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成為加劇世界變革的重要事件。如何改善全球大流行病的應對機制?如何通過溝通化解全球危機?中美關係與世界秩序會發生什麼演變?全球治理能否拿出「升級版方案」?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提供一份對未來世界發展的理性指引正當其時。
鑑於此,鳳凰網聯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起以「重塑文明與秩序」為主題的新一屆「與世界對話」雲論壇,以期凝聚各方睿識,預判世界風向。
就公共衛生領域而言,如何應對第二波疫情?怎樣建立科學的傳染病防治機制?如何看待疾控中心地位的爭論?未來新發傳染病越來越密集怎麼辦?帶著這些問題,鳳凰網對話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
劉遠立在分享中詳細解讀了6月2日中央召開的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專家座談會。從專業角度解讀了後新冠衝擊下中國公共衛生即將迎來的變化。他提到中國整個公共衛生體系的兩個方向,一個是更精準,一個是更有效。其中「更精準」需要黨和政府、社會團體、醫療機構、衛生機構四大主體的協同發力。而「更有效」則直指此次新冠防控中的不足,在能力、動力和壓力方面進行努力。具體而言,能力比如人才能力、早期預警能力、自救能力,而動力可以包括傳染病和防治法和新的激勵機制。
在回答「疾控中心應當行政化還是保持獨立性」的問題時,劉遠立表示疾控等公共衛生機構,富有神聖的責任。他們的這種責任是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的,是不應該受到任何人為的幹擾和影響的。而且他們的負責任的行為,我想是更不應該受到任何處置的,所以他的科學性和獨立性毫無疑問是需要得到保護的。
以下為對話實錄:
劉遠立:各位觀眾大家好,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非常高興應邀參加鳳凰衛視鳳凰網組織的與世界對話雲論壇。
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院長,這是我全職的工作,我業餘的兼職還是比較多,主要一個社會兼職是擔任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的會長。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的主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個就是談一談我們怎麼樣認識新冠肺炎這個全球大流行,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以及它給了我們一些什麼樣的啟示。
我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像今天咱們這樣的學術交流活動,還是我的專業講課,以及媒體的採訪當中,我會經常提到一個詞兒,叫新常態。也就是說我認為我們這次新冠疫情的到來,以及我們整個防控應對的整個過程,應該說我們認識到它有些新的規律。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常態,也就是說簡單的講我們恐怕很難指望著新冠肺炎這次大流行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可能我們需要做好長期與狼共舞的準備。
第二個方面就是既然這是一個新常態,那麼應對這個新常態,我們中國有哪兒主要的實踐和戰略,這個主要我想給大家分享交流一下6月2號我們國家剛剛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那麼這次會議是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召開的,一個有關我們國家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的專家座談會。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就是應對這個新常態,全球範圍內應該有一些什麼樣新的戰略合作,我們需要的思考。
經常我在疫情防控的過程當中,會遇到這麼一個問題,大家說劉教授你既然是公共衛生專家,你能不能告訴我們,有沒有第二波?第二波大概是個什麼情況?像北京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武漢?那麼這一次全球大流行,到底全球範圍內什麼時候出現拐點,什麼時候大流行能夠結束,我們真正能夠徹底的摘下口罩,恢復我們的正常生活生產學習的正常狀態。
講老實話,簡單的回答,我不知道。再補充一句,誰都不知道。我們很多的科學家,都在夜以繼日的來研究新冠病毒,我們全人類面臨的一個共同的敵人。
但總的來講,大家應該說有一個初步的兩個共識,第一個這個新冠病毒,如果我們把它比作為敵人的話,這個敵人太狡猾。我們通俗一點講,神不知鬼不覺就進入到我們人體,一開始的話它會壓抑我們的免疫系統,很難被我們免疫系統所識別。然後它雖然是一個呼吸道,主要以呼吸道和飛沫傳播為主的,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的這麼一個病毒,但是我們的腸道也可以帶毒,它是侵犯各個器官,包括我們的神經系統。而且它在傳播的後期,感染的後期,它又會激發我們免疫系統過度的反應,所以它是一個非常複雜,非常狡猾,而且它的傳染性,感染性極強。
那麼這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科學家的一個共識,也與這個共識相關的,大家也非常冷靜的認識到,就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人類對於新的敵人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的。當然,我們現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在做一些溯源的研究,到底這個病毒是從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從野生動物這個宿主跳躍到我們人類,應該說大家都在研究,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非常確切的答案,更談不上共識了。
還有我們現在如果要分析一下,我們整個人類面對新發傳染病的挑戰,我們從趨勢分析來講,我們發現它有一個間隔的周期,大大的縮短這樣一個趨勢。比如說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以前,大概我們是每隔十年左右,我們人類發現一個新的傳染病,也就是說一個新的病原體,原來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的教科書上,在我們的實驗室的目錄上面,在我們全球的大流感的信息共享平臺上面,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新的病原體所引起的新發傳染病,每隔十年一次。八十年代以後,這個間隔周期從十年縮短到了五年,進入到21世紀又進而縮短到兩年。而在過去的20年左右的時間裡面,平均每一年我們整個人類都會面臨一個新發傳染病,平均每一年。當然每一年我們所發現的新的傳染病不一定是烈性的急性的,是一個突發的,像新冠這個病毒一樣的這麼厲害。
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就是說由於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我們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的互動的方式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原來主要是以野生動物為主要宿主的這些病毒,這些病原體,然後實現了宿主的跳躍,產生了變異,對我們人類形成了新的威脅。
所以我們要認識到無論是新冠也好,還是新的更多的我們還不知道的這些病原體給我們造成的新發傳染病也好,我們現在可能要非常清楚的認識到,我們以往百年不遇,指的這個厲害,潛臺詞就是說我們雖然這次遇到了,可能未來百年十年都不會遇到這麼大的新發傳染病的侵擾了,恐怕這個理念、這個舊的傳統的想法是一個幻想,那麼我們更加科學的和現實的態度,就是要做好一方面儘量的讓我們的正常的生產生活經濟運行的秩序得到恢復和維持。另外我們要保持警惕,特別是把我們現在已經形成的一些良好的集體的和個人的公共衛生的一些習慣和文化能夠保持下去。
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點,就是說大家以後再不要提這麼膚淺的問題了,就是到底這個疫情什麼時候能夠徹底的過去,也許永遠過不去,但是大家也不必驚慌,所謂新常態也是我們要保持一個非常科學冷靜的心態,也就是說可能會不斷的會有局部的一些病例的出現,甚至局部的一些傳播。但是只要我們做到及時的發現,及時的採取措施,而且大家要知道,儘管新冠病毒它的傳染性很強,但畢竟它的致死率還不是那麼高。所以大家也不要談新冠而色變。
那麼既然包括新冠在內的新發傳染病的挑戰將會長期的存在,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那麼我們中國到底有哪些主要的戰略考慮?我們有哪些好的實踐經驗,我們是可以在新常態的狀態下能夠繼續的發揮作用,就是我們應對新常態,能夠更加的成功,更加有效呢?
6月2號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的,加強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特別是應急體系建設的專家座談會,他既是一個總結會,就把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整個疫情防控的全面的阻擊戰,它的一些主要的經驗進行一些總結,同時也是對於未來我們怎麼樣進一步的加強我們國家的整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或者整個治理體系的建設,做到常備不懈,做到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兩手都要硬,也是一個戰略的研討會,也是一個習總書記親自部署的一個任務工作的交代會。
習總書記在跟我們的七位主要的發言專家進行互動,以及後來他的總結講話當中,包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從我們公共衛生學者這個角度來講,就是我們國家在疫情防控和整個公共衛生體系的現代化的建設當中,該講的應該提到的都講到都提到了,非常的系統。
今天我主要給大家做一個一二三的概括,這樣的話大家就比較能夠聽得懂,容易記得住,今後在我們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當中能夠用的上。
一是指一個核心的理念。習總書記反覆強調,我們國家這次的疫情防控的阻擊戰,我們整個公共衛生的工作,我們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呢?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個核心的理念,應該說貫穿在我們前一階段整個的疫情防控當中,特別是在史上最嚴厲的離鄂離漢的通道管制上,我們民間稱它叫武漢封城。那麼我們通過我們八千多人的流行病學隊伍的盤查,密切接觸者的調查,我們的核酸檢測等等,發現這麼大量的病人,怎麼辦?是居家隔離還是集中收治?我們中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發明,就是方艙醫院,我們在兩周的時間裡面建了16家方艙醫院,能夠收治12000多病人。我們把所有的確診的輕症的,普通型的病人,全部應收盡收。
這個和國外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國外他是比較強調居家隔離,或者社區隔離,因為很多的國家也包括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醫療衛生的資源最豐富的美國,短時間內醫療資源嚴重的不足。那麼中國的話是叫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我們無論是對嬰幼兒還是對80多歲的老人,我們都竭盡全力來搶救生命,人民的生命至上。
方艙醫院集中的收治有兩個好處,一個是防治避免了他們在家庭和在社區傳染。第二個能夠在這樣一個有組織的環境裡面,提供一些基礎的支持,包括我們營養的支持,包括一些基礎的治療,而且一旦發現病程轉重,能夠迅速的把他們轉診到有ICU設備的這些定點的醫院進行及時的救治。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雖然是全球這一次的抗疫,整個戰役當中我們是第一波阻擊戰。我們都知道第一波上前線的,我們這些將士們,應該說對敵情是不了解的,邊幹邊學,邊學邊幹。但是我們的病死率是如此之低。你像美國誰都沒有想到他死亡的人數遠遠超過了我們發病的人數,這個是確實沒有想到的。中國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我想人民至上,全國一盤棋,馳援湖北,馳援武漢,300多個醫療隊,42000多名中國最優質的醫生護士第一時間奔赴前線,19個省市對我們除了武漢以外的16個地區進行對口支援。
這種全國一盤棋,一方有難,大家都來支援,保衛武漢就是保衛首都,就是保衛全國的,這樣一個同舟共濟的這樣一個精神,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都要盡我們最大的力量,包括我們中西醫結合來救治病人,這個應該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們如果說中國的抗疫它的成功的秘訣是在哪兒?這是最大的秘訣,就是這麼一個核心的理念,這和其他一些西方的國家,讓自然的去發生吧,我們產生集體群體免疫,就像流感一樣的,也沒那麼可怕。那這意味著有些人本來是可以救治的,你就放棄了對他生命的救治,這是巨大的代價,我們國家習總書記的原話是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哪怕是按下經濟運轉的暫停鍵,我們願意付出,在短時間內我們負增長,也要保證人民的生命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救治,這是一個核心理念。
第二圍繞這個核心理念,這次習主席提出來兩個核心目標,就是在應對新常態,我們中國整個公共衛生體系要做到兩個更,一個是更精準,一個是更有效。所以更精準,也就是公共衛生這件事兒,包括疫情防控這件事兒,它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的公共衛生機構的事兒,它也是我們醫療機構的事兒,它也是我們政府的事兒,也是我們全社會的事兒。
那麼這四大主體,共同採取有針對性的,有組織的社會幹預行動,就構成了我們公共衛生的內核。那麼這四大主體,從黨和政府到我們的社會團體,到我們的每個社會成員,到我們專業醫療機構和專業的公共衛生機構,大家都有責任。所以這一次更加精準,就意味著我們每一個公共衛生的主體都要更加明確自己的責任。
做到更加有效,是這次6月2號座談會的應該說我們的公共衛生治理方略的一個布置會的核心內容。
要做到更加有效,這裡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劉遠立老師的一個小小的發明,我是幹嗎的?我是研究醫療衛生體系的。
2003年我當時還在哈佛大學當老師,我和其他的同事們一起,應該說創辦了一個新的交叉學科,叫衛生體系學,從2003年開始我們就招收衛生體系學這個領域的博士生,所以我也一直是做衛生體系學的博導。
在衛生體系學裡面,我們要回答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到底我們看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醫療衛生體系,有的體系運轉的好,有的運轉的不好,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當然原因很複雜。但是八九不離十,離不開三個關鍵要素,我把它概括為三力,就是能力、動力和壓力。能力包括我們的技術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領導能力,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任何一個體系,任何一項工作,任何一個事業,你要把它做好,你沒有能力不行。但是光有能力沒有強大的動力和壓力,同樣我們的效率也不高。
所以要更加有效,就必須在能力這樣一個必要條件和動力和壓力,也就是我們的激勵和約束這兩個方面要做文章,要進行部署,要有計劃,然後要有行動。
所以這次習總書記,也是圍繞這三個方面,做了詳細的未來的一個戰略部署。比如在能力建設上面,習總書記首先強調的是人才建設,他特別提出來未來我們要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公共衛生學院,我作為公共衛生學院的院長當然責無旁貸,今年其實教育部已經讓我們進行公共衛生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的擴招了。習總書記特別強調四個方面我們要加強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的培養,一個就是對於病源研究,溯源研究,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一個新發傳染病出來了我們能不能迅速的能夠知道病原體是什麼,它的結構是什麼。第二對於疫情的傳播規律的研判,這方面我們需要新的專家。第三就是現場流行病學這方面的人才,我們也需要。第四個當然就是一系列的實驗室,這個網絡,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我們也需要。
這個是我們的人才隊伍的建設。還有我們公共衛生有一些基礎的能力建設,這次習總書記提出來有一個非常叫重中之重,就是我們新發傳染病的早期檢測預警能力,習總書記用了重中之重,也就是說一個新發傳染病出來以後,我能不能迅速的捕捉到,能夠發現。而且他提出來還有一個核心能力叫什麼?叫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也就是說不光是依賴我一個傳統的直報系統,可能我專業的輿情,我們民間的輿情,也可以觸發新一輪的傳染病的預警。
所以你看習總書記在我們這個能力這塊布置的還是比較細的。這個能力習總書記當然也談到我們的國家醫療中心,我們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平戰結合結合的,防治融合的醫療衛生體系的能力的加強。還有這一次習總書記特別強調一個基層能力的加強,我們的人民的自救,自衛的能力的加強,習總書記這次特別談到,我們既然是新的公共衛生的應對,是人民戰爭,我們就要提高我們人民的科學的衛生的知識,也要提高他們自衛自救的能力,這是能力建設。
從這個動力和壓力機制這方面,習總書記主要是強調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個是我們的修法普法工作。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動力和壓力機制的頂層設計來自於我們的法治建設。所以習總書記這次提出來,未來我們首先要有針對性的對我們的傳染病防治法,對我們應急管理法要進行相應的修改和完善。同時要進行普法教育,在各級和政府,在全社會要讓大家知法,守法,執法,以法律的精神,按照法律規定的責任來完成我們新常態下的疫情防控工作,來平衡好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我們疫情的防控,兩手都要硬。
那麼在激勵機制方面,習總書記特別強調的是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因為我們都知道,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新發傳染病,我們最有利的武器,甚至我們可以講終極武器就是科學,就是我們新的科學技術這個武器,包括疫苗在內。那麼你沒有一批高科技的人才,我們的這些武器的發明創造使用,就成了一句空話。
談到科技創新,我們當然不免要談到不光是我們全國範圍內的科技的協同創新,也包括我們全世界範圍內的科技的協同創新。所以在這裡的話我們說在新常態下,既然是我們全人類都要面臨的一個經常可能會發生的,經常會侵擾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的敵人,就是變異的病毒,這個新的病原體,那麼我們又知道只要是傳染病,他就不尊重任何的國界的,任何的國家和民族都不能獨善其身的。我們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我們都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互的幫助,相互的支持。
所以在這樣一個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們作為學者,作為科學家,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這種惡意的政治甩鍋,我們本來應該大家都是命運共同體,大家相互幫助,哪怕從自私的角度我幫助你這個國家迅速的控制住了疫情,我也減少了我外來輸入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在惡意的去甩鍋,逮著誰就說誰,甚至在關鍵的時候停止對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像這樣一些不明智的舉動,不僅僅是缺乏基本的良知和理性,甚至說是嚴重的不負責任。甚至這種決策來自於世界的大國,就更是不負責任,這不光是對本國人民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全世界人民的不負責任。
那麼我們應該做的剛好是相反,更加緊密的協作,加強我們的交流,那麼在這方面應該說我們中國應該是引以自豪的。我們在我們的疫情還沒有完全防控,局部的外來的輸入風險復工復產以後帶來的疫情的反彈,仍然面臨很大挑戰的情況下,甚至我們從前方,從湖北剛剛撤回各地的醫務工作者,還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的情況下,他們本身的醫院,也面臨復工復產壓力的情況下,我們派出我們的醫療隊去最需要的國家幫助他們,我們大量的開展國際網上的學術交流活動,我本人都主持了十多場國際交流活動,把我們中國寶貴的經驗和知識,向全世界分享,我們在第一時間也建立了網上知識中心,向全世界免費開放,我們加大了對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等等。
這些應該說都是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擔當,和我們不僅僅是說,而且我們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一起來打造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我們中國的一個實踐,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全世界有識之士,能夠更加緊密的團結起來,特別是中美兩個大國,應該說我們在科學家層面,我們在學者層面,中美兩國的交流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中國疾控中心的主任高福院士,跟美國疾控中心主任都是很熟的老朋友,他們也在疫情的早期都有頻繁的交流,有信息的共享。我們也看到美國的這些高級流行學學家,公共衛生專家,傳染病專家,在1月份就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也給美國政府建議早做準備,要認識到新冠病毒它的厲害。但是很可惜,我們真是沒有想到,世界上經濟最發達,醫療衛生資源最豐富的美國,居然成了現在全世界新冠肺炎,到目前為止的一個最大的重災區,無論是發病人數還是死亡人數,這個都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沒有理由來為了少數人的政治利益來甩鍋,沒有任何理由不加強國際的合作,特別是我們都知道,我們在科學領域裡面,各個國家都有各個國家的強項,也有各個國家的短板,假設我們能夠把美國、歐洲、以色列、中國、日本等等這些世界上的一些國家,最優質的科學家的力量,能夠組織起來,大家協同來攻關,而不是相互的競爭,我相信新冠疫苗一定會大大的加快我們從研發到上市的速度,更早的造福於人民,更多的搶救我們的生命。這個道理可能大家都很清楚,但問題是我們怎麼能夠把全球協同的戰略,能夠通過技術創新加制度創新,能夠給他儘快的實現,這個恐怕是需要智慧的。
這裡我想提到有一個經濟學家叫 Michael Kremer,他是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我記得早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我就有機會跟他在一個國際衛生政策的網絡裡面進行一些研討和互動,他最早就提出來怎麼能夠加快全世界公共產品,像疫苗這種研發的從科學家到企業家,提高他們的動力,他就提出來一個叫打造公共產品市場的這麼一個理念。也就是說事先我們就跟科學家和企業家說好,只要是你能夠開發出來符合一定質量要求的疫苗也好,等等這些公共產品,我一定按照事先同意的價格和量,我能夠跟你購買,保證你的投入,大量的投入能夠得到補償和回報。應該說他的這個創新的理念,就是從一開始就把參與一個協同創新的,不光是國內,也包括全球範圍內的科學家,企業家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能夠給他保障下來,這樣就會提供巨大的協同創新的動力和壓力。
也就是說我們說第一我們國際的交流,是應該繼續,最不應該切斷的是我們科學家學者的交流,是知識的分享,在這一點上我作為中美健康峰會的創始人之一,也非常驕傲的告訴大家,我們中美健康峰會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在疫情的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不僅沒有停止,而且加大了中美以及中國科學家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包括我們系列的中美的科學家的交流,包括系列的中德交流,雲論壇,雲對話還在繼續。
我們作為一個有國界的學者,我們意識到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我們個人是有祖國的,但是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所以在傳染病這樣一個共同的敵人面前,我們一方面要把我們自己本國的事情做好,我們作為中國人,我們雖然一方面非常驕傲,我們第一波阻擊戰打的非常好,我們現在儘管北京我們首都的疫情風險級別上調了,但是我們仍然對於能夠控制住疫情的進一步蔓延,不把我們正常的復工復產的秩序能夠儘快的恢復,不是讓它很長時間的進行阻斷,我們是有信心的。
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在全球大流行的一個傳染病的共同的敵人面前,只有每一個國家都勝利了,我們整個人類才能夠取得勝利,才把這個石頭能夠放下心來說這次新冠疫情我們是取得了真正的勝利。與此同時我想全球的協同合作,相互的支持,不光是對於這一次的新冠大流行,我們打勝這樣一個新的世界大戰重要,未來我們面對一波又一波新的新發傳染病的挑戰更加的重要。因為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我們大家都是在同樣一個星球上的一個命運共同體。
所以我想最後借這個機會呼籲我們全球範圍內的科學家們,企業家們,我們的政府,應該加大這種交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力度,共同的來不斷的戰勝我們共同的敵人,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新發傳染病的病毒和其他的病原體所帶來的,對我們人類健康的挑戰。謝謝大家。
鳳凰網:剛才您也聽到您是老年保健協會的會長,目前我們也知道很多老年人是比較容易被感染新冠的,很多歐洲國家也是因為老齡化程度比較高,死亡率也非常高。那麼您在對於老年人應對疾病,有沒有什麼建議?
劉遠立:的確我們這次無論是中國的經驗還是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發現新冠肺炎的病亡率,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的。為什麼是這樣?是因為我們的年齡越大的人,他的一些基礎性的疾病,包括心臟病,腫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等,這些病比較多。其實我們知道很多的重症病人,最後病亡,不是由於病毒本身所造成的,是由於它加速了它其他病,已經有的病對我們病人,特別是老年病人生命的威脅,損害是造成的。因此無論是新冠肺炎也好,還是新的其他未來的新發傳染病也好,毫無疑問我們老年群體是一個易感人群,也是一個脆弱人群。
但是他的核心是什麼呢?是他的基礎性的疾病一定要控制好,這也是為什麼這一次我們的重症新冠肺炎的救治當中,我們強調的是多學科合作,不光是呼吸道系統的重症,這些專家,也包括其他專科的專家,大家一起來把這些基礎疾病給它控制好了,就可以大大的減少病亡率,無論是年齡比較大的還是年輕的。所以基礎性疾病是一個很重要的危險因素。
當然我們知道年齡大了以後,有很多的老年人,他由於生活自理能力,其他功能的衰退,他是需要我們社會來照顧的。在這方面我們中國目前主要還是靠家庭來照顧,包括我的老母親一直生活在武漢,封城期間也是靠我妹妹一家人不斷給她提供生活的照料。
國外很多的時候老年人上了一定的年齡,要麼獨居,要麼在養老院裡面,所以我們會發現國外很多老人感染了,在養老院裡面,或者獨家居家感染了,甚至死亡了以後有一段時間都沒有被發現。那麼在我們國家由於我們的社會支持系統相對還是比較好,特別是以家庭為主的支持系統還是比較好,這一次我們說我們的老年人,至少在這次新冠肺炎當中,我們保護的還是不錯的。
未來隨著迅速的老齡化,我們的老年人,特別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光靠家庭毫無疑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未來也面臨著如何要加強我們特別是對病殘老人的長期照顧服務,以及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這樣一些重要的緊迫性的課題。
鳳凰網:公共衛生領域,是不是說現在我們國家已經基本處在一個相對領先的一個(水平),還是說還有若干年的差距?
劉遠立:我們說以結果論英雄,我反問一句,假設我們國家現在在公共衛生領域真的還存在著那麼大的短板弱項缺點的話,我們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成績,在這麼短的時間裡面,就可以把第一波的新冠的流行能夠控制住,武漢封城這樣一個人類抗疫史上規模最大的,最勇敢的一個行動,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真的是有我們的舉國體制,在面對重大的危機面前,我們這種舉國的體制,我們全國一盤棋的這樣一個體制,應該說它的優勢是非常的明顯,它的比較優勢非常明顯。
美國的失誤不是一個技術性的失誤,更大程度上是一個政府決策的失誤。
鳳凰網:最後一個問題,關於我們國家疾控中心早期的漏洞,有些專家認為應該提升它的行政地位,有些專家認為應該是更增加它的獨立性,您怎麼看這個爭論?
劉遠立:公共衛生作為一個專業機構,特別是在病原體,在病原學的研究,在早期的檢測預警,疫情的研判,信息的及時的報告和披露等等,以及我們應急措施預警措施的建議方面,富有神聖的責任。他們的這種責任是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的,是不應該受到任何人為的幹擾和影響的。而且他們的負責任的行為,我想是更不應該受到任何處置的,所以他的科學性和獨立性毫無疑問是需要得到保護的。
而且我覺得恐怕不僅僅是我們的這些公共衛生的專業人員和專業機構,他們的一些責任需要得到保護,也包括我們的政府官員,我們各級各類的政府官員和部門的決策者,只要他按照法律賦予他的責任,盡到了責任,我們就不追責,但是你沒有盡到你的責任,那毫無疑問,我們一定要追責,一定要繩之以法。
所以,這一次習總書記在6月2號的講話當中,特別強調了依法治國,這也是為什麼他強調一定要完善我們的法律法規,今後的話一定要有法可依,而且執法必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