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圖章上刻著:「博學、審問、慎思、試驗、明辨、篤行」
2020年12月29日,矗立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下簡稱「協和」)東單三條5號的新科研大樓有了新名字——吳憲大樓,為致敬其創建者吳憲院士。
這一天恰逢協和生化學系建立100周年,協和舉辦了紀念活動,並為新命名的吳憲大樓揭牌。
中國工程院院士、協和校長王辰院士指出,吳憲先生的卓越成就使他成為世界級生化大師。大樓命名既表達了對吳先生及其精神的感念,也隱喻醫學院原本局限的空間在功能與產出上能成為「無限大樓」。
圖為吳憲大樓揭牌儀式
發明血糖測定法、
編著國內首部《營養概論》
吳憲是不僅是中國的生物化學和營養學之父,更是第一位為諾貝爾科學獎提名的中國科學家。
自1920年至1942年在協和工作期間,他潛心治學,主要研究領域涵蓋臨床生物化學、蛋白質化學、營養學、免疫化學、氣體與電解質平衡以及胺基酸代謝等六個方面,一生發表研究論文163篇,專著3種,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生物化學學科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在揭幕儀式上,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院校長劉德培教授和吳憲的嫡孫Albert Wu分別介紹了吳憲的生平經歷。
1893年,吳憲在福建福州出生,早期以舊學啟蒙,後受到新學教育。
通過留美考試後,吳憲赴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有趣的是,他最初的專業是造船工程,但受到赫胥黎《生命的物質基礎》一文的影響,於1913年改為主修化學,副修生物學。
隨後,吳憲進入哈佛大學,在奧託 · 福林(Otto Folin,美國著名生化學家)的指導下研究血液化學。他在兩年內完成博士論文《一種血液分析系統》。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又隨福林教授從事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進一步完成血液化學分析,這些研究發表後成了血液化學經典著作。
吳憲在此期間提出首個血糖測定方法,也就是後來眾所周知的福林-吳憲法,大大推進了後來的胰島素的發現。該方法在國際上沿用長達70年,為此他被譽為國際血液分析權威。甚至當Albert Wu到醫學院讀書時,學校仍在向學生們教授祖父發明的這套方法。
1920年,吳憲應聘回國,進入協和醫學院生理化學系工作。吳憲於1924年晉升為系主任後,將該系更名為生物化學系。當時他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系主任,開啟了中國生物化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他和他的同事們在血液分析、蛋白質營養、蛋白質變性和免疫化學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
劉德培回憶,吳憲的一枚圖章上刻有「博學、審問、慎思、試驗、明辨、篤行」的字樣,這既是他一生追求,亦是真實寫照。
他的同事說:「無論是他發表論文,還是審閱別人稿件,對文稿中每一句話,每一個數據,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他都仔細推敲、修改,直到他認為滿意為止。」
在協和校園內孜孜不倦地工作同時,吳憲也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侶——嚴彩韻。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獲碩士學位後,來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助教。兩人在1924年底結婚。
1929年,吳憲先生與嚴彩韻合著的《營養概論》出版,這是中國最早的營養學專著。他們對中國人當時的的膳食成分進行了大量分析,證明中國人身材比西方人矮小的主要原因是中國人的膳食以素食為主,蛋白質營養較低所致,有力地駁駁斥了西方對中國的種族歧視。
在一次分配戰後救濟物資會議上,美國衛生當局有人提議給中國兒童豆粉即可,無需提供奶粉,聲稱中國人腸胃只適應素食。吳憲聞之極為憤怒,當場駁斥。在他據理力爭下,後來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派遣到中國的運送救援物資的船上都載有奶粉。
吳憲/圖源:wiki百科
解決蛋白質變性難題,
首創免疫化學標記手段
吳憲在協和期間主持了一項與蛋白質變性相關的較大規模研究。
當時,蛋白質變性本質的難題在國際上仍懸而未決。吳憲與鄧葆樂(C.Tenbroeck)、林國鎬、劉思職、楊恩孚、周啟源等同事一起,對蛋白質分別經過熱、酸、鹼、醇、振蕩、超聲作用後產生的性質變化進行了系列研究。
1929年底,吳憲在第13屆國際生理學大會首次提出蛋白質變性學說。他認為天然球型蛋白可摺疊形成緊湊的結構,而蛋白變性是因為蛋白質分子摺疊被打開而變成不定型的開鏈。這為蛋白質的變性作用下了明確定義。
這一理論得到包括X-射線衍射分析、溶液性質測定等實驗的支持,為蛋白質大分子高級結構研究寫下了最具有科學價值的一頁。
此外,吳憲還於1927年開始免疫化學的研究,並作出不少領先的成績。他在國際上首創了標記手段。他用帶色基團的血紅蛋白,繼而又用碘化清蛋白作為標記抗原,這種方法比用同位素作標記進行類似的研究要早許多年。利用這一方法,吳憲等人在其他蛋白質存在的同時進行了抗原、抗體沉澱物的定量分析。吳憲教授還純化了某些抗原與抗體,驗證了免疫反應的一元假說。
吳憲與家人合影
教學、抗戰與家庭
吳憲在協和任教期間,十分重視學生課程設置。他根據自己多年教學和國際生物化學的發展,用英文撰寫《物理生物化學原理》,並親自講授。
他嚴格選擇師資和重視培養青年,除了醫學院學生外,他還先後吸引了十餘位剛回國的青年化學家到實驗室工作,並接受培養進修生和研究生20餘人。據估計,到50年代,「中國的生化教師和研究人員有70%以上曾在協和醫學院受過訓練。」他們後來或在教學、或在研究單位擔任領導任務。
抗日戰爭期間,協和被迫解散,吳憲隱退家中,「埋首讀書、練習書法、整理著作,但抗日之心,未嘗或己。」1944年他離開北平,前往重慶,在西郊歌樂山南麓中央衛生實驗院籌組和領導營養研究所。
同年7月,他被派往美國,作為營養學專家、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中國代表,參加研究戰後經濟恢復與重建會議。
抗戰勝利後,吳憲回到重慶,起草進一步擴大發展營養研究所的計劃。隨後兩次作為訪學教授出國進行教研工作。
1952年,吳憲突發心肌梗死,不能緊張工作,在家人一致勸說下,他辭職退休。後由於心肌梗死復發健康每況愈下,他於1959年8月8日凌晨逝世。
吳憲與嚴彩韻共同撫育了五個孩子:吳婉先、吳瑞、吳婉蓮、吳婉明和吳應。他們長大後都在燕京大學讀書。其中,吳瑞先生後來成為美國康奈爾大學理伯蒂·海德·貝利教授,作為第一個測定脫氧核糖核酸序列的人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並在水稻遺傳學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
在業餘時間,吳憲改造了自己居住的四合院,在那裡他招待了許多學生、教師和訪問學者,其中一些人至今仍記得在他家聚會的情景。
遠在美國的Albert Wu在視頻最後表示:「我可以想像大樓的樣子。如果我閉上眼睛,我可以看到一個開展實驗工作、進行發明創造的明亮、動態空間,我可以看到才氣橫溢的年輕人在大樓內得到培養。我也可以想像那裡的重要發現將服務於全世界人民。我衷心祝願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下個百年繼續繁榮發展。願你們繼續推動科學進步,為子孫後代的健康和福祉造福。」
來源:醫學界
整理:從小新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