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廣東省預防醫學會召開的2020廣東公共衛生論壇在廣州舉行。與會專家就從社會幹預和科技幹預等層面找差距補短板、讓預防為主落在實處等話題進行討論。
大會現場
會上,中國CDC流行病學原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表示,疾控和公衛系統人才流失嚴重,是制約公共衛生發展的痛點。
與會專家討論
公衛人才短缺需重視
疫情來襲,接下來如何更好地推動公共衛生領域改革?曾光教授認為,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中央與地方都在加強公共衛生改革與發展,要在整體謀劃、系統重塑及全面提升等方面著力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
曾光
曾光說,目前,同一醫學院校畢業,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的收入不足同級醫院的三分之一。公共衛生對人員素質要求極高,疾控系統普遍招不到一流人才,非專業人員則大量湧入。曾光表示,希望增加對各級疾控領域的財政投入,增加編制,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更好地發揮公共衛生的作用。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郝元濤介紹,目前全國高校有2663所,其中有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專業的高校只有97所,公共衛生高等教育資源偏少。他表示,要加大公衛教育投入力度,首先要適當擴大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本科教學,同時要更加注重公共衛生碩士的培養,推動高端公共衛生領域博士項目的優化。
「醫學需要應對的最主要敵人,就是流行病。預防是醫學發展的最終目的。」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臨床研究總監唐金陵說,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一次醫學領域多方思考的機會,醫院、疾控部門、醫學院校等都要進一步理清健康和醫學的關係。
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是當務之急
會上,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楊維中作了《多點觸發傳染病監測預警》報告。他指出,要不斷推動科技力作為戰勝疫情的最有力武器,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現代技術手段,在傳染病發生、發展的各個節點上,要建立多部門、多層級的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提高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早發現、早處置綜合能力,助力我國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優勢充分發揮。
楊維中
「要把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作為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的當務之急。」楊維中坦言,醫防協同最重要、最先行的是信息共享,要打通部門、機構間傳染病相關數據的壁壘,就需要推動實現跨系統、跨部門的數據、技術和結果的共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集中研判風險,適時發布預警,減少人為幹擾和工作失察,提高監測預警的敏感性、準確性和及時性。
預警監測需要多方配合。「我時常在想:我們從這次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學到了足夠的知識了嗎?已知的經驗教訓可以預防另一場災難發生嗎?」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張玉潤說,「如何更好地應對疫情,取決於三件事:我們對病毒的認知、對病毒的應對措施以及我們對下一次疫情所做的準備,這有賴於我們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和體系是否足夠健全、足夠強大。」
與會專家還就疾病防控、疫苗研發等話題進行了討論。
張永慧
廣東省預防醫學會首席專家張永慧認為,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堅持預防為主、常備不懈,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才能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賽諾菲巴斯德中國區首席市場官曹少華在活動中透露,該公司的兩款新冠疫苗正在研發中,預計2021年能夠進行三期臨床試驗。該公司近期還將在深圳坪山建成3000平方米的疫苗國際創新中心,助力疫苗研發合作。
廣東省預防醫學會會長吳聖明表示,省預防醫學會將繼續發揮專業性學術團體作用,凝聚公共衛生領域專家力量,為保障我省公共衛生安全發揮智庫作用。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 見習記者 劉佳榮 通訊員 何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