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

2020-11-25 澎湃新聞

船離開岸邊,駛向小洲島海域,船裡的人要去那裡種珊瑚。岸上的實驗大棚裡,珊瑚苗正被精心培育著,長到合適大小,它們就會被播種到需要修復的海域。工作人員介紹,種到海裡的珊瑚要長好,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幾年的時間,所以修復珊瑚礁是一場長期的戰役。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

扭轉珊瑚礁退化趨勢

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站,始建於1979年,前身是中國科學院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就陸續開始對三亞灣的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與生物資源,三亞灣的水環境特徵,沉積物特性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同時開展了對珊瑚礁的形成演化及其保護、恢復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承擔了一系列國家或地方委託的項目,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料及研究成果,為最終建立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奠定了基礎。1979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後,1980年廣東省委組織部又專門下文將實驗站定編為正處級單位。

中國科學院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副站長周偉華

建站之初,實驗站的各項設施十分簡陋,沒有水電供應,交通極為不便,往來無論是乘做什麼交通工具都要花費很長時間。但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研究人員還是在第一任站長、著名珍珠研究專家謝玉坎研究員的帶領下,克服了重重困難,開始了長達近二十年的海水珍珠人工養殖研究,為我國海水珍珠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世紀90年代未,第二任站長張偲院士又牽頭開展了從海洋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質的研究,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因所做貢獻突出,1999年實驗站被列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臺站(試點站),2002年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2006成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臺站。

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加劇,進入新世紀後,研究站將對生態系統進行長期、連續的觀測作為工作重點,在三亞灣設置了13個站點,春、夏、秋、冬4季對海洋生態情況進行不間斷監測、調查,目前已累計了20多年的觀測資料。

在三亞灣,最具特色的生態系統就是珊瑚礁,根據長期觀測發現,由於海洋汙染和氣候變暖等原因,珊瑚礁退化嚴重,如果繼續惡化將會影響到海洋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漁業、旅遊業及海島的安全。為扭轉珊瑚礁的退化趨勢,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研究站在珊瑚礁生態修復技術方面開展了多方面研究。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建站之初,實驗站就開展了此類研究,提供的大量一手研究資料和有關珊瑚礁保護、管理的建議報告,給國家和地方制定珊瑚礁保護及合理利用法規與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不僅推動了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廣東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省級,正在申報國家級)等的建立,更為保護海岸安全,維護人與環境和諧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在摸清三亞與西沙群島十二種造礁石珊瑚的繁殖節律與發育規律的背景下,研究站建立了利用珊瑚有性繁殖特性進行人工培育珊瑚幼體的技術。通過對珊瑚繁殖時排放的精卵進行收集,並在實驗室內進行人工授精和培育,最終獲得了人工培育的珊瑚幼體。目前,每年3至5月的珊瑚繁殖季,可人工培育珊瑚浮浪幼蟲達到上百萬,培育出的珊瑚幼蟲與幼體野外放流後,提高了退化珊瑚礁上的珊瑚幼體數量,促進了珊瑚礁的生態恢復。

在研究站珊瑚生態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的一個實驗室裡,人工培育的種類多樣、色彩斑斕的珊瑚幼體匯成了一個鮮豔美麗的珊瑚海,小丑魚穿梭其間,充滿生機與活力。待這些幼體長好,它們將回歸大海,一群一群聚居在一起,一代代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形成堅固的島嶼和礁石,護佑海島安全。

挑戰「卡脖子」問題

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海洋臨海生物研究站,除開展珊瑚礁生態系統修復研究外,對紅樹林生態系統、海草床、海藻墊等生態系統的主要環境因子、生物群落及其基本生態過程,研究站也進行了長期監測、研究與數據管理,在深入開展熱帶海灣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動態特徵及保護管理的研究和示範的同時,研究站還進行了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海洋微藻的培養、生態生理研究以及海洋化學生態學等研究。

在海草床研究上,以南海區典型喜鹽草海草床生態系統環境質量為研究對象,研究站對影響海草床生態系統環境質量的因子進行分篩,選出了透明度、海草覆蓋率、底棲生物個體密度等25個評價因子;根據查閱有關評價標準和文獻,分析了各評價因子與海草床生態系統環境質量水平之間的關係,完成了各因子的級別劃分;採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了各評價因子的權重,從而初步建立了海草床生態系統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我國對海草床的科學管理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並進一步豐富了我國海洋環境質量的綜合評價方法。

在海洋微藻培養上,根據轉錄組數據,研究站描繪了共生隱藻的代謝通路圖,揭示了共生隱藻的光合作用、代謝通路、物質輸送、細胞增殖等分子機制,發現隱藻以完整細胞形式在紅色中縊蟲體內進行內共生,揭示了「紅色中縊蟲培育隱藻」的共生新模式,該成果被認為是共生研究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一個個課題的攻克,一項項科研成果的取得,使研究站逐步發展壯大,成為一個集監測、研究、科普、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平臺,為政府部門、公眾,提供了所需的科技服務。目前,擁有 「海南省熱帶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三亞海洋科學綜合(聯合)實驗室」,設有「珊瑚礁試驗樣區」「紅樹林試驗樣地」的研究站,正向初步建成綜合型國家級實驗研究野外臺站和技術平臺的目標邁進。

在交流與合作已成為國際潮流的大背景下,研究站始終持開放的態度,積極開展與國內外科研、教學單位的合作交流,並不斷提高合作交流層次,成為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對外合作交流的橋梁之一。近5年來,通過各種開放模式包括舉辦學術會議,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廣州地化所、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廈門大學、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寧波大學、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香港科技大學、大自然保護協會、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支海洋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和研究人員建立了合作關係,以互相來訪等方式進行學術交流,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合作成果。

從跟跑、並跑國外,到現在,去解決一些世界共同面臨的前沿問題應成為也必須成為研究站的發展目標。尤其當前國家科技發展正在轉型,世界局勢出現了一些新變局,面對發達國家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要保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科技的高質量發展、未來中國必然要對一些「卡脖子」關鍵問題做一些新部署。如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所說 「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研究站也要將國外的「卡脖子」清單變成自己的科研任務清單,去創新、去突破。如此,將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打造成一艘不需返航的「熱帶海洋科學調查船」的目標就終將會實現。

相關焦點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就陸續開始對三亞灣的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與生物資源,三亞灣的水環境特徵,沉積物特性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同時開展了對珊瑚礁的形成演化及其保護、恢復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承擔了一系列國家或地方委託的項目,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料及研究成果,為最終建立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奠定了基礎。
  • 深讀丨海南創新打造陸基海洋生態系統 陸地上的「海洋牧場」
    這是北京人汪遠在海南萬寧山根鎮打造的陸地上的「海洋牧場」。這一方小世界裡,珊瑚、硨磲、海藻、魚類,構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經過食物鏈多重濾食,最終實現汙染物零排放、養殖零用藥。  長大的珊瑚、硨磲最終放流大海,用於修復海洋生態環境;養成的魚類則上市出售,產生經濟價值反哺基地。
  • 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戰略路線圖分析
    摘要:2018年,國家海洋生態環境管理體制重組,為系統推進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奠定了基礎。與陸域相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複雜性高、改善難度大、時間滯後性長、不可控因素多等特點,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距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仍有較大差距,保護形勢依然非常嚴峻。2018年國家海洋生態環境管理體制發生重大變化,原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環境保護職責劃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打通了「陸地和海洋」,為系統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奠定了基礎。
  • 中國積極實踐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區域海洋管理
    新華社廈門11月7日電(記者 鄭良)7日舉行的廈門國際海洋周「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論壇上,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佔海表示,針對海洋生態系統脆弱性和自然資源劣勢的現實,近年來,中國不斷探索新的途徑和模式,實踐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區域海洋管理。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關於紅樹林,你應該知道哪些?來了解一下吧!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這一天,一次關於紅樹林的隨堂測試正在進行……我國現有紅樹植物37種,其中真紅樹25種,半紅樹12種。
  • 三亞在西島建設珊瑚培育實驗中心 保護修復海洋生態系統
    這是膾炙人口的歌劇《紅珊瑚》中描繪的景象,如今正呈現在海南三亞西瑁洲島的蔚藍海面下。一簇簇如花似瓊的珊瑚礁串聯成片,魚群暢遊在五彩斑斕的珊瑚叢中。這幅美景來之不易,過去10多年裡,三亞西島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得到修復並繁榮生長,如今亦成了吸引遊客紛至沓來的一塊「金字招牌」。
  • 綠色發展要聞丨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印發
    《規劃》明確,到2035年,通過大力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全國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溼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基本滿足人民群眾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基本繪就。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海洋保護區的概念於 1962 年在世界國家公園大會上首次被提出,1988 年在哥斯大黎加舉行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第十七屆全會決議案中,明確了海洋保護區的目標在於「通過建立全球海洋保護區代表系統,並對人類利用和影響海洋環境的活動進行管理,從而實現長期的保護、恢復,明智地了解和開發利用世界海洋生態資源」。
  • 海洋頭條|科學家:海洋生態系統或最近十年內崩潰
    環境科學家:海洋生態系統或最近十年內崩潰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自然》雜誌報導,英國和南非的科學家得出結論,在不利情況下,海洋生態系統在最近十年內就會崩潰。科學家稱,熱帶海洋生態系統尤其脆弱,那裡的不可逆變化可能會在2030年開始。科學家指出,地球氣溫升高4度,就會有15%的全球生物面臨滅絕。
  • 上海交大生科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聯合建立南海珊瑚礁生態...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院士、常務副院長馮雁、副院長李志勇,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研究院副院長魯佳寶、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所長吳川良及三亞市委、三亞珊瑚礁國家自然保護區、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海南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領導和代表參加了聯合實驗室籤約與啟用儀式。李志勇與吳川良代表雙方籤署聯合實驗室協議,該實驗室同時在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掛牌。
  • 生態海洋——全國大中學生第八屆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選
    供稿:中國海洋大學/吳春暉我國管轄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伴隨著經濟轉型發展,海洋環境保護也迎來了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已經被納入了國家發展總任務,而海洋生態文明就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 實施海岸帶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評估,適時開展海洋汙染基線與...
    適時開展海洋汙染基線與生態本底調查評估,進一步拓展重點流域、海域和重要水體水生生物調查評估,實施重點流域、海岸帶和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評估。強化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評估。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聚焦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國家發展戰略區域涉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就典型生態系統、重點物種、重要生物遺傳資源開展調查、觀測和評估。每年完成一次重要水體水生生物調查。探索建設地方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減貧等試點。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舉辦世界海洋日...
    根據自然資源部通知要求,結合江蘇省疫情防控要求和實際情況,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組織江蘇省海塗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南京海底世界等單位共同舉辦了面向社會公眾的海洋日主題線上系列宣傳教育活動,以達到呼籲社會大眾採取切實措施保護海洋環境,維護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提升公眾海洋意識的目的。今年的海洋日系列活動以「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為主題。
  • 世界海洋日|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
    雖稱「紅樹」,但它並非紅色,本是綠色,有些名字只因人類可從其富含丹寧的樹皮中提煉紅色染料。人們通常說的紅樹林則指的是紅樹及其生境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全球紅樹植物現有72種,2015年時統計的總面積約相當於我國山東省大小。
  • 三亞市長阿東:海洋問題決定著國家的興衰
    三亞要發展深海產業,因為我們海南面對廣闊的南海,南海最深度達到五千多米,在三亞可以很快達到海水深度三千米的水域,所以我們三亞在發展海洋經濟、海洋產業方面,很重要一點就是要有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對於海南來說,大家知道我們海南海洋管轄面積很大,海洋經濟佔全國比重較少,但海洋經濟在海南佔全國地方生產總值的三倍,就是說我們的發展速度還是非常快的。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入海統籌,在2018年11月13日,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三十年大會上,要求海南要由海南大省向海南強省轉變,這就給我們提出了非常大的要求,如何由大省向強省轉變是我們確實需要考慮的相關問題。
  •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
    制定實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組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統一管理機構。整合重組海洋自然保護地。按照自然生態系統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理順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2019年年底前完成海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修編,擴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
  • 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聚焦海洋生態,共謀...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1月27-29日,由閩江學院和中國生態學會海洋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海洋學院承辦的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 構建全球化海洋保護生態文明公益平臺「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布...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發布品牌新形象。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供圖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19日消息(記者 譚琦)近日,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推出全新品牌形象。新形象創意源於「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品牌名稱與「無窮大」符號,是二者的生態創新性相結合,不僅融入了新時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使命與戰略,也為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品牌建設注入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戰略。據了解,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是一家以「保護海洋生態,人海和諧共生」為使命、以海洋保護為主旨的中國民間公益社會團體,系海南省成立的第一家海洋保護公益機構。
  • ...大鵬先行——大鵬新區多舉措保護海洋環境,加快構建海洋汙染...
    這也是大鵬新區建設「美麗海灣」行動計劃落實的第一步,在今後5年時間裡,大鵬新區將對針對海洋生態保護問題,精心布局、科學統籌、分步推進,實現大鵬半島陸海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生態功能的持續提升,推動大鵬半島空間品質和發展質量不斷增強,使「美麗海灣」成為大鵬的靚麗名片,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貢獻「大鵬方案」。
  • 海南三亞: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恢復明顯
    近日,記者來到海南省三亞市,看到附近部分海域的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得到恢復。海南島三亞附近的蜈支洲島,周邊海域10到30米的水下有若干珊瑚礁群。據工作人員介紹,近些年來,由於海水溫度上升、環境汙染以及過度捕撈等原因,海南島珊瑚礁生態系統普遍出現退化現象。蜈支洲島的珊瑚覆蓋率從2006年的50%左右退化到2013年的不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