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術打假網站 PubPeer 這次盯上了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
近日,有網絡消息指出:著名學術質疑網站 Pubpeer 陸續刊登了詹啟敏的 25 篇論文涉嫌學術造假,這些陸續被曝光的論文涉及將相同圖片 PS 後應用於不同實驗甚至不同文章中、捏造實驗數據和嚴重違反動物倫理。被舉報的論文時間跨度超過 20 年,包括從1998年詹啟敏在國外以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到近年來在北大醫學部擔任通訊作者的論文。
DeepTech 發現,在 Pubpeer 網站,25 篇論文相關的評論指向或為數據重複、相同,或數據有違常識,或有違動物倫理。比如,學術打假人伊莉莎白 • 畢克(Elisabeth Bik)博士針對詹啟敏 2015 年一篇《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論文發表評論稱,小鼠的腫瘤過大,遠非作者所稱的 1 釐米,作者能否澄清本研究獲得的腫瘤的大小?這些符合動物倫理準則嗎?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高虹在《科技導報》發表《引起動物福利倫理爭議的動物實驗》稱,為既體現藥物的治療作用,又不給動物健康造成嚴重傷害,業內普遍接受的小鼠腫瘤體積最大直徑為 1.5 釐米。2015 年 9 月,《自然》雜誌曾發表勘誤表,以一篇研究中部分小鼠體內的腫瘤體積超出允許的最大直徑1.5 釐米為由,撤銷了論文中的部分數據,論文作者向公眾道歉。
畢克告訴 DeepTech,她只是評論了 25 篇論文中的一篇,其他評論者指出的小鼠倫理問題更為突出,另一篇論文的小鼠腫瘤更加誇張。她說,詹啟敏這些論文更多的問題是同一張圖片用在不同樣本上,同一個作者犯了這麼多錯誤,可見其實驗室管理之凌亂,他們應該謹慎標記圖片,並追蹤圖片和樣本。
在數月時間內,只有寥寥幾篇得到疑似作者的回應。其中一篇 2015 年《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評論指數據重複,疑似作者「Yongping Cui」 留言辯解稱圖片排序發生了錯誤。
只有一篇針對 2010 年《中國醫學前沿雜誌》(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 )論文的評論得到了署名 「Qimin Zhan」 的回應。該論文有 2 個評論,其一認為研究結果不可信,因為肌動蛋白只存在於細胞質中,但該研究核蛋白樣品中發現了肌動蛋白的免疫印跡帶。其二認為實驗數據顯示,TP53 基因在 YES2 和 EC9706 沒有表達,這有違常識。
「Qimin Zhan」回覆說:第一個問題是因為研究分離得到的核蛋白質量低下,並認為此數據不影響其結論。第二個問題則是在這兩種細胞系中沒有檢測到 TP53 基因的表達產物。
原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從事免疫治療藥物研發的王晨光告訴 DeepTech,25 篇涉嫌論文中,除了幾篇涉及動物倫理外,其餘多屬於圖片重複,這種 「偷懶」 式造假是無法用疏忽來解釋的。
對於 2010 年《中國醫學前沿雜誌》論文問題,王晨光的看法是,評論提出的兩個問題並不能確認屬於造假,但 「Qimin Zhan」 的回答反而透露出其實驗室研究管理的混亂無序。
另外一位關注學術不端的科研人員也表示,「就我看到的幾篇來說,確實存在圖片造假問題」。
DeepTech 梳理發現,這 25 篇涉及論文發表的時間跨度從 1998 年到 2019 年。1998 年這篇論文發表在《分子細胞生物學報》(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5 月刊,根據詹啟敏簡歷,此時他尚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立癌症研究所(NCI)擔任高級研究助理。2019 年有涉嫌論文 6 篇,此時詹啟敏已是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這 6 篇論文被指數據重複、相同或有違動物倫理。
畢克說,對於這些問題論文,包括大小鼠腫瘤在內的論文應撤回,並在此基礎上,永遠不允許作者再次進行動物實驗。此外,對於大多數其他論文,作者需要向該期刊發送更正信息,並且他們將來需要加倍小心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 12 月,科研出版 (醫學) 學術監察委員會正式成立,詹啟敏和中國醫科大學校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聞德亮擔任主任委員。該委員會稱,學術監察專家委員會主要負責科研倫理、出版倫理、學術誠信建設,同時接受全國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並進行獨立調查和認定。此外,對每一學術不端行為的最終調查結果將向社會和媒體公布。
截至發稿,詹啟敏對於 DeepTech 的郵件詢問並無回應。
圖 | 25 篇涉嫌論文問題列表(DeepTech 梳理)
附詹啟敏在北京大學官網的簡歷
(來源:北京大學醫學部)
詹啟敏:男,漢族,1959 年 1 月生於江西樂平市,祖籍江西婺源。1975 年 8 月參加工作,1986 年 12 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首席專家,國家 973 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
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深圳研究生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主任,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主任。
1982 年 12 月畢業於蘇州大學醫學院(醫學學士),1987 年 8 月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碩士)。1982 年 12 月至 1984 年 8 月蘇州大學醫學院放射醫學系助教,1987 年 8 月至 1989 年 8 月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處國際合作交流科科長,1989 年 8 月至 12 月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博士後,1989 年 12 月至 1991 年 8 月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博士後,1991 年 9 月至 1995 年 12 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立癌症研究所博士後,1996 年 1 月至 1998 年 8 月在癌症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助理,1998 年 9 月至 2003 年 2 月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任助理教授,2003 年 3 月至 2003 年 12 月在該校任終身教職副教授。2002 年 1 月至今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分子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 年 5 月至 2016 年 4 月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2016 年 4 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5 月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醫學部主任,2018 年 5 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2019 年 3 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深圳研究生院院長。
擔任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國微循環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歐美同學會海外醫師協會會長,第七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技創新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先後擔任國家 863 高技術計劃生物和醫藥領域專家組組長和生物醫藥主題組組長,國家新藥創製重大專項生物藥責任專家組組長,國家衛生計生委行業科技專項委員會主任,國家生物醫藥技術戰略發展規劃專家組組長,國家健康保障科技工程專家組組長,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
長期致力於腫瘤分子生物學和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在國際上率先發現和系統揭示了細胞周期監測點關鍵蛋白的作用和機制,闡明多個重要細胞周期調控蛋白在細胞癌變和腫瘤診斷與個體化治療中的作用。近年來,在基因組水平全面系統的揭示了食管癌的遺傳突變背景,為了解食管癌的發病機理、尋找食管鱗癌診斷的分子標誌物、確定研發臨床治療的藥物靶點提供了理論和實驗基礎。3 次擔任國家 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15 年),2 次承擔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承擔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和創新群體項目(9 年資助),發表 SCI 學術論文 240 多篇,包括 Nature,Cell, J Clin Invest, EMBO, Mol Cell Biol, Science, Cancer Res, Oncogene, J Biol Chem and PNAS, 發表科技論文的 SCI 引用 14000 多次,主編著作 5 部。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 150 餘次,15 次擔任國際(雙邊)會議共同主席。
來源:微信公眾號 DeepTech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