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還是來自動物?專家:人跟動物越親近,共通傳染病越多

2020-11-25 小戈說事

源自動物的傳染病,大部分,甚至所有獨特的文明傳染病,都可能是由動物傳給人類的。由於人類和家禽、家畜的接觸最密切,因此目前許多常見的傳染病,都發現與某些家禽、家畜疾病有關,這點並不令人訝異。

例如,麻疹很可能和牛瘟或犬瘟熱有關;天花則已確定和牛痘以及一大堆其他的動物傳染病密切相關;至於流行性感冒,則是人豬共同。的確,按照正統教科書的記載,目前人類和家畜動物的共通疾病數目如下:

家禽 26種,

鼠  32種,

馬  35種,

豬  42種,

羊  46種,

牛  50種,

狗  65種。

這些疾病有許多重疊之處,因為除了感染人類之外,同一種傳染病常常也會感染好幾種動物。此外,由於某些傳染病非常罕見,而有些又非常普遍,因此單看上述統計,並不是很有意義。話雖如此,重疊數量還是能夠暗示我們,人類和家畜動物間的疾病關係有多麼錯綜複雜。而且它也明白顯示出,人與動物的密切程度愈高,共通疾病就愈多。

除了源自家畜動物的疾病外,人類也可能因為捲入某些野生動物的疾病循環中而致病。譬如,源自穴居齧齒動物的淋巴腺鼠疫、來自猴子的黃熱病,以及來自蝙蝠的狂犬病等,都是這類險惡傳染病的例子。

寄生物在新宿主之間轉移的情況,從來不曾停止過,即便在近代也一樣,有時甚至造成突發、劇烈的後果。例如在1891 年,牛瘟席捲非洲,殺死大量牧牛、羚羊和其他野生動物;但這次疫情實在太突然且太慘重(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反而使疾病本身沒法發展成地方性疾病。相反的,它在幾年後就消失無蹤,理由恐怕是因為缺乏還活著的易染病有蹄類動物可供感染。

1959年,一種名叫歐尼恩熱病(O'nyong nyong fever)的人類新疾病,出現在烏幹達,很可能源自某種猴類病毒。這種疾病傳播得又快又廣,但是在本案例中,它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卻很輕微,而且能引發適度的免疫反應,因此復原也很快。結果,歐尼恩熱病和牛瘟一樣,也沒能發展成地方性的人類傳染病。相反的,它神秘的消失了,就像當初它神秘的出現般。也許歐尼恩熱病是撤退回樹冠區域了,那兒很可能是它的發源地。

十年後的1969年,另一種遠較歐尼恩熱病更致命的疾病,出現在奈及利亞,稱為拉薩熱(Lassa fever),這是由醫療站裡最先發現它的一群西醫命名的。這種新疾病最後在1973年追蹤回嚙齒類動物身上,它們可能是該寄生物的主要宿主。因此,適當的防疫措施於焉展開,以壓制這種疾病。

當某特定區域內的人口數大量增加,同時又栽種及畜養了某些新的植物及動物,我們不難想像出一連串以下的情節:傳染病必定會反覆由動物宿主轉移給人類,尤其是那些與人類有密切接觸的家畜動物。

當然,這類感染可以多邊進行。譬如,人類有時也會把疾病傳給家禽、家畜。同樣的,在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之間,不論是同種或跨物種,都有可能互換傳染病,這是由接觸機會以及潛在宿主的易感程度來決定。

換句話說,當人類行為扭曲了大自然的動植物分布模式後,致病寄生物和人類一樣,都能成功抓住大好時機,佔據連帶產生的新生態區位。人類的成功意味著,動植物的多樣性變低但數量卻增多了,對寄生物來說這算得上是改良的飼育所,因為只需要侵入一種物種,就能大肆繁殖;雖說幾乎所有病毒以及大多數病菌,在侵入宿主後,都只能活躍數天或數周,然後宿主體內的抗體,就會出面幹預它們在個別宿主體內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人畜共通傳染病:大自然的自我防禦
    所以,我的觀點是,好比胡蜂和蛇的毒液,外來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宿主也是一樣。因這些傳染病或致病原深藏在野外。它是大自然的防禦武器,當我們越過臨界線,大自然便會釋放它,我們所謂的新病原體。因此當我們達到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極限時,這些病原體—這些新病原體,是新型病原體將被釋放出來。故這取決於我們的行動。大量的研究表示,病原體在複合穩定,且不受幹擾的生態系統中,處於純粹的平衡狀態。
  • 大多數傳染病來自於動物 非典病毒如何傳給人類
    >>>專家指出,人類大多數傳染病都來自於動物  非典元兇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最近日本生物資源利用研究所將感染人的非典病毒的序列與感染雞、豬、貓、狗等動物的幾種已知冠狀病毒做了比較,認為非典病毒與雞身上的冠狀病毒最接近。
  • 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姜唯 編譯):《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根據一份新的科學評論,保護世界上僅存的熱帶泥炭地,有助減少人類感染新興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人們普遍認同熱帶泥炭地在野生動植物保育、碳排放和提供當地社群資源等方面的好處……但是我們的研究首次明確描繪並調查了熱帶泥炭地與新興傳染病之間的關聯。 」哈裡森說。研究指出,熱帶泥炭地中棲息許多已知對人類構成疾病風險的動物,包括蝙蝠、嚙齒類、穿山甲和靈長類。保護這些物種的棲息地能減少它們與人的接觸,進而減少疾病傳播的風險。
  • 深圳禁食野生動物條例草案 擬禁食用於科研實驗動物
    《徵求意見稿》共二十三條,2300餘字。最受外界關注的是,給出了禁止食用的「黑名單」和可食用的「白名單」。其中第二條規定,禁止食用下列野生動物及其複製品:(一)法律、法規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以及其他在野外環境下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二)人工繁育、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此外,禁止食用用於科研實驗、寵物飼養等非食用用途的動物及其製品。
  • 傳染病專家:需要用動物實驗
    傳染病專家:需要用動物實驗目前武漢新型肺炎的疫情還是比較嚴重的,港臺地區已經有確診病例,對於肺炎疫苗的研製問題,SARS疫情專家,同時也是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港大初步研發肺炎疫苗!傳染病專家:需要用動物實驗。
  • 人工養殖能拯救野生動物?別太天真,商人有100種方法獵殺動物
    審核-小文此次新冠疫情的發生,讓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在野生動物身上,很多聲音認為如果有些人不吃野生動物的話,這次疫情也未必會爆發。雖然目前疫情的起因還未查明,但是公眾對於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目前真正的新冠病毒中間寄主尚未確定,而且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喜歡吃野生動物呢?人類捕殺野生動物的目的無非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為了吃它們的肉;另一方面是利用它們身上的部位。以穿山甲為例,它們的鱗片被認為具有一定的藥效,因此千百年來一直作為中醫裡的一味藥存在著。此外,還有些人喜歡吃穿山甲的肉,認為這種動物的肉中含有比家畜更高的蛋白質。
  • 被人類活動損害的生態系統中,人畜共患病宿主動物增加了70%
    近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增加了老鼠、蝙蝠和其他藏匿疾病的動物的數量,這些人畜共患疾病可能導致新冠等大流行病。今年6月,專家們表示,新冠大流行是人類世界發出的一個SOS危險信號。今年4月,世界領先的生物多樣性專家表示,除非大自然得到保護,否則可能全球可能暴發更致命的疾病。
  • 動物傳染病的分類_財經_中國網
    按國際OIE組織(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國家有關規定將動物傳染病分為兩大類。  一類傳染病  口蹄疫、豬水泡病、豬瘟、非洲豬瘟、非洲馬瘟、牛瘟、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綿狀腦病、癢病、藍舌病、小反芻獸疫(偽牛瘟)、綿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行性感冒)、雞新城疫。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蟲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今日,一條「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組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回答稱,看到這個報導,穿山甲有可能是潛在的中間宿主,但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存在多個中間宿主。報導稱發現穿山甲分解的毒株與感染人毒株的序列相似度高達99%,它可能是一個基因或者某個基因判斷,或者整個全基因組的序列相似性,如果是全基因組序列的相似性都達到99%,這個意義就比較大。
  • 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裡長11釐米長寄生...
    今日,一條「78%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更不能吃野生動物,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不少人覺得越稀奇越補,因此「吃野味」才如此受歡迎,美其名曰「進補」。但醫生和營養學家說,「吃野味」不僅補不了身體,還有可能吃出病來。
  • 專家:哪些地區易有新發傳染病 真是"神秘北緯40度"?
    但很多細菌類的疾病可以預測,比如醫院裡對細菌菌株進行檢測,如果是耐藥的我們認定它是新發傳染病。所以針對這種細菌性的傳染病,人們並不太恐慌。除此之外,還有一類人畜共患病,佔新發傳染病的60%,它由動物傳播給人。人畜共患病中71.8%來自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是新發傳染病的一個重要來源。除此之外,有些疾病是通過蚊蟲、蜱叮咬造成的,這叫蟲媒傳染病,這個比例佔的並不是特別高。
  • 跟你親近的人,到底是真親近還是假親近,朋友圈鑑真偽
    有多少原本應該親密無間的關係,卻因為各種原因,讓人不得不隱藏起真實想法,用著外人無法察覺到的微妙關係,將彼此之間變成了看似熟悉卻陌生的人。在每個人的生命經歷中,毫無疑問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關係,無論是父母、夫妻,還是孩子、朋友,到底誰是最為親近的人呢?似乎沒有人能夠如數回答,甚至傻傻分不清楚。
  • 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虎鯨智商接近人類小孩,大腦結構跟人類很像
    虎鯨為什麼不吃人類,從一些答案裡看到虎鯨的智商超過了黑猩猩,虎鯨大腦的結構跟人類很相似,我有個大膽的猜想:虎鯨對人類態度是不是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數萬年虎鯨是大海中絕對的霸主,只有它去傷害別的動物,從來沒有別的動物能傷害他它,最近的二三百年人類有了捕獵虎鯨的能力,可以想像虎鯨當時是多麼的吃驚,它可能也抗爭過,可是越抗爭受到的傷害越大,它們是非常聰明的動物,最後也就放棄了抗爭,慢慢的由對人類的憎恨變成了對人類的崇拜,也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表現。
  • 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嗎?看醫學專家怎麼說
    病毒來自哪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揣測就能得出結論的,這是一個嚴肅的專業話題。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的嗎?新冠病毒,最可能是自然突變形成的,而不是人工合成。因為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基因分析,科學家們發現了新冠病毒與其他已知的冠狀病毒相比,受體結合的方式很獨特,在計算機模型上面,這種結合方式是不太理想的,不像是人工編輯產生的,而且遺傳數據顯示,新冠病毒並非源自任何以前使用過的病毒骨架。所以科學家們推測,新冠病毒是自然突變導致的,不是人工合成的。
  • 「慢性子」動物更可能是人類傳染病宿主?猩猩、蝙蝠赫然在列
    一些物種通過努力繁殖「活得快,死得早」,比如兔子和野兔,而其他「活得慢」的物種為生存保存更多的能量,比如獾、蝙蝠和靈長類動物。  生活緩慢的物種也擁有更多樣的寄生蟲和病原體,比如北美部分地區的一些齧齒動物攜帶漢坦病毒。
  • 又跟川普唱反調 福奇否認新冠病毒來自中國實驗室 循環論證不值
    福奇否認新冠病毒來自中國實驗室:這個循環論證不值得我花時間。美國《國家地理雜誌》4日刊出美國傳染病權威福奇專訪,這位領導美國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已36年的老將再度打臉美國總統。他說:沒有新冠病毒來自中國實驗室的科學證據,就算是外洩也不值得討論。因為如果病毒不是合成的,那就是來自大自然,那麼也就不存在什麼「外洩不外洩」的問題了。
  • 人畜共患傳染病日益普遍?《自然》研究聚焦人類土地利用方式
    論文提到,例如伊波拉、拉沙熱和萊姆病這樣的人畜共患病,是由動物傳播到人的病原體引起的。人們普遍認為,土地利用變化——比如將自然棲息地改造為農業用地或城市——會影響人畜共患病感染人類的風險和出現。與野生棲息地的生態群落相比,在受人類影響的環境中,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可以從動物跳到人身上)的物種和數量所佔比例都更高。這類影響對於齧齒動物、蝙蝠和雀形目鳥類最強,這可能有助於解釋它們作為人畜共患疾病宿主流行的原因。
  • 中藥裡不乏動物藥,「禁野令」是對抗習慣,更是利益博弈
    / 網絡截圖中藥裡的動物藥包括動物的內臟、皮、骨等,其功效在每個方劑中各不相同,但基本可以達成一致的是,動物藥是血肉有情之品,是中藥領域不可或缺的存在。植物藥歷來講究道地產區,動物藥則有天然與人工合成的區別。正如許多人認為山地雞下的雞蛋比養殖場飼養雞下的營養更高,動物藥在很多像小倩一樣的消費者心目中,越天然往往代表著效果越好。
  • 《科學人》雜誌: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寄生在這種動物! 很多人都愛吃!
    科學家最早懷疑武漢肺炎病毒來自當地華南海鮮市場出售的野生動物,這一點已在22日獲得中國官方證實。有報導指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人賣蛇,這使得這種新病毒從蝙蝠傳給蛇、再由蛇傳給人的可能性升高,但目前關於新病毒如何能同時適應冷血動物和溫血動物宿主,還是個謎。
  • 疫情下的「野生動物禁食令」:鱷魚鴕鳥梅花鹿這些養殖動物,還能吃嗎?
    有些人、有些地方把野味視作特色資源,甚至將其包裝成一種飲食文化,折射出粗放低俗的生活觀,必須摒棄。 西北政法大學動物保護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李堅強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說,「『一刀切』」下去,切掉的是極少數人的商業利益,保護的是14億人的安全利益。