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2012年7月25日,一臺大型機械在青島第二海水浴場清理滸苔。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參考消息網8月10日報導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8月8日發表題為《沿海的中國人在增加,海裡的魚在減少》的文章稱,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說,雖然中國的總人口保持穩定,但旺盛的經濟增長正在助長中國沿海海洋生態系統以驚人的速度退化。
一個中美聯合研究小組對取自中國政府檔案的50年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沿海海洋生態系統自1978年以來逐漸退化至一個幾乎不可逆轉點。就在那一年,中國政府開啟全面改革來實現國家經濟的工業化。
據研究人員說,雖然這段時間中國人口保持穩定,但經濟增長把人口從內陸農田驅趕至沿海地區,工業化和沿海人口不斷膨脹相結合對海洋環境造成損害。
北京師範大學海洋生態學家何強在美國布朗大學馬克·伯特尼斯實驗室做訪問學者時領導了這項研究。他研究了中國沿海在將近10年裡的變化,並且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寫了一份闡述這項研究的報告。報告發表在8日出版的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他的結論是:「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造成中國沿海生態系統變化的主因是經濟增長,而非人口增長。」
而且這些生態系統的變化可能只會變得更糟糕,威脅在沿海棲息的2.8萬海洋物種以及中國13億人口,其中一半人口住在實現工業化的沿海地區。
1978年以前,中國魚類的多樣性和規模是穩定的,但自從實施經濟改革,無論是多樣性還是規模都在逐步降低。研究說,南中國海的珊瑚覆蓋率驟降至1978年前水平的15%,而赤潮的發生次數從1980年以前的每年10次左右增至每年70至120次。赤潮也稱藻花,它們把沿海水體變成赤紅色,損害甚至對海洋生物造成致命性打擊。
中國沿海地區GDP和人口流動反映了沿海退化現象。從1950年到開啟改革的1978年,沿海地區GDP每年增長22億美元左右。從1978年到2010年,該地區GDP增長了兩個數量級,佔全國GDP總量的比例從50%升至60%。沿海地區人口也從1954年的2.6億增至1978年的4億和2010年的5.9億。
在這段時間,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大規模開發海岸線來刺激工業和經濟增長。為供養當地人口,海水養殖和捕撈活動擴大了,汙染程度增加了,數英裡的海岸線被開發,填上泥土修建更大和更繁忙的港口。
指導研究的布朗大學海洋生態學家馬克·伯特尼斯說:「沿海退化只是表面現象。這裡傳達的信息是,如果不對此進行某種形式的監管和保護,資源基礎將耗盡。」
在中國,對沿海汙染的研究相當多,但這項研究首次顯示經濟發展正在加速中國沿海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