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中國海洋生態系統退化速度驚人

2020-11-26 參考消息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2012年7月25日,一臺大型機械在青島第二海水浴場清理滸苔。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參考消息網8月10日報導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8月8日發表題為《沿海的中國人在增加,海裡的魚在減少》的文章稱,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說,雖然中國的總人口保持穩定,但旺盛的經濟增長正在助長中國沿海海洋生態系統以驚人的速度退化。

一個中美聯合研究小組對取自中國政府檔案的50年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沿海海洋生態系統自1978年以來逐漸退化至一個幾乎不可逆轉點。就在那一年,中國政府開啟全面改革來實現國家經濟的工業化。

據研究人員說,雖然這段時間中國人口保持穩定,但經濟增長把人口從內陸農田驅趕至沿海地區,工業化和沿海人口不斷膨脹相結合對海洋環境造成損害。

北京師範大學海洋生態學家何強在美國布朗大學馬克·伯特尼斯實驗室做訪問學者時領導了這項研究。他研究了中國沿海在將近10年裡的變化,並且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寫了一份闡述這項研究的報告。報告發表在8日出版的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他的結論是:「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造成中國沿海生態系統變化的主因是經濟增長,而非人口增長。」

而且這些生態系統的變化可能只會變得更糟糕,威脅在沿海棲息的2.8萬海洋物種以及中國13億人口,其中一半人口住在實現工業化的沿海地區。

1978年以前,中國魚類的多樣性和規模是穩定的,但自從實施經濟改革,無論是多樣性還是規模都在逐步降低。研究說,南中國海的珊瑚覆蓋率驟降至1978年前水平的15%,而赤潮的發生次數從1980年以前的每年10次左右增至每年70至120次。赤潮也稱藻花,它們把沿海水體變成赤紅色,損害甚至對海洋生物造成致命性打擊。

中國沿海地區GDP和人口流動反映了沿海退化現象。從1950年到開啟改革的1978年,沿海地區GDP每年增長22億美元左右。從1978年到2010年,該地區GDP增長了兩個數量級,佔全國GDP總量的比例從50%升至60%。沿海地區人口也從1954年的2.6億增至1978年的4億和2010年的5.9億。

在這段時間,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大規模開發海岸線來刺激工業和經濟增長。為供養當地人口,海水養殖和捕撈活動擴大了,汙染程度增加了,數英裡的海岸線被開發,填上泥土修建更大和更繁忙的港口。

指導研究的布朗大學海洋生態學家馬克·伯特尼斯說:「沿海退化只是表面現象。這裡傳達的信息是,如果不對此進行某種形式的監管和保護,資源基礎將耗盡。」

在中國,對沿海汙染的研究相當多,但這項研究首次顯示經濟發展正在加速中國沿海的退化。

相關焦點

  • 過度捕撈已導致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孫聞)22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    這份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編制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
  • 多樣性降低 功能性退化 淇澳島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開啟
    4月20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赴珠海淇澳島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此次調查將持續到月底,是南海局南海環境監測中心2020年開展大灣區典型生態系統調查的第一個航次。淇澳島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的西北部,是中國人工修復面積最大的紅樹林。
  •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英對照)連載之八:生態系統退化
    >2.1.3 Gradual ecosystem degradation不合理的發展方式,除了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還對各類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結構性的破壞,最終導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目前,中國十大陸地生態系統都處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過程中。除了眾所周知的森林銳減、荒漠化擴大外,連高寒草甸、溫帶草原和紅樹林等生態系統,也受到了嚴重威脅。
  • 南海區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退化
    5 近岸生態系統健康狀況2009年,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與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以及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對南海區7個生態監控區進行了監測。監控區總面積達1.08×10(4)平方公裡,包括10個生態系統,主要類型有海灣、河口、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扭轉珊瑚礁退化趨勢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站,始建於1979年,前身是中國科學院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
  • 海洋被汙染後退化 早就滅絕遠古鯰魚重新出現(圖)
    原標題:海洋被汙染後退化 早就滅絕遠古鯰魚重新出現(圖) 目前,海洋生態體系不再像以往那◇不斷進化,而是出現退化跡象。作為人類摧毀海洋的後果,海洋會重回被海藻、原始厭氧生◇和小型魚類佔據的原始狀態。
  • 採用哪些標準可以判斷礦山土地生態系統正在退化?
    退化是自身的由優變劣的過程,對研究區長時間序列的監測應用較為廣泛。該參照系可分為2種類型:靜態參照系,即與該區域的初始研究期或某個歷史期的背景值比較。動態參照系,即與上1個研究期狀態比較。該類參照系可識別礦山土地生態系統的退化程度與退化速度,但仍存在弊端:如歷史時期數據較難全面收集;囿於自然因素波動影響,難以單獨診斷採礦擾動的影響。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加劇,進入新世紀後,研究站將對生態系統進行長期、連續的觀測作為工作重點,在三亞灣設置了13個站點,春、夏、秋、冬4季對海洋生態情況進行不間斷監測、調查,目前已累計了20多年的觀測資料。
  • 長江溼地生態系統退化 部分喪失動植物棲息地功能
    資料圖片(人民視覺)  溼地是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命脈,但目前正面臨面積萎縮、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汙染嚴重等嚴峻問題—— 保護長江溼地 拯救生態命脈(協商之路)   長江經濟帶覆蓋我國11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 海洋三所繪製中國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
    該團隊胡文佳博士等與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研究人員合作,採用生態建模方法對中國紅樹林的生境適宜性及生態修復空間規划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成果以「使用生態位模型預測紅樹林在全球分布區北緣的潛在分布:確定保護和恢復的範疇」和「基於物種分布模型繪製紅樹林生態修復潛力圖——中國案例研究」為題,相繼發表於相關領域SCI頂級期刊《森林生態與管理》和《整體環境科學》。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支持。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與淺海珊瑚生態系統類似,冷水珊瑚礁生態系統也是非常脆弱的,深海捕魚、油氣開採、深海採礦,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酸化,都會影響冷水珊瑚生態系統。相比於熱帶淺水珊瑚,深海冷水珊瑚的研究較少,但近年來,隨著深海探測技術的迅猛發展,冷水珊瑚的研究逐漸增加,並正在成為海洋科學研究的新的熱點前沿[16]。
  • 中國北方草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和功能區劃助力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草地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肉、奶、皮、毛等具有直接經濟價值的產品,同時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育、初級生產力和碳固持等極其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 中國積極實踐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區域海洋管理
    新華社廈門11月7日電(記者 鄭良)7日舉行的廈門國際海洋周「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論壇上,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表示,針對海洋生態系統脆弱性和自然資源劣勢的現實,近年來,中國不斷探索新的途徑和模式,實踐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區域海洋管理。
  • 在海底 種一片草原(美麗中國·關注海洋生態保護(下))
    海南省海科院生態所供圖核心閱讀海草床,即大面積分布的連片海草,是海岸帶的天然生態屏障。在海南文昌,研究團隊探索海草床修復,眾多的海洋生物重新獲得棲息地、索餌場及育幼場,海底「荒漠」生機重現。前些年,受人類活動及近岸海洋工程影響,海南文昌市清瀾港至高隆灣段海域海底海草資源退化嚴重。
  • 地球最後的完整生態系統還剩下多少,又該如何保護?|Nature評論
    一些生態環境保護主義者認為,碎片化的生態系統和退化的生態系統中的特定區域比未受幹擾的生態環境更為重要。雖然碎片化區域也許能夠帶來旅遊收入,對人類健康大有裨益,或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但許多研究開始讓我們看到,地球上最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各種各樣的功能,而且越來越重要。荒野地區是現在唯一在物種豐度上接近自然水平的地區。
  • 全球氣候變暖對極地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由於海水升溫,亞北極的生物種類可能一路遷移到南極,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根本性的改變。8月31日晚,一場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討論在浦江創新論壇·未來(科學)論壇的直播間展開,多國學者就這個關係人類未來命運走向的話題展開討論。
  • 過去百年來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變化與生態系統退化原因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湖泊沉積物中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和理化環境信息,可以通過沉積巖芯提取和多指標分析,重建過去生態環境演化的歷史。針對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問題,許多研究者對長江經濟帶東、西部湖泊開展了近現代環境過程的重建工作,在數年至 10 年時間解析度上,揭示了長江經濟帶不同類型湖泊生態環境演化的階段性特徵,探討了全球變化和日益增強的人類幹擾背景下,湖泊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
  • 美刊發布世界強國榜單,一國上升速度引質疑,我國排名得到認同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前段時間,美刊在網站發布一個榜單,公布了2019世界強國排名,在這個榜單後,最佳國家的榜單也被公布了出來。從美刊發出的榜單來看,毫無意外,美國排名世界第一,俄羅斯緊隨其後,排在第二位,我國位列榜單第三。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個國家排名呈幾何態勢上升,從去年的73位上升到了23位,實在出人意料,這個國家就是印度。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冰凍圈通過存儲或調節釋放大量的能量,以及水汽、甲烷(CH4)、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和其他生源要素等反饋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並作用於生物圈、水圈等其他圈層。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
    專門探討這個問題的網站「過度捕撈網」(overfishing.org)給出的簡單定義是:捕撈超過系統能夠承擔的數量的魚,使整個系統退化。捕魚活動捕撈了太多的某種魚類,讓它們的數量不足以繁殖和補充種群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