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鳳凰網財經《封面》
採訪嘉賓:曾光(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
記者|陳琳 製片人|武辰 宣發統籌|葛瑤
文|朱揚
新年將至,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已持續蔓延一年之久且仍在肆虐。
疫情給世界帶來不可磨滅的負面影響,目前已有160多萬人死亡,7500多萬人感染以及高達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數百萬人因此失去了工作並為生計苦苦掙扎,超過十億兒童錯過了上學的關鍵時間。
隨著冬季傳染病高發季節的到來,歐洲的疫情開始了第二波反撲,與此同時,英國發現了感染性更強的變異毒株,而且沒有控制住變異毒株的傳播,防控級別緊急上升。為此,世衛組織發聲警告周邊國家,許多國家緊急採集行動切斷了跟英國的往來。
在接受鳳凰網財經《封面》欄目採訪時,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同時也是當初武漢封城建議者的曾光教授表示,中國出現的新疫情總體可防可控,各地反應迅速,在此前疫情防控的優勢下,中國需保持定力。
而值此歲末年初之際,中西方國家都迎來盛事。新冠疫情後的第一個聖誕節,有些地區迫於病毒變異和疫情再次爆發而取消了節日慶祝,有些地區頂著病毒威脅想出了其他替代方案,也有些地區已經因為各種各樣的變故和坎坷,變得毫無節日氣氛。
中國群眾雖不用為聖誕而苦惱,想和親人團聚的心同樣滾燙。作為中國人心中地位斐然的節日,春節向來是家庭與團結的象徵。在此特殊時刻,春節引起的春運為疫情防控帶來新的挑戰。
對此,曾光認為停止春運是因噎廢食,「是對中國前一段的成績看底氣不足,對發現問題及時清零的能力也是估計不足。」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毫無顧慮的走親訪友、異地遷移,他提醒年長的、有慢性病的、孕婦等高危人群儘量不要遠行,相較而言,年輕人感染的風險較小,但也要做好防護。
疫情反覆的大背景下,疫苗研發的好消息頻出。有消息稱中國可能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給5000萬人注射疫苗,曾光表示中國的疫情研製在世界上處於「第一團隊」,其他國家緊急應用疫苗是在與病毒搶時間。中國能夠從容地、有秩序地安排群眾接種,「疫苗少的時候要用的巧,疫苗多的時候要提高接種率,另外還要綜合考慮人的高危、職業、免疫各個方面。」
在任何疾病領域,以往研製一支疫苗也許需要10年,而這一次,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各國研製出了多種疫苗。這得益於全球攜手抗擊新冠疫情,各國政府、公司和科學家緊密合作,使得疫情引起的不確定中仍存希望。
01
新出現的疫情「可防可控」
《封面》:最近國內的本地確診病例好像突然出現了增加比較快的趨勢,您怎麼看待新出現的疫情?
曾光:我認為在中國出現這種局面還是可防可控的,新出現的疫情發生後,各地都反應迅速,無論同時涉及到幾個地方,都可以自己形成一個戰場。病毒確實防不勝防,中國沒有一個城市可以認為自己不被病毒突破。但關鍵是早期發現、早期清零。
現在我們跟病毒的鬥爭可以說進入了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從開始到現在正好一年,這一年的特點是沒有疫苗的情況下人類和病毒的鬥爭,孰優孰劣已見分曉,中國風景獨好。而第二階段要開始藉助疫苗,使各國普遍獲得免疫。
中國第一階段戰爭為什麼勝利?就是因為早期的勝利,武漢之戰如果晚封城一周就要出三個武漢,晚封城兩周就七個,晚封城三周就十八個。
這段時間中國一定要有定力,因為中國具有兩方面優勢。一是進入第二階段的時候中國疫情是最低的,過去中國建立了一系列經驗,特別是新常態下防控的經驗;二是中國現在已經開放了。
02
「疫源地不等於起源點」
《封面》:近期,北京新出現了一例患者完全按照14天的隔離標準,確定沒有問題了才出來,但之後引發了一系列的感染,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隔離措施沒有到位?
曾光:不是這樣的,我認為隔離14天的措施不要輕易突破,這屬於個別案例,如果為了個別案例把14天改成28天是得不償失。
有些疫情嚴重的國家把14天砍一半,是受經濟、失業的壓力太大,必然這樣放寬,所以國家做決策的時候往往按科學規律和現實的需要選擇一個平衡點。
我認為類似北京這例患者的現象不可能杜絕,發現了就及時控制。因為考慮問題有得有失,無法百分百沒有風險,14天已經證明是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點。
《封面》:這波新病例起來之後,大家又重新注意到了環境傳人,而且似乎跟疫情剛開始的環境傳人又不一樣,我們該怎麼理解環境傳人,是現在發生了新的變化嗎?
曾光:其實未必跟早期不一樣,因為早期就沒有弄清楚。現在回憶華南海鮮市場的問題,也只是發現環境的病毒。比如發現環境被汙染,特別是一些野生動物如商販販賣的竹鼠、穿山甲被汙染。為什麼武漢在疫情開始時處境比較困難?因為這涉及到病毒從哪兒來的問題,很可能不是人先感染的,不能排除病毒是外面侵入,先感染了華南海鮮市場,病毒濃度比較高,然後再感染了人。所以這個過程很隱匿,一開始不是那麼容易的從科學上認識。
《封面》:現在仍有部分國際輿論說武漢當時沒有做好防控,對於疫情的擴散有一定責任。
曾光:中國疫情是公開的,傳到其他國家的病例還是比較少的,武漢初期傳出的病例最多是武漢市,其次湖北省,再是內地,然後才是傳到境外,特別傳到國外的病例是比較少的。而西方那時已經知道存在人傳人的現象,他們還只當成大號流感。
現在義大利、西班牙發現汙水中有病毒,要早於武漢疫情爆發的時候,這說明病毒是不是也在這些國家隱匿地潛伏、傳播。在中國爆發,說明中國一開始的疫源地被汙染的比較嚴重,它具有疫源地的特點,但是疫源地不等於起源點。
03
「對於病毒起源的探尋要適可而止」
《封面》:世衛派出的專家組可能1月就要來中國了,您認為在時隔近一年後,他們來中國能夠做好溯源工作嗎?
曾光:從根本上來看,第一,溯源有必要進行;第二,在全世界統籌安排;第三,有正確的方法。
比如一個方法是,對世界各大醫院保存的血清在一兩年內進行複查,從這點可以看出是不是早期存在。另外還有很多線索、很多研究,我認為應該綜合分析,有一個全面的考慮,
中國歡迎世衛組織到中國來,最近世衛組織瑞安的發言已經提到了起源的複雜性、多元性。因此,我相信世衛組織不是代表一個國家,我認為他們還是秉持著公正的立場。
《封面》:這次面對面您期待跟他們交流最核心的信息是什麼?
曾光:我想跟他們交流,我們是如何應對起源的科學問題,另外我要告訴他們對於起源的探尋要適可而止。因為在人類發生的傳染病裡,還沒有一種傳染病能夠把溯源都追查清楚,新冠也不會例外。
清楚都是相對的,人類的防控策略上夠用就行,因為病毒在侵犯人體之前,它在世界上的變化過程也許經過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直到病毒侵犯到了人類,引起疾病流行後,我們才關注它。
《封面》:但有很多中國民眾期待這樣的溯源調查能夠幫助洗清那些不應該背的指責。
曾光:這種想法可以理解,病毒溯源是科學的問題,弄清楚這個問題對全世界的意義在於,認識病毒的預防手段,對以後的疾病起源提供一些經驗。
我認為應該把病毒當成我們的敵人,共同面對病毒。中國做了很多艱苦卓絕的努力,應該受到世界各國的尊重。「他山之石可以擊玉」,我認為這句話應該介紹給西方國家的同行,他們也可以借鑑中國的防控經驗。
為什麼西方國家臨床救治、基礎研究、公共衛生建設的優勢都比較大,為什麼應對疫情卻一地雞毛?因為他們缺乏舉國應對的經驗,他們不知道中國在SARS期間克服了很多困難後整理出了一套經驗。公共衛生防治對策,這經驗是我們在SARS中用血的教訓換來的,中國的基本防控對策應該是什麼?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切斷傳播途徑是中國的防疫的主調,它比治療還要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有配套的法制、配套的倫理。
04
「中國會從容的注射疫苗」
《封面》:有消息說中國可能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裡給5000萬人注射疫苗,我們該怎麼看?
曾光:現在中國的疫苗研製實際是世界第一團隊的,中國一開始起步最早,但是對於宣布註冊和大規模的上市不做牽頭。因為中國雖然研製早,但是三期臨床實驗在中國沒法做。必須到國外做,這導致進度至少比其它國家落後兩個月,要選址跟其他國家談判,這不是一個輕易的事。
其中涉及到很多生物安全、政策、民族尊嚴、經濟利益的問題,需要討論、協商達成一致。原來中國是第一團隊走的最快,現在還是第一團隊,西方有些國家雖然走在中國前面,但也沒有完成全程觀察。
對於輝瑞、Moderna等公司等生產的疫苗,外國批的是緊急應用,而不是正式應用,是因為觀察期還不夠,這是現在世界的一個特點,政治下考慮問題和公共衛生專家、醫學專家的角度不完全一樣,各國在政治、生命、經濟各方面的風險裡,要選擇一個平衡點。
《封面》:人人都能打上新冠疫苗嗎?
曾光:我認為肯定會有先後秩序,中國能夠從容地接種疫苗。
根據形勢看,比如過去天花、牛痘接種的時候,在非洲國家想全民接種困難,最後選的辦法就是環型接種,哪兒出現問題在哪兒周圍環形接種。所以疫苗少的時候要用的巧,疫苗多的時候要提高接種率,另外還要綜合考慮人的高危、職業、免疫各個方面。
05
「停止春運是因噎廢食」
《封面》:都說春運的時候春節期間儘量不要外出,不要異地遷移,可是您好像有不同的聲音。
曾光:我認為是這樣,其實和其他專家沒有什麼不同。我不只站在公共衛生立場上,也站在國家經濟、政治的立場上,往往希望決策者把公共衛生問題作為決策的一個依據,而不是全部的依據看問題。
所以現在的情況下,如果停止春運,我認為是因噎廢食,是對中國前一段的成績看底氣不足,對發現問題及時清零的能力也是估計不足。
但我也說了,那些高危人群儘量不要出去。比如年長的、有慢性病的、孕婦等人群不要遠行,年輕人可能也會感染,但年輕人往往都是輕症或者是無症狀感染者,危重病例很少,風險相對較少,即使這些人出去也要防護,所以要全面理解我的話,而不是我跟別人不同。
《封面》:在科學設限的條件下儘可能的維持春運的正常秩序。
曾光:對,我認為這很有必要。最近十一和中秋雙節的人群流動的效果很成功,春運為什麼不能繼續?不要有點風吹草動心就慌了,我們應該有一個比較大的眼光、大的胸懷來看待這個問題,即使發現問題也不要責怪決策錯誤,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在正常的工農業生產、春運開展的過程中解決問題,而不是封城後全停頓了解決問題,那種現象應該曇花一現。
更多內容,關注《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