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孫雅琴
獲一等獎學金3次,二等獎學金5次,國家勵志獎學金2次,省政府勵志獎學金1次優秀學生、優秀團員、自強之星、優秀畢業生,醫學部第二屆演講比賽冠軍2017和2018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二等獎,英語四級601分、六級626分,主持國家級創新實驗一項,發表SCI論文兩篇(其中第一作者一篇,IF=3.895),成功保研至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內科專業……這麼多榮譽全都聚集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青島大學醫學部學生徐航程。
多折騰,以後才能安穩
獲得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專碩的錄取通知後,徐航程談到,保研是一場心理戰、信息戰,在這條路上要不斷嘗試。在保研之前,需要有足夠深的積澱,包括專業知識,英語,科研等等。每一項都能為自己的保研之路加分,「要多折騰,以後才能多安穩」。
大四之前,徐航程從未想過推免的事情,因為自己的成績離推免標準還差得很遠。直到2018年底,他與夥伴們撰寫的文章被接收了。這篇從構思到完成歷經一年多的稿子,曾被拒稿一次,大修四次,面對國外審稿人的種種刁鑽,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們迎難而上,終於有了結果。隨著文章的發表,徐航程隱約看到了一絲推免的希望。根據學院的政策,推免有兩條路,分別是成績和科研。當時站在人生岔路口的他,選擇拼一把,通過科研來推免。「選擇這條路的人少一些,少有參照,幾無經驗。世上本沒有路,我需要自己開闢它了。」徐航程說。
確立方向後,徐航程開始一點一點地推進他的推免計劃:一邊努力學習,一邊收集各種信息與經驗。為了避免最後出現有推免名額卻無好學校的尷尬局面,他為最終的保研做足了前期的準備工作。為了刷分,他又參加了一次六級考試,將分數從613刷到了626;他認真製作了自己的簡歷,重點突出了自己的英語和科研能力;在各個高校出來夏令營通知以後,他將簡歷投向了多所心儀院校,最終,協和本院向他拋出了入營通知的橄欖枝。
保研歷程曲折而艱辛
今年7月17日,徐航程隻身一人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進京,忐忑並憧憬著自己的未來。一心想學腫瘤內科的他,在當晚報到完回到酒店後,給協和本院幾乎所有的內科老師都發了郵件。就在十一點半,當他準備睡覺時,一位腫瘤內科的師哥打來了電話,告訴他老師當天已經面試完學生。「我心裡一驚,我怎麼一點消息都沒有?不過他接下來說,導師對他們不太滿意,看到我的簡歷之後覺得我不錯,有意想收我。我當時有點發蒙,覺得自己真是太幸運了。」徐航程說。拿到offer以後,徐航程回來耐心等待著推免名額的發布。
然而,9月3號傍晚,之前給他打電話的師哥通知他,導師的名額被教育處改成博士,不能招他這個碩士生了。「當時萬分焦慮,覺得命運和我開了一次玩笑。」慶幸的是,導師又為他聯繫了另一位內科老師。9月9號,徐航程第二次進京面談,終於如願成為了她的學生。
面談結束後,徐航程馬不停蹄地趕回青島,著手準備次日的答辯。反覆確認論文細節、預想專家評審可能的提問,忙活到凌晨一點。9月10號上午,徐航程開始了他推免之路的最後一關。「我的右邊是一臺攝像機全程錄像,前面是十位和我面面相覷的專家,身後是九個月以來的堅持。」答辯的時候,他將每一個問題都盡力回答得盡善盡美,最終,他成功了。於是,徐航程的保研之路畫下完美的句點,「這個結果,讓過往曲折而艱辛的一切都變得值得。」他說。
學會在動靜之間尋找平衡
徐航程在大二的時候,加入了博雅樓216實驗室。「在這裡,我感受到了大家庭一樣的溫暖。」導師董靜看到他在答辯前幾天有些緊張,便第一時間聯繫他,教會他如何表現得落落大方,將自己的自信全部展現出來,直到答辯前一天,還專門電話叮囑;由於在煙臺實習不便提交材料,師姐便放下繁忙的事務,替他消除後顧之憂;同級的夥伴們,在他答辯之前一直鼓勵,給了他很大的勇氣。
在一般人眼裡,醫學生可能是一直在實驗室裡與科研為伴的形象,安靜理性,沉默寡言。而生活中的徐航程恰恰相反,他有兩大動態型愛好:演講與跑步。「關於演講,我喜歡思考問題,很享受在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關於跑步,是想在繁忙之餘給自己大腦放空,然後重新啟動。」對於自己的愛好,徐航程也在不斷進行勇敢嘗試:參加醫學部第二屆演講比賽並獲得冠軍;曾經連續一個月每天晚上跑步4-8公裡,還和導師董靜去即墨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挑戰了自己的極限。此外,徐航程還活躍於學生會組織,他曾擔任醫學部學生會新聞部的副部,負責寫作組的工作。
談到如何平衡學業與生活的問題,他表示,不需要刻意去平衡,平時自己會以學業和實驗室為主,把本職工作處理完畢後再給自己放鬆一下就好了。
希望成為一名出色的腫瘤醫生
談到自己保研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徐航程表示,自信是第一的。「我自認為自己是意志力比較強的人,但是誰都有頂不住的時候。」他記得自己處在情緒低谷時,常給父母打電話,曾經問過爸爸最多的問題是,自己為什麼要承受這麼多挫折。爸爸安慰他說,在磨難中汲取到的經驗和教訓,是一筆珍貴的財富。
「很慶幸的是,在那些兵荒馬亂的日子裡,我沒有將不同時間段的挫折與磨難一點點累加在自己身上,而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本著碰到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的態度,為所當為,保證自己永遠都以嶄新的姿態迎接下一次未知的挑戰。」徐航程說。
談及對自身未來職業的看法,徐航程認為,腫瘤科室是所有科室裡離死亡最接近的科室之一,近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已經成為一個比較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作為醫生,他認為自己需要一顆強大的心,平靜地面對生死的問題;也需要有一顆慈悲的心,重視患者的心理治療,必要時做好臨終關懷和安寧療護。他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一名出色的臨床醫生,「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