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等學者鑑定2種可阻新冠入侵的抗體,為疫苗提供結構基礎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等學者領銜的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最新研究顯示:B38和H4抗體可以阻止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之間的結合。小鼠模型試驗顯示,這兩種抗體可降低小鼠感染後肺部的病毒載量。該研究還為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

以上研究於當地時間5月7日刊發在生物預印本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A non-competing pair of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block COVID-19 virus binding to its receptor ACE2」《一對非競爭性人類中和抗體可阻斷COVID-19病毒與其受體ACE2的結合》)。研究團隊從一名中國康復患者中分離出四種人源單克隆抗體,在體外均顯示中和能力,其中B38和H4抗體尤其具有潛力。

這項工作由首都醫科大學、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中科大、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科研團隊聯合完成。論文的通訊作者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峰,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

迄今為止,新冠病毒尚無特定的藥物或疫苗。目前,大多數的治療研發方案都瞄準新冠病毒入侵人類的「鑰匙」——S蛋白(刺突糖蛋白)。S蛋白介導病毒和宿主細胞結合併入侵,它由S1結構域和S2結構域兩部分組成,分別介導受體結合和膜融合。受體結合域(RBD)即位於S1。研究團隊認為,通過使用RBD蛋白篩選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是當下可以採用的優先策略。

他們首先從新冠恢復期患者獲得四種不同抗體(B5,B38,H2和H4),其上清液顯示能與新冠病毒RBD結合,但與SARS-CoV的RBD的結合失敗,這表明SARS-CoV和新冠病毒的RBD表位在免疫學上是不同的。

這4種抗體顯示出與新冠病毒RBD的不同的結合能力,Kd範圍為10的負7次方至10的負9次方M。其中H4表現出相對較高的結合親和力,Kd為4.48nM,而B5表現出相對較弱的結合親和力,Kd為305nM。B38和H2與RBD結合,Kd分別為70.1nM和14.3nM。

所有這4種抗體均顯示中和活性,IC50(半抑制濃度)值範圍為0.177μg/ml至1.375μg/ml。B38是最有效的抗體,其次是H4、H2和B5。

研究團隊接下來評估每種抗體阻斷病毒RBD與ACE2結合的競爭能力,結果顯示,B38和H4能與ACE2完全競爭,並與RBD的結合。相反,B5顯示出部分競爭,而H2顯示出與RBD結合,但沒有與ACE2競爭。

研究還表明,B38和H4能識別RBD上的不同表位並部分重疊。

為探索B38和H4在體內抗新冠病毒攻擊的保護功效,研究團隊進行了小鼠治療實驗。在攻毒12小時後,研究團隊向hACE2轉基因小鼠注射25 mg/kg單劑量的B38或H4。結果顯示,與對照組和H4組相比,攻毒後體重顯著下降的B38組小鼠在感染後3天(dpi)恢復了。

研究團隊還檢測了3 dpi時小鼠肺組織的病毒RNA拷貝。B38組和H4組的相對RNA拷貝變化均顯著低於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分別降低了32.8%和26%。

為進一步闡明抗體中和機制的結構基礎,研究團隊通過體外孵育和純化製備了RBD-B38和RBD-H4 Fab複合物。重鏈上的三個互補決定區(CDRs)和輕鏈上的兩個互補決定區參與和病毒RBD的作用。病毒RBD中有36個殘基與B38相互作用,其中21個殘基與重鏈相互作用,15個殘基與輕鏈相互作用。

序列比對表明,在表位中的36個殘基中,只有15個在新冠病毒和SARS-CoV之間保守。這解釋了B38的特異反應性。進一步分析結合界面的相互作用發現,病毒RBD的470環在與B38 HCDR1環的結合中發揮重要作用。

團隊還研究了B38阻斷COVID-19病毒RBD與ACE2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結果顯示,B38的VH和VL均導致了RBD與ACE2結合的空間位阻(圖4C)。值得注意的是,在與B38結合和與hACE2結合的兩種形式中,RBD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構象變化。進一步分析發現,在與兩者結合的時候,RBD上的21個胺基酸中有18個完全一致,這清楚地解釋了為什麼B38完全消除了新冠病毒RBD與受體的結合。

總的來說,新冠病毒和SARS-CoV的RBDs具有較高的同源性,均與ACE2受體結合感染宿主。然而,結合親和力是不同的,新冠病毒RBD比SARS-CoV RBD與hACE2的原子相互作用更多,因此對受體結合表現出更高的結合親和力。

截至目前,還沒有研究報導有抗體通過競爭ACE2結合位點交叉中和SARS-CoV2和SARS-CoV。來自恢復期SARS患者的CR3022可以與來自這兩種病毒的RBDs結合。然而,它雖然能夠中和SARS-CoV,但不能中和新冠病毒。

研究強調,對新冠病毒的體液免疫反應的全面了解需要在更多的患者中進行。此外,雞尾酒抗體應考慮作為一種替代治療策略,以避免潛在的逃逸突變。「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蔓延,對病毒RBD蛋白表位的鑑定至關重要,這將為開發疫苗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此外,針對表位的中和抗體的分子特徵有助於小分子或肽藥物/抑制劑的開發。」

綜上所述,研究認為,這項研究鑑定的中和抗體有望成為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的候選抗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高福:從康復患者體內發現2種抗體,為疫苗設計提供結構基礎
    對此,許多國內外學者推測新冠病毒或將類似於流感病毒,與人類長期共存,多次爆發的風險極大。然而,現有的數據表明SARS-CoV-2的致死率遠高於流感。因此,為了應對這種最為糟糕的情況,研發針對SARS-CoV-2的疫苗和預防性藥物是十分重要的。
  • 高福:疫苗還有諸多未知 未來可考慮測試多靶標組合功效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理想的新冠疫苗靶標應該是能夠誘導高滴度的中和抗體,並且降低人體內非中和抗體成分的產生,以最大程度降低抗體依賴增強(ADE)和呼吸道疾病(ERD)的風險,並維持長期持久的免疫記憶,在冠狀病毒之間提供交叉保護。他還表示:「目前尚未測試通過不同靶標組合開發的多靶標疫苗,但將來有可能考慮這種可能性。」
  • 瞭望|新冠抗體藥物研發突破
    當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時,抗體能與病毒表面的受體結合位點結合,實現提前「佔位」,避免病毒與細胞的結合。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副院長、藥理學系主任楊寶學向《瞭望》新聞周刊介紹,新冠病毒主要通過表面刺突S蛋白與人體細胞上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結合實現感染。
  • 新冠疫苗研發:我太難了!
    疫苗是人類抵抗病毒入侵的保護盾:天花這一危害人類數千年的烈性傳染病,因為疫苗的推廣而被徹底根除;麻疹、脊髓灰質炎、B肝等曾肆虐全球的傳染病,都是通過疫苗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今天,人們期待新冠病毒疫苗儘早研發成功,為人類提供保護。
  • 高福:關於新冠疫苗,還有6個問題不知道
    全球新冠疫情尚未看到盡頭,北半球的冬季即將來臨,在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看來,今年的冬天將會是一場「大考」。10月28日,在湖北武漢舉行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上,高福表示,現在關鍵的問題還是疫苗。
  • 高福:預計下月新冠滅活苗三期臨床揭盲,今冬疫情挑戰會更嚴峻
    高福介紹稱,他的團隊和石正麗團隊一起,發現ACE2是SARS-CoV-2(新冠病毒)的受體。該文章發表在《細胞》雜誌(Cell),按理來說應當有自己的名字。當時恰逢國內輿論有人質疑他防疫不當,但是對發表論文反應非常迅速,最後文章發出來後,沒有他的署名。「但是大家知道這是我們團隊(做的工作),證明它(新冠病毒)的受體,和SARS病毒一樣,是ACE2。」高福補充道。
  • 中國再添新冠滅活疫苗:由高福等學者領銜,已在動物實驗顯示巨大潛力
    新冠大流行威脅著全球公共衛生。為防控新冠疫情,人類迫切需要疫苗。來自中國科研團隊研發了名為BBIBP-CorV的新冠滅活疫苗,已在動物實驗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該疫苗高效、安全,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猴子和恆河猴)體內均能誘導高水平的中和抗體滴度,2μg/劑便能提供針對新冠病毒的高效保護。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人類和新冠病毒(SARS-CoV-2)較量一年之後,全球重啟的「殺手鐧」——疫苗終於來了。但與此同時,英國率先報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B.1.1.7譜系(英國將其命名為「VOC 202012/01」)開始席捲歐洲,並向全球蔓延。這多少衝淡了疫苗帶來的喜悅。人們不禁擔憂:難道病毒再度快我們一步?
  • 新冠病毒抗體再突破!清華大學與深圳三院發布最新合作成果
    在人體接種疫苗後所誘導產生的保護性免疫反應中,B細胞所產生的針對病原體的抗體,特別是具有中和能力的抗體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三個團隊便合作展開了針對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的合作研究。新冠病毒進入細胞依賴於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與受體ACE2的特異性結合。
  • 新冠中和抗體研究也有新突破|病毒|細胞|疫苗|血清_網易訂閱
    受訪專家  武漢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 楊佔秋  中國農業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 湯波  抗體產生的過程  微生物入侵人體後,會刺激產生很多種抗體,但只有部分抗體能迅速識別微生物,並在其入侵人體細胞前將其「抓住」,保護人體不被感染。
  • 美媒:新冠病毒關鍵分子結構圖問世 為疫苗研發鋪平道路
    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導美媒稱,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競相研發潛在的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新研究結果顯示,目前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弄清這種病毒用以入侵人類細胞的一種關鍵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從而可能為疫苗的研發開啟了大門。
  •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
    關於『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新冠病毒抗體,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的信息
  • 刷屏,新冠抗體藥物和疫苗開發又有這些重要進展
    其中一些可以有效結合新冠病毒(SARS-CoV-2),並在動物模型中產生了保護效果。他們以此為抗原,從3名恢復期患者身上分離出403種單克隆抗體。這些抗體表明人體對新冠病毒的S蛋白有強烈的免疫應答。細胞實驗表明,有19種抗體可針對病毒S蛋白的不同抗原位點相結合,其中2種針對新冠病毒的半抑制濃度(IC50)低於0.01微克/毫升,表明具有很高的中和活性。
  • 科學家繪製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結構:為研發疫苗鋪平道路
    美媒稱,全世界的研究人員都在競相研發潛在的疫苗和藥物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根據新的研究結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弄清這種病毒用以入侵人類細胞的一種關鍵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從而可能為疫苗的研發開啟了大門。報導稱,雖然冠狀病毒利用許多不同的蛋白質複製併入侵細胞,但刺突蛋白是其用來與受體——--另一種充當類似通往人體細胞通道的蛋白質——結合的主要表面蛋白。在刺突蛋白與人體細胞受體結合之後,病毒膜與人體細胞膜融合,使病毒基因組進入人體細胞,開始感染。麥克萊倫說:「如果能夠阻止附著和結合,就能阻止進入。」
  • 以利用免疫顯性抗體表位開發新冠疫苗
    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確認部分免疫顯性抗體表位有望用於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並相信該疫苗可能阻止疫情再次暴發。相關研究發表在《MDPI疫苗》雜誌上。
  • 抗體沒了,記憶細胞還在!新冠疫苗至少可以保護5個月|新冠病毒|免疫...
    要抗擊新冠病毒,疫苗絕對是人類能夠掌握的最有力的武器。所以,當輝瑞宣布其開發的mRNA疫苗對新冠的保護力超過90%的時候才會引起國內外的一片歡騰。但興奮之餘也引發了不少擔憂,因為之前有一些研究發現,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康復後,體內的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推移以較快的速度下降,這意味著疫苗誘導機體產生的抗體很可能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那這是否意味著,疫苗產生的保護力也會很快消失?
  • 新冠肺炎強效藥有望!三大頂刊發布中和抗體研究成果
    目前,全球多個研究團隊正在尋找能夠治療甚至預防COVID-19的方法,其中特異性強的中和抗體被認為是治療COVID-19的潛在「特效藥」。在最近一周裡,三大國際期刊《Nature》《Cell》以及《Science》分別帶來了關於中和抗體治療COVID-19的新研究報告,為藥物和疫苗的研髮帶來了更多可能。
  • 中國科學院高福、嚴景華等在β冠狀病毒疫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冠狀病毒表面的刺突(S)蛋白呈三聚體構象,負責結合宿主細胞受體,介導病毒的入侵,因此S蛋白是冠狀病毒主要的保護性免疫原。S蛋白上有一段受體結合區(RBD)直接負責與宿主受體的對接,是冠狀病毒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疫苗靶點。它激發中和抗體的產生,阻斷病毒與受體的結合,實現免疫聚焦,且有望避免冠狀病毒免疫潛在的抗體依賴增強風險。
  • ...抗體,直接動脈取栓救治腦卒中,中國「天眼」首次發現新快速射電暴
    高福等學者鑑定2種可阻新冠入侵的抗體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等學者領銜的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最新研究顯示:B38和H4抗體可以阻止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與人體細胞受體小鼠模型試驗顯示,這2種抗體可降低小鼠感染後肺部的病毒載量。該研究還為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加拿大研究再次證明:氣溫和緯度或與新冠病毒的傳播無關《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CMAJ)發表的一項針對多個國家的研究顯示,緯度和溫度與COVID-19的流行增長之間幾乎沒有聯繫,溼度與減少傳播之間的聯繫也很弱。
  • 20名美國科學家DIY新冠疫苗,石墨烯化身可穿戴「空調」
    新冠病毒疫苗。如果連我們都不接種疫苗,我們怎麼能說服全世界——所有人去接種疫苗?」目前正在研製的新冠疫苗有近 200 種,其中有 30 多種正處於不同的人體試驗階段。埃斯特普和其他至少 20 名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科學愛好者自願充當實驗室小白鼠,自行接種新冠疫苗。沒有美國政府的新冠疫苗資助項目的資金支持,沒有動物數據,更沒有獲得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