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從康復患者體內發現2種抗體,為疫苗設計提供結構基礎

2020-12-06 騰訊網

來源:BioWorld

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COVID-19)已然演變為全球大流行病,隨著疫情形勢不斷升級,每天實時更新的疫情數據令我們望而生畏,截止目前,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接近400萬例,死亡人數超過26萬人。

對此,許多國內外學者推測新冠病毒或將類似於流感病毒,與人類長期共存,多次爆發的風險極大。然而,現有的數據表明SARS-CoV-2的致死率遠高於流感。因此,為了應對這種最為糟糕的情況,研發針對SARS-CoV-2的疫苗和預防性藥物是十分重要的

近日,高福院士、高峰教授(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及劉磊院長(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合作,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題為:A non-competing pair of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block COVID-19 virus binding to its receptor ACE2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了兩種人抗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可以與細胞受體ACE2結合,並具有不同的抗原表位。小鼠實驗表明,這兩種抗體可以有效降低受感染小鼠肺部的新冠病毒滴度。

這些研究結果強調了以抗體為基礎的治療方法應用於對抗COVID-19大流行的前景,並為合理的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

21世紀以來,冠狀病毒(CoV)共引起了三次人畜共患疾病,例如2002-2003年的SARS-CoV,2012年的MERS-CoV以及2019年底爆發的SARS-CoV-2。然而,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目前人類對SARS-CoV-2乃至冠狀病毒的了解還遠遠不夠。

已有的研究表明,SARS-CoV和MERS-CoV都以刺突蛋白(S蛋白)的S1亞基的C端結構域(CTD)作為受體結合結構域(RBD)來結合細胞受體——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hACE2)。

值得注意的是,SARS-CoV-2與SARS-CoV在S蛋白的胺基酸同源性上較高,且同樣也以hACE2作為受體。

中和抗體(Neutralization antibody)可作為抗病毒藥物對抗新冠肺炎大流行,對此,利用RBD蛋白篩選出抗SARS-CoV-2的中和抗體是一種十分高效的方法

在此項研究中,高福院士領導的團隊從一名康復患者體內分離出的4種人源單克隆抗體(mAb),所有這些分離得到的抗體在體外實驗中均表現出對SARS-CoV-2的中和能力,其中有兩種(B38和H4)可以阻斷RBD與細胞受體ACE2的結合

進一步的競爭分析表明,B38和H4識別RBD上不同的抗原表位,是十分理想的可以在未來的臨床應用中避免免疫逃逸的單克隆抗體對(mAb-pair)。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通過小鼠模型的治療研究證實,這兩種抗體可以有效降低受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滴度

更重要的是,RBD-B38複合物的結構分析表明,抗原表位上的大多數胺基酸殘基與RBD-ACE2結合界面重疊,這意味著B38的阻斷效能和中和能力十分強

研究人員對此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了以抗體為基礎的治療方法應用於對抗COVID-19大流行的前景,並為合理的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

總而言之,研究團隊從一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體內分離了兩種具有不同抗原表位的單克隆抗體——B38H4,並通過細胞實驗和小鼠實驗表明這兩種單抗可以有效阻斷新冠病毒與其受體ACE2的結合,並且有助於COVID-19患者的治療和相關疫苗的開發。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01/2020.05.01.20077743

相關焦點

  • 高福等學者鑑定2種可阻新冠入侵的抗體,為疫苗提供結構基礎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等學者領銜的一項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最新研究顯示:B38和H4抗體可以阻止新冠病毒S蛋白受體結合區域RBD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之間的結合。小鼠模型試驗顯示,這兩種抗體可降低小鼠感染後肺部的病毒載量。該研究還為疫苗設計提供了結構基礎。
  • 康復患者體內的新冠病毒交叉中和抗體反應|《自然-微生物學》論文
    根據《自然-微生物學》發表的一篇論文Spike-specific circulating 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and cross-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in COVID-19-convalescent individuals,新冠肺炎康復患者體內仍維持著強健的中和抗體反應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目前,針對大多數黃病毒,未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開發廣譜保護性療法和疫苗成為黃病毒防控領域的關鍵且未實現的目標。之前的黃病毒治療靶標和疫苗設計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高福團隊於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護寨卡病毒的單克隆抗體2A10G6的作用機制,並從中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單克隆抗體。
  • 新冠患者康復後,抗體會慢慢消失?疫苗的保護力也會消失嗎?
    但興奮之餘也引發了不少擔憂,因為之前有一些研究發現,自然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康復後,體內的抗體水平會隨著時間推移以較快的速度下降,這意味著疫苗誘導機體產生的抗體很可能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那這是否意味著,疫苗產生的保護力也會很快消失?
  • 高福:疫苗還有諸多未知 未來可考慮測試多靶標組合功效
    新冠病毒屬於能夠感染人類和動物的冠狀病毒中的強毒株,迄今為止,儘管已有包括SARS病毒以及MERS病毒在內的多種冠狀病毒疫苗被批准用於家畜,但是仍然沒有人正式被授權許可人類使用的疫苗。「這些疫苗開發的先前經驗為開發用於新冠感染的疫苗提供了重要的知識。」高福說道。高福稱,要開發針對新出現的病毒的疫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抗病毒保護的免疫相關性。
  • 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復後體內特異性抗體至少存在6個月
    大洋網訊 新冠病毒發現時間還不到一年,新冠疫苗能保護多長時間?記者從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獲悉,該院在2020年1月到5月新冠流行期間對506例新冠感染者進行隨訪,研究表明,患者康復6個月後,96%感染者體內的特異性抗體仍然陽性,具有保護作用。
  • 曾被排斥的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產生的中和抗體,可治重症感染!
    單克隆抗體在相對應的病原微生物入侵以後,能夠目標明確的與相應的抗原結合,以「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配對」方式,「解決」這個病毒。比如,在打麻疹疫苗後,能夠產生針對麻疹病毒的特異性抗體,這個抗體就能夠專一地中和入侵的麻疹病毒,從而預防麻疹。病毒入侵以後,由於病毒本身可能有多種蛋白質抗原成分,可以產生好幾種抗體。
  • 研究:新冠康復患者兩周內持續產生抗體,但免疫反應大不相同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們發現,剛從新冠肺炎中康復的大多數新出院患者會產生病毒特異性抗體和T細胞,但不同患者的反應卻並不完全相同。科學家們尚不清楚為什麼免疫反應在患者之間差異很大。「這些發現表明B細胞和T細胞均參與了免疫介導的針對病毒感染的保護,」清華大學共同資深研究作者Chen Dong說。 「我們的工作為進一步分析保護性免疫和了解新冠肺炎發生的機制提供了基礎,尤其是在重症的情況下。這對於設計一種有效的疫苗來預防感染也具有重要意義。」考慮到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對最近無病毒感染的14名新冠患者與6名健康捐獻者的免疫應答進行了對比。
  • 何大一:新冠患者體內發現強效抗體 「抗體雞尾酒」或助治療和預防
    7月25日,何大一告訴《財經》記者:他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體內發現多種強效抗體,混合而成的「抗體雞尾酒」,可能有助於治療和預防新冠病毒感染。這一重大發現正在進一步驗證中。英國《自然》雜誌網站7月22日刊發的研究報告說,研究人員從5名新冠肺炎重症住院患者體內分離出61種新冠病毒中和單克隆抗體,發現19種抗體可有效中和試管中的新冠病毒,其中9種顯現強力,半數抑制濃度僅為0.7至9納克每毫升。研究人員把其中一種強效抗體提純後注入敘利亞倉鼠體內,結果顯示可有效防止倉鼠感染新冠病毒。何大一說,抗體「在倉鼠肺組織中完全阻斷」病毒。
  • 中國科學院高福、嚴景華等在β冠狀病毒疫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S蛋白上有一段受體結合區(RBD)直接負責與宿主受體的對接,是冠狀病毒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疫苗靶點。它激發中和抗體的產生,阻斷病毒與受體的結合,實現免疫聚焦,且有望避免冠狀病毒免疫潛在的抗體依賴增強風險。然而,由於RBD分子量小,免疫原性有限,以之設計的疫苗誘導機體產生中和抗體的能力較弱。高福團隊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布局MERS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
  • PNAS:抗CD47抗體給癌症疫苗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3年5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他們先前發現的通過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對抗癌症治療的方法,也提示可引導殺手T細胞攻擊癌細胞。研究發表在5月20日的PNAS雜誌上,該方法可能是創建癌症疫苗一個很有前途的戰略。多年來許多研究者已經創建對抗癌症的疫苗,但所產生的疫苗都沒有非常有效。
  • 三大頂刊發布中和抗體研究成果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49-y研究人員從SARS重症康復患者的記憶B細胞中鑑定出多個針對SARS-CoV-2尖峰(S)糖蛋白的單克隆抗體。Cell:8500多種抗體中篩選出高效中和抗體5月18日,《Cell》發布了一項由北京大學、首都醫科大學、軍事醫學科學院及協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聯合帶來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提到,研究人員從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身上成功篩選出14種具有高活性的中和抗體,其中編號為BD-368-2的抗體表現最為突出,在小鼠實驗中顯示出強大的治療和預防功效。
  • Science:揭示強效中和SARS-CoV-2的人類抗體的共同分子特徵
    2020年7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人類中和SARS-CoV-2---一種導致COVID-19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抗體中發現了共同的分子特徵。他們回顧了他們的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在過去幾個月裡在康復的COVID-19患者中發現的近300種抗SARS-CoV-2抗體。
  • 《科學》:新冠自然感染後多數患者中和抗體可維持至少5個月!美國團隊分析3萬例患者抗體水平,或提示疫苗良好保護作用 | 科學大發現
    這項對紐約市3萬名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開展的研究顯示,90%患者體內的新冠中和抗體,感染後五個月時仍維持在較高的水平,意味著自然感染或接種新冠疫苗,都可能顯著降低再次感染的風險[1]。研究發表在《科學》上。
  • 體外具有ADE作用的SARS-CoV-2抗體不增強體內病毒複製和疾病增強
    這項研究後來在線Nature Communications,雖然整體信息量較少,但也提示了確實有些SARS-CoV-2抗體在體外具有ADE效應;  10月13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和西湖大學在medRxiv上公布了第一個比較完整的ADE抗體的研究,本研究中,作者在不同疾病程度和不同病程的205個病人的康復血漿中發現,16個輕症和13個重症患者的血漿能夠在體外劑量增強SARS-CoV-2
  • 高福:關於新冠疫苗,還有6個問題不知道
    10月28日,在湖北武漢舉行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上,高福表示,現在關鍵的問題還是疫苗。不過他同時提醒,新冠疫苗目前還面臨多項未知。第一,疫苗接種後人體內要產生中和抗體,但中和抗體和保護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 康復患者的血漿是特效藥嗎?和疫苗有什麼區別,可以人工製造嗎?
    昨天的一則新聞,說目前已經在使用康復患者的血漿製成的特免血漿對十餘名危重患者進行治療,這個新聞瞬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很多人都以為特效藥將要出來了,或者以為是疫苗要出來了,其實並非這樣簡單,具體我將在下文為大家詳談。
  • 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發現的T細胞有可能觸髮長期免疫!
    我們知道,人類體內存在一種被稱為T細胞的免疫戰士,它可以幫助我們抗擊一些病毒,但它們在抗擊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方面的重要性還不清楚。現在,兩項研究表明,受感染的人體內有針對病毒的T細胞,這些T細胞可能會幫助他們康復。這兩項研究還發現,一些從未感染SARS-CoV-2的人有這些細胞防禦,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之前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
  • 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和實際感染產生的抗體一樣嗎?
    對於抗體的重要性,此前大家應該都通過一些新聞有所了解,例如,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曾在2月份懇請康復者捐贈血漿救治重症患者,因為康復患者體內有大量的新冠特異性抗體,能夠阻止病毒侵襲人體細胞。從原理上來說,當一個沒見過的病原襲擊一個正常人的時候,在最初的幾天裡,人體只能通過不具備病原識別能力的固有免疫系統進行抵抗。
  • 國家衛健委:康復患者體內已有特異性抗體,不會感染他人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4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管理服務情況舉行發布會。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發布會現場有記者提問,出院患者居家隔離時有哪些要求、共同居住的家屬應如何做好防護?公眾應如何對待傳染病的康復患者,幫他們共同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