來探討加抗原的可能性,就是拭子的不同,用鼻咽拭子可以重新捕撈漏網分子1/3,這是檢測的不確定性,為什麼要做好準備,隨時有可能零星的病例會出現,我們檢測的手段本身的靈敏性還在不斷改進。

剛才說了,我們有了一定的治療辦法,症狀是控制住了,非典的病人雖然治癒出院了,後來發現肺部的纖維化,股骨頭壞死等等,中長期會帶來一些健康上的損害,到底新冠病人治癒出院以後,中長期會出現什麼結果,也存在著不確定性,昨天中國醫學科學院和柳葉刀連續兩天舉辦了今年的醫療與健康大會,我主持的是第一天的大會,在第一天大會上,中日友好醫院的副院長曹斌大夫,他跟蹤出院的新冠病人,看看他的中期長期會不會出現健康損害的結果,在這方面,我們還知之甚少。這是對病人方面存在的不確定性。

第二,即使有了終極的武器,疫苗,保護期到底多長,在多長時間裡,可以在國際國內,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迅速讓更多的人接種,也存在著不確定性,特別是現在馬上要到了冬季的流感季節,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會不會產生協同,形成新的變種,也存在不確定性。所以,給大家一個個人防護的建議,凡是能增加我們身體健康的,營養、健身、板藍根、流感疫苗,有條件的、能做到的儘量做到,因為的的確確新冠病毒再次提醒我們,對於新發傳染病我們經常是防不勝防。

第三,最重要的我給大家潑的冷水是,我們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大概每隔10年、20年才碰到一個新發傳染病,上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在過去的20年裡,平均每一年人類就碰到一個新發傳染病,當然不是每一個新發傳染病都像新冠這麼烈性的傳染,但是可以根本地說,下一個新發傳染病肯定會到來,而且我們也認識到,原來我們總是說從野生動物跳到人類,是不是海產品也可以成為傳染源,現在在溯源學方面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全社會都應該保持高度警惕,這是我們應有的一個理性的態度。

但是並不可怕,中國的經驗也說明了公共衛生的重要性,所以我補充兩點:

第一,公共衛生不僅僅意味著專業,包括公共衛生專業機構、醫療機構、社區和政府,四者缺一不可。比如社區、居民,北京新發地迅速發現,迅速處置,我們要感謝西城區的唐先生,當然我們的專業機構、政府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但這位唐先生出現症狀以後自覺戴上口罩,騎上自行車,避免坐公共運輸工具去醫院做核酸檢測,而且在他的回憶之下28個密切接觸者找出來了,也是他的回憶使得我們迅速鎖定了新發地。所以,我們全社會參與大公共衛生,都是非常重要的,當然經歷這次以後,我們的大公共衛生能力有了提高,我們有底氣,有能力。

第二,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黎明前的黑暗,今後要光明,這個光明不光是生產生活恢復正常,經濟還要發展,不是每個行業都會大發展,但有一個行業必然是大發展,就是大健康產業。我們知道,我們國家現在是少數幾個正增長的國家,在裡面,與大健康相關的產業恢復得速度快,當然在疫情期間很多產業轉產,做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等。

為什麼我們在健康產業要冠之以大,因為它有三大特徵:一是內涵外延宏大,二是發展意義重大,三是發展空間巨大。現在上上下下都在認真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的決議,我們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健康中國,健康中國有五大任務: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看一看全世界發展的規律,其他所有的行業都有產生發展、高速增長、黃金期、夕陽期,最後被新的產業所代替,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服務型引領的社會,但唯一有可能一個不落的太陽,就是大健康產業,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哪個國家的健康經濟所佔GDP的比重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的,它是呈現一個穩定上升的趨勢,舉一個例子,OECD國家上世紀70年代,到2010年,人均GDP從15000歐元,增長到30000歐元,大健康經濟的1/3部分,醫療費用、醫療投入或者消耗,佔GDP的比重從6%上升到12%左右,佔的比重翻一番。醫療僅僅是我對新健康經濟內涵定義的三分天下有其一。

健康經濟從大的定義來講包括三個板塊:一是傳統的醫藥產業,這個只能稱為疾病經濟,回答人生了病以後怎麼辦。二是新興的保健產業,怎麼讓人儘量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

2013年我參加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的大調研,我提出了第三個新健康經濟的內涵,就是所有產業的健康附加值,2016年全國衛生健康大會上,習總書記提出來新時代衛生健康的核心是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影響我們人類健康的因素四大:遺傳、環境、行為、保健服務,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因為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健康,今後大的產業不光包括身體健康,中國以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不僅僅有大量長期照護在內的巨大缺口,銀髮經濟還是一個非常寬闊的藍海產業,特別是現在的老年人孤獨,我們怎麼儘快開發情感陪護機器人,類似這樣的產品服務是我們需方的痛點和難點。同時,我們在提供專業健康服務的供方,還存在著大量的熱點和痛點。需方的難點和重點,供方的痛點和熱點,將構成我們國家乃至全球打造21世紀最大的民生產業的藍海世界。

我們看到挑戰,更應該看到大疫之後的大健康產業的巨大的機會,在座的各位,我們一起努力。謝謝大家!

「《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由《財經》雜誌、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於11月25日-27日在北京舉行。

(嘉賓觀點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

相關焦點

  • ...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個新發傳染病
    財經網訊「我們對於病毒的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
    財經網訊「我們對於病毒的認識比較表淺,存在著四大方面的不確定性」。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在頂級期刊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學科學院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於5月7日在《自然》雜誌發表的《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研究論文中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現已通過電子郵件與《自然》雜誌聯繫,重新提交了正確的圖片。
  • 轉化醫學專家:中國為何是新發傳染病暴發熱點地區?
    ▼ 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H1N1甲型流感、新冠肺炎,進入新世紀以來,這些新發傳染病接連暴發,極大威脅了人類健康。中國多次受到疫情衝擊,可謂新發傳染病暴發的熱點地區。
  •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國際病毒史學家協會的阿德裡亞娜·埃吉博士和凡·巴克爾博士表示,追蹤病毒突變需要對病毒的所有遺傳物質——基因組進行排序,需要通過研究從成千上萬的患者身上提取的病毒遺傳物質,從中尋找疫情暴發的歷史線索。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馬裡蘭大學病毒學家趙玉琪博士指出,病毒溯源研究是一個科學難題,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三亞 科學家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來龍去脈
    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馬裡蘭大學病毒學家趙玉琪博士指出,病毒溯源研究是一個科學難題,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科學家需要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基因組分析、宿主(中間宿主和自然宿主)篩查認定、野外取樣、病毒分離株同源性研究以及最終的生物信息學分析認證等多個環節,才能追蹤到病毒的源頭。
  • 海水中發現新冠病毒
    海水中發現新冠病毒據美國福克斯新聞1日援引美國《明星論壇報》消息稱,今年9月,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德盧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海灘取樣的水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痕跡」。此外,研究人員表示,在這些水樣本中檢測出的新冠病毒,比在廢水中檢測到的水平「低1萬倍」。目前尚不清楚病毒的具體來源,有可能是遊泳者將病毒傳播到海灘水中。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會通過水傳播。
  • 在《自然》雜誌發新冠論文誤用圖片,中國醫科院公開致歉
    「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5月14日發布《關於對新冠病毒感染轉基因小鼠模型論文核查情況的說明》,對一則發布在《自然》雜誌的論文誤用1張病理組織學圖片致歉。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在《說明》中介紹: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此次新冠疫情科技攻關工作中,承擔了轉基因小鼠模型構建任務,並將研究結果以《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為題,於2月2日投稿《自然》雜誌
  • 中國團隊發布新冠病毒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本報北京5月8日電 記者田雅婷從中國醫學科學院新聞中心獲悉,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秦川團隊、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團隊、浙江省疾控中心張嚴峻團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
  • 中國學者新發現顛覆科學界對「RNA病毒圈」認知
    中國學者新發現顛覆科學界對「RNA病毒圈」認知 2018-04-05 12:09:2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疫情不斷蔓延的同時,許多人都在擔心同一個問題:新冠病毒是不是也正在變異?分別於5月1日和5日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上的兩篇論文均顯示,新冠病毒已產生突變,並檢測到了一種新毒株。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會給未來的疫情防控形勢帶來一些影響。
  • 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專家:「我與新冠...
    年末,《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記者採訪了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域的權威專家,請他們回顧這一年與新冠病毒對戰的經驗,並對當下疫情最新走勢做出分析。
  • 從科學努力到科學弱點,科學如何戰勝新冠病毒?
    疫情的大流行成為影響全球經濟走勢、國際政治等最重要的變量,讓社會的不確定性有增無減。不同的問題在各個領域不斷地湧現出來,從教育到醫療,乃至社會意識形態均面臨大考。同時,疫情作為一個醫學事件,也引發了現代科學史上最大的轉折點。2019年秋天,由於沒有人知道疫情的存在,科學家們對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幾乎為零。
  • 關於新冠病毒,一個獸醫的十大思考!
    獸醫早就明白,由於群體抵抗力的差異或者免疫狀態的差異,會導致部分攜帶抗體的特殊群體存在,這些群體會出現帶毒不發病,或者持續性帶毒排毒,或者僅表現輕微症狀的現象。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是比較溫和、低致病性疾病上常見。高致病力的得了就死了,現場處理後,傳染源也就消失了,病也就沒了。由於新冠病毒屬於相對致病力比較弱的,這也是為何比薩斯難對付的原因。
  • 義大利在新冠病毒的溯源上,有了重大發現
    鑑於境內外的網絡上關於新冠病毒到底來自哪裡,目前還存在大量的傳言、流言乃至失實信息,耿直哥在最初看到有國內的網站上報導了這一來自義大利的消息後,便立刻專門找來原文報導進行了核實。12月5日採集的咽拭子樣本進行了新冠病毒的監測後,發現這上面有新冠病毒的RNA序列。
  • 新冠病毒源自中國?別讓虛假信息也跟著「大流行」
    現有科研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產物由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圖蘭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和澳大利亞雪梨大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英國期刊《自然·醫學》發表文章說,科研證據顯示導致新冠肺炎疾病的新冠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而不是實驗室合成的。
  •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與CEPI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隨著近期越來越多無病症的傳播者出現,加上病毒可能已進一步適應人類感染,SARS-CoV2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人類病毒,長期與人類共存,呈現類似流感病毒的季節性流行情況。疫苗是防控疫情最經濟有效的手段,能快速製備疫苗,是有效應對新發傳染病的最重要策略。
  •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科研事件· 中國醫學科學院回應「Nature論文一圖多用」 5月7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冠病毒在hACE2轉基因小鼠中的致病性》(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的論文。
  • 鍾南山:警惕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在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