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專家致力研發國產醫學機器人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現在,越來越多病人願意接受,或者主動選擇機器人手術。醫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 醫療機器人是當前人工智慧領域的最引人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在診斷、治療、康復、護理、功能輔助等諸多醫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記者22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胸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將建立由美國認證的胸部機器人臨床實訓中心,通過嚴格細緻的理論和臨床培訓,將胸部機器人手術推廣至更多地區。

在適宜的病人中,機器人手術能達到胸腔鏡手術相同的手術效果,且具有明顯優勢。醫院供圖

胸科醫院院長潘常青告訴記者,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機器人手術輔助系統都是美國生產的,機器和相關配件的費用都較高,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的同時,也不利於這一先進技術的推廣。潘常青說,我們正在朝著國產研發的道路探索。

據悉,2018年末,醫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進行了醫工交叉合作,成立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胸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將聚焦醫療機器人在心胸學科領域的國產研發和臨床轉化,探索機器人在胸部手術、心臟介入等領域運用推廣,並實現機器人醫療系統國產化的突破。

22日起,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及歐洲國家的醫學專家匯聚上海,出席「首屆國際醫學機器人微創論壇」,聚焦人工智慧在胸外微創領域廣闊前景。本次論壇由上海醫藥行業協會主辦,上海市胸科醫院承辦。

記者獲悉,2009年,上海市胸科醫院率先在中國開展機器人輔助肺葉切除術,標誌著中國機器人輔助手術正式進入胸外科領域。十年來,該項技術快速發展,全面深度進入胸外微創領域。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胸部機器人手術數量約為12000例,其中上海胸科醫院完成了近3000例。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機器人醫師分會副會長兼胸外科學組組長羅清泉教授是中國國內率先開展胸部機器人手術的醫生。這位專家告訴記者,目前,胸外科領域約20%的手術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他指出,在適宜的病人中,機器人手術能達到胸腔鏡手術相同的手術效果,且具有明顯優勢,比如:淋巴結清掃更為徹底、出血量更少、病人癒合更快等等。

羅清泉對記者表示:「和十年前相比,現在,越來越多病人願意接受,或者主動選擇機器人手術,這種國際上最先進的微創技術已經逐步成為胸外微創的主要術式之一。」 羅清泉告訴記者,

不過他亦坦言,機器人也不是萬能的,一方面,機器人僅僅是醫生的輔助系統,另一方面,機器人手術具有一定的局限,專科醫生要科學地把好手術指徵。當下,羅清泉正在領銜一個「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新興前沿技術聯合攻關項目」,探索如何為胸部疾病患者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

論壇期間,由羅清泉教授主編的新書:Robot Thoracic Surgery:A Collection of Clinical Pearls發布。這是目前國內最新的闡述胸部機器人手術的著作。它聚焦胸部機器人手術,從解剖到實戰,涵蓋早期肺癌到局部晚期肺癌等多個角度,配有大量豐富手術視頻,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臨床參考著作。(完)

相關焦點

  • 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原標題:聚焦精準醫學 致力規範診療   為進一步促進國內臨床腫瘤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提高腫瘤診治規範化水平,推動國內對食管癌診治的系統化、規範化,由日照市癌症中心
  • 吳志光副教授團隊研發眼科醫學納米機器人 可鑽入眼球運送藥物
    哈工大報訊(王雪/文)我校基礎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青年教師吳志光副教授與德國馬普智能系統所皮爾菲舍爾(P.Fischer)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實現納米機器人在眼睛玻璃體中可控、高效地集群運動,研究成果以「穿梭眼內玻璃體的群體潤滑微型推進器」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影響因子11.511)。
  • 廣東首設精準醫學科學技術獎,促進精準醫學創新
    這也是全國首個以精準醫學為特色的科學技術獎。致力促進創新發展,設立精準醫學獎根據科學技術部《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進一步鼓勵和規範廣東省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實施意見(試行)》等有關規定,國家鼓勵社會力量,包括社會組織或個人利用非財政性經費,設立科學技術獎,獎勵為促進科技進步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
  • 研發天然溶栓納米機器人,要將前沿醫學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目前,納米機器人已經被認為是未來生物醫學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它們可用於許多醫學領域,包括藥物靶向輸送、手術的精確操作、疾病的精確診斷和解毒。一般來說,納米機器人是醫療工具,可以進入瞄準人體內的特定目標。到達目標後,這些小型機器可以發揮作用,例如輸送藥物或實時了解藥物的作用。
  • 中國再生醫學漸露曙光
    人體內某些細胞受損後無法再生,作為治癒與此相關的不治之症的曙光——幹細胞和再生醫學,難怪成為近年科學家積極展開不同層面研究的新興領域。中國再生醫學主要業務為從事生物醫學產品和醫療保健產品及醫療技術研發;提供組織工程產品、幹細胞產品及其相關副產品的生產及銷售;以及醫療產品及設備的銷售及分銷。中國再生醫學本月初與香港大學旗下的的技術轉移公司及商務機構港大科橋和香港大學陳志峰教授訂立合作協議,以採用多種成人幹細胞及免疫細胞開展細胞治療相關業務。
  • 中國再生醫學——組織工程產業領航者
    中國再生醫學集團領導與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等合影中國再生醫學集團總裁邵政康表示:「作為一家創新高科技企業,中國再生醫學始終以科技研發作為企業發展的基石。多年來,我們一直持續不斷的將巨大的資金投入到科研上,與牛津大學的合作,不僅為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構建了國際化研發網絡,也將為中國的科研人員提供更多機會。
  • 北京中醫藥發展基金會醫學專家委員會「硒與健康專家研討會」召開
    2019年5月10日,由北京中醫藥發展基金會主辦醫學專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暨硒與健康專家研討會在京拉開帷幕。國醫大師金世元、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教授賴聲漢、北京同濟醫院院長吳大真、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秘書長常明等參加會議,會議由北京中醫藥發展基金會羅蘇東會長主持。
  • 中科院理化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 不走尋常路
    作為中科院理化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主任,劉靜主持研發的世界首個自主運動的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不久前在這裡問世。這一轟動性的成果,隨即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也於近期前往中科院理化所調研,聽劉靜詳細匯報了液態金屬系列研究成果及工作展望。儘管成就斐然,但對於這個年輕的實驗室而言,未來的科研道路仍然漫長。
  •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精準醫學簡訊】 泛生子到訪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 2021-01-06 0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專家:「我與新冠...
    年末,《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記者採訪了流行病學、重症醫學、病毒學、疫苗研發四大領域域的權威專家,請他們回顧這一年與新冠病毒對戰的經驗,並對當下疫情最新走勢做出分析。
  • 知名專家「雲」聚 共同探討神經醫學學科發展
    論壇邀請了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吉訓明,中國抗癲癇協會創會會長李世綽,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院長趙國光,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科學術帶頭人李路明;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方方;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醫學物理和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高家紅;首都醫科大學垂體腺瘤臨床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張亞卓、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江濤
  • 致力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化,微創醫療機器人擬登科創板
    來源:資本邦1月8日,資本邦獲悉,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微創醫療機器人」)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並於2020年12月31日與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金公司」)籤訂了《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輔導對象)與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 專家:生物醫學產業發展需新機制
    本報訊 (記者 李珩)11月20日,由重慶醫科大學承辦的2020重慶英才大會·新冠疫情下醫學創新發展論壇舉行,與會專家圍繞醫學創新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宏灝帶來了題為《個體化醫學的發展與挑戰》的主題報告,他說,個體化醫學的發展使新冠肺炎的治療可以根據病人不同病理表現的特異性分子表徵實行精準藥物治療。
  • ...附屬醫院與海信醫療聯合研發的高端醫療設備走上世界最高的醫學...
    2020年9月15日(美國中部時間)上午10:00,全球最頂尖的機器人外科創新與培訓中心----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外科手術創新和培訓實驗室(Surgical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Laboratory (SITL))在線上舉行開幕儀式,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山東省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重點實驗室主任、青島大學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研究院院長董蒨教授受邀參加
  • 智慧機器人能取代醫生嗎?這場AI+醫學的跨界尖峰對話為你揭秘
    這場比賽可以說是國內最專業最權威的高校大數據比賽,由中國工程院、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指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IKCEST)、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CKCEST)、百度、西安交通大學共同主辦。
  •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
    康藍生物---Corelab Biotech 疾病動物模型研發轉化平臺      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80年,是中國醫學科學院的專業研究所之一。研究所是從事實驗動物學和比較醫學科研與教學的專業研究所,是國內唯一的集實驗動物和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創製、保種和生產供應、比較醫學技術研究、及實驗動物技術培訓於一體的研究單位,是國家級的傳染病和新藥創製研究的實驗動物技術平臺的承擔單位,是衛生部人類疾病比較醫學重點實驗室和國家中醫藥局三級實驗室。研究所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及國際AAALAC認證。1.
  • 美國功能醫學專家成長博士成為煥然新生集團首席醫學科學家
    近日,記者從煥然新生糖尿病自然療法(亞洲)研究中心獲悉,煥然新生集團與美國知名功能醫學專家成長博士達成一致意見,成長博士受邀成為煥然新生集團首席醫學科學家,標誌著又一位具有國際聲望的醫學專家參與到中國的糖尿病等慢病逆轉領域。
  • Frank打開長三角「盲盒」②|國產機器人如何暢跑全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在江蘇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推出「在中國,看Frank打開長三角『盲盒』」大型互動式融媒體產品,以不一樣的視角,講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故事。機器人是先進位造業的代表。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如何協同創新發展?
  • 2018年中國生物醫學與康復工程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生物醫學工程...
    本站訊(通訊員 倪廣健)12月15日-16日,2018年中國生物醫學與康復工程論壇暨第十七屆全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討會在廣東佛山召開。,祝賀大會隆重召開,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進一步推進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發展。
  • 2020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暨創新醫療峰會在京召開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2020年11月21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主辦的2020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大會暨創新醫療峰會在北京盛大開幕,大會的舉辦適逢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40周年慶。大會還組織了25個專題論壇,圍繞新冠疫情防控與中國醫療器械發展戰略、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創新、國產放療新技術、體外診斷新技術和發展趨勢、神經工程與類腦智能、生物感知與智能信息檢測及處理、新常態下全民健康的挑戰與應對、醫學物理創新發展、康復工程新進展與新趨勢、醫學人工智慧軟硬體融合發展與應用、幹細胞工程技術、醫工融合中的生物力學前沿問題、納米診療技術與醫學應用、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