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6月開始,北京、大連、新疆等地陸續出現新冠肺炎偶發病例,並且,香港近期疫情也出現反彈勢頭。隨著秋冬季的到來,呼吸道傳染病也進入高發季節,隨著氣溫的降低,新冠肺炎會不會捲土重來?昨天,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前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他表示,局部地區疫情反彈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這只是「火星」,不會出現疫情在全國大面積反彈的情況。並且,對於治癒出院後「返陽」的患者也不必過於擔憂,因為這類患者的傳染性很低。
局部地區疫情反彈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記者:近期包括北京、大連、新疆、廣東等地陸續出現了一些偶發病例,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曾光:首先我們得承認一點,疫情現在的確在局部地區出現反彈。像之前新疆,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破百,這肯定意味著疫情出現反彈了,但只是局部反彈,不會影響防控大局。而且疫情反彈不是第一次反彈了,只是這次反彈規模稍微大一點。你放眼到全世界,很多國家的疫情其實都在反彈,美國甚至現在可以說第一波疫情都還沒有過去,包括印度、巴西,很多國家的感染人數還在大幅上升。相比這些國家,中國的疫情反彈規模算是很小的了。近期也不會出現這種疫情的反覆,尤其是像武漢那樣嚴重的情況。
當然,這種病毒在局部地區偶發的情況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不是說,一個地方的案例清零了,以後就再也不會出現了。不是這樣的。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個新發的病毒,我們對它的認識確實還不夠,現在距離暴發也不過半年時間。病毒已經流行一段時間後,它的傳播途徑、存在形式都在變化,而我們通常對一個病毒要完全了解,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所以,我們現在對新冠病毒的了解還是很不夠的。病毒在各地偶發的情況還是會持續一段時間,只要我們按照既定的防控措施,早發現、早隔離,從切斷傳染源和傳染途徑上努力,就能把這種零星的「火星」撲滅。就好像我之前說的,森林大火正著火的時候,工作的重點是明火。但森林大火撲滅後,暗火就成了問題。明火容易撲滅,但暗火撲滅要持續一段時間,這是客觀規律。
記者:近期出現的一些病例似乎都與海產品有關。這是不是提醒我們,對進口海產品已經要加強監管?
曾光:是的。對進口食品一定要加強監管,像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6月份出現病例後,現在市場的地下營業廳已經全部停掉了。要加強對進口食品的防控,尤其是海鮮、進口食品冷鏈的防控,加強對於進口產品的檢疫能力。從事這類食品檢驗檢疫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
「返陽」患者傳染性很低不必擔憂
記者:近期,湖北荊州一名60多歲的老人因為新冠肺炎已經治癒出院好幾個月了,後來又返陽了,怎麼看待這種現象?重新返陽的患者,傳染性是不是會小一些?
曾光:我剛才也說了,一位病毒流行已經半年時間了,可能存在一些變化。包括已經治癒的患者重新返陽,這其中的原因都要仔細做流行病學調查,可能不同的患者原因都是不一樣的。但有一點,治癒後「返陽」的患者,他的傳染性和病毒烈度都會小很多,這樣的案例多數是在做流行病學調查追蹤時發現的。呼吸道傳染病的共同特點是發熱、咳嗽的病人,傳播力更強一些,發熱正是由於病毒在患者體內大量繁殖。有症狀感染者,他身體發熱的時候,有大量病毒產生,他打噴嚏、咳嗽,會有大量病毒帶出來,之前已經治癒出院,患者對新冠病毒應該說是有抗體的,不會像初期感染患者那樣有那麼重的症狀,姑且不論有沒有傳染性,傳染性也會小很多。所以,對這個問題沒必要過於擔心。
再加上我之前也說過,要把無症狀感染者和無症狀攜帶者區分開來。我們不能排除一部分人可能就是無症狀攜帶者,他沒感染,但他攜帶了病毒,以後你查他抗體,他沒有,也沒有感染跡象,但你能查出他核酸陽性。因為過了一段時間,新冠病毒已經死了,沒有傳染性了,但核酸檢測還能查到它,顯示陽性。核酸檢測是不可能檢測出病毒是死是活,如果檢測出來,並且能培養出來,那說明是活的病毒,如果培養不出來,它可能就是病毒的一個基因片段,可能已經是死的了。所以,對「返陽」的問題,要科學看待。
香港疫情情況正在好轉
記者:香港的疫情防控形勢似乎還沒有根本好轉,如何看待香港的疫情形勢?
曾光:香港防止疫情反彈工作做的還是不錯的,香港專家在應對傳染病方面的水平還是很先進的,他們有一整套防控傳染病的制度,並且之前有過防控非典的經驗。疫情反彈的幅度與內地比幅度大了一點,但還是可控的、可以接受的。從原因上分析,主要是對輸入性病例放鬆了,香港重新反彈的病例來源地比較多,並且出現了多點社區傳播。內地發現每一個病例,都集中強制隔離,並對密切接觸者進行嚴格的流行病學追蹤,進行隔離。香港在這方面管得肯定要松一些。這對疫情控制都是很不利的。還有一點,香港一開始疫情反彈時檢測能力沒有做到最大化,一天的核酸檢測量甚至不到1萬例,這肯定是遠遠不夠的。你想,一些可能已經感染的患者還在外面亂跑,肯定存在二次傳播的風險。並且到現在,全民檢測還沒有完全實現。
雖然香港已經採取最嚴厲的防疫措施,但新增病例未見穩定下降趨勢 ,社區傳播仍未斬斷。比如說報導中提到的近期出現兩個感染群組。像這樣的群組,必須儘早做檢測,並且及早隔離。
香港這次疫情給大家的一個啟示就是,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擴大檢測,將檢測能力增加到最大,並通過大數據等技術精準地找到病人。8月1日,首支「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的其中7名成員,赴港協助開展實驗室工作,包括60名臨床檢驗技術人員,成員由廣東省衛健委從省內20多間公立醫院選出。之前香港公立機構每天檢測量大約只有1萬,遠遠不足以應對防疫需要。現在,有了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之後,檢測數量已經大大增加,救治進度也會加快。
當然,要達到一天二三十萬例檢測量的水平還有一定的距離。同時,除了精準防控、擴大監測,還要有效追蹤,要通過大數據等手段,找到病人和密接者後進行隔離。這個經驗自從武漢抗疫成功之後,很多地方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是大家都在採用的一種做法。
記者:香港疫情何時能好轉是否有一個時間表?
曾光:我們現在判斷一個時間表沒有意義。為什麼呢?病毒何時得到控制,不僅取決於病毒本身,也取決於香港特區政府的防控措施做得是否到位。現在,關鍵是還要利用自己的醫療資源,最大程度發揮本地醫療隊伍的作用,內地也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援,現在疫情形勢已經比之前好多了。香港疫情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或者說叫拐點。只有完成全民檢測後,「港版健康碼」會有明確的推行時間表,才可能考慮粵港澳三地推行互認機制。現在澳門和廣東省有互認健康碼,通關已經恢復正常,並且赴澳門旅遊也很快可以恢復。香港可以參考這種健康碼互認的辦法。我相信這也是下一步的方向,但至於何時能實現這一點,現在還不好說。因為全面核酸檢測還沒有做完,並且是自願的,所以,短期內還看不到這樣的時間表。
不用擔心秋冬季疫情捲土重來
記者:秋冬季節氣溫降低,新冠肺炎是否存在捲土重來的風險?
曾光:秋冬季節的確是呼吸道傳染病發生的季節,但實際上大家也看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是不分季節的,不是說隨著夏天的都來,氣溫升高了,這個病毒就消失了。抱有這種想法也是不切實際的。只要防護措施不到位,病毒隨時可能反彈,捲土重來。但這一次,不會出現像武漢那樣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的情況。一方面,當時武漢的疫情是在當時春運期間人口高度流動的背景下,現在沒有那樣大的人口流動密度,所以不會出現疫情在全國都反彈的情況。其次,經過這半年的疫情防控,我們對應對局部疫情反彈,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經驗,完全可以應對局部的疫情反彈,不會出現大面積疫情反彈的情況。像6月份北京的疫情,7月份,大連和新疆烏魯木齊的疫情,這幾起聚集性疫情,由於發現及時,應對得力,很快得到了控制,這也說明,我們是有能力控制住局部地區的偶發疫情,不會讓這樣的「火星」變成燎原之勢。一個重要的經驗就是,我們的核酸檢測能力和質量都在提高,這也是底氣所在。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疫情都還比較嚴重。只要還有一個國家疫情沒有控制住,對我們國家來說,都存在輸入性風險,都不能放鬆。所以,「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方針沒有變,常態化防控的思路也沒有變。不過,風險是,到了冬季,其他呼吸道傳染病的機率也會增加,甚至像流感也會變得高發,也都會給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帶來新的困難。一方面,是甄別因為新冠肺炎發熱還是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原因發熱,這其中有很大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患上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抵抗力會下降,可能會成為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
記者:那麼在秋冬季節,我們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曾光:疫苗現在還在緊鑼密鼓研製過程之中,我們先耐心等待疫苗吧。老年人和易感群體可以先接種已有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用來加強防護。國內流感疫苗接種率較低,這一塊還是不能放鬆。此外,日常防護也不能放鬆,在地鐵等密閉空間內還是要戴口罩。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日前下發了《應對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工作方案》,涉及發熱門診規範化建設管理、核酸檢測、物資儲備、人員防護等方面,要求對防控漏洞再排查、防控重點再加固、防控要求再落實。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要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防控要求。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