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高福認為,新冠病毒「逃過」了人類知識和認知,無論是溯源還是認識病毒,現在都只能回歸科學,用科學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2020年11月14日,第十一屆財新峰會,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發表演講。圖/財新視聽
文丨記者 趙今朝
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什麼?無症狀感染者能不能獲得足夠的抗體保護以實現群體免疫?面對新冠病毒的種種問題都需要用科學去解答。2020年11月14日,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第11屆財新峰會:重建全球信任」上呼籲,病毒「逃過」了人類的知識和認知,無論是溯源還是認識病毒,現在都只能回歸科學,用科學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10月17日,中國疾控中心(下稱中疾控)在對青島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出活病毒,這證實了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這是新冠防控取得的非常大的成就之一。」高福坦言,儘管如此,新冠溯源並不似「照方抓藥」那樣簡單。
溯源迷霧重重,但防控方面,作為目前全球疫情的「窪地」,中國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果。高福總結,新冠至今已經打了四場戰爭,「目前還在進行著一場戰爭」。前兩場即兩個保衛戰,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當時採取的措施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分開易感人群。保衛戰之後,第二場是狙擊戰,即全國各地力爭不把病毒輸出到其他地方,積極發現病例,積極壓下病例。第三場則為殲滅戰,發現、控制,最重要的是病例清零。
之所以中國能把新冠這場仗打好,高福認為,首先以科學研究為基礎,通過基因測序摸清病原,了解病毒的流行規律,緊接著動員民眾,群防群控,定點消除,打好「殲滅戰」,最後是行政決策。「科學為基礎,民眾理解參與,行政決策,這三個步驟少哪一步都不可能把突發事件處理好。」高福說。
此外,高福認為,中國取得疫情防控成績的另一個關鍵是公共衛生工作做到了「強基層」,比如過往開展的全民愛國衛生運動,有一定科學基礎,民眾積極參與,使之取得很好的效果。
高福還強調了專業人士的建議在防控中的作用。「用科學的態度去求真,最後行政決策去求實。」高福表示,人民健康要向科技要答案。9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與科學家座談時提到,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網站「財新網」,點擊文末閱讀全文,關注財新網服務號即可閱讀全篇文章,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直接訂閱。)
高福:青島冷鏈食品外包裝首次分離新冠活病毒意義何在 [2020-10-19]
新冠病毒傳播途徑又有新發現。10月17日,據中國疾控中心(下稱中疾控)官網,在對青島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中疾控指出,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出活病毒,意味著什麼?以往曾在食品外部環境中檢測出病毒,與此次發現有何差別?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對財新記者說,過去講「檢測出」指的是樣本上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核酸不一定是活病毒,而此次「分離到」活病毒,意味著一定存在活病毒,且能造成傳播或傳染。中疾控方面稱,此次發現證實接觸新冠活病毒汙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
在此之前,從北京新發地,再到大連凱洋海鮮,海鮮水產行業似乎在疫情的出現和傳播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多起疫情溯源調查雖檢測到冷鏈水產相關核酸陽性樣本,但從未分離到活病毒。
中疾控高福馮子健評價中國抗疫策略 下半場重點是什麼?[2020-06-10]
為應對COVID-19大流行,各國因地制宜,根據本國流行狀況、能力和社會文化制定了不同的防控策略。近日,中國疾控中心團隊聯合發文,將中國防控策略總結為「圍堵和壓制」。鑑於人群普遍易感,文章提示,中國仍面臨再次發生COVID-19流行的風險。
這篇名為《積極發現與管理病例:遏制COVID-19大流行的關鍵措施》的文章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上。文章提到,雖然圍堵基本阻斷本地傳播,但仍需持續實施強有力的壓制策略,以防止輸入病例再次引發本地傳播。
研究者根據阻斷傳播的可行性、對疾病嚴重程度的估計、疾病本身及其應對策略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公眾的接受程度和意願,以及政府的意願和能力等多種因素,把疫情防控策略分為三種,即圍堵、壓制和緩疫,均包含部分相似或重疊的防控舉措。疫情至今,中國應對新冠疫情主要採取前兩項策略。
高福談疾控體系改革 技術工作不應受行政幹擾 [2020-05-26]
「疾控體系改革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擁有行政權力,而在於技術工作不受行政幹擾,保持其獨立的技術性和權威性」。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作會議發言。他建議賦予疾控機構在專業事務領域的決定權,減少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對疾控機構的微觀管理和直接管理。可探索建立直接向政府分管領導匯報公共衛生工作和進行重要事項報告的機制,疾控機構經政府授權後可以直接發布疫情信息。
高福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中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疾控機構作為疫情防控的主力,在預警監測、流行病學調查、防控措施的提出和實施等方面,也未能充分發揮作用。
在他看來,權責不對等是疾控機構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疾控機構承擔提出防控策略的職責,由於缺乏疫情處置的決策權、話語權,導致行政決策和技術策略脫節,疾控專家只能行使建議權,無法深度參與決策。
責編|包志明
版面|趙今朝 舒暢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詢:caixinhealth@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