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又寧教授:新發傳染病、細菌耐藥,抗感染之路任重道遠

2020-12-06 醫師報

《醫師報》融媒體記者 裘佳

「自SARS以來,國家一直致力於感染防控體系的建設,整個感染防控體系已經比較健全。武漢以後的幾次新冠疫情,如北京、大連、烏魯木齊等地的疫情控制得非常好,與我們有優秀的流行病學和感染防控隊伍,也與我們的社會制度和體制分不開。可以說,任何其他國家都不可能做到這樣,即使以後再有小的流行,我們都能控制得好。」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感染疾病專業委員會(IDSC)第六屆學術大會即將開啟,作為本次大會的關注熱點之一,IDSC名譽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劉又寧教授在談及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感受時說道。

劉又寧 教授

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啟示

劉教授表示,隨著國家對感染防控體系建設的投入,我國感染病學及相關學科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此次新冠疫情暴發初期,我國在半個月之內就分離到病毒,並把病毒序列向全世界公開,做得非常出色。要知道在SARS時候,我們很長時間都不清楚病原體是什麼,最後還是國外先報導了。」

當然,此次疫情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教訓。劉教授說,傳染病通常是指數級傳播的,時間非常關鍵。對於我國新冠疫情的暴發地武漢而言,如果早兩周封城,可能外地就基本安全了;如果再晚兩周,說不定整個中國就癱瘓了。所以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如果當某個傳染病尚未明晰時,寧可往最壞處著想,也不要心存僥倖。「我記得當時也有媒體給我打電話,當時我只是說應該實事求是,科學對待,殺雞要用牛刀!我想可能這次已經汲取了足夠的教訓,再出現類似情況我覺得已經是不太可能了。本來我們有優勢的,不要把優勢變成劣勢!」

此外,從根本上的教訓就是我們應該注意生態平衡。「地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享的,不光是人類獨有,因此我們不能攪亂生態平衡,特別要注意微生態平衡也十分重要。」劉教授說。在人體生長的細菌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致病的,一些正常定植的細菌有阻礙致病細菌生長的作用。目前世界上有些「奇奇怪怪」的傳染病,如伊波拉病毒、愛滋病病毒,有可能是我們人類自己的生活習慣造成的,因此從根本上有生態平衡的意識非常重要。

院感做得好壞將決定遏制多藥耐藥的成敗

細菌耐藥是目前抗感染治療中面臨的全球性難題和挑戰。近年來,國家衛健委在抗多藥耐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有效限制了抗菌藥的不必要濫用。一些細菌耐藥,如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率呈現了下降趨勢。

「然而我們面臨的任務仍十分繁重,多藥耐藥細菌幾乎都發生在醫院內感染,跟社區的關係不大,這就提示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院感防控。我一直認為院感做得好壞,將決定我們遏制多藥耐藥流行的成敗。」劉教授認為,日本院感防控做得非常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你問他們不動桿菌有多少,他們會問不動桿菌是什麼?他們幾乎見不到鮑曼不動桿菌,同時他們的CRE比例也非常低。」

另一方面,一個抗細菌新藥的研發通常認為需要10年時間、10億美元。劉教授表示,在新藥研發不及時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注意發揮現有抗菌藥物的潛力。「為此,我們IDSC制定了抗菌藥物超說明書用藥共識,指導醫生按照PK/PD的原理來正確用藥。」

對於抗病毒治療,劉教授認為,目前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病毒性疾病很多,然而真正有效的像B肝、C肝那樣的抗病毒藥並不多。比如流感在全球流行已有100多年,但目前認為流感沒有特效藥,金剛烷胺、奧司他韋等耐藥快,且只能減輕症狀,縮短病程,沒有根本的作用,更治不了肺炎,奧司他韋只針對上呼吸道感染。」基於此,我們不能期望很快就會有一個特效藥來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正如譚德賽在8月8日所說,『所謂的靈丹妙藥,我們人類現在不擁有,將來也不擁有。』這與我的觀點非常相似,我在2月8日就提出,對抗病毒藥不要期望過高。現在我的結論是,對於COVID-19,臨床現在應用的抗病毒治療藥基本都是無效的,如果有作用也是輕微的,不要期望在短期內就有真正的抗病毒藥。但有一個特殊情況,如果能將人類康復期血漿中的綜合抗體進行人工合成,肯定是有效的,就是從化學藥物跳到另一個角度來思考。」

最後,作為前任主委,劉教授對於IDSC給予厚望。「IDSC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在感染領域獨具特色的多學科組織。IDSC的主要成員都是各臨床科室從事感染性病相關的權威專家,副主委以上的幾乎都是在中華醫學會當過主委、現任主委和侯任主委的頂級專家。5年來,IDSC的成員們團結一致,擰成一股繩來開展工作,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績。特別是10萬字左右的抗感染藥物超說明書應用專家共識,將臨床實踐中不敢突破的問題進行了突破。另外我們表彰了4位老專家,體現了對我國感染領域歷史發展的重視。此次新冠疫情,我們幾乎所有著名的重症醫學、呼吸、感染的專家如邱海波、童朝暉、杜斌、管向東等都奮戰在第一線。如今IDSC已完成換屆,未來希望在俞雲松院長的帶領下,IDSC進一步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

相關焦點

  • 新聞背景:耐藥細菌知識問答
    抗菌藥物通過殺滅細菌發揮治療感染的作用,細菌作為一類廣泛存在的生物體,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獲得對抗菌藥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殺滅的危險,這種抵抗作用被稱為「細菌耐藥」,獲得耐藥能力的細菌就被稱為「耐藥細菌」。2.耐藥細菌是從哪裡來的?是天然存在的還是物種進化的結果?
  • 專家: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 真是"神秘北緯40度"?
    未來論壇聯合科學、醫藥、臨床等領域內的知名專家,並特邀一刻talks共同打造了「《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全方位專業解讀病毒及流行病相關領域知識,本期專家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牛俊奇教授,以下是他帶來的《新發傳染病的應對策略》的主題分享自述。什麼是新發傳染病?
  • 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真是「神秘北緯40度」嗎
    (原標題:牛俊奇: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真是「神秘北緯40度」嗎)編者按: 日前,一張「神秘的北緯40度」圖片在網上熱傳。北緯40度真的容易暴發新發傳染病嗎?第四種是過去這個疾病能夠治療,但是現有抗生素對它無效,產生耐藥,比如耐藥結核感染,這也叫再發傳染病。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新發傳染病的流行呢?第一個是微生物發生的變化,比如甲型流感病毒,它的基因變異導致了新的流行。第二是人類易感性的改變,比如愛滋病使人類的免疫系統受到破壞,所以引起人的感染。
  • 左氧+頭孢抗感染?絕大多數都是濫用!
    左氧可殺哪些細菌?不太清楚?頭孢能殺哪些細菌?不太了解?前列腺同學發言:用了頭孢不好,可能是支原體感染,阿奇黴素耐藥率高,加左氧氟沙星對付支原體。那麼請問:為什麼不停掉頭孢,直接單用左氧氟沙星呢?左氧氟沙星就不能治療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大腸桿菌、流感嗜血桿菌?
  • 世衛組織表示,致命耐藥的「超級細菌」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周一發表警告,稱一些對具有耐藥性的「超級細菌」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並敦促醫院傳染病控制專家和藥學研究人員把研究重點放在攻克最危險的病原體上。
  • 從微生物學角度談細菌耐藥應對策略
    本次訪談,我們邀請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微生物學家王輝教授,王教授將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從微生物實驗室檢測角度為大家解讀抗生素耐藥的應對。ccvideo丁香園:細菌耐藥問題日趨嚴重,關於超級細菌的報導,這幾年也屢見不鮮。我們知道國家衛計委自2011年在全國各級醫院開展了抗菌藥物使用的專項整治行動。
  • 立足我國細菌耐藥特性 解析MRSA藥物治療(附MRSA專家共識)
    立足我國細菌耐藥特性 解析MRSA藥物治療(附MRSA專家共識)
  • 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與CEPI合作研發新冠病毒疫苗
    港大的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05年經科技部批准成立,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任共同主任,在多次對抗新發傳染病,包括今次的新冠狀病毒中扮演重要角色。  CEPI將提供62萬美元的種子基金,資助港大團隊就研發中的疫苗作臨床前期測試, 團隊由陳鴻霖教授領導,成員有陳志偉教授、何亦武教授和袁國勇教授。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
    這是因為,首先,國外疫情趨勢難以預測,「據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的預測模型估計,目前入境航班的每1萬名入境乘客中,大概會有20人左右攜帶新冠病毒,潛在風險很高,因此我國防範疫情境外輸入的壓力仍然很大。」此外,由於國內最初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時間到現在還不滿一年,「不排除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適應了人類,存在於人群中,在適宜的時候,可能會再次傳染。」
  • 徐建國院士:處理不好與微生物的關係,人類將永遠面臨新發傳染病的威脅
    這是因為,首先,國外疫情趨勢難以預測,「據南開大學黃森忠教授的預測模型估計,目前入境航班的每1萬名入境乘客中,大概會有20人左右攜帶新冠病毒,潛在風險很高,因此我國防範疫情境外輸入的壓力仍然很大。」世界上可能存在的細菌種類估計有10的12次方之多(1萬億種左右),人類只發現和命名了1.4萬餘種。也就是說,人類發現的細菌的種類只有億分之一。「人類必須學會處理好與微生物的關係,如果處理不好與動物、環境、微生物的關係,就會發生傳染病。人類會永遠面臨著新發傳染病的威脅。」徐建國告訴我們,預防控制新發傳染病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吃野生動物」。
  • 「CHINET中國細菌耐藥監測網」簡介
    2004年9月,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聯合國內已開展細菌耐藥監測工作多年的8家醫院,共同組成CHINET中國細菌耐藥監測協作組,按照統一的試驗方案,採用統一的材料、統一的方法和判斷標準進行細菌耐藥性監測,以期獲得統一、準確、代表性更廣的監測數據,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並供醫療、製藥、衛生保健等部門參考。
  • 「超級細菌」到底有多可怕?(全文)
    「超級細菌」會像「非典」、「甲流」那樣大規模暴發嗎?肖永紅認為,人類無需恐慌,因為「超級細菌」是一種感染,並不是傳染病。「非典」等傳染病是由於病毒造成的,可以在人和人、人和動物之間傳遞;細菌感染一般是在醫院裡。這種「超級細菌」的耐藥範圍比較大,但並非強大到無藥可治。研究人員發現,目前有兩種抗生素對絕大部分「超級細菌」有效,一種是多黏菌素,另一種是替加環素。
  • 擊穿耐藥細菌的「毒箭」
    "這是第一個可以同時抗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而不產生耐藥性的抗生素,"普林斯頓大學Edwin Grant Conklin 生物學教授、該論文的資深作者Zemer Gitai說。"人們最關注的角度是'為什麼有用'。
  • 植物提取物行業未來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短時間內又會造成屋內寵物異味以及細菌的滋生和傳播。並且消毒水帶有刺鼻異味,即使在開窗通風短時間內也不易消散,對人體及寵物都有極大的危害。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消毒液都是化學消毒液,其大的問題就是化工成分太多、影響人和寵物的呼吸道及黏膜,傷害極大。
  • 多重耐藥菌防控的「術、法、道」
    本次會議邀請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孫運波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吳大瑋教授、解放軍第 309 醫院 SICU 科主任馬朋林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朱雪鳳教授、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神經重症醫學科主任方巍等全國及山東省重症醫學和感染領域的知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並通過「術、法、道」三個層次來介紹多重耐藥菌感染診治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成果以及面臨的新挑戰等,為臨床感染性疾病的診治策略提供更有力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 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機制及治療對策
    近年來,由於高效廣譜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造成細菌的選擇性壓力,使常見的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性和耐藥菌株型別不斷增多, 臨床上出現了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腸桿菌科細菌,以及對所有β-內醯胺類和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耐藥的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和不動桿菌,患者因此住院天數延長、相關治療費用增加、病死率增高,儘早選擇適當的抗菌藥物應對耐藥革蘭陰性細菌感染是決定預後與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 重大教授及其團隊研發出耐藥細菌「剋星」
    重慶日報重慶大學羅陽教授(右)在做實驗。10月10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該校生物工程學院羅陽教授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梁興傑研究員、廣州醫科大學郭偉聖教授合作,研發出能夠有效治療耐藥細菌感染的新型納米材料——具有近紅外光熱響應性的三叉戟納米材料。
  • 細菌耐藥危害更大
    鍾南山說,濫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危害在於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一些產生耐藥基因的細菌如果沒有被抗生素殺滅,會繼續傳播耐藥基因,久而久之,攜帶耐藥基因的細菌會越來越多,造成抗生素失效,給治療帶來很大困難,也增加了治療費用。
  • 多重耐藥菌治療的挑戰,XDR革蘭氏陰性菌聯合藥敏引熱議
    基於迫切的臨床需求,為提升臨床對多重耐藥菌的了解、促進對微生物技術的認識與應用,指導臨床更好地通過微生物技術進行合理的用藥,2020年8月12日,一群臨床檢驗科、重症醫學、感染科的專家們,雲集「以微生物技術助力臨床合理用藥線下研討會」論壇,共同探討時下較為關注的多重耐藥菌治療的現狀與挑戰、XDR革蘭氏陰性菌聯合藥敏等熱點話題,追蹤本領域新技術、新進展。
  • 抗新冠病毒,這個藥曾被推薦
    國外疫情吃緊,春節臨近人員流動性增大,全國上下正在千方百計遏制疫情傳播和擴散,並對新冠患者展開及時治療。在疫情爆發初期,我國醫護人員在實踐中總結出了有效的治療方案,也湧現出一批對新冠病毒有效的藥品,如3月26日,科技部副部長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對新冠肺炎治療有效的可利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