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曾光:北京新冠病毒毒株不像國內流行類型

2020-12-06 太平洋電腦網

這幾天北京又發現了多起新冠病毒確診病例,而且多與新發地農產品批發中心有關, 在切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上也發現病毒存在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提到,北京新冠病毒毒株不像國內流行類型。

據時代財經採訪,曾光教授表示,國家衛健委和中國疾控中心的專家隊伍已經參戰,而且已經分離出病毒基因。

基因測序的初步結果顯示,病毒毒株不像是國內流行的類型。目前已經做了兩例樣本檢測,還要繼續擴大檢測,這對判斷疫情走向有很重要的作用。

根據之前的研究,新冠病毒有多種類型,主要有 A 、 B 、 C 三種,其中較為原始的毒株 A 型與在蝙蝠身上發現的毒株最接近,更常出現在美國和澳洲感染者身上,而亞洲地區的多是 A 型突變出來的 B 型, C 型早期時出現在新加坡,這也是歐洲第一批感染者身上常見的毒株類型。

【來源:快科技】【作者:憲瑞】

相關焦點

  • 北京「疫情反彈」,疾控專家曾光:病毒毒株不像國內流行類型
    三文魚或只是「病毒中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初步判斷北京突然出現本土新冠疫情,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可能,批發市場裡被新冠病毒汙染的海產品或肉類是源頭,批發市場很多海產品、牛羊肉等都不是北京本地產的,而是外地輸入的,包括海外進口;第二種可能,有其他的傳染來源。
  • 北京新發地疫情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專家認為與捷克等地病毒相似
    香港大學著名病毒學專家金冬雁稱,他查看並比對了上述三條病毒基因數據,「這三條病毒基因彼此之間只有一到兩個點不一樣,差異很小,說明他們來源應該是同一處。而對比世界數據來看,跟他們(三個)最像的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國臺灣地區還有歐洲的一些病毒序列,差異也就一到兩個核苷酸。
  • 英語時文丨北京突然出現本土新冠疫情,病毒基因測序發現來自歐洲方向
    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切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專家表示,像三文魚之類的海鮮不太可能成為新冠病毒的載體。 2020年6月14日,人們在北京佑安醫院門口排隊等候核酸檢測。魚類在其自然棲息地不會帶新冠病毒,不過在捕撈或運輸過程中可能被工作人員汙染。
  • 疾控專家:新發地疫情的病毒跟歐洲三四月份流行的毒株基本一致
    北京本次疫情排除武漢流行毒株或動物病毒傳染人26日,中國疾控中心公布了「6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其中病毒來源分析中指出: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Ⅰ,該毒株比當前歐洲流行同型毒株更「
  • 我國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獲「吳楊獎」特殊貢獻獎,他這樣說
    55年醫學經歷,41年公共衛生職業生涯;從SARS暴發到新冠病毒猖獗流行,在重重迷霧中率隊調查,在關鍵時刻提出對策建議,在實戰中培訓現場流行病學隊伍……在今天舉行的吳階平—保羅 · 楊森醫學藥學獎頒獎典禮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這位「超期服役」的老疾控人榮獲「吳楊獎」特殊貢獻獎。
  • 美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毒株」!我們如何應付變異的新冠病毒?
    該研究通過對亞利桑那州疑似新冠患者的382個鼻拭子樣本進行分析,發現了病毒的新突變,其中一個基因中有81個鹼基「消失」。這與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簡稱非典)病毒在疫情中後期的鹼基大量缺失相似。雖然這一突變對病毒的具體影響尚不清楚,但裡姆教授認為,鹼基缺失對病毒來說,可能不是好消息。
  •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1000萬!曾光:這既是「天災」,又是「人禍」
    為什麼新冠病毒引起全球這麼大的疫情?曾光:既有「天災」因素,又有「人禍」因素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原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新冠病毒之所以能引起全球這麼大的一個疫情,既有「天災」因素,又有「人禍」因素。曾光教授首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作為一個新發傳染病,全世界每個人都是易感者,新冠病毒以一種「星火燎原」之勢蔓延開來。
  • 新冠病毒來源有新發現!全球突變出3種毒株,武漢流行的是變異版
    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積確診患者達到170多萬,國內除了境外輸入壓力以及零星出現的無症狀感染者之外,全國各地基本上已經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到現在,大家一直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病毒到底是從哪來的?
  • 流行病學專家曾光:現在還不清楚無症狀感染者的病毒到底來自哪裡
    在曾光看來,無症狀感染者不需要治療,除非隔離期間出現症狀,其引發國內疫情反彈的機率較小,因為「這部分人群所佔的比例並不大」。目前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最重要的是防範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要發現他們並隔離起來。」【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北京青年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新冠「頻發多發」,防疫大考驗,疫苗怎麼打?曾光全解讀:非常時期用...
    從2020到2021,「新冠肺炎」對我們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彙,儘管抗疫之戰已持續一年之久,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在國外,病毒變異,英國醫院面臨崩潰,英格蘭宣布第三次「封鎖」;在國內,寒冷的冬季讓多座城市壓力倍增,頻發多發態勢已顯,北京防控升級,推出入境人員「14+7」管控……現如今,新冠疫情已經進入了疫苗與病毒賽跑的第二階段,這個冬天我們如何打好防疫戰?
  • 衛健委流行病專家曾光解讀疫情反彈:再停止春運是因噎廢食
    出品|鳳凰網財經《封面》採訪嘉賓:曾光(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記者|陳琳 製片人|武辰 宣發統籌|葛瑤文|朱揚新年將至,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已持續蔓延一年之久且仍在肆虐。
  • 曾光:中國不是新冠病毒來源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在周四的在線學術會議上稱,儘管新冠病毒在中國武漢首先被發現,而且據稱全球已有超過5600萬人感染該病毒,但武漢並非病毒起源地。據《南華早報》報導,這位專家稱,「病毒最早是在武漢被發現的,但那裡並不是發源地。」
  • 新冠病毒基因組特徵確認了來源,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最危險」毒株
    此外,該工具能夠對任何新發現的COVID-19病毒序列或其他病毒序列進行分類,將成為疫苗和藥物開發人員、一線衛生保健工作者、研究人員和科學家在這場全球大流行期間及以後的工具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媒稱,新冠病毒已變異出至少10種不同變種,其中一種最危險。科學家將這種變種命名為A2a。據報導,該變種比其他變種更善於「在人際間傳播」。
  • 許多地方流行的新冠病毒已不同於原始病毒…
    病毒一直在變!變異一直在發生。研究人員表示,新冠病毒正在進行微小的改變,以相對可預測的、穩定的速率進行,每月大約變化一到兩次。英國新冠肺炎基因組科學項目經理伊萬·哈裡森(Ewan Harrison)說:「病毒會在其生命周期中自然變異,新型冠狀病毒也不例外。」
  • 為何倫敦新冠病毒突變毒株如此可怕,僅僅是傳播速度更快?
    英國發現了一可怕的新冠病毒突變毒株,S蛋白與人ACE2受體結合親和力提高了1000倍,傳播速度比之前的毒株高達70%;很快就成為了倫敦地區的主要毒株。英國為此採取了更為嚴格的禁令。雖然N501Y也出現在了南非,但是這一英國毒株與南非毒株501Y.V2具有多個不同突變。尤其是該英國毒株同時出現了RBD突變和Furin毗鄰突變,因此在Nextstrain上可見這兩個毒株分屬不同進化枝。這個英國新毒株的複製特點、傳播特性和對疫苗接種影響等流行病學意義還尚不清楚。
  • 專家解碼中疾控公布的基因組序列:北京新發地病毒為輸入性
    一位生物學專家也認同上述病毒基因學專家觀點,向第一財經表示了相同看法。6月18日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正式發布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市場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北京新冠病毒為D614G突變毒株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冠病毒D614G突變?這需要從新冠病毒的S蛋白說起。
  • 曾光:病毒比疫苗跑得快!全球疫情進入第二階段,死亡率或許更高
    (健康時報記者 梁緣 孔天驕)「現在這個時間點很特殊,正好是新冠在西方世界流行的高峰,預計從這一階段開始到全球人們普遍獲得對新冠免疫力的時間要遠遠超過第一階段,可能發病率、死亡率也要遠遠超過第一階段。」
  • 天津、河北與北京新冠病例均為同一病毒序列,同屬歐洲家系!
    (健康時報記者 魯洋)11月8日,天津市疾控中心對本市第138例本土確診病例,進行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測序和序列分析。測序分析結果顯示:與北美3至6月份流行毒株高度近似,屬於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II。11月10日,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本市第93例(搬運工王某某)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呼吸道標本,進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組高通量測序和序列比對。
  • 新冠病毒傳染性大增,治療手段會失效嗎?專家解讀
    由於新冠病毒變異,英國倫敦、英格蘭東南部和東部自本月20日起,開始了為期兩周的封城計劃。病毒變異、確診病例飆升……新冠疫情在歐洲蔓延,同樣牽動著中國人的神經。變異後的新冠毒株是否會成為主流毒株?國內新冠病毒是否也同樣有變異的可能?外防輸入壓力倍增的局勢之下,國內疫情防控還能否守住國門?帶著這些問題,近日,紅星新聞對話多名相關領域專家。
  • 世衛組織首次宣布:北京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顯示與歐洲新冠毒株密切...
    每經編輯:王鑫目前有不同毒株在傳播,不代表疾病來自歐洲,很有可能的是此次病毒由北京以外輸入。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19日,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北京出現的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已被上傳分享,顯示與歐洲新冠毒株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