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馮麗妃
在這場疫情影響下的特殊兩會上,公共衛生體系「補短板」「重建」成為熱議話題。
中國疾控中心(CDC)主任、全國政協委員高福近日接受了《中國科學報》獨家專訪。他表示,公衛體系建設的關鍵「一要回歸公益,二要回歸專業」。
疫情期間,作為CDC主任,高福曾因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篇論文而飽受流言困擾。
不過,他在此次採訪中堅持認為,不能把做研究與發文章割裂開來看,文章是交流工具,有助於促進同行交流和合作。
「像新冠肺炎這樣的『文章』,就是一份展現給全球同行的報告,更是一劑通過全球同行的『批判性』交流找到疾病防控的良方,可以讓大家團結一致認識新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高福表示。
此外,他還說,「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位技術部門管理者,知道自己的責任……」
高福在工作中
讓公衛體系回歸公益和專業
《中國科學報》:經歷這次新冠疫情後,大家現在都在討論公衛體系「補短板」,您認為「短板」是什麼?
高福:
這次疫情暴露的「短板」說明我們協調還是有問題。一方面是基層醫院發現問題後要及時向CDC上報,安全意識要有,這個「短板」要鞏固。
最重要的還是公共衛生領域要給CDC話語權。在緊急情況下,如果通過行政決策,層層「消音」,專家的聲音就不能及時地被聽到。
《中國科學報》:網上呼籲給CDC行政權,您認為這是關鍵嗎?
高福:
我覺得重點不是行政權,而是對話權和一些事物的獨立操作權。
《中國科學報》:從整體來看,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狀況如何?
高福:
這幾年針對公共衛生體系的投資太少,人才流失太厲害。CDC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說,醫改10年是公共衛生衰退的10年。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縣、區、省市、國家——四級機構系統非常好。但也正因為做得很好,很少出大問題,大家感覺不到它的重要性。
同時,因為這些工作平時似乎看不到重要性,專業技術知識顯不出來,所以一些單位安排的是非專業人士。大家都講「平戰結合」,結果「平」時幹的事不能解決「戰」時的需求。這個格局需要改革。
《中國科學報》:您對當前的公共衛生體系改革有什麼建議?
高福:
在今年的政協會議上,這也是我的一個提案內容。公共衛生體系的重建,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回歸公益,二是回歸專業。
一個公益性和專業性這麼強的單位,首先需要國家經費做保障。其次需要引進人才,合起來知識面要很廣,研究的東西要很廣。這個舞臺上需要很多條腿,而不是「一條腿」。不能新冠疫情來了就只研究新冠,也不能國家出錢讓你研究什麼,就只研究什麼。那太狹隘了。
生物安全別庸俗化
《中國科學報》:生物安全是今年兩會的熱詞之一。您怎麼看待它的重要性?
高福:
談生物安全,首先要改變一個概念。從國家層面來講,它是指廣義的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安全(bio-safety)和生物安保(bio-security)兩個部分。
很多人理解的生物安全是狹義的,只包括第一部分。比如一個做生物安全的實驗室,老鼠、流浪貓到處亂跑,這個問題就是生物安保的範疇。
但是生物安全是專業上的事,不能喊過了。我們強調生物安全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但一定不能把它庸俗化。如果變成了每個人天天都在談生物安全,就像全民搞科研一樣,這就過了,對社會發展不利。
《中國科學報》:應如何理性看待我國生物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高福:
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發展起步晚,經過近20年的迅猛發展,已經極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也有趕超。但整體上仍存在體系不完善、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制約了我國生物安全的發展。
在基礎設施方面,中國和美國之間還有差距。以開展人類病原研究的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為例,全國共有18個省建有生物安全實驗室,其中三級實驗室48個,四級實驗室1個,而美國僅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就有10餘個,三級實驗室有近1500個。
生物資源方面,我國缺少資源收集和共享的有效機制。一些病原微生物的合理分享和引進受阻,審批手續不暢。
《中國科學報》:您對進一步強化我國生物安全能力建設有何建議?
高福:
首先是進一步完善我國生物安全法律體系,依法建立和完善國家生物安全部門協調機制,各部門協同完成國家生物安全監測預警、信息收集與分享、風險評估、應急響應、監督檢查等工作。
其次是強化基礎能力建設。設立傳染病、動植物疫病監測哨點,完善國家生物安全監測網絡,完善監測信息網絡直報系統,開展主動監測和病原檢測。
此外還包括規範生物安保管理。強化生物安保的理念和意識,著力研究和開發安保技術和手段,防止有害生物劑或生物技術被惡意使用。依法合規推動傳染性疾病樣本資源庫構建與應用;拓展國際交流,規範出入境管理。
在防範疫情的同時,防範「信息流行病」
《中國科學報》: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您一直身處輿論風暴眼。面對輿論壓力,您是怎麼做的?
高福:
首先,我們積極抗疫、「戰場」上大家越做越猛,沒有時間去想個人的事。再次,網上的許多東西都是流言蜚語和謠言,這些東西怎麼能影響抗疫工作呢?
中國對新冠病毒的「鬥爭」是個「閉卷考試」,答得非常好。我們一定要在防範疫情的同時,防範「信息流行病」。大家一定不聽謠、不信謠、不傳謠。
《中國科學報》:最近,《細胞》《科學》《自然》三大頂刊都發了您和團隊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成果。您如何看待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和做科研發文章之間的關係?
高福:
不能光說發論文,文章是交流工具,我們往往割裂開來。
就像記者採訪完以後不去寫文章,你得到的消息只你一個人知道,是一樣的道理。
科學家就是通過文章去交流思想,而且通過同行評議給你把關,同行評議了大家拿來讀;如果同行都不評議,信任度就要打折扣。所以,發文章對科學家也是個約束,不能亂說。
像我們這些時日發表了好幾篇論文,多個抗體已經在產業化的路上,跨種傳播機制研究也應用到了防治上,這是既上「書架」又上「貨架」的研究,屬於「頂天立地」的工作。所以,當今科學與技術甚至是產品,可以是「零距離」。一定不能把科研、論文、防控割裂開來。
《中國科學報》:您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如何保持高效率和好精力?
高福:
堅持兩點。第一,堅持學習,增加知識面;第二,好好休息,保持清醒頭腦和邏輯思維。
(本報記者李晨陽亦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