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重症救治的協和人嚴冬凜冽,風雪呼嘯,2020年的冬天真是猙獰、難熬!在全中國人民抗疫最嚴峻時期,我曾被這樣一對數字震驚了:3月5日,國家衛健委下達通知,緊急組建121人的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短短3個小時內,一共有在職職工4000多人的北京協和醫院,有3306名醫護人員自願報了名!
作為一個在協和大院長大的子弟,對那以後發生的所有事情,我都不再驚訝而更認為順理成章:
協和人衝上武漢第一線。
獨立承擔起重症病房的救治任務。
頂尖專家掛帥重症病區。
ICU拔管成功率最高。
把一位位病人從死神手上搶救回來。
建立起具有標杆意義的「協和方案」。
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4位中青年醫生代表用純熟的英文向中外記者詳細介紹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方法、經驗……
協和,到底是協和。當代協和人依然是中國醫學界翹楚。因為他們的到來,不但病人們心裡踏實了,就連整個兒荊楚大地都安穩了不少,江城更有了戰勝疫魔的信心。
協和,百年不倒的協和,令人高山仰止的協和,她的高度究竟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原因有很多,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病人至上」的崇高醫德,二是嚴格到苛求的八年精英教育。
醫生像媽媽的服務藝術自打學前就入住協和大院,至今已經半個多世紀。我猶十分清晰地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去協和看病,那時還有好些診室在地窨子裡。當時我們小孩子一點兒都不害怕,因為在我們的小心眼兒裡都相信「醫生像媽媽」這句話,真的,這句話不虛,她們(還有他們)都是和藹可親的,笑眯眯,不板臉,可見協和的醫者仁心。
大神級醫師吳階平大夫曾說過:「我認為做一個好醫生要不斷從三方面努力。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高尚的醫德;二是有精湛的醫術,能解除病者的疾苦;三是有服務的藝術,取得患者的信任。關於第三點一般人並不很重視,不認為其中大有學問。我感到有經驗醫生的突出之處就在這第三點上。」
這三點,從吳階平、林巧稚所代表的醫生教授們,到聶毓禪、王琇瑛為代表的護士們,在1966年以前,基本都做到了。在今天,也還是要求得很嚴,這首先是百年協和能夠百年不倒的不二法門。
林巧稚放棄考試去救護暈倒的考生,最後被協和醫學院錄取的故事廣為流傳,此處不贅述;她還有幾個不太被人知道的「習慣」:她看門診時,總要看完當天掛號的所有病人才下班。如果她看到哪個病人表情痛苦,還會丟下手裡的事去直接詢問。有時護士提醒她說,待診室裡來了「特殊病人」,林大夫總是嚴肅地回答:「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
著名外科學家、中國現代基本外科奠基人之一的曾憲九教授,也有讓後輩終身銘記的一件事:協和醫院原外科鍾守先主任回憶說:「有一次,我們正在查房,一位護士跑過來說,隔壁病房有一病人突然不行了。曾主任帶著我們迅速趕過去,這時病人已經停止了呼吸,曾主任一個箭步衝上前,毫不猶豫地為病人做口對口的人工呼吸,這一動作激勵了周圍所有的人,大家爭相上前交替參加搶救,最終使病人脫離危險。」
類似這樣的事,在老協和,在協和老教授們身上,多多矣!面對這樣崇高的「協和精神」,誰能不為之動容!「老協和傳統」能薪火相傳到今天,靠的就是百年來有奉獻精神的「協和人」。
八年學制75分及格協和醫學院堅持實行精英教育,學制長達8年,即:三年醫學預科再加五年臨床教學及研究。先要在燕京、清華、北大、南開等最好的大學讀3年預科,然後考試成績合格者才能轉到醫學院本部繼續攻讀。協和醫學院每年一共就招幾十名學生(至今如此,即使別的醫學院擴招到數千人,協和醫學院還是每年只招90人),可說是尖子中的尖子,學霸裡的學霸。當年的考題之難,簡直是今天各大學名校都不敢想像的。比如1949年的英語考試,其中的一道大題,是要求用英文寫出《桃花源記》,既考了古文底子,你首先得會背原文啊,又考了快速譯成英文的能力。天哪,這中文、英文都得好到什麼程度才能做到啊!
3年預科讀下來,從數、理、化、文、史、音樂、美術、書法諸方面的知識積累,到樹立起「患者至上」與「奉獻」的醫學觀念,再到心理學上的適應與認可,大約就只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夠轉升到醫學院本部,開始進入醫學專業的學習。這回是全英文教學了,像在美國大學的課堂上一樣嚴格,所以1949年以前北京協和醫學院「老畢業生」們,同時亦獲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協和護校畢業的「老護士」們也獲得美國註冊護士資格,全世界承認。
且請看吳階平副委員長回憶自己在協和醫學院做學生時的狀況:
「早8點從宿舍到學校,12點過後下課,趕回宿舍午餐,午休不超過半小時又趕回學校。下午2點開始實驗課,規定5點結束,有時卻拖得很晚,有一次直到午夜1點做出實驗結果才罷手。6點晚餐,飯後到圖書館自習,晚10點圖書館閉館,回到宿舍繼續學習,到12點以後才休息。考試前更是緊張,有的同學通宵達旦複習功課。由於學習過分緊張,同學們的健康狀況普遍下降,還有的得了結核病,學校方面為此提高了夥食標準,並補貼了夥食費。」
老協和醫學院實行「殘酷」的逐級淘汰制:一門必修課不及格必須補考,兩門不及格留級,三門不及格就要被開除,而那裡的及格線不是普天之下的60分,而就是協和「霸道」的75分。
1924年,協和醫學院的第一屆學生畢業,入學時招收的是9人,畢業時只剩下3位:劉紹光、侯祥川、梁寶平。協和追求的就是「小、精、尖」的育人體制,實行的就是殘酷的逐年級淘汰制度,為建立起中國培養現代醫學人才體系蹚出了一條路。從1924年到1943年的二十年間,協和醫學院總共只畢業了311人,平均每屆15.5人,數量少得「可憐」,質量卻高得「可怕」,從這裡走出了張孝騫、林巧稚、黃家駟、吳英愷、曾憲九、吳階平、諸福堂等一批醫學大神。就是他們,日後在全中國各地創辦醫院,培養學生,為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做出了「梁柱」性的貢獻。
協和大院裡的神人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張鋆教授的課只要上過一次,會終生不忘。上世紀40年代,曾以中國人腦溝回模式的科學事實,回擊了帝國主義分子污衊中國人種「低劣」的謬論。他就住在我們協和大院36號樓,被尊稱為「張老爺子」,我見到他時,他已經上了年歲,瘦,高,冷峻,腰杆老是挺著,像一塊行走的木板;頭髮花白,已見稀疏,但梳得一絲不亂,走在大院裡,既不快也不慢,從不跟人打招呼,只按照他自己的節奏行事。據說他給學生上課時也是不苟言笑,不怒自威,令人生畏。但他語言邏輯嚴謹,沒有廢話,又精通中、日、德、英四國語言,講課時不僅表達自如,而且旁徵博引,深入淺出,把十分枯燥的解剖學等課程講得妙不可言。最驚倒學生的是他授課時從不帶掛圖,講到什麼地方需要圖像演示時,馬上就在黑板上畫,有時兩手各持一根粉筆,同時發力,左右開弓,瞬間就畫出來了,真是胸有成「圖」。要知道,那是德國著名解剖學家索波塔編寫的國際通用教材三大卷的《人體解剖圖》啊,真是大神啊!
聽過吳蔚然教授課的學生也會念念不忘,說他講肛腸疾病,從直腸齒狀線開始,講到肛瘻的形成,從解剖到臨床,循循善誘,深入淺出。雖然這些專業醫學名詞咱們不懂,但內裡那種叫「氣質」的東西,外行人還是能感悟到的,頓覺有一種感動襲上心頭。
一代代「協和人」留下了獨特而厚重的遺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協和醫學院這八年制教育。已然經歷了一百年,協和醫學院可以說是中國現代醫學教育體系的奠基者和推動者,它開創了中國:
第一個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體系。
第一個高等護理教育體系。
第一個住院醫師培養體系。
第一個公共衛生教育和實踐制度。
第一個醫學研究生教育體系。
第一個「MD+PHD」雙博士培養制度。
……
從協和源源不斷走出的學科奠基人和名醫大家不勝枚舉,證明了八年制醫學教育體系是科學的、成功的、正確的。
那麼,八年學制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它到底好在哪裡呢?八年制的學習,兩門掛科不給博士學位,三門以上不及格連碩士學位也不給了。殘酷淘汰的結果是,能笑著畢業出來的,後來差不多全成為中國現當代醫學界的棟梁——吳階平一輩1949年以前畢業的「老協和人」是「大神」和「大醫」,1966年以前畢業的「中協和人」是「大腕」,上世紀80年代以後畢業的「新協和人」還是中國醫學界中的「大咖」。
而畢業後,當一個協和畢業生來到患者面前時,他的醫療人生也只不過才剛剛走了一小步,前面還有千山萬水等待他和她努力跋涉呢!
協和醫院的院訓是:嚴謹、求精、勤奮、奉獻。
協和醫學院的校訓是:嚴謹、博精、創新、奉獻。
百年協和,百年踐行,百年崇高,百年盛名,百年輝煌!
以我一個外行人、一個在協和大院居住六十年、從小到大一直在協和看病的「資深患者」來看,我真 心認為,協和醫院還是「牛」在她那一百年來形成的傳統,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她的高度就在這裡!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