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和實際感染產生的抗體一樣嗎?

2020-12-06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譚璞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020年4月13日,由"國家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以及民營企業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相繼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進入臨床實驗。中國在成為世界首個開展新冠病毒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的國家之後,也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進行多個新冠病毒疫苗臨床試驗的國家。

此後,多個臨床試驗相繼取得進展。

據武漢晚報報導,4月25日,解放軍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透露,目前,她領銜研發的新冠肺炎腺病毒載體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的508個志願者已經注射完畢,現在正處於觀察期,如果一切順利將在今年5月。

疫苗看起來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不少人可能有這樣的疑問,接種疫苗和感染真正的新冠病毒有什麼區別?它們帶來的免疫力又是否一樣呢?

免疫力的重要一員:抗體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先要了解一下免疫力的一個重要來源:抗體。

對於抗體的重要性,此前大家應該都通過一些新聞有所了解,例如,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曾在2月份懇請康復者捐贈血漿救治重症患者,因為康復患者體內有大量的新冠特異性抗體,能夠阻止病毒侵襲人體細胞。

從原理上來說,當一個沒見過的病原襲擊一個正常人的時候,在最初的幾天裡,人體只能通過不具備病原識別能力的固有免疫系統進行抵抗。而固有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在新冠病毒這樣的烈性病毒面前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就需要特異性免疫系統,作為第二批主力軍投入進抗疫戰鬥中。在人體對病毒感染的抵抗中,病毒大也會被消滅掉一部分,這些被殺滅的病毒會被人體細胞進一步分解成一個個蛋白質碎片,最終呈遞給特異性免疫系統的主力部隊:淋巴細胞。而淋巴細胞(主要是B細胞)會根據這些病毒碎片,生產並篩選出能特異性結合這些病毒"殘肢"的生物分子:抗體。

實際感染產生的抗體

在實際感染中,由於病毒碎片的數量非常龐大,且涵蓋了病毒的不同部位,這就使病毒的各項"體貌特徵"都會毫無保留得暴露給淋巴細胞。這樣篩選出來的抗體,能"無死角"地結合在病毒的各個部位上。

△冠狀病毒(左)的結構與紅毛丹(右)有些接近。圖左中的紅色部分是冠狀病毒用來侵襲細胞的刺突蛋白。圖片來源:聯合國(左),維基百科(右)

換一種方式來說,新冠病毒的結構,有點像紅毛丹或者鮮板慄這樣表皮有許多刺的果實。在接近康復的新冠患者體內,抗體會嚴嚴實實地包裹住病毒,讓它不能再感染別的細胞。這就像給紅毛丹外麵糊了一層厚厚的泥,讓它不再扎手。

△新冠病毒的表面有多種蛋白,包括包膜蛋白(E),膜蛋白(M)及刺突蛋白,其中刺突蛋白可以與人體細胞上的受體ACE2相結合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

但要想讓紅毛丹不再扎手,其實不一定需要糊住整個果子,鈍化它的刺也是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方案。

雖然冠狀病毒的表面有E,M,S等多種蛋白,但它的刺只有一種,就是可以與人體細胞結合的刺突蛋白(即Spike蛋白或S蛋白)。雖然不同類型的冠狀病毒會有不同的刺突蛋白,但在同一種冠狀病毒上,每一根"刺"其實都是一樣的。只要蓋住這些刺突蛋白,哪怕病毒的其他部分依舊裸露在外,它們也依舊沒法進入細胞興風作浪。這就像給紅毛丹的每一根刺上都蓋上一個筆帽,自然也就不扎手了。

由於一種冠狀病毒上只會攜帶一種刺突蛋白,由疫苗刺激出的抗體,其實只要能和這一種蛋白有效結合,就能成功阻止病毒侵襲人體。這也給疫苗的研發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在中美德等國研發的大部分新冠病毒疫苗,本質上都是試圖讓人體產生針對刺突蛋白的抗體。

出於對新冠疫情的重視,中國政府在疫苗的研發上採取的是極為土豪的"我全都要"模式(唯一排除掉的是因為安全原因不太適用的減毒活疫苗路線)。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流感病毒載體疫苗五路並進。在國家統一調度下,每條路徑都獲得了很令人鼓舞的初步結果。

其中,剛剛宣布完成二期臨床試驗的注射工作的陳薇院士領銜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正在美國開展一期臨床試驗的Moderna核酸疫苗,以及很快就要投入臨床試驗的流感病毒載體疫苗,都是想讓人體自己的細胞表達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一部分,從而刺激人體同時產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亞單位疫苗是直接在體外生產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或刺突蛋白的一部分),然後注射進體內,刺激人體產生體液免疫。這幾條技術路線,都是試圖讓健康人產生能與新冠刺突蛋白結合的抗體,阻斷新冠刺突蛋白攻擊人體ACE2受體的能力。

肯定有很多人想問,哪類疫苗的效果比較好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mRNA疫苗、病毒載體疫苗、亞單位疫苗都能同時引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具體的應答譜特徵和免疫原性高低,或者說最終引起的免疫保護力強弱,與選取的抗原、載體、佐劑、免疫途徑都有關係,是一系列比較複雜的問題,並非一類疫苗全都一致的。

目前來看,以新冠刺突蛋白為靶點的疫苗方案最大的隱憂還在於對實際新冠病毒的保護能力。其根源在於新冠病毒上的刺突蛋白多以三聚體形式出現,而通過疫苗產生的S蛋白多為單體形式。針對後者產生的抗體是否能完美結合前者,還需要實驗和時間的檢驗。

至於文初提到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走是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技術思路。

這種疫苗裡包含的是已經被殺死(很可能已經碎了)的真·新冠病毒。由於這種疫苗包含了新冠病毒的全部特徵,被它刺激出的抗體應該最接近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的抗體。但它的生產難度比較高,需要選擇既有代表性又穩定的毒株,而且進入人體後,單次產生的免疫應答較弱,需要添加佐劑增強免疫效果,還需要多次注射。

除此之外,在安全性方面,雖然概率很低,但滅活疫苗有一定風險會引起抗體依賴的病毒增強作用(ADE,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根據目前的研究,主要原因是產生的抗體濃度較低或親和力較弱。能結合病毒卻不能完全中和病毒的抗體 (一般來講是親和力比較弱的抗體),就像"間諜"一樣,反倒會把病毒"拉入"到免疫細胞中,導致疾病的意外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對這些風險的原因雖然有很多研究,但至今仍未完全清晰。這些潛在的風險提醒我們必須謹慎看待每一種疫苗的每一個研發步驟,警惕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

好在近期,來自科興控股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一篇論文為大家帶來的一條好消息,在猴子身上接種的新冠滅活疫苗,取得了很不錯的保護效果(參考文獻1)。這說明,滅活病毒疫苗的技術思路應該是行得通的。

不過筆者相信,以目前的疫苗研發技術水平和療效評估能力,無論最終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哪種方案,都一定是因為國家已經確信它能給絕大部分人口帶來有效的保護。

如果新冠病毒發生突變,現在研製的疫苗還有效嗎?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關於新冠病毒突變的新聞層出不窮,有的朋友可能會問,如果新冠病毒突變了,已經接種的疫苗還有沒有效果呢?雖然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還需要通過時間去檢驗,但筆者本人對此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冠病毒(SARS-CoV-2),和非典病毒(SARS-CoV)的刺突蛋白已經產生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最近來自廣東省的一項研究證實,很大一部分新冠患者的血清抗體也能與非典病毒產生明顯反應,並起到一定的保護效果。

△新冠康復患者的血清抗體能與新冠病毒,非典病毒,及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MERS)的刺突蛋白結合。只是其保護效力依次遞減。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更讓人意外的是,很多新冠患者的血清抗體甚至能和與新冠病毒親緣關係很遠的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MERS-CoV)發生反應(見上圖)。

從這個結果上看,在短時間(兩三年)內發生的小規模突變應該不會對疫苗的保護效果產生太大消極影響。但如果新冠疫情流感化,疫苗研發機構很可能需要做長期鬥爭,不斷改進的準備。

最後,筆者衷心希望,中國能早日率先啟動全民疫苗接種,也希望全球範圍內的疫情早日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 Gao, Qiang, et al. " Rapid 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for SARS-CoV-2." bioRxiv (2020).

2. Ju, Bin, et al. "Potent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elicit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bioRxiv (2020).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中國科普博覽立場

相關焦點

  • B肝疫苗是永久免疫嗎?接種後沒有產生抗體是否還需要繼續接種?
    小孩上學前學校都是需要查看疫苗本的,看看疫苗接種是否都合格,嬰幼兒在剛出生24小時內就要接種第一針B肝疫苗,然後在第一個和第六個月再分別接種一次。那成年人需要接種B肝疫苗嗎?哪些人需要注射B肝疫苗對於成年人接種B肝疫苗的對象有,沒有接種過的,或者接種史不清楚的18歲以上的成年人,還有自願接種的成年人,都是可以接種的。
  • 接種B肝疫苗後沒有產生抗體,該怎麼辦?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接種B肝疫苗後都可以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使機體產生對B肝病毒的特異性抗體,表面抗體,使機體對B肝病毒產生抵抗力,這個是機體免疫系統對疫苗的應答。按照0-1-6個月免疫程序全程接種B肝疫苗1個月後進行血清表面抗體定量的檢查。
  • 接種了B肝疫苗,但沒有產生抗體?原因可能是這4個
    B型肝炎病毒感染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不過,隨著B肝疫苗的普及率越來越高,B肝病毒的感染率也在逐年下降。當然,也有一些人會遇到這種情況,就是明明已經接種過B肝疫苗,體內依然沒有抗體。如果健康人採用0、1、6個月之間進行疫苗接種而未成功,那麼,可能是存在什麼問題呢?
  • 海南接種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嗎?接種後多久產生抗體?權威回應來啦!
    接種新冠疫苗安全、有效嗎? 有哪些禁忌?接種後多久產生抗體? 關於疫苗有效性,前期試驗數據顯示,接種兩劑疫苗人群均有95%以上產生了保護性中和抗體,前期在國內接受過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緊急接種的6萬出國人員,在出國後至今沒有發生1例感染病例的報告,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國產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有較好的保護效果。
  • ...疫苗接種後人體內要產生中和抗體,但中和抗體和保護之間的關係...
    2020-10-29 06:28:51來源:FX168 【高福稱疫苗是新冠疫情的關鍵,但新冠疫苗面臨6項未知】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表示,現在關鍵的問題還是疫苗。
  • 接種新冠疫苗有什麼禁忌?多久產生抗體?海南省疾控中心「七問七答...
    關於疫苗有效性,前期試驗數據顯示,接種兩劑疫苗人群均有95%以上產生了保護性中和抗體,前期在國內接受過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緊急接種的6萬出國人員,在出國後至今沒有發生1例感染病例的報告,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國產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有較好的保護效果。3、接種新冠疫苗有沒有什麼禁忌?哪些人不能接種?
  • 較真丨單次注射就產生抗體的mRNA新冠疫苗,會是最大希望嗎?
    ShaCoVacc的設計思路,是最大限度的模擬新冠病毒,希望能像新冠病毒一樣在人體內激活免疫系統,但同時又不要產生致病性的病毒。這種名叫ShaCoVacc的疫苗,內部是編碼病毒棘突蛋白的mRNA,外部包裹物上也裝飾著現成的病毒棘突蛋白,既是mRNA疫苗,也是蛋白疫苗。所以ShaCoVacc疫苗同時包含了前面提到的兩個技術路線:重組蛋白和核酸。
  • 體內沒有B肝抗體怎麼辦?不要慌,按時接種疫苗就可以了
    因為人體如果從未接觸過B肝病毒,那就不會有抗體產生,所以經過檢查也就是顯示為陰性了。但是對於需要對B肝病進行預防,或者是B肝病毒感染的高危易感者,是建議進行B肝疫苗的接種的。B肝疫苗接種的時間間隔多久?1、對於B肝抗體呈陰性的人來說,進行接種B肝疫苗的注射一般是需要3次,要求接種三針。
  • 美開展新冠疫苗動物實驗 小鼠接種產生大量針對性抗體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美開展貼片式新冠疫苗動物實驗,小鼠接種產生大量針對性抗體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新開發一種通過微針陣列遞送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測試表明,小鼠接種後產生的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數量足以中和病毒。研究人員4月2日在《E生物醫學》(EBioMedicine)雜誌上發表論文指出,新疫苗的研發得益於此前他們在SARS冠狀病毒和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研究中獲得的豐富經驗。此前研究他們發現一種特殊的蛋白——刺突蛋白對於誘導免疫至關重要,該發現為此次新疫苗研發奠定了基礎。
  • 國產新冠疫苗打多久能產生抗體?
    更新時間:2020年9月8日  國產新冠疫苗打多久能產生抗體?  答:中國生物方面表示,其新冠滅活疫苗一共需要接種兩劑次,間隔2至4周,接種完第一劑以後,研究表明,7天開始普遍產生抗體,接種完第二劑28天以後,中和抗體陽轉率或者叫陽性率均達100%,也就是按照規範的免疫程序接種兩劑疫苗28天後,所有人都產生足以抵抗新冠病毒的高滴度抗體。
  • 定製疫苗蛋白可能有助於產生抗體來對抗HIV
    在用蛋白質免疫後,兔子產生能夠與病毒結合的抗體。「我們能夠證明,通過使用我們設計的蛋白質,血液能夠自發地產生能夠抑制細胞模型中HIV感染的抗體,」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Cheng Zhu說。 「當我們孵化HIV病毒時,兔子的血液會大大降低其傳染性。」
  • 新冠疫苗上市,有什麼不良反應?多久可以產生抗體?省疾控中心為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接種疫苗後,我想知道有沒有產生抗體,需不需要檢測抗體?事實上,抗體滴度不是疫苗有效性的唯一指標,像其他常規接種的疫苗一樣,不建議開展疫苗接種後抗體檢測。首先,目前新冠疫苗接種後中和抗體水平檢測金標準由於檢測要求高,不易推廣,現有的檢測方法使用酶聯和膠體金法居多,與新冠疫苗臨床試驗中使用的抗體檢測方法並不相同,檢測結果並不能真正體現疫苗的保護效果。其次,由於存在個體差異,疫苗接種後也不是人人都會產生抗體,以B肝疫苗為例,約有2%-15%的人接種3劑次後依然存在抗體檢測陰性的情況。
  • 新冠疫苗怎麼打,去哪兒打?多久能產生抗體?需要每年都打嗎?剛剛...
    一旦有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疫苗產生的抗體、細胞免疫釋放的細胞因子就能識別、中和或殺滅病毒,而免疫記憶也很快調動免疫系統發揮作用,讓病毒無法在體內持續增殖,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二十、接種疫苗後,多久才能產生抵抗新冠病毒的抗體?根據前期新冠病毒滅活疫苗臨床試驗研究,接種第二劑次滅活疫苗大約兩周後,接種人群可以產生較好的免疫效果。
  • 專家:新冠肺炎抗體複雜 並非產生抗體就能控制病毒
    「如果將滅活的病毒顆粒直接注射體內,引發機體產生針對病毒的抗體,這便是傳統的疫苗。」黃波介紹說,當前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發,也是遵循這一基本原理,但只要機體產生出抗體,就能控制住病毒,這種想法是一種錯覺,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有些抗體甚至可以促進新冠肺炎發展。事實上,許多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體內先前抗體已產生,為什麼這些抗體不能控制住病毒?
  • B肝疫苗如何選擇?接種後仍沒有抗體該怎麼辦?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傳染源為急、慢性B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攜帶者, 主要經血液、母嬰和性途徑傳播。人群普遍易感,而B肝疫苗是用於預防B肝的特殊藥物。疫苗接種後,可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這種抗體存在於人的體液中,B肝病毒一旦出現,抗體會立即作用,將其清除,阻止感染,並且不會傷害到肝臟,從而使人體具有預防B肝的免疫力,以達到預防B肝感染的目的。
  • 接種B肝疫苗後無抗體?9個原因已找出,若非前兩種,應引起重視
    B肝疫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把保護傘,接種B肝疫苗後能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避免B肝病毒入侵身體,最大程度降低患上B肝風險。正常情況下接種B肝疫苗後,其保護作用能持續12年,但有一部分人接種B肝疫苗後仍然沒有抗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接種B肝疫苗後沒有抗體?
  • 接種B肝疫苗後,沒有抗體是怎麼回事?4個原因了解下
    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肝的最可靠方法,一般孩子出生24小時之內就要注射第1針B肝疫苗,然後每第3和第6個月分別注射一次。但部分人注射B肝疫苗後卻沒有B肝抗體,這說明B肝疫苗沒有起效,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導致B肝疫苗不起效的常見4個因素1、和疫苗因素有關需按照第0、1、第6個月免疫程序來接種B肝疫苗,注射疫苗的劑量和種類決定產生抗體滴度。另外疫苗的保存也影響抗體滴度,經過研究表明疫苗的最佳儲存溫度在2~10℃。其實B肝疫苗有很好的熱穩定性,但被凍結時會完全破壞佐劑膠體,從而讓疫苗失效。
  • 小時候打的B肝疫苗,抗體竟然不是終身的!那還需要再補種嗎?
    接種B肝疫苗後,可以刺激人體產生表面抗體,該抗體會長期的存在,一旦有B肝病毒進入體內,抗體便會和病毒結合,將病毒清除體外,即可避免感染B肝。孩子什麼時候接種B肝疫苗?一般來說,在嬰兒出生當天,也就是在24小時內就會注射B肝疫苗,一般選擇在肩部三角肌部位肌肉注射。
  • 牛津疫苗研製突破:產生抗體和「殺傷T細胞」,後者駐留人體多年
    研製新冠疫苗的牛津大學科學家表示,他們取得了突破:該疫苗在臨床試驗中對人體引發的反應可針對新冠肺炎提供「雙重防禦」。據英媒7月16日報導,牛津疫苗第一階段的試驗顯示,它會對新冠肺炎產生免疫應答。一位資深人士說,從接種的英國志願者採集的血液樣本顯示,它會刺激人體產生抗體和「殺傷T細胞」(killer T-cells)。上述兩者的存在被描述為針對新冠肺炎這一呼吸系統疾病的「雙重防禦」。T細胞被稱為「記憶」細胞,針對感染作出反應而生成。抗體可能在幾個月內消失,而T細胞可以在人體內駐留很多年。
  • B肝抗體會消失嗎?出生時打過B肝疫苗,孩子現在5歲,沒抗體
    B肝抗體,一般是指B肝表面抗體,可以有效預防B肝病毒的感染。B肝抗體的產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身免疫遇到B肝病毒後,自發產生的;另外一種是通過B肝疫苗的接種,產生保護性抗體。接種B肝疫苗 現在孩子出生,B肝疫苗的接種是全部免費的,接種率目前可達到95%以上,多數可以產生保護性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