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師從世界頂尖專家,學成毅然回國,成領域先驅

2020-12-06 中國教育那些事

1930年2月17日,湯曉芙出生在上海,從上海,到廣州,最後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畢業後,湯曉芙再沒去過別的單位,她在協和呆了一輩子,從事神經病學研究六十餘年,在肌電圖、神經電圖及誘發電位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同時也在國內最早開展了運動障礙的肉毒毒素治療。先後出版《臨床肌電圖學》《肉毒毒素臨床治療手冊》等專著。2010年獲北京協和醫院傑出貢獻獎。

直到現在,湯曉芙還會到協和去看病。她喜歡協和,也喜歡那些老教授們。

湯曉芙,1930年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廣州花縣,著名神經內科學專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中國肌電圖和腦誘發電位創始人之一。1948年考入燕京大學,1951年轉入北京協和醫學院,1956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協和醫院工作。1985年任神經科副主任。1992年"肌電圖及神經電圖在神經肌肉病中的應用"獲原衛生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並多次獲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成果獎。1984年牽頭成立中華醫學會中華肌電圖及臨床生理學組並任組長。曾任國際臨床神經生理學會聯盟執行委員,《中華神經科雜誌》編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求學:從燕京大學到北京協和醫學院

湯曉芙高中畢業之後考上了燕京大學的西語系(西方語言系)。"後來有一次嚴景耀教授給我們做一個講座,講蘇聯的醫療體系怎麼服務人民,我一下就被吸引了,就想讀醫學院。學校同意我參加一個考試,考過了以後,我就轉到醫預科。我在燕京大學念了三年,1949年12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8月畢業。"湯曉芙說。

1948年,湯曉芙學生證件照

從燕京大學轉到協和之後,濃厚的學習氛圍深深地吸引了湯曉芙。據湯曉芙回憶,張孝騫、林巧稚這些老教授都是手把手地教學,不過那個時候全部用英文講課,必須英文特別好,學習非常緊張。"講解剖課的張鋆教授,他完全不用課本的,就隨手在黑板上畫,用英文講出來;馮應琨教授在我們臨床實習的時候,讓我和孫燕跟他一起做一項肝豆狀核變性病人的鈣磷代謝研究。我們每天晚上做完功課以後,就去做實驗室研究。"湯曉芙說到,"這讓我認識到,協和醫院的醫生都不是只做臨床,而且必須要做科研,這點給我的印象是很深的。"

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協和醫學院1956屆學生在天安門前合影,後排左四為湯曉芙

進修:普通的大夫做著偉大的工作

1956年,湯曉芙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那一屆總共有40個同學,最終有5人留在了協和醫院,湯曉芙被分配到了神經科。"我也很喜歡神經科,覺得專門研究腦子的活動的,非常偉大。"

1956年,協和軍管時期身著中尉軍裝的湯曉芙

1978年,湯曉芙首批通過了留學生出國考試。在馮應琨大夫的幫助之下,全世界最好的肌電圖專家Buchthal教授成為了湯曉芙的導師。

1979年,湯曉芙(右一)在丹麥與導師Buchthal教授(右二)一家合影

"Buchthal教授對我的幫助,真是少有的!"湯曉芙感嘆道。在那裡學習的第二年,Buchthal教授邀請湯曉芙跟他一起做一項神經病理的研究論文。湯曉芙拒絕了他,她說:"我想專心學神經生理。"Buchthal教授聽見這個話並沒有生氣,而是問湯曉芙:"你真的不想學嗎?你要是寫了這篇文章,還可以把我的名字署上去,那你就會有很大的聲譽。"湯曉芙繼續說:"我無所謂,我回到協和,還是做一個普通的神經科大夫,研究肌電圖的工作。"聽到這話後,Buchthal教授笑著說:"那我送你到英國去,英國倫敦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有個三個月的進修班,學習最好的臨床神經醫學。"

1981年,湯曉芙(右)在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進修

回國:我要做自己的主人

在英國,湯曉芙第一次看到了全身性肌張力障礙性的病人,國外用肉毒毒素治療這種病,但中國沒有藥,在這種情況之下,湯曉芙成為了中國肉毒毒素臨床應用先驅者。

1981年8月,湯曉芙進修期滿就迫不及待地回國,開展了實驗室改革,對協和肌電圖室的工作進行了知識和儀器的更新。"很多人覺得外面生活好。我是在香港待過的,英國人怎麼對你的?我早知道了!他們是主人,你是傭人,你就是個受氣包!那種日子我不願意過,哪怕當時條件差一點兒,我也要做自己的主人。"

1982年7月,首都醫院(現北京協和醫院)首屆肌電圖學習班結業合影,前排左二為湯曉芙

1982年7月,協和舉辦了首屆肌電圖學習班。

1984年,陳學詩教授同意在中華醫學會成立肌電圖及臨床神經生理學組。湯曉芙在學會一直工作了十多年。

1996年9月,原衛生部部長陳敏章(左三)出席亞洲臨床神經生理學術會議開幕式,左四為湯曉芙

另外,湯曉芙通過學會把全國神經生理的人都請來,每兩年舉行一次全國學術年會。其中最盛大的是1996年在北京國際飯店召開的亞洲臨床神經生理學術會議,從美國、日本、德國、義大利、瑞典、比利時、丹麥、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家來了14位專家、200多位代表,加上中國的代表,一千多人參會。原衛生部部長陳敏章用法文為作了開幕式演講。

"1992年,我聯繫到生產肉毒毒素的美國公司。他們讓香港子公司的人到北京來,和我們一起做。協和開設了肌張力障礙疾病專科門診,治療了大概30例病人。很快我們又聽說,中國蘭州有位王蔭椿教授,他在美國學習了肉毒毒素的生產,現在中國能自己生產肉毒毒素了,而且改良了方法,不用血清,更安全。我們就跟王蔭椿教授一起合作,比較中外產品效果,結論是不相上下,都很有效。"湯曉芙說到。

"協和跟別的醫院不一樣,她重視的不只是看病,還重視研究,醫療、教學、科研都要搞好。因為這三方面是相互影響的,注意這三點,醫院水平就會越來越高。協和的老大夫都是特別好的大夫,一輩子就是想做一個醫生、做研究、教學生,想法很簡單。對病人好,對病人認真,這些協和的老傳統,要堅持下去。"

來源:北京協和醫學院

相關焦點

  • 為學「高精尖」加入美國國籍,30年後學成歸來,成中科院外籍院士
    在我國的科研史上,有很多如錢學森,華羅庚等在國外學成歸來,毅然回國建設祖國的科研專家,他們無一不是受國人尊敬的愛國學者。當然也有一小部分見利忘義,接受了國家的幫助後留在國外建設別國的學者。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則是一位介於這兩者之間,擁有著外國國籍,卻回國就職於中科院,為祖國做貢獻的學者。
  • 為學「高精尖」加入美國國籍,30年後學成歸來,成中科院外籍院士
    在我國的科研史上,有很多如錢學森,華羅庚等在國外學成歸來,毅然回國建設祖國的科研專家,他們無一不是受國人尊敬的愛國學者。當然也有一小部分見利忘義,接受了國家的幫助後留在國外建設別國的學者。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則是一位介於這兩者之間,擁有著外國國籍,卻回國就職於中科院,為祖國做貢獻的學者。
  • 他北大畢業,加入美國國籍,成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回國發展引熱議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頂尖科研學者在國外學成後,選擇了回國發展,進入到我國頂尖高校,積極投身在祖國的偉大事業當中,為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貢獻出自己的才智。他身上擁有諸多頭銜:生物物理化學領域的行業專家;單分子生物學、無標記光學成像、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人實現了這個成就;美國生命醫學大獎——阿爾伯尼生物醫學獎的第一位華人。
  • 陳志潛:從協和博士到中國和世界公共衛生先驅|王丹紅專欄
    >責編 | 陳曉雪 自1929年陳教授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以來,他就將自己的創造力投入到尋找解決處於困境中的中國農村保健問題的辦法之中。我國公共衛生教育起源於20世紀初,但隨著我國公共領域「防」與「治」分離現象日益突出,公共衛生人才數量不足,特別缺少高水平、高層次的技術人才等成為現實問題。 早在20世紀初,中國北京的協和醫學院已開設公共衛生專業課程。1918年-1920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之時,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公共衛生醫學專家赴中國考察傳染病情況。
  • 協和醫院:最頂尖的醫生,也要拼「基本功」
    要組織流行病學專家了解疾病的傳播途徑,對傳染源早發現、早隔離,才能有效地阻斷傳播。就好像你在這兒擦地,但水龍頭都沒有擰緊,不管用吸水機或任何機械,地面永遠都擦不乾淨。協和醫院醫護人員上班前穿防護服。(梁淑怡製圖/圖)如果給醫療界「四大天團」打造一個明星組合,北京協和醫院是毋庸置疑的「C位」隊長。
  • 剛剛,世界計算機領域頂尖學者被曝回國
    曾經,他的身份,是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專家,如今,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回國,他只有一個目的......他,就是朱松純。到今天,朱松純,已經是世界AI視覺領域當之無愧的泰鬥,他站在那裡,代表著華人世界,代表著中國人能行!
  • 他師從錢學森,從美國學成回國,愛惜人才,破格錄取殲20總設計師
    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說錢學森一個人頂5個師,這說法一點也不為過!當初美國百般阻撓,不讓錢學森回中國,可見錢學森有多厲害了!而錢學森帶出的學生,實力也是槓槓的!
  • 住院醫師規培 北京協和醫院是這樣做的
    在這種情況下,12月18日,第十一屆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病例報告大會召開。情景再現8分鐘據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戴毅介紹,該會議主要是想為神經科青年住院醫師搭建展示臨床思維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年輕的住院醫們根據親身經歷的臨床病例,結合最新研究進展,在8分鐘內闡述臨床診療思路並對所述進行英文總結;來自北京協和醫院和其他醫院的專家們對臺上所述逐個進行提問和點評,並進一步抽絲剝繭,將臨床診治經驗分享給大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崔麗英介紹,作為住院醫年終考核的創新形式,經過十年的歷練,病例報告大會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臨床能力評價方法。
  • 心繫祖國,這位科學家曾任哈佛終身教授,如今毅然回國發展!
    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這樣一位心繫祖國的華人科學家,他是生物物理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擁有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多個頭銜,並且是哈佛大學聘請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他就是謝曉亮。
  • 一天之內,三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
    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藥物製劑及生物材料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顧臻教授作為講席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受聘為藥學院院長。國際頂尖學者朱松純以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的身份出席,確定了其已正式加盟北大的消息。
  • 又有三位頂尖教授全職回國
    我們相信,頂尖學者們的嗅覺是敏銳的、判斷是理性的。這些中國包括科研環境在內各個方面的進步,正在感召著這些優秀人才,讓越來越多心懷祖國的在外華人科學家重返故土。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
  • 多個華人成美國院士,全是科學大拿!包括一位中國籍科學家
    美國,作為世界學術殿堂,是無數科學家的夢想。在美國,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如世界排名第一的納米材料科學家楊培東,生命科學領域頂級學科家顏寧,數學天才許晨陽都來自中國。>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增選,中國面孔成亮點
  • 北京協和醫院「普內科保衛戰」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風溼免疫病學專家張乃崢教授就倡議成立普通內科;著名血液病專家張之南教授向協和醫院當時的內科主任張孝騫教授建議成立普通內科。在大內科學系和醫院的支持下,北京協和醫院普內科正式成立。對話協和醫院普內科對於普內科的發展,醫生本人顯然最有發言權。北京協和醫院普內科主治醫師黃曉明日前接受了健康界的專訪。
  • 三位科學家受施一公邀約毅然回國,加入西湖大學任教
    當代的青年們,在受到祖國的悉心培育之後,更應該學成歸國,報效祖國。即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近日,就有這樣的3位科學家學成歸國,加入「西湖大學」,開始以自己的學識報效祖國,為祖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一天之內,三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委以重任
    我們相信,頂尖學者們的嗅覺是敏銳的、判斷是理性的。這些中國包括科研環境在內各個方面的進步,正在感召著這些優秀人才,讓越來越多心懷祖國的在外華人科學家重返故土。僅在9月24日一天,我們就獲得三名國際頂尖教授全職回國,加入國內高校的重磅新聞。
  • 北大人民醫院趙明威教授當選北京眼視光專委會首任主委
    2018年5月27日,「北京醫師協會眼科專科醫師分會眼視光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眼視光專委會」)在京成立,北京大學醫學部眼視光學院院長、北大人民醫院趙明威教授當選為首任主委,北京協和醫院李瑩教授、北京同仁醫院付晶副教授、北大人民醫院王凱副教授擔任副主任委員,北大人民醫院徐瓊博士任秘書。
  • 像顏寧這種世界頂尖科學家,你是否期待她回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是譽滿世界的頂級名校,這裡有4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位圖靈獎得主,14位菲爾茲獎得主,在這裡,顏寧師從施一公,在巨大壓力下,完成碩士學位,攻讀博士,並做出了第一個膜蛋白結構模型,讓她在美國學術界聲名鵲起。而這時候,她卻做出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決定:回祖國!
  • 師從施一公,半路出家的清華教授柴繼傑,今日再發Science
    1半路出家,師從施一公從造紙到生物,科研之路異常艱辛我有一個特別優秀的學生,他比我還大一歲,他剛來做我的博士後的時候,我預計他的基礎會很差,來了之後,才發現他的基礎比我想像的還差。但現在,我跟你簡單點講,在他研究的領域裡面,他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科學家。——施一公柴繼傑1966年生於遼寧。
  • 獲得圖靈獎,捨棄美籍回國創「清華姚班」的姚期智先生現狀如何?
    #知識分享獎學金#清華大學是我國頂尖的大學,有很多國內頂尖的學科,比如近些年較為熱門的計算機類學科,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實力就是國內頂尖的。姚期智先生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因在計算機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2000年獲得了計算機領域最高榮譽獎項「圖靈獎」,是唯一獲得該獎的華人學者,該獎項其實比諾貝爾獎還要難得。姚期智先生在美國哈佛大學學成後,曾在史丹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大學3所大學的計算機系擔任教授,並加入了美國國籍。
  • 北京最好的醫院有哪些 北京看病最新指南!
    我國第一部呼吸系統疾病參考書《胸部疾病》和呼吸疾病系列參考書《呼吸內科學》也都由協和專家主編。這裡堪稱全國治療疑難雜症的「集散地」。現在,協和呼吸科的門診量和收治病人數量名列協和各科室第一。早在1994年,不到40歲的馬長生便撰寫了我國心律失常導管消融領域的第一部專著,心外科圈內人說,當年全國百分之七八十的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專家教授都是拿著這本書對照著做手術。   2、阜外醫院   被稱為培養心血管專家的「黃埔軍校」,歷史悠長,擁有劉玉清院士、朱曉東院士和高潤霖院士,業內翹楚層出不窮。「牌子老,病人多,分科細」是其三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