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驚人!被人類活動損害的生態系統中,人畜共患病宿主動物增加了70%

2020-08-11 前瞻網

近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增加了老鼠、蝙蝠和其他藏匿疾病的動物的數量,這些人畜共患疾病可能導致新冠等大流行病。

這項研究基於陸地系統變化(PREDICTS)資料庫中生態多樣性的預測,評估了六大洲近7000個動物群落(包括376種已知攜帶人畜共患病的物種和大約6600種不攜帶人畜共患病的其他物種),發現人類一旦把野外變成農田或定居點,往往會導致更大的物種滅絕。研究發現,這些「傷害」卻有利於那些體型較小、適應性更強、有快速大量繁殖的能力的生物,它們往往攜帶的病原體最多,可以傳染給人類。

評估發現,在退化地區,感染人畜共患疾病的動物數量高達2.5倍,攜帶這些病原體的物種比例,比未受破壞的生態系統增加了70%。

人類人口正日益受到源自野生動物的疾病的打擊,如愛滋病毒、寨卡病毒、非典型肺炎和尼帕病毒。自從冠狀病毒大流行開始以來,聯合國和世衛組織已經發出了一系列警告,要求世界必須解決這些流行病毒暴發的原因——對自然的破壞——而不僅僅是健康和經濟症狀。

今年6月,專家們表示,新冠大流行是人類世界發出的一個SOS危險信號。今年4月,世界領先的生物多樣性專家表示,除非大自然得到保護,否則可能全球可能暴發更致命的疾病。

這項新的分析首次表明,隨著世界人口和消費的增長,對野生地方的破壞如何導致動物數量的變化,從而增加疾病暴發的風險。科學家們說,這項研究表明,在那些自然遭到破壞的地區,需要加強疾病監測和醫療保健。

倫敦動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成員大衛·雷丁(David Redding)指出,在決定改變自然生態系統時,人類完全沒有把疾病的成本考慮在內:「你必須在醫院和治療上花費更多的錢。最近的一份報告估計,在未來10年內,只需要新冠危機消耗成本的2%,就可以幫助預防未來的大流行。」

美國凱裡生態系統研究所的Richard Ostfeld和巴德學院的Felicia Keesing在《自然》雜誌的一篇評論中說:「新冠大流行喚醒了世界對人畜共患疾病對人類的威脅。」

他們說:「這種認識帶來了一種廣泛的誤解,即野生動物是人畜共患疾病的最大源頭。」「(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修正:最大的人畜共患威脅出現在那些自然區域已經變成農田、牧場和城市地區。研究人員發現的模式是驚人的。」

像嚙齒類動物和蝙蝠這樣的物種在被人類破壞的生態系統中同時繁衍,同時也攜帶著最多的病原體,其原因可能是它們體積小,可移動,適應性強,並且能迅速繁衍大量後代。

研究人員舉了棕鼠的例子。這些快速生存的物種有一種進化策略,即偏好大量的後代,而不是每一個後代的高存活率,這意味著它們在免疫系統上投入的相對較少。「換句話說,擁有類似老鼠生活歷史的生物似乎比其他生物更能容忍感染,」Ostfeld和Keesing說。

雷丁說:「相比之下,一頭大象每隔幾年就生一隻小象。」「它必須確保後代生存,所以它生來就有一個非常強大的適應性免疫系統。」

分析發現,棲息的小型鳥類也是疾病宿主,它們在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棲息地表現良好。這些鳥類可能是西尼羅病毒和一種基孔肯雅病毒等疾病的宿主。

人類已經影響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可居住土地。儘管人口增長率在下降,但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人口數量將激增至97億,這將需要更多的土地來為每個人提供住房和食物。倫敦大學學院的凱特·瓊斯(Kate Jones)教授表示:「隨著農業和城市土地預計繼續擴大在未來幾十年,我們應該為那些經歷頻繁的土地開發的地區居民加強疾病監測和醫療,他們越來越可能受到有害的動物病原體侵擾。」

未被記錄在案的病毒和病原體其實還有很多。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大約75%的人類新出現的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的,也就是說它們是通過與動物接觸傳染給我們的。許多這類人畜共患疾病最初出現時,已追蹤到世界上在傳統和人為意義上具有最大生物多樣性的地區。傳統地區包括生物多樣性自然產生的熱帶雨林。

而受人為因素影響的場景包括非洲的野味市場或亞洲的生鮮市場,在這些地方,我們通常會在令人震驚的不衛生條件下,將被困住的外來動物與人類混在一起。

任何種類的退化生境都可能為病毒交叉創造條件。支持我們郊區生活方式的棲息地被破壞,使我們更接近那些我們幾乎從未接觸過的物種。通過破壞這些生態系統,我們一步步縮小了人類和宿主物種之間的自然屏障,為疾病的傳播創造了理想的條件。這些微生物不是天然的人類病原體——它們成為人類病原體恰恰是因為我們給它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這一點在美國許多郊區支離破碎的森林中已經很明顯,那裡的開發模式已經改變了導致萊姆病的病原體的自然循環。當人類生活在這些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附近時,他們更有可能被攜帶萊姆細菌的扁蝨叮咬。當生物多樣性減少時,這些被稀釋的系統允許像齧齒動物和蝙蝠這樣的物種繁衍——其中一些最有可能促進病原體的傳播。

這本質上意味著,我們破壞的棲息地越多,我們利用各種病毒宿主所處的危險就越大。新冠並不是第一種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疾病,但它可能是更多大規模流行病和對全球經濟進一步破壞的前兆。我們建造的建築越密集,我們保護讓自然繁榮發展的土地越少,這可能會降低一種新病毒引發另一場大流行的風險。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disrupted-habitats-have-more-zoonotic-disease-hosts-study-67802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aug/05/deadly-diseases-from-wildlife-thrive-when-nature-is-destroyed-study-finds

https://www.archdaily.com/943939/suburban-sprawl-increases-the-risk-of-future-pandemics

相關焦點

  • 人畜共患傳染病日益普遍?《自然》研究聚焦人類土地利用方式
    8月5日晚間,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全球土地利用的變化正在破壞我們環境中野生動物群落的平衡,相比未受幹擾的棲息地,人類主導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更多的人畜共患病宿主。該研究凸顯出加強對農業、畜牧業和城市化生態系統監測的重要性,同時還要考慮與土地利用和保護規劃有關的疾病相關健康成本。
  • 人畜共通傳染病:大自然的自我防禦
    幾世紀以來,人類一直在殘害大自然,無視她懇求停止的吶喊。許多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我們的健康,甚至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都讓人感到身處危險中。透過新冠肺炎病毒,地球已發出迄今最強烈的警告,我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人類活動幾乎讓地球上的每寸土地都變了樣。
  • 「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猩猩、蝙蝠赫然在列
    英國研究人員說,動物宿主的生存特徵——無論是節能還是繁殖——可以幫助預測人畜共患疾病的宿主,以及人類在疾病導致的滅絕面前的脆弱性。  專家們關注的是與宿主物種長期共存的地方病,而不是目前在全球迅速傳播的冠狀病毒大流行。
  • 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姜唯 編譯):《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根據一份新的科學評論,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研究指出,熱帶泥炭地中棲息許多已知對人類構成疾病風險的動物,包括蝙蝠、嚙齒類、穿山甲和靈長類。保護這些物種的棲息地能減少它們與人的接觸,進而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專家指出 人類破壞自然將使更多傳染病爆發由於COVID-19的關係,野生動物傳人的新興傳染病正受到科學界的關注。
  • 野生動物中包含160萬種未知病毒,為何人類要「飛蛾撲火」?
    它們可以通過直接的身體接觸,通過空氣或水,或通過像昆蟲這樣的中間宿主傳播。這些人畜共患病病原體通常不會影響它們所居住的動物,但它們可能對沒有天然免疫力的人類構成巨大威脅。COVID-19流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明顯的警告,食用或與野生動物親密接觸,甚至接觸他們的身體部位或分泌物像血液、唾液和尿液,可能會患病,因為這些接觸物中含有動物攜帶的溢出病原體,然後這些病原體就會轉接到人類身上,最終導致患病,即導致人畜共患傳染病。
  • 研究稱「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猩猩、蝙蝠赫然在列
    一些物種通過努力繁殖「活得快,死得早」,比如兔子和野兔,而其他「活得慢」的物種為生存保存更多的能量,比如獾、蝙蝠和靈長類動物。生活緩慢的物種也擁有更多樣的寄生蟲和病原體,比如北美部分地區的一些齧齒動物攜帶漢坦病毒。英國研究人員說,動物宿主的生存特徵——無論是節能還是繁殖——可以幫助預測人畜共患疾病的宿主,以及人類在疾病導致的滅絕面前的脆弱性。
  • 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傳人!不傳人!豬肉可放心食用
    豬是非洲豬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除家豬和野豬外, 其他動物不感染該病毒。 ?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雖然對豬有致命危險,但現有的研究表明,非洲豬瘟病毒不具備感染人的能力,至今尚無人類感染的報告。
  • 當人類主宰了荒野,攜帶病毒的動物也將接踵而來
    ,也在無意中增加了它們的數量,增加了我們與它們共患疾病或傳染病的風險。他們用嚴格的標準來確定宿主與病原體之間會產生的關聯。人類對土地的利用在不斷增加,宿主和很有可能攜帶致病菌的生物也在不斷增加。,所以人畜共患疾病也引起了人類的極大重視。
  • Science重磅 | 預防人類感染致命病毒的策略有哪些?
    人畜共患疾病包括由病毒、細菌、衣原體、立克次體、真菌和蠕蟲等病原體所引起的各種疾病。而蝙蝠是多種導致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隨著人們對病毒所致人畜共患疾病的不斷深入研究,蝙蝠受到了生物醫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 聯合國最新報告:肉食是致使「人畜共患病」的第一大因素!
    報告作者確定了促使「人畜共患疾病」日益增多的7種趨勢。 這些趨勢包括:對動物蛋白的需求增加;密集和不可持續的動物農業發展;對野生動物的利用和剝削;氣候危機等...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野生動物主管多琳·羅賓遜表示,「人畜共患疾病」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一直困擾著社會,是歷史上一些最致命的大流行病的原因,包括中世紀晚期的黑死病和20世紀早期的流感大流行。 但隨著世界人口接近80億,人口迅猛的發展使人類和動物越來越接近,使疾病更容易在動物與人之間蔓延。
  • 牛津大學警告:動物傳染疾病給人類的風險正在增加
    ,從而使疫情大規模暴發的風險正在增加。牛津大學教授薩拉·吉爾伯特(Sarah Gilbert)認為,由於人類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人畜共同患病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大,比如人口密度不斷提高、出國旅行不斷增加、亂砍濫伐森林植被等。
  • 人畜共患病成災,給野生動物接種疫苗,能預防下一場疫情嗎?
    ,科學家們仍爭論不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人畜共患病的最新案例。人畜共患病,指的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傳染病,從愛滋病毒到伊波拉病毒,再到禽流感,潛伏在野生動物體內的病原體總能找到途徑傳播給人類。2009年至2019年,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預警流行病系統(PREDICT)項目在野生動物中發現了超過1000種可能引起人畜共患的新病毒,這暗示了新冠肺炎不會是最後一場流行病。
  • 美刊:中國海洋生態系統退化速度驚人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參考消息網8月10日報導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8月8日發表題為《沿海的中國人在增加,海裡的魚在減少》的文章稱,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說,雖然中國的總人口保持穩定,但旺盛的經濟增長正在助長中國沿海海洋生態系統以驚人的速度退化。
  • 人工合成還是來自動物?專家:人跟動物越親近,共通傳染病越多
    例如,麻疹很可能和牛瘟或犬瘟熱有關;天花則已確定和牛痘以及一大堆其他的動物傳染病密切相關;至於流行性感冒,則是人豬共同。這些疾病有許多重疊之處,因為除了感染人類之外,同一種傳染病常常也會感染好幾種動物。此外,由於某些傳染病非常罕見,而有些又非常普遍,因此單看上述統計,並不是很有意義。話雖如此,重疊數量還是能夠暗示我們,人類和家畜動物間的疾病關係有多麼錯綜複雜。而且它也明白顯示出,人與動物的密切程度愈高,共通疾病就愈多。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美國《科學》周刊當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該研究指出,適應寒帶和溫帶棲息地的物種遭遇這類疾病暴發的風險升高。
  • 不到50年,全球動物種群消失70%,人類正在毀滅地球
    不可否認-人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改變和破壞自然環境。根據一份新的報告,動物的數量下降了如此驚人的數量,以至於只有對世界經濟體系進行全面改革才能扭轉這種破壞的趨勢。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每兩年發布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揭示自1970年以來物種種群減少的程度,這是生態系統整體健康的重要標誌。最新報告指出,比率人口正在下降,「預示著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從根本上破裂的關係,正如持續發生的COVID-19大流行所證明的那樣,其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 動物、病毒與人類世
    在新冠疫情的發展中,動物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之一。新冠病毒肺炎首先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即指病毒會在人與動物之間傳播。在科研領域,人畜共患病是新發傳染病防治的重要研究對象。疫情期間,學界和輿論也一直關注相關問題,諸如:新冠病毒究竟來自於哪種動物?受到何種人畜關係影響?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導致人類活動減少、活動範圍及影響縮小,動物的活動空間則相應擴增、可見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