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科研史上,有很多如錢學森,華羅庚等在國外學成歸來,毅然回國建設祖國的科研專家,他們無一不是受國人尊敬的愛國學者。當然也有一小部分見利忘義,接受了國家的幫助後留在國外建設別國的學者。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則是一位介於這兩者之間,擁有著外國國籍,卻回國就職於中科院,為祖國做貢獻的學者。1962年出生在北京的謝曉亮就是這樣的人,他曾出任哈佛大學化學系終身教授,在美國完成學業,擁有美國國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但同時他也是我國中科院外籍院士,北大基因高精尖創新主任,這多重複雜的身份,為他帶來了很多爭議。
作為一名世界頂尖的專家,他在單分子生物學等領域都是領軍人物,更是被很多學者稱為「與諾貝爾獎最接近的人」。擁有這項殊榮的謝曉亮從北大畢業後就去了美國,因為一些原因,他還將自己的國籍改為美國國籍,用30年時間,將自己變成美國的頂尖學者。然而,30年後,在美國已經功成名就的謝曉亮突然選擇了回國,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回報給自己的祖國。這一舉動不止是在學術界,甚至一度在整個美國都引起轟動。然而謝曉亮毫不在乎,安頓好家人後他就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他曾說過,國籍不重要,我的心永遠向著祖國。在質疑中,他一頭扎進了祖國的建設中。
其實,謝曉亮能做出這樣的選擇並不矛盾,因為他的父母都是北大教授,他們為童年的謝曉亮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環境,尤其是興趣愛好的培養上面,給予了全力支持。正是這種開明自主的教育方式,讓謝曉亮從小就擁有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的思維方式。高考結束後,謝曉亮不負眾望地考進了北大,並因為優異的成績成為北大化學系的「明星學生」。這樣的殊榮不僅給了謝曉亮莫大的鼓勵,同時也增加了他對北大,對祖國的感情。北大畢業後,深刻認識到我國的科研水平與國外還是有不小差距的謝曉亮,本著現階段以提高自己為最高目標選擇了出國留學,去往能夠更好提升自己的美國。此時的他,只有23歲。
美國優渥的條件和頂尖的學術氛圍給了謝曉亮很好的研究環境,在這裡學習仿佛如虎添翼。因此,謝曉亮很快成為加州大學博士以及芝加哥大學博士後,幾年時間,他的學術能力得到了美國學術界的認可。為了避免因為國籍問題遭到刁難而影響學業,謝曉亮將自己的國籍改成美國。在發表了數篇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高質量論文後,得到重點培養,更被哈佛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美國對於別國科學家與本國科學家的區別對待。深知自己的最終目標是建設祖國的謝曉亮絲毫不在意這些,他深刻明白,只有更好地提升自己,完成學業,才能更好地建設祖國。因此他不介意更改國籍,一切都以學業為重。
其實,雖然更改了國籍,但謝曉亮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中國心,在求學的30年裡一直與國內的科研團隊保持聯繫。得知自己已經學業有成的謝曉亮不再猶豫,也不用再壓抑自己對祖國的思念,立即決定實現自己的最終願望:報效祖國。謝曉亮的回國不僅美國沒有想到,連其他國家為此也表示震驚和惋惜。但謝曉亮卻不這麼認為,因為早在很多年前他就確定了自己學成歸來奉獻祖國的終極目標。如今的謝曉亮,已經成為我國中科院外籍院士,北大研究室裡時常會出現他忙碌的身影,他已經在實現自己的價值。與之相比,外界的流言蜚語與和質疑,對他而言又算得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